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由宁夏农林科学院研制的苦咸水净化机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水质不同等原因造成的RO膜损坏问题,进行了不同水质对RO膜损坏程度测试,研究了苦咸水净化装置RO膜清洗主要方法,延长了苦咸水净化装置核心部件使用寿命,降低了成本,实现再生利用.  相似文献   

2.
沼液膜浓缩液复配肥对小白菜的肥效及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以膜生物反应器+反渗透膜(MBR+RO)系统中沼液膜浓缩液为基质配肥(沼液膜浓缩液复配肥)对小白菜的肥效及安全性,为沼液的处理与资源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对MBR+RO系统中沼液膜浓缩液进行复配以满足液体肥料标准。以其他类型肥料为对照,在相同施氮量的情况下,分析沼液膜浓缩液复配肥对小白菜产量、品质及土壤安全性的影响。【结果】相同施氮量情况下,施用沼液膜浓缩液复配肥能显著提高小白菜的产量、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降低硝酸盐和重金属积累风险。【结论】沼液膜浓缩液复配肥对小白菜有较好的肥效和较低的安全风险,MBR+RO系统的沼液膜浓缩液具有较大的肥料化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非氧化性杀菌剂缓解NF/RO膜运行压力上涨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膜组件使用年限的增加,膜逐渐出现老化,微生物污染也成为NF/RO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较频繁的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着膜系统的产水性能和使用寿命。选取长沙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厂反渗透/纳滤处理系统为分析对象,开展在线投加专用TJ Steri 600型非氧化性杀菌剂试验。结果表明,膜系统运行开始时在线连续添加TJ Steri 600型杀菌剂,能有效控制膜运行压力的上升并防止膜产水通量下降,同时可有效抑制微生物增长,且对电导率无显著影响;NF/RO膜运行压力较高的膜系统添加TJ Steri 600型杀菌剂后,膜运行压力稳定,上涨趋势不明显,大大减少膜元件化学清洗次数。  相似文献   

4.
膜分离技术及其在中药和生物制药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微波(MF)、超滤(UF)、纳滤(NF)、反渗透(RO)、电渗析(ED)和气体分离(GS)等几种膜分离技术及其在中药制剂,维生素C的制备、抗生素的提炼、多肽和氨基酸的分离等中药和生物制药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并对膜分离技术在中药和生物制药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一、棚膜的种类 棚膜的品种很多,性能各异。按树脂原料分有聚乙烯膜(PE膜)、聚氯乙烯膜(PVC膜)和乙烯-醋酸乙烯膜(EVA膜)。按结构性能特点分有普通膜、长寿膜、长寿无地膜、漫反光膜、转光膜、复合多功能膜等多种。  相似文献   

6.
Le Guen等人将能够感染已知橡胶树基因图谱的南美叶疫病病原菌接种于巴西橡胶和边沁橡胶的杂交种RO38上,检测抗橡胶南美叶疫病的遗传抗性组成。在给定的条件下,将3株致病性病原菌接种到染病品种和RO38杂交的后代植株上,并得到了2个抗性性状。用区间作图和非参数检验来探测抗性数量性状位点(QTLs),检测出8个重要抗性数量性状位点,它们都继承自亲本。  相似文献   

7.
光质对玉米叶片光合及光系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光质对玉米叶片光合作用及光系统性能的影响,旨在探讨阴天条件下光质变化对玉米光合作用影响的生理机理。【方法】在大田条件下,以郑单958(ZD958)和先玉335(XY335)为供试材料,设置3种光质处理,分别为红色膜(R)、蓝色膜(B)和绿色膜(G),以白色纱网模拟阴天作为对照(CK),试验于2013年4-6月在黄淮海玉米技术创新中心进行。于6片完全展开叶时进行光质处理,10 d以后,利用快速叶绿素荧光和820 nm光吸收技术测定气体交换参数、快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及820 nm光吸收量的变化,分析光质对玉米叶片光合作用和光系统性能的作用方式。【结果】阴天和模拟阴天条件下,各波段辐射能所占比例基本与晴天一致,但各波段光的绝对量均显著下降,其中蓝紫光下降最多。3种色膜处理中,蓝膜在蓝紫光和紫外光(300-510 nm)下降最少,且所占比例较自然光显著增加。不同色膜处理后,XY335和ZD958净光合速率(Pn)均显著下降,下降幅度表现为绿膜(G)>红膜(R)>蓝膜(B),XY335下降幅度为40.13%、32.68%和22.00%,ZD958为46.92%、37.69%、27.46%。与对照相比,各处理的气孔导度(Gs)显著下降,胞间CO2浓度(Ci)却显著上升。这说明,不同光质处理Pn下降是由非气孔因素引起的。除XY335在蓝膜下外,两玉米品种叶片不同色膜处理下捕获的激子将电子传递到电子传递链中QA下游的电子受体的概率(Ψo)和以吸收光能为基础的性能指数(PIABS)均显著下降,下降的程度表现为绿膜>红膜>蓝膜,说明除XY335在蓝膜下表现出品种特异性之外,在不同的色膜处理下PSⅡ的性能均受到明显抑制,且不同处理对PSⅡ反应中心电子受体侧之后的电子传递链性能的抑制作用更大。除XY335在蓝膜下外,两品种不同光质处理叶片供体侧性能(Wk)和受体侧性能(Vj)均显著降低,这说明蓝膜对两品种PSⅡ供体侧和受体侧性能影响较小。而绿膜和红膜均显著降低了两品种PSⅡ供体侧和受体侧的性能,且绿膜下供体侧性能降低幅度大于受体侧,而红膜下反之。XY335和ZD958在不同色膜下PSI的最大氧化还原能力(ΔI/Io)和两光系统间的协调性(Φ(PSⅠ/ PSⅡ))均显著下降,表现为红膜>绿膜>蓝膜。【结论】阴雨天气下,可见光波段中蓝紫光的减少使得玉米叶片光系统Ⅰ的性能显著下降,造成两光系统间的协调性下降,从而降低了光合电子传递链的性能,最终导致净光合速率的下降。  相似文献   

