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向燕  刘伟  曾圣  王雪  姜光富 《农技服务》2022,(7):100-102
四川裂腹鱼(Schizothorax kozlovi)为鲤科(Cyprinidae)裂腹鱼属(Schizothorax)鱼类,近年来,受梯级开发和环境污染的影响,其野生资源量急剧减少。四川裂腹鱼因其较好的养殖效益,在贵州省毕节地区养殖较多。为四川裂腹鱼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从养殖场地、养殖池、鱼种放养、饵料选择和投喂、鱼病防治等方面介绍四川裂腹鱼的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齐口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肠道Glu和5-HT细胞的形态、位置与分布情况。方法:使用Glu和5-HT抗哺乳动物血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ABC法对齐口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肠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研究。结果:Glu细胞在齐口裂腹鱼肠道中以中肠分布最密集,前肠和后肠分布密度较低;重口裂腹鱼肠道中,前肠和中肠分布密度较高,后肠极低。5-HT细胞在齐口裂腹鱼肠道中的分布密度前肠最高,中肠次之,后肠最低;重口裂腹鱼则在前肠和后肠分布密度较高,中肠较低。Glu和5-HT细胞主要呈梭形和锥形。结论:Glu和5-HT细胞的分布和形态特点与两种裂腹鱼食性和肠道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张建明  姜华  田甜  姜伟 《南方农业学报》2019,50(9):2102-2110
[目的]掌握齐口裂腹鱼苗种的生长特性及发育规律,为其苗种培育积累基础资料并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流水单养培育模式,在水温15.9~24.2℃、养殖密度200尾/m3的人工养殖条件下,将齐口裂腹鱼苗种培育至130日龄,期间每隔10 d随机抽样10尾苗种进行全长、体长和体质量等生物学指标测量,并分析齐口裂腹鱼苗种的生长特性.[结果]从10~130日龄,齐口裂腹鱼苗种的平均体质量从35.38±2.73 mg/尾增长到2001.92±33.84 mg/尾,增幅为5558.34%,对应的体质量变异系数范围在1.55%~7.70%;平均体长从13.18±0.29 mm/尾增长到50.20±1.96 mm/尾,增幅为280.88%,对应的体长变异系数范围在1.31%~6.87%;平均成活率为71.0%.齐口裂腹鱼苗种体质量特定生长率范围在(0.92±0.29)%/d~(6.71±0.48)%/d,体长特定生长率范围在(0.47±0.25)%/d~(1.88±0.83)%/d,除120和130日龄外,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均高于体长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变化范围在1.23±0.06~3.22±0.15,整体上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齐口裂腹鱼苗种体长与体质量的拟合方程为y=0.0049x3.4473(R2=0.9689,P<0.01),b为3.4473,即呈异速生长;在水温17.0~23.0℃的范围内,齐口裂腹鱼苗种生长状况良好,体质量和体长的特定生长率在该水温区间范围内相对较高.在齐口裂腹鱼苗种的整个生长阶段,其种群生长离散呈加剧—减弱—加剧的变化规律.[结论]在人工养殖条件下,17.0~23.0℃是齐口裂腹鱼苗种适宜的生长水温范围.在齐口裂腹鱼苗种培育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日龄阶段的生长特性,控制适宜养殖条件,分阶段优化投喂策略,以促进齐口裂腹鱼苗种的快速生长.  相似文献   

4.
裂腹鱼是目前中国西部地区地方特有鱼类品种,由于该品种鱼类的肉类品质好,经济效益高,是目前西部特别在云贵川地区悄然兴起的地方养殖品种,作者根据自己及单位养殖试验团队对该品种多年试验养殖经验,现对裂腹鱼养殖中野生裂腹鱼的人工驯养,亲鱼培育,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鱼养殖,及病害防治等环节的技术进行系统化总结,以期为广大的养殖户提供一些技术资料给予参考。  相似文献   

5.
防治鱼苗气泡病是一种常见病.其症状为:鱼苗患气泡病初期感到不适,在水面上作无力游动,不久,鱼的体表、头部、鳍条、鳃丝或体内肠道出现气泡,当气泡不大时,鱼还能抵抗其浮力而向下游动,但身体会失去平衡,尾部向上,头部朝下,时游时停,随着气泡的增大和鱼儿体力的消耗,失去自由游泳能力而浮在水面不能下沉,直至死亡.……  相似文献   

