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铃薯、玉米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技术,抗旱增产效果显著,增幅在38%以上,投入产出比1:2.03。但是,它需要经过起垄、覆膜、压土、点种等多道工序,工作量大,仅仅依靠人工畜力劳作方式难以达到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技术的农艺要求,因此实现作业机械化是该技术大面积推广的难题。  相似文献   

2.
王娟 《中国种业》2020,(5):53-57
为探明半干旱区全膜覆盖垄上微沟种植对土壤水分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以马铃薯品种陇薯10号为试材,采用全膜覆盖垄播和全膜覆盖垄上微沟播种植方式,研究了两种种植方式下种植密度分别为45000株/hm~2、52500株/hm~2、60000株/hm~2、67500株/hm~2时马铃薯生育期、生长指标、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结果表明,全膜覆盖垄播和全膜覆盖垄上微沟播两种种植模式对马铃薯生育期、主茎数、分枝数、株高无明显影响。全膜覆盖垄上微沟播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全膜覆盖垄播6.5kg/hm~2·mm,产量比全膜覆盖垄播平均增产8.5%,两种种植模式下种植密度以60000株/h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玉米免耕栽培技术试验效果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3年玉米免耕栽培试验,探讨了铜仁地区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结果表明玉米免耕覆盖秸秆起垄栽培和免耕覆盖秸秆栽培是一项投资少、增产节本、省力,可持续性好的技术。  相似文献   

4.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旱地籽瓜不同覆膜模式的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与其他覆膜方式相比,秋季全膜覆盖垄上沟播和顶凌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栽培模式,能显著地增加播前和籽瓜生长前期土壤水分含量,解决了籽瓜因春旱无法播种、出苗的难题。籽瓜播前至伸蔓期,秋季全膜垄上沟播、顶凌全膜垄上沟播、播前全膜垄上沟播方式的0~20cm土壤含水量较对照播前半膜平铺分别提高4.1~5.4个百分点、3.1~4.4个百分点和0~2.5个百分点;1m土壤贮水量较播前半膜平铺分别增加40.0~50.8mm、30.2~40.1mm和0~22.4mm;能大幅度提高农田降水利用率和籽瓜水分利用效率,有效地解决了年降水150~300mm的干旱、半干旱偏旱区不铺砂种植籽瓜的问题。秋季全膜覆盖垄上沟播、顶凌全膜覆盖垄上沟播和播前全膜覆盖垄上沟播降水利用率分别较播前半膜平铺提高18.9个百分点、14.2个百分点和6.2个百分点,籽瓜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播前半膜平铺增加2.51kg/mm.hm2、1.66kg/mm.hm2和1.42kg/mm.hm2。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以自由纺锤形苹果树为试材,设定不同地面管理方式,研究其对果园土壤、树体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确定适宜果园地面管理模式,为果园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生草栽培和起垄覆盖地布均增加了土壤体积含水率,尤其是4月效果最显著。起垄覆盖地布可在4、7、10月将果园0~6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保持在15.05%~16.03%;生草栽培和起垄覆盖地布增加了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了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增加了果肉硬度,促进了果实着色,增加了果实单果重,提高了果园产量,尤其是起垄覆盖地布下各指标增加程度更大。为达节水、提质增效目的,建议旱地苹果园采用起垄覆盖地布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6.
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对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张维国 《作物杂志》2013,29(1):87-90
在青海省互助县曹家堡进行不同类型地膜覆盖马铃薯单因素试验,以白膜覆盖、黑膜覆盖、降解膜覆盖为处理,以起垄露地种植和平地种植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在土壤深度0~10cm处,增温效果为白膜起垄>起垄降解膜>起垄黑膜>起垄露地>露地平种,10cm深处的增温效果>土壤表面。各种地膜覆盖后均可缩短马铃薯的生育期,提前收获,白膜覆盖和降解膜覆盖缩短生育期的作用大,黑膜覆盖作用小。白膜、黑膜和降解膜起垄覆盖马铃薯后,均可增加马铃薯株高、茎粗,提高马铃薯的结薯数和大薯率,提高马铃薯块茎产量和块茎淀粉产量,但干物质含量和淀粉含量下降,黑膜覆盖后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下降的少,白膜覆盖和降解膜覆盖下降的多。普通白膜和黑膜的残留量大,降解膜到收获时基本腐烂。采用白膜或降解膜进行马铃薯覆盖最好。  相似文献   