8.
一、整地施肥(一)设施准备生产上一般要求在定植前20-25d提前盖膜扣棚,棚膜覆盖完成后,及时清除田间垃圾,封闭风口,提高棚温,准备整地。定植前10-15d完成整地施肥及做畦工作。常用的棚膜有聚氯乙烯膜(PVC)、聚乙烯膜(PE)和乙烯-醋酸乙烯膜(EVA)。其中聚氯乙烯膜保温性好,EVA农膜透光性、保温性强,而PE农膜保温性较差。  相似文献   

9.
免耕旧膜再利用对玉米产量及灌溉水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河西走廊中段边缘绿洲安排田间试验,明确保护性耕作地膜再利用栽培对玉米产量及灌溉水生产力的影响,探讨降低农田残膜污染、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土地利用的耕作栽培管理方式。试验涉及3种不同质地与肥力水平的土壤,设3个处理:(1)传统耕作与冬灌、覆新膜栽培(NM);(2)免耕少冬灌、旧膜直播(RM);(3)免耕少冬灌、旧膜直播行间秸秆覆盖(RMS)。结果表明,在玉米播种后至拔节期前,日平均土壤温度2个免耕旧膜直播处理较传统覆新膜处理仅低0.6~1.0℃(5 cm土层)和0.5~0.8℃(15 cm土层),表明旧膜直播仍具地膜覆盖提高地温的效应。玉米产量免耕旧膜直播较覆新膜降低4.4%~10.6%,但节省了耕作和地膜投入,收益增加。免耕旧膜直播结合秸秆覆盖栽培方式玉米产量与新覆膜栽培持平,净收入提高12.5%~17.1%。免耕旧膜直播栽培减少了冬灌量,灌溉水生产力提高。土壤质地与肥力水平对作物吸氮量、灌溉水生产力影响显著。在水资源紧缺的干旱区绿洲,适时进行保护性耕作地膜再利用栽培技术是节本增效、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0.
残膜对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究残膜对土壤养分含量和生物学特征的影响,明确产生危害的土壤残膜强度限值,为中国残膜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于2011—2015年在甘肃张掖设置0(CK)、150 kg·hm-2(T1)、300 kg·hm-2(T2)、450 kg·hm-2(T3)以及600 kg·hm-2(T4)残膜梯度试验,并测定不同残膜强度下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群落丰度以及土壤酶活性等关键指标。【结果】残膜对土壤含水量、有机质(SOM)、全氮(T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有效磷(Olsen-P)的影响较大,随着残膜强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P<0.05),而SOM、TN、NO3--N以及Olsen-P显著降低(P<0.05),NH4+-N则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低残膜强度下,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增加,但高残膜强度(T3和T4)则会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量(MBC和MBN)及微生物群落丰度(吸光值平均变化率、丰富度、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以及McIntosh指数)(P<0.05)。土壤酶活性随残膜强度的变化趋势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基本一致,残膜强度为300—450 kg·hm-2时,土壤中α-葡萄糖苷酶(AG)、β-葡萄糖苷酶(BG)、纤维素酶(CBH)、木聚糖酶(BXYL)以及几丁质酶(NAG)活性普遍较高,残膜强度为600 kg·hm-2时土壤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结论】农田土壤中低量残膜存在下可通过保水作用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其丰富度,而当残膜强度超过450 kg·hm-2时,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土壤酶活性显著降低;同时,长期残膜作用下会降低土壤SOM、TN、NH4+-N、NO3--N以及Olsen-P含量,引起土壤养分退化。因此,对于中国地膜残膜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应加大残膜防治工作力度,降低残膜引起的土壤退化风险。  相似文献   

