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王显萍 《作物杂志》2003,19(4):28-29
青海省河湟温暖灌区位于青海省的东南部,海拔1650~2400m,≥10℃活动积温在2000~2500℃之间,种植作物一季有余,两季不足。自1990年青海省引进玉米套小麦等带状种植技术以来,中早熟玉米品种适宜在青海省热量条件较好的河湟温暖灌区种植,带田玉米产量在1.2万~1.5万kg/hm2,随着玉米带田技术的引进,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甜玉米也逐渐被科技人员引进种植与推广,甜玉米既可与小麦等其他作物套种,也可以单作。大部分农户采用甜玉米套小麦,极少数农户采用单种甜玉米。甜玉米套小麦可收入1.65万元 /hm2,单种甜玉米可收入1.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属青藏高原东北部,深居内陆,地处高寒,雨量少,气候干燥,海拔高(海拔在1650~6860m之间),冬季寒冷、夏季凉爽,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辐射量大,光资源丰富.青海省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海拔1 650~3 200m之间,热量条件较好的地区,该地区≥0℃积温2434~3401℃,≥10℃活动积温在2 000℃以上,7~8月份平均气温≥16.5℃,无霜期166~184d(常年只种一季),特别适合春油菜生长,油菜是我省除小麦外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河湟川水谷地及低海拔沟岔地农业区常年种植小麦约10万hm^2,其中河湟川水谷地种植冬小麦6700hm^2左右,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形成了得天独厚的作物生长空间,小麦收割从7月上旬自东向西依次进行,8月上旬结束,此时雨水充足,至地面封冻约80d左右。针对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河湟川水谷地及低海拔沟岔地农业区农作物种植一茬有余两茬不足及农业生产存在着饲料短缺、生态恶化两大问题,借鉴甘肃省农牧厅5年的试验、示范、推广经验,总结出青海河湟川水谷地及低海拔沟岔地麦后复种饲料油菜技术。  相似文献   

4.
<正>1光照、温度、水对小麦生产的影响1.1光照小麦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云南省海拔300~3000m的地区均有分布,但主产区一般在1 000~2 500m的范围内。我州主要在1 000~1 700m范围内分布有,且多以栽种冬小麦为主。我州冬春干旱少雨,光照相对充足,有利于小麦进行光合作用,小麦干物质中,有90%~95%是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光能条件与作物产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州日照时数的季节分布在2~6月份,小麦属于长日照作物,除前期需要较低的温度条件外,还需要较长的日照时间才能通过生长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5.
南疆滴灌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设施滴灌技术种植冬小麦具有省地、省工、提高肥水利用率等优势,可使小麦单产提高25%以上,冬小麦种植效益明显增加。本文根据2013—2014年第三师五十一团青年连滴灌冬小麦高产示范田经验,总结了该团滴灌冬小麦单产550~600 kg/667 m2的高产栽培技术,为南疆滴灌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聚类分析的江苏冬小麦农业气候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进一步优化江苏省冬小麦种植结构,利用江苏省1961-2010年气候资料和冬小麦产量资料,通过快速聚类分析法进行气候预分区,然后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分区冬小麦综合气候评价模型。以综合气候评价值为指标,对冬小麦种植区进行气候区划。结果表明:江苏省冬小麦种植区可分为弱筋小麦种植区、中弱筋小麦种植过渡区、中强筋小麦种植过渡区、强筋小麦种植区4个区。基于GIS,综合考虑了气象因素和小麦生态因素的气候区划结果将更加精细、准确、指导性更强。  相似文献   

7.
<正>秦巴山区位于我国内陆区域,泛指陕西南部、四川东部、重庆东北部、湖北北部等广大地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温和,植被覆盖率高,海拔从200~3800m,跨度较大,物产丰富,主要农作物为玉米、水稻、小麦、油菜、马铃薯等,以玉米种植面积较大,玉米种植区域在海拔200~1200m之间,海拔低的地方土壤条件较好,  相似文献   