7.
玉米免耕与翻犁栽培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全省10个不同海拔、生态、气象条件的试验点试验进一步表明玉米免耕覆盖稻草栽培处理下的玉米产量、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经济效益均优于免耕起垄覆盖稻草、翻耕覆盖稻草和翻耕不覆盖稻草栽培,且免耕覆盖稻草栽培的玉米收益高于免耕起垄覆盖稻草、翻耕覆盖稻草和翻耕不覆盖稻草栽培。  相似文献   

8.
耕作方式与秸秆覆盖对土壤理化性状及花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大田裂区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了耕作方式(免耕、垄作)与秸秆覆盖对土壤理化性质及花生产量的影响,旨在为砂姜黑土区花生的高产、优质和小麦秸秆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花生开花期,起垄覆盖小麦秸秆的耕层土壤温度和盐分均最高,而土壤水分含量最低;花生收获期,起垄覆盖小麦秸秆的耕层土壤p H最高,而土壤容重最小;花生不同生育期,起垄覆盖小麦秸秆的叶片SPAD值均最大;起垄覆盖小麦秸秆的花生产量最高,比免耕不覆盖小麦秸秆的和免耕覆盖小麦秸秆的花生产量分别增加664.7、818.1 kg/hm~2,增产率分别为19.4%、25.0%。免耕不覆盖小麦秸秆,起垄覆盖小麦秸秆和免耕覆盖小麦秸秆等3种方式下,‘远杂9307’分别比‘远杂6’产量增加13.8%、9.9%和15.8%。‘远杂9307’起垄种植,小麦秸秆覆盖量为4500 kg/hm~2,花生产量最高,为4290.0 kg/hm~2,对土壤理化性质改善较佳,建议在花生生产上示范应用。  相似文献   