11.
试验比较了半膜平铺、全膜平铺、全膜沟播等不同覆膜方式对山旱地麦后复种西葫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全膜沟播产量为39 787.50 kg/hm2,较全膜平铺和半膜平铺(CK)分别提高7.96%、18.97%;水分利用效率为285.78 kg/(mm.hm2),较全膜平铺和半膜平铺(CK)分别提高14.02%、27...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N-月桂酰乙醇胺[N-lauroylethanolamine, NAE(12:0)]延缓香石竹切花衰老的作用机理。【方法】以5 μmol•L-1 NAE(12﹕0)对香石竹切花(Dianthus caryophyllus L.)‘Red Barbara’进行瓶插处理,研究瓶插试验进程中NAE(12﹕0)对花瓣微粒体膜组分和功能的影响。【结果】香石竹切花开放和衰老进程伴随着花瓣微粒体膜磷脂含量、膜脂流动性、膜脂脂肪酸不饱和指数以及膜结合酶比活力的下降,外源NAE(12﹕0)处理能在切花盛开后期至初萎发生前明显滞缓香石竹花瓣微粒体膜上述指标的下降速率,同时降低作为膜衰老可靠指标的电导率的上升幅度。【结论】NAE(12:0)延缓香石竹切花衰老的作用机理与NAE(12﹕0)对花瓣微粒体膜磷脂降解以及膜脂脂肪酸组分的调节有关,由此延缓了花瓣微粒体膜脂流动性的下降速率,降低了膜渗漏的上升幅度,并维持了膜结合酶较高的比活力,从而推迟了切花初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在临洮县旱地试验观察了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冬小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全膜不覆土穴播、膜侧穴播3种覆膜种植方式较露地条播(CK)均有增温、保墒、增产效果,其中以全膜不覆土穴播种植方式的折合产量最高,为6 527.8 kg/hm^2,较露地条播(CK)增产39.26%;全膜覆土穴播种植方式为6 423.6 kg/hm^2,较露地条播(CK)增产37.04%;膜侧穴播种植方式为6 354.2 kg/hm^2,较露地条播(CK)增产35.56%。  相似文献   