6.
杨世勇  陈道春  杨淞  严太明  李中华  张明华  宋昭彬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504-19505,19508
[目的]为重口裂腹鱼的繁殖生物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以性成熟重口裂腹鱼为试验动物,采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对其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重口裂腹鱼精子全长23.81μm,由头部、中片和尾部组成。细胞核呈卵圆形,染色质致密,有核泡零星分布,无顶体。植入窝位于细胞核的后侧,较浅。中片紧连在核的后端,由中心粒复合体和袖套组成。近端中心粒的长轴和核的长轴约成120°夹角并与基体排成"V"字形,袖套中含线粒体和囊泡。尾部长20.69μm,具有典型的"9+2"微管结构,尾部两侧无侧鳍。[结论]重口裂腹鱼精子超微结构符合硬骨鱼类精子的总体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7.
重口裂腹鱼消化道定量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运用解剖学、组织学技术以及Spot321图像分析系统,对重口裂腹鱼消化道形态组织结构进行了定量组织学研究.结果显示:重口裂腹鱼消化道具典型肉食性鱼类结构特征,其口须和唇发达;具有能伸缩的管状口;鳃耙粗大,排列稀疏;食道粗短,皱褶发达;肠道较短,盘曲简单,肠壁内粘膜褶高度、粘膜上皮高度由前至后递减,表明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由前肠至后肠逐渐降低,其消化道形态学结构与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贵州毕节地区四川裂腹鱼(Schizothorax kozlovi)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为其选育和遗传改良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PCR扩增、DNA测序获取四川裂腹鱼养殖群体D-loop区和Cyt b基因序列,采用相关软件分析序列变异和群体遗传多样性.[结果]四川裂腹鱼养殖群体D-loop区和Cyt b基...  相似文献   

9.
对细鳞裂腹鱼人工催产和胚胎发育观察,旨在探索细鳞裂腹鱼的人工繁殖,人工养殖。繁殖一组细裂腹鱼,获卵8000粒,对受精卵显微镜观察,记录受精卵发育的每个时期。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塔里木裂腹鱼(Schizothorax biddulphi)的人工养殖和资源增殖,于2020年进行塔里木裂腹鱼人工繁殖试验,探索塔里木裂腹鱼繁殖时期、雌雄鉴别、人工催产和人工孵化等关键技术,结果显示,催产塔里木裂腹鱼亲鱼44组,获受精卵25.08万粒,获水花鱼苗14.9万尾,其中塔里木裂腹鱼人工催产药物最适浓度为鲤鱼脑垂体(PG) 13.47 mg/kg、马来酸地欧酮(DOM) 15.27 mg/kg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LRH-A2) 19.28 μg/kg;塔里木裂腹鱼的繁殖期在新疆南疆地区主要集中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塔里木裂腹鱼产微粘沉性卵,成熟卵卵径为(1.7±0.15) mm,吸水膨胀后达(2.8±0.16) mm;其胚胎发育过程经历胚盘、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和出膜7个阶段;在水温19~19.2 ℃的条件下,受精卵发育经过93 h 36 min孵化,总积温为1 785.24 ℃·h;初孵仔鱼全长(7.19±0.15) mm,具心跳和血液循环;早期仔鱼发育分为卵黄囊期、弯曲前期、弯曲期和弯曲后期4个时期,出膜后7 d,卵黄囊完全吸收。通过对塔里木裂腹鱼进行人工繁殖试验,掌握催产塔里木裂腹鱼最适药物浓度,描述塔里木裂腹鱼的胚胎和早期仔鱼发育特征,以期进一步丰富塔里木裂腹鱼早期生活史资料,为其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正裂腹鱼又名齐口鱼、细甲鱼,以水生昆虫等为食,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一、养殖场址选择1.养殖场地。裂腹鱼的养殖场地应选择交通便利、通信方便、水源充足之地,并且要符合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的环境要求。2.养殖水源。适宜养殖裂腹鱼的水源范围较广,可为水库水、河水,也可为溪流水、地下水,但需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水质清新干净、无污  相似文献   

12.
大宁河齐口裂腹鱼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和开发利用大宁河的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 Tchang)资源,从2005年开始,在大宁河中上游收集齐口裂腹鱼进行人工驯养,并于2009-2016年进行人工繁育试验。结果表明,在人工驯养条件下,亲鱼性腺可发育成熟,共催产雌鱼953尾,采卵731万粒,培育出规格鱼苗(17~26 mm)324万尾,规模化人工繁育的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和鱼苗成活率分别为79.7%、83.3%、79.7%和67.2%。试验发现,齐口裂腹鱼性腺发育对低温期的适温范围较广,在11.1~13.5℃较高水温环境下,性腺发育不受影响;提高培育最低水温,可使亲鱼繁殖期提前;越冬期间是否需要处于停食状态,也不是影响亲鱼性腺发育的因素;齐口裂腹鱼通过长期驯养后能够适应人工环境条件而自然产卵繁殖。  相似文献   

