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省乡村转型度及其区域格局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乡人口流动和经济社会发展要素的重组与相互作用,导致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形态和地域空间格局的重构,包括村镇空间组织结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就业方式、消费结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城乡差别等方面。从非农人口比重变化、产业结构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乡村消费结构变化、粮食作物种植比重变化、复种指数变化等指标评价安徽省乡村转型度,进一步分析得到安徽省乡村转型的区域格局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整体的乡村转型度偏低,各市均呈现出M型变化趋势,各市的乡村转型度有明显的区域格局分异,社会经济与乡村发展基础明显影响转型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25个县(市、区)为研究地域单元,构建土地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洞庭湖生态经济区2018年土地功能值,分析其地域分异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模型分析土地功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功能在各县(市、区)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地势平坦的湖区地带土地生产功能较强,社会功能与生产功能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空间耦合性,生态功能较强区域沿洞庭湖流域呈带状分布.(2)自然区位条件是影响土地功能地域分异的基础性因素,社会经济水平是影响土地功能地域分异的决定性因素,区域环境状况是影响土地功能地域分异的关键因素,在各因素类型中对土地功能影响最大的因子分别是地均固定资产投资、距地级市中心距离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相似文献   

3.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所辖118个行政村为研究单元,构建基于土地利用的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rcGIS空间数据统计和SPSS聚类分析方法,评价阿克苏市乡村性空间分异特征,基于评价结果,从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角度划分乡村发展类型。结果表明,研究单元乡村性指数受村域自然环境与区位条件影响,呈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差异性空间分布格局;乡村性指数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正相关性,部分村域空间分布趋于集聚,形成沿交通干线、乡(镇)中心分布的乡村性冷点区域和以多核心集中分布的乡村性热点区域;阿克苏市村域发展类型可划分为生产用地主导型、生活用地主导型和生态用地主导型3种类型。基于土地利用角度的村域乡村性评价研究,可以为阿克苏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指导乡村多元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选取该地区2016年23项社会经济指标数据组成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生态保育和社会保障四项功能指标构建乡村功能评价体系。在识别乡村功能多样化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对乡村功能值进行测度,在空间地域上进行功能类型的划分,将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研究区域划分为综合型、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型、农业生产——人居生活型、人居生活——经济发展型、生态保育——经济发展型和生态保育——农业生产型六大功能类型;基于区域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情况提出功能综合型、生产主导型,生态——旅游复合型和生产——生态复合型四类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结合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发展目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建设,明确乡村 的功能与定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方法】文章以十堰市郧阳区为研究对象构建 乡村功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运用 GIS 和 NRCA 模型,分析乡村地域多功能的 空间格局特征,识别各乡镇主导功能类型,并进行功能分区。【结果】(1)郧阳区农业绿色 发展先行区建设成绩显著,其乡村功能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人居保障功能以城关镇和 茶店镇为强核心向外辐射并逐渐减弱;生产发展功能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城关镇、茶店镇和杨 溪铺镇,总体呈现中部强西部弱的空间特征;生态保育功能呈现出以茶店镇为弱核心向外 增强的空间分布特征;文旅休闲功能呈中北部高,东西两翼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2)基 于标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分类维度乡村功能指数,将研究区划分为人居保障—生产发 展区、人居保障—生态保育区、生产发展—文旅休闲区