14.
玉米不同覆膜栽培方式比较试验结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分别通过半膜单垄侧播(早期种法)、半膜双垄沟、全膜双垄面沟播和全膜单垄侧播(自主创新技术)四种方法进行栽培,其农艺性状和经济效益都会随之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5.
陈茜  张超杰  曲燕  杨墨  周琪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472-20473,20625
N-亚硝基二甲胺(NDMA)是一种具有强致癌性的亚硝胺类物质,由于可在饮用水氯化消毒过程中形成进而造成人体危害,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NDMA主要的前驱物质为二甲胺(DMA),含有DMA官能团的有机物质也是其前驱物质。最常用的去除NDMA的方法主要有紫外光降解(UV)、反渗透(RO)和吸附等方法,对各种方法进行综述,总结了其优缺点。此外,也论述了已被发现的NDMA的各种前驱物质,总结了NDMA及其前驱物的去除方法,为后续研究方向提出了一定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出半干旱区谷子(Italian millet)覆膜种植最佳模式.[方法]供试谷子品种为晋谷43号.共设4个处理和1个对照(CK),分别为:T1全膜覆盖平作穴播(使用1.2m膜),T2全膜覆盖垄沟种植,T3膜侧沟播(0.4 m膜),T4起垄不覆膜,T5露地条播(CK).[结果]谷子覆膜栽培比露地早熟,其中全膜覆盖垄沟种植谷子产量最高为10 335.15 kg/hm2,比CK增产35.00%,水分利用效率为22.68 kg/(mm·hm2),比CK增加41.75%.全膜覆盖垄沟种植较其他处理明显提高集雨效果和保墒,有利于提高谷子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结论]该研究可为半干旱地区谷子地膜覆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类囊体膜脂不饱和度的增加对番茄耐盐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类囊体膜脂脂肪酸组成与耐盐性的关系。【方法】以野生型(WT),转反义番茄叶绿体ω-3脂肪酸去饱和酶(LeFAD7)基因株系T2-8(-)和转正义LeFAD7基因株系T2-7(+)为试材,测定了类囊体膜脂脂肪酸组成,盐胁迫后的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叶绿体活性氧清除酶活性。【结果】转正义基因番茄植株类囊体膜脂中亚麻酸(18﹕3)含量升高,亚油酸(18﹕2)含量下降,导致膜脂脂肪酸不饱和程度升高,而转反义基因番茄植株类囊体膜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盐胁迫下亚麻酸含量高的转正义基因植株的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光合速率(Pn)下降程度较小,而转反义基因植株的下降程度较大。与WT相比,盐胁迫下转正义基因植株维持较高的叶绿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 和H2O2的含量较低。【结论】番茄类囊体膜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增加提高了番茄光合机构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18.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采取全膜覆土穴播(C)、全膜穴播(B)、膜侧条播(A)3种覆膜种植方式,并以露地条播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对地温及冬小麦地上干物质积累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方式对冬小麦地温效应主要表现在地表(0~10 cm),在5 cm土层处的影响最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弱;温度效应可使冬小麦的灌浆期延长,全膜覆土处理在拔节期表现出明显的降温效应,全膜穴播处理在灌浆期地表温度最高;测定期内,全膜覆土方式下干物质积累量比露地条播CK高18.01%~19.48%。产量为全膜覆土>膜侧>全膜穴播>露地。全膜覆土穴播 方式有效穗数和干物质累积量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较大,是该方式产量最高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明熊蜂肠道寄生虫——短膜虫(Crithidia bombi)的流行规律以及不同蜂种、不同地区间寄生的熊蜂短膜虫的亲缘关系。【方法】调查内蒙古、甘肃、青海、四川4个省(自治区)的25种1 007只熊蜂的短膜虫感染情况,对不同蜂种、不同地区间熊蜂短膜虫的感染率进行卡方检验(SPSS 22.0),并对熊蜂短膜虫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利用特异的ITS引物扩增待检测的熊蜂肠道总DNA,之后进行凝胶电泳检测,通过是否扩增出675 bp的熊蜂短膜虫ITS基因片段来判断待检测的蜂群是否感染了熊蜂短膜虫,再进一步测序,分析不同蜂种、不同地区寄生的熊蜂短膜虫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在调查的所有样品中,有20种262只熊蜂被短膜虫感染,感染率为26.0%。感染率最高的两种熊蜂是白背熊蜂(Bombus festivus)和火红熊蜂(B. pyrosoma),而西伯熊蜂(B. sibiricus)的短膜虫感染率最低;青海省熊蜂的短膜虫感染率最高,而内蒙古熊蜂的短膜虫感染率最低;雄蜂的感染率极显著高于工蜂和蜂王。另外,除了甘肃省的黑尾熊蜂(B. melanurus)和猛熊蜂(B. difficillimus),四川省的疏熊蜂(B. remotus)、兴熊蜂(B. impetuosus)和弗里熊蜂(B. friseanus)所感染的短膜虫与其他短膜虫亲缘关系较远之外,其余大部分的熊蜂短膜虫的亲缘关系较近。【结论】熊蜂短膜虫对我国熊蜂的感染广泛,且不同蜂种、不同地理环境和不同级型间熊蜂短膜虫的感染率均有差别。熊蜂经过长期群体进化演变,不同地区形成相对固定的优势种类,因此各地区所捕捉到的熊蜂种类不同。对我国不同地区熊蜂短膜虫感染情况的统计分析侧重于样本量≥30的种类,这些种类是各地区的优势种类,另外一些熊蜂虽未能采集足够的样本,但根据已采集的样本量分析得出的感染率较高。熊蜂短膜虫存在寄主专一性,且对熊蜂宿主的感染具有适应性。我国部分地区熊蜂感染的短膜虫的亲缘关系总体来说较强,但也受到地理位置及其寄主熊蜂蜂种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不同采集时间与排放配子前后硇洲岛海区礁膜(Monostroma nitidum)的营养组分及变化,对差异处理后的礁膜主要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及矿物质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营养学评价。结果表明:礁膜的碳水化合物(41.88%~46.10%)和矿物质(28.68%~40.69%)含量较高,蛋白质含量为5.10%~9.29%,粗纤维和脂肪含量较低,分别占藻体干质量的0.94%~4.94%和0.60%~1.82%。不同处理礁膜的总糖含量无显著差异(P > 0.05),而蛋白质、脂肪、粗纤维和灰分含量均差异显著(P < 0.05);4月下旬采集的礁膜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与中旬采集的相比差异显著(P < 0.05)。礁膜的氨基酸种类齐全,呈味氨基酸含量丰富(占氨基酸总量的46.16%~48.14%)。4月下旬采集的礁膜必需氨基酸组成基本符合FAO标准,氨基酸评分为72.63。排放配子后礁膜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含量分别减少45.10%、2.04%和4.95%,而总糖、粗纤维和灰分分别增加11.47%、72.34%和15.96%。礁膜的Na、P、Ca、Mg、K和Fe等矿质元素含量较高。礁膜富含膳食纤维,蛋白模式理想,矿物质含量丰富,各营养成分含量因采集时间不同及配子排放而变化的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