9.
旱地冬小麦膜侧沟播技术是旱作农业的主要技术,主要采用单垄全地膜覆盖、集覆盖抑蒸、膜面集雨、垄沟种植、通风透光为一体,最大限度集雨、保墒、增温、增光、通风,是旱作农业中增产效果十分显著的一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滇西北马铃薯不同栽培模式下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2016年在云南丽江太安乡进行马铃薯平播后起垄、侧膜覆盖、覆膜覆土和大垄双行4种不同栽培模式比较试验,对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筛选适宜的马铃薯轻简高效抗旱栽培模式。3年试验结果表明侧膜覆盖平均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大;从节省劳动力方面,平播后起垄是该区域最佳轻简高效抗旱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地膜覆盖方式对花生田土壤含水量、温度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半干旱区地膜覆盖方式对花生田土壤水分、温度及植株生长发育动态特征的影响,测定了不同覆盖方式下,垄作花生各生育时期耕层土壤水分(0-40 cm)、土壤温度(0-25 cm)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覆盖方式影响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随生育期推进,各土层和起垄位置土壤含水量均表现为抛物线变化趋势;各覆盖方式下,花生苗期垄面处0-40 cm土层含水量明显低于垄沟处,且苗期至开花期垄沟处土壤含水量降幅较大。不同覆盖方式主要通过提高日最高温度来影响耕层土壤温度的变化,花生生长前期,地温受覆盖方式影响强烈,多垄覆盖方式的日最高温度较高,达36.2℃;花生生育后期,地温受覆盖方式的影响较小;开花后,覆盖方式对0-10 cm日地温的影响不明显,但对15-25 cm土层14:00—18:00时地温影响较大。覆盖栽培对花生田土壤14:00温度影响强烈,可使花生苗期耕层土壤日平均温度升高0.5~2.4℃,且最高温度出现在15 cm土层的垄面花生行间位置。地膜覆盖可增产16.81%~37.1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7.03%~37.42%。常规起垄覆膜双行栽培花生的覆盖方式是较为经济、高效、易耕作的覆盖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2.
覆盖栽培对烤烟叶绿素、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京民  马聪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1):169-169
研究了烤烟大田栽培期间,旺长期揭膜培土后垄上覆盖稻草与旺长期揭膜培土、全生育期覆盖地膜、全生育期覆盖稻草等4种垄体覆盖方式对烤烟叶片叶绿素含量、有关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旺长期揭膜培土后垄上覆盖稻草的处理较其他3种处理的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NR)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略高,而丙二醛(MDA)含量略低;该农艺措施下,上述指标的变化态势与烤烟生长代谢的调控机理基本一致,在信阳乃至黄淮烟区都具有推广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山旱地玉米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栽培技术是旱作农业的一项新技术。它集覆盖抑蒸、增温保墒、膜面集雨、垄沟种植等技术于一体,最大限度地保蓄自然降水,特别是对早春5~10mm的小降水能够有效拦截,使其及时渗入地下,以备玉米吸收,保证发芽出苗。该技术具有投资小、操作简单、农民便于接受等优点。2007年乐都县根据本县实际情况进行该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取得了显著的效益:玉米在海拔2500m以下的干旱山区能充分成熟,单产达到5250~6000kg/hm2。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栽培技术在乐都县干旱山区的应用是继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后的又一项技术创新。因此,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丰富了当地农作物栽培模式,同时对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和发展家庭养殖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根据山东半岛地理、气候、农业生产的特点,开展菜用甘薯冬春季育苗技术、种植方式、保护地栽培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等研究,在此基础上,集成了菜用甘薯保护地大垄双行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包括选地耕翻整平、覆盖棚膜棚被、增施有机肥、足墒规格起大垄、黑膜覆盖、选用优良品种、双行三角形直栽、减半喷施除草剂、悬挂粘虫板、小水勤浇分次追肥、分期采摘等关键技术措施,示范基地每667m~2茎尖产量2372kg。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半湿润偏旱区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冬小麦田土壤蓄水保墒和节水增产效果, 于2007-2010年连续3个小麦生长季在渭北旱塬旱农试验站, 研究了不同沟垄集雨种植模式对土壤水分、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设置3个沟垄集雨处理, 分别是垄上覆盖地膜+沟内不覆盖(P1)、沟内覆盖小麦秸秆(P2)、沟内覆盖液体地膜(P3)处理, 以传统平作(CK)为对照。P1、P2和P3处理显著提高冬小麦生育前期0~20 cm和20~100 cm的土壤贮水量, 其中以P2处理蓄水保墒效果最显著, P3处理由于液态地膜的降解, 仅在小麦生长前期有一定的蓄水保墒作用, 在小麦的生长后期与P1处理无显著差异;各沟垄集雨处理100~200 cm土壤贮水量与CK无差异。P2处理对冬小麦平均株高和生物量影响最大, 3年平均株高和生物量分别较对照提高26.7%和60.3%。以P2处理增产效果最显著, 3年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CK对照提高39.3%和35.6%;且P1和P3之间无显著差异。因此, 垄覆地膜、沟覆秸秆的二元沟垄集雨覆盖种植模式能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适宜在半湿润偏旱区冬小麦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兴仁3~5月份经常性干旱的情况,引进玉米双垄面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栽培技术进行试验,解决播种时土壤水份不足的难题.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双垄面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栽培措施下玉米产量最高,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是茄科茄属多年生草本块茎植物,是青海省主要的粮菜兼用作物。地膜马铃薯是在大田常规起垄种植的基础上,将垄的土壤表面覆盖一层聚乙烯薄膜,通过地膜覆盖产生物理阻隔作用,改变马铃薯生育期间的生态环境,以达到早熟、优质、高产的栽培目标。  相似文献   

18.
高粱是四大谷物之一,也是杂粮之一。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前景看好。但由于受干旱等自然条件影响,加之传统栽培技术粗放,导致产量低,不能满足需求。为了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经过试验、示范,我们总结出了全膜覆盖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该技术采用单垄全地面覆盖,集覆盖抑蒸、膜面集雨、垄沟种植、通风透光为一体,最大限度集雨、保墒、增温、增光、通风,使高粱增产11%以上。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技术,是我国近年来在马铃薯生产上迅速兴起的一项突破性抗旱技术。它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能使自然降水得到最大限度利用、地面蒸发降到最低,可满足干旱条件下马铃薯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同时可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加快有机质分解,加速土壤养分转化,提高土壤供肥能力。该项技术已在我县示范种植两年,增产率在30%以上。其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陇中黄土高原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后,实现了春种玉米、秋播小麦、一膜两年用、免耕少耕、费少效高,使旱作区粮食的生产实现了新突破。该技术的核心是通过起大小双垄全地面覆盖地膜,充分接纳降雨,保证春季玉米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