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定西安家沟流域3种典型农林复合模式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定西安家沟流域的自然特点,提炼出了3种典型的农林复合模式,即:林-粮复合经营模式、林-草-畜复合经营模式和庭院经济复合经营模式。分别分析了3种模式的组成、结构及功能,对3种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与坡地农田系统相比,3种典型的农林复合模式均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其中庭院经济复合经营模式效益最大,林-草-畜复合经营模式效益次之,林-粮复合经营模式效益最低,但均高于对照模式,在实际生产中,应结合具体情况,营建相应的模式,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时对各种农林复合模式的经营技术进行集成和优化,并提出了科学、高效地开展栽培、经营、管理及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2.
不同农业模式下水土流失的生态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径流小区及Eu定位土芯中子活化示踪技术,对不同区域多年、多种生态农业模式下土壤侵蚀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坡度<10°时,林、农林、作物、作物 工程这4种模式的土壤侵蚀模数、径流系数无明显差异;坡度为15°时其侵蚀模数分别达1 707.46 t · km-2 · a-1、2 127.3 t · km-2 · a-1、2 144.81 t · km-2 · a-1、1 847.06 t · km-2 · a-1,是坡度<10°时土壤侵蚀模数的10.78倍、11.33倍、8.55倍、9.41倍.不同农业模式在不同时期水土流失的程度不同,但所有农业模式在发展前期,水土流失较严重,农林复合模式到中期土壤侵蚀趋于稳定.纯林和农林模式后期能明显减少水土流失.流域内不同农业模式下土壤侵蚀表现为侵蚀与沉积交错出现的趋势,侵蚀与沉积量的大小取决于植被覆盖率、坡度、农业活动的强弱等因素.复合结构的农业模式优于单一结构的农业模式,农业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与其本身群落、物种结构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韶关沙坪镇是粤北岩溶山区水土流失问题典型地区之一,以韶关沙坪镇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参与式调查评估法,从农户意识行为、农户耕作行为、农户种植模式等方面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在农户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猪(农)一沼一果模式、农林复合系统等适合粤北岩溶山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红壤坡地不同农林模式表层土壤水力特性差异及其对土体储水量的影响,该文分析了红壤坡地"农-林-草"、"农-林+横坡耕作"、"农-林+顺坡耕作"和"纯林"4种典型农林复合模式表层土壤(0~0.30 m)的土壤水力特征参数,并通过Richards方程数值求解模拟了不同表层土壤水力特性下的土壤含水率动态和土体储水量。结果表明,农林复合模式对表层土壤水力特性有较大影响,"农-林-草"、"农-林+横坡耕作"、"农-林+顺坡耕作"、"纯林"模式的表层土的土壤性质依次表现为:土壤黏性增强(土壤进气值倒数减小)、透水性减弱(饱和水力传导度减小)。饱和水力传导度、土壤进气值倒数与土壤容重的相关系数为-0.98和-0.96。当仅考虑表层土壤水力特性差异时,土体储水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农-林-草"、"农-林+横坡耕作"或"农-林+顺坡耕作"和"纯林"模式土壤。"农-林-草"模式表层土壤具有在蒸发期减少深层土壤水消耗、在降雨期增加深层土壤水补给的作用,该土壤储水机制为"农-林-草"复合种植模式推广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土壤通报》2015,(4):889-894
为探讨农林复合系统对红壤丘陵区侵蚀坡地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对比分析了农-林-草型、水保农-林型、常规农-林型、纯林型4种农林复合系统和裸露荒坡地0~20 cm、20~40 cm土壤酶活性和主要微生物类群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原侵蚀裸露荒坡地建立农林复合系统后能够提高土壤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特别是农-林和纯林系统能显著提高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但农-林-草系统降低了脲酶活性。总体上农林复合系统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明显高于裸露荒坡地,以水保农-林系统的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最高。侵蚀环境下的红壤丘陵区坡地营造农林复合系统后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类群数量,但受草类与农作物和果木林之间竞争等的影响,农-林-草系统对提升土壤微生物学活性的作用不显著。研究结果为该地区农林复合系统的构建、土壤肥力的高效利用以及实现坡地生态农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沙地试区农田林网种植模式和农果、农条间作等不同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经济效益,阐述了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建设对沙地试区农业持续发展的作用及生产潜力,为黄淮海平原沙区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建立、发展与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南方红壤区林下水土流失成因及其治理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查阅相关资料和实地考察,发现南方红壤区林下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马尾松林、杉木林、桉树林及山地茶果园,而树种结构单一、林下植被匮乏、人为干扰频繁是当前造成林下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针对南方林下水土流失的特点及原因,总结了复合经营、人工补植、施肥改良等林下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沙地试区农田林网种植模式和农果、农条间作等不同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经济效益,阐述了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建设对沙地试区农业持续发展的作用及生产潜力,为黄淮海平原沙区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建立、发展与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砾石坡耕地农林复合经营效益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在三峡库区砾石坡耕地采用水平阶整地方式 ,布设等高植物篱 ,实施农林复合经营技术。