13.
2017年、2018年对采自毛尔盖水电站鱼类增殖站内的重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davidi)进行人工繁殖,并对其胚胎发育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重口裂腹鱼鱼卵为黄色、微黏性,卵径为(2.91±0.29) mm,鱼卵吸水后直径为(3.99±0.31) mm;在水温为(14.5±1.2)℃的条件下经217 h 20 min孵化出膜,有效积温为665.27℃·h,胚胎发育生物学零度为(11.30±0.06)℃,初孵仔鱼全长为(11.00±0.18) mm。  相似文献   

14.
短须裂腹鱼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2013年,为提高短须裂腹鱼人工繁育能力,以刚涌出的清澈无致病菌和虫的地下泉水为水源,采用水流培育亲鱼、流水孵化受精卵、活体饵料培育鱼苗等关键技术,进行短须裂腹鱼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结果表明:2年共采捕野生短须裂腹鱼亲鱼403尾,在水流速度0.1~0.3 m/s、水温12~16℃、pH值6.5~7.0、溶氧6 mg/L以上的流水池中培育,平均驯养成活率49.4%,获成熟亲鱼234尾次;共催产亲鱼224尾次,产卵雌鱼133尾次,总产卵量127.3万粒,平均每尾雌鱼产卵0.957万粒;获受精卵93.8万粒,平均受精率为73.7%;受精卵在水温12.5~14.0℃的流水孵化槽中孵化199 h开始出膜,共孵出幼体85.5万粒,平均孵化率91.2%;共获2 cm仔鱼55.1万尾,平均出苗率58.7%;共获3.5 cm鱼苗45.2万尾,鱼苗培育成活率为82.0%。  相似文献   

15.
室内循环水系统通过物理过滤,生物降解,曝气和紫外线消毒等设备能使水体中的pH、DO、NH4-H、NO3-N等理化指标达到符合养殖水质标准,而且还能杀死大量的细菌及有害生物。实验采用循环水孵化细鳞裂腹鱼鱼卵,鱼卵孵化过程中水霉少,孵出鱼苗畸形率低。  相似文献   

16.
我国齐口裂腹鱼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佳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721-13722,13726
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是我国特有的重要冷水性经济鱼类,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上游。随着长江上游干支流梯级电站开发和大量水利工程修建,其野生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介绍了齐口裂腹鱼的生物学特性、肌肉营养学、生理生化、种群遗传多态性和人工养殖等,以期为齐口裂腹鱼进一步的研究及其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从驯养、食性、繁殖和肌肉营养组成等方面对云南裂腹鱼的种质特性进行研究,为种质标准的建立、种质保存和人工养殖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同时提出云南裂腹鱼种质资源保护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采用区域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鱼病学调查方法,系统全面地掌握了江西省鳅苗气泡病流行与危害情况;采用病鱼检查和组织压片镜检方法,观察记录了患病鳅苗的体表典型症状和皮肤、鳍条、肠道的组织病理学特征;采用病因学分析方法,将发病池塘水质与浮游生物检测结果与鳅苗气泡病发病情况进行关联分析,发现鳅苗气泡病除池塘溶解氧含量过高等水质因素外,还与育苗池水质培肥与鳅苗水花下塘不同步、天然饵料生物不适口或数量不足有关。针对鳅苗气泡病调查结果,提出了施肥调水、换注新水、泼洒药物和开启增氧机等针对性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9.
石国任 《农技服务》2014,31(7):200-200
<正>贵州省侗梓县水坝塘镇"马桑坎河"自古以来水质清澈,水中溶氧高,水温低,生长着一种肉质鲜美的特殊鱼类,被当地人称为"细链"。2008年引起了贵州省市水产部门的重视,鉴定为裂腹鱼类,并将桐梓县水坝塘镇的马桑坎河流域定为省级水产养殖资源的二级保护河流。2009年以来,一直从事水坝塘镇马桑坎河流域一带的冷水养殖产业,期间对马桑坎河的裂腹鱼的养殖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过多次试验,总结了一系列的实用养殖技术,现将裂腹鱼  相似文献   

20.
黄颡鱼俗称黄腊丁,是我国近年来新的淡水养殖对象,部分养殖户养殖黄颡鱼失败,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苗种培育阶段不能有效地防治鱼病.在黄颡鱼苗种培育阶段发生的鱼病,主要有由真菌感染引起的水霉病;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病;受原生动物纤毛虫类侵袭引起的如斜管虫、车轮虫病;由不良水体引起的气泡病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