8.
种子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引进优质新品种、加快良种的推广,是提高农作物高产、稳产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近年来青海省陆续引进优质冬小麦品种,在全省范围内进行试验推广,有效提高了青海省小麦总产量。另外与春小麦相比,冬小麦凭借着产量高、品质好、广谱多抗等优势深受农民欢迎。随着国家农业政策的调整以及青海省种植业结构的转变,引进及推广冬小麦良种对全省小麦产量和品质都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海梅 《作物杂志》2007,23(1):57-58
阿尔法是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生物中心于1988年选育的马铃薯新品种,1989年青海省民和县农作物脱毒技术开发中心引进,并经几年脱毒和种植试验,于1999年育成。该品种抗病、抗旱、耐瘠薄,适宜本省海拔1700~2600m,≥5℃积温达1100℃以上的低中位山旱地及其他省、区同类条件的地区种植。2004年2月9日经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1产量表现1995~1996年品比试验,2年9点次,平均产量3.02万kg/hm2,比对照高原4号增产27.2%,居4个参试品种第1位。1997~1999年青海省海东地区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15个点(次),平均产量4.28万kg/hm2,比对照高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是全国冬小麦主要产区之一,由于自然条件、栽培制度、品种类型的不同,形成了明显的自然区划,即南部中熟冬麦区和中部晚熟冬麦区。南部中熟冬麦区种植的小麦品种,多为弱冬性至冬性,中部晚熟冬麦区为冬性至强冬性。从小麦品种的演变历史来看,也有着明显的规律性。南部麦田面积较大,品种少而单纯。中部麦田面积较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冬小麦在青海高原种植区域内的越冬率明显提高,但由于青海高原农业分布垂直变化明显,生态类型复杂多样,对冬小麦品种的适应性要求较高。因此,于2009-2010年开展了冬小麦品种兰天巧号不同生态区密度和生产适应性试验、适宜种植地区的最高海拔界定以及丰产栽培技术试验,旨在进一步明确冬小麦在青海高原内的适宜种植区域,为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区域内高寒地区冬小麦种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参试材料在不同生态区均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密度试验平均产量达8433.0kg/hm2,比对照平均增产10.2%,生产适应性试验平均产量达9048.0kg/hm2,比对照平均增产25.8%;种植区域最高海拔可界定为2557.0~2740.0m;在不同生态区播种量为225.0~262.5kg/hm2较为适宜,产量在6750.0kg/hm2以上的最优农艺措施搭配组合为尿素225.0~375.0kg/hm2、过磷酸钙1500.0~2700.0kg/hm2、播种量为225.0~300.0kg/hm2。  相似文献   

12.
高寒地区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湟中县位于青海省农牧交接地带的东部农业区,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冬季长且寒冷,夏季短暂凉爽,年均温度3.9~4.2℃;无霜期163 d左右,海拔在2225~3500 m之间,由于受气候的影响,一般一年只种一茬春小麦.  相似文献   