通过近 1年的实地观测 ,对此项技术在防治水土流失、改土方面的效益作了初步研究 ,结果发现 :农林复合经营技术可以增加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 ,降低土壤容重 ;有效减少水土流失量 ,复合经营小区的土壤流失量仅是对照 (CK)的1 1 .4 2 %。因此 ,在三峡库区值得推广此项技术  相似文献   

10.
间作及农林复合系统中植物组分间养分竞争机理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农林复合系统、间作及套作中植物组分之间养分竞争普遍存在。植物的养分竞争主要包括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微生物。低等动物等外界因素对植物的竞争作用具有明显的影响。农林复合系统中,林种和林间作物品种的选用、林的修剪和管理方式等技术的应用可调控组分间的竞争作用。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陡坡耕地的出路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坡耕地面积5491 万hm2 ,占耕地面积的628 % ,其中> 25°的陡坡耕地约占坡耕地面积的1/5 。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影响群众生活,而且可能会加剧冲沟侵蚀。宁南县将一些25°~30°的陡坡地集中连片改造为梯地,并配套有较完善的坡面水系工程,不但有效防治了水土流失,而且作物产量和产值大幅度提高。因此,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 25°的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工作不能一刀切。光热条件好、人多地少的地区,可以将25°~30°的陡坡地集中连片改造为梯地,配套完善的坡面水系,以取得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关于土地退化及其综合整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土保持对于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退化土地的治理 ,对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我国退化土地广泛分布 ,土壤水蚀是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长江上游水蚀面积 3 5 2万km2 ,年土壤侵蚀量达 15 6亿t。综合整治长江上中游山地环境 ,要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坚决实行陡坡退耕还林 ,积极推广坡地改梯田、坡地绿篱、横坡种植等措施 ,对城镇、矿山、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严格的管理和监测  相似文献   

13.
王家沟流域在综合治理的同时,从改造坡耕地入手,坚持30年梯田建设,把一片瘠薄、干旱、低产农田,建设和培肥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为黄土高原坡耕地治理树立了典范,积累了丰富经验。本文通过多年观测、调查资料,全面分析总结了王家沟流域梯田建设培肥的经验与效益,为坡地修梯田、低产变高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贵州喀斯特山区土壤物理性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徐燕  龙健 《水土保持学报》2005,19(1):157-159,175
对贵州喀斯特山区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主要物理性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物理性质是影响土壤侵蚀和土壤抗蚀性能的内在因素。贵州喀斯特山区土壤表现出明显的粗骨性土壤特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物理性质具有明显的差异,林地、草地和台耕地的土壤物理性状良好,缓解了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能有效地发挥保持水土的作用;大面积农耕坡地和裸坡地的土壤物理性状极差,促进了山区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是引起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喀斯特山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抗蚀能力依次为台耕地>林地、草地>坡耕地、裸坡地。  相似文献   

15.
淮河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特点与综合整治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有效推进淮河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对淮河流域内坡耕地现状进行调查与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淮河流域现有坡耕地96.56万hm2,主要分布在桐柏大别山区、伏牛山区、沂蒙山区和江淮丘陵区,主要类型有石质坡耕地、土石质坡耕地、砂质坡耕地和土质坡耕地;通过全面分析坡耕地水土流失特点、危害以及综合整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淮河流域已有水土保持成果和坡改梯治理试点经验,提出了不同类型坡耕地整治方向与主要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6.
宁夏南部山区退耕还林新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确保宁南山区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该区干旱缺水的现实和退耕还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保证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前提下,提出了“山顶紫花苜蓿盖帽,山台广种杏,地埂刺槐、椿树缠腰,村庄附近隔坡梯田套温室大棚”的生态建设新模式,并介绍了其具体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7.
卢旺达共和国山地丘陵区土壤侵蚀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在卢旺达山地丘陵区开展土壤侵蚀调查,分析该区土壤侵蚀特征及成因,为尼罗河上游山地丘陵区土壤侵蚀预报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卢旺达布设4条调查路线并选择调查点,于2019年10月17—22日对调查点土壤侵蚀特征、成因及水土保持措施等进行了调查。[结果]卢旺达多山地且以农牧业为主,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坡耕地、损毁林地、建设用地等。坡耕地以片蚀和细沟侵蚀为主。损毁林地以片蚀和细沟侵蚀为主,部分出现沟蚀;当裸露地表形成草地或幼林后均较少发生土壤侵蚀。公路边坡、开挖边坡、土路路面及边坡等在降雨及径流的作用下产生沟蚀,部分路段偶有勤侵蚀发生。梯田是该国最主要的水土保持措施,具有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结论]卢旺达土壤侵蚀主要以水力侵蚀为主,重力侵蚀次之。不合理的开垦坡地、毁林,加之多山的地形,导致侵蚀较为严重,威胁当地的生态安全及粮食安全。该区缺乏水土流失监测资料,需要重视水土保持基础理论研究,加强水土流失基础数据的监测和采集,同时需要加强其水土保持措施及土地管理工作,保障卢旺达农业的可持续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原山区土地资源短缺、人地矛盾突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尤为脆弱,探讨高原山区环境因子对粮食气候产量的影响,可为山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云南省各县1985-2012年平均粮食单产数据,采用生物模型Logistic函数模拟趋势产量,以计算气候产量。提取同时期气候、地形、土壤等17个环境因子,利用相关分析、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等统计分析方法探究环境因子对山区气候产量的定量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多年平均气候产量为-0.15~-0.01t·hm-2,且研究时段内呈降低趋势;气候产量与土壤全钾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坡度、坡向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其它14个环境因子无显著相关性。RDA分析结果表明,坡度、坡向、土壤碳氮比、气温、土壤pH、土壤全钾含量6个环境变量为最小解释变量组合。坡度是影响山区粮食生产的关键性环境因子之一,与粮食实际产量呈负相关,而与气候产量呈正相关。坡度单因子可解释44.62%的粮食实际产量、26.29%气候产量的变化。从研究结果看,气候产量相对较高的地区通过坡改梯、土壤培肥等手段提高粮食单产是气候变化前提下维持区域粮食生产安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赣榆县夹谷山坡面侵蚀产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江苏省连云港夹谷山径流小区作为研究区域,以花岗片麻岩砾质砂壤土作为试验土壤,分析了近20a来6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的侵蚀产沙特性,研究了坡面侵蚀产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年侵蚀产沙量均随年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梯田水保效益显著;(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年产沙量具有显著差异性,对产沙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顺坡耕作区标准小区经济林区牧草区乔木用材林区梯田小区。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防止土壤流失最有效的是梯田,与之相反,顺坡耕作区水土流失量最大。(3)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坡面侵蚀产沙量与降雨侵蚀力均表现为幂函数关系,相关性较强,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0.
地处沂蒙山区的临沂地区,山丘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6%,山高坡陡,石厚土薄,人多地少,水土流失严重,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之一。1984年以来,水土保持工作紧密结合山区经济发展,实行开发性治理,以发展经济林和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中心,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发展小流域经济。近十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00km~2,新建梯田和发展水地30.14万hm~2,经济林由2.84万hm~2发展到7.6万hm~2,林木覆盖率由13%提高到21%,商品经济和乡镇企业都得到迅速发展,初步改变了贫困落后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