13.
大通县地处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属西宁市市辖县.总耕地面积为4.7万hm2,全境海拔2280~4622m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大陆高原性气候.冬季漫长,夏季温凉,热量水平较低,但太阳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2600~2800h,年平均温度5.1℃.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裸燕麦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燕麦是禾本科草本植物,性喜凉爽、耐寒冷,适合在长日照、无霜期短、气温较低的寒冷地区种植.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冷凉,种植燕麦历史悠久,在青海省海拔1 600~4 200m的广大地区都有种植,主要分布于青海省的青南、黄南、海南、海北、海西及海东部分地区,皮燕麦播种面积在2万hm2以上,总产量300万kg,子粒和茎秆主要用作饲料.裸燕麦子粒中β-葡聚糖有保健和医疗价值,并且茎秆适口性好、易消化、耐储藏,可用作干草冬季补饲家畜,种植和开发利用裸燕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所自2000年以来引进和选育了一些优良的裸燕麦品种,并已在部分地区推广种植,平均产量在4 500~6 000kg/hm2,产鲜干草1.8万~2万kg/hm2.由于具有粮饲兼用型的特点,种植裸燕麦可收入1.1万~1.4万元/hm2,比种植小麦收入高1倍多.种植裸燕麦可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5.
正兴海县曲什安镇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县境东南部,辖大米滩、团结、才乃亥、莫多4个村,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山地、沟谷地,西南高东北低。黄河东流经140km,大河坝河、曲什安河分别由西北至东南、西南向东北流人黄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均温1~5℃,年降水量在240~600mm,平均海拔3 570m,最低海拔2 700m,形成了独特的气候条件。加之,这里土地肥沃,水资源充足、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在本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不同海拔高度对农作物生长发育期及产量的影响,通过采用对不同海拔高度的冬小麦对比种植试验方法,2012—2013年通过在海拔1600 m(半山区)和1000 m(川区)的冬小麦种植试验,对冬小麦生长发育期以及产量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半山区冬小麦比川区早播种10天左右。冬前生长期山、川地各个生育期相差不大,翌年返青生长的拔节期以后川区冬小麦生育期比半山区明显提前。半山区比川区冬小麦全生育期长30天。分蘖—越冬开始、越冬开始—返青期、拔节—孕穗期、孕穗—抽穗期、抽穗—开花期各生育期阶段山、川积温相差较大。半山区冬小麦分蘖数及大蘖数均高于川区,半山区有小穗数大于川区,干物质累积量半山区高于川区。半山区冬小麦理论、实际产量均高于川区。由此得出,2012—2013年半山区冬小麦的产量因子高于川区,这与冬性冬小麦春化期的气温条件、乳熟—成熟期的天数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估算一定区域内作物生产潜力,对于明确该区域作物生产力及其限制因子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农业生态区域法和生产潜力递减机制法估算山西省冬小麦生产潜力,并解析其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04-2013年山西省冬小麦平均光合、光温、气候和土地生产潜力分别介于63.63~74.81、10.86~12.97、3.68~5.65和2.71~4.73t/hm 2。山西冬小麦生产潜力分布特征为南部普遍低于中部地区,中部盆地地区普遍低于东西部高海拔地区。与2004-2008年相比,2009-2013年晋中西部地区和吕梁冬小麦光合和光温生产潜力有所增加,而晋中东部和长治东部的冬小麦气候和土地生产潜力有所降低。限制冬小麦气候和土地生产潜力的主要气象因子是生育期降水量和日平均温度。  相似文献   

18.
通过2013年丽江市玉米新品种适应性鉴定试验,确定了适合在丽江市推广的7个玉米主导新品种,其中中晚熟品种罗单六号、金滇3号和园玉093适宜在全市1200~2400 m海拔区推广,中早熟品种毕单18、中玉335和西单8号适宜在全市1500~2400 m海拔区推广种植,白粒品种西抗18作为鲜食和饲料两用适宜在全市1500~2400 m海拔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青海湟水灌区包括民和县、乐都县、平安县、西宁地区,有1.5万hm2面积可种冬小麦,海拔1 813~2 200m,年均温5.7~7.9℃,≥10℃持续期积温2 400~3280℃,这些地区光热条件接近于北方冬小麦种植边缘地带,能满足冬小麦生长发育的热量条件,在该地区冬小麦全生育期300d,全生育期要求积温1 900~2200℃,产量400~500kg/667m2.为了充分利用光热和土地资源,达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我站在该地区中心地点平安县进行了2a试种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应该地区种植冬小麦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现代化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对冬小麦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为了能够更好地应用现代管理技术指导冬小麦种植,需要相关人员深入研究相关技术,提高种植、防治技术水平。以鲁西北地区为例,阐述了冬小麦种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种植管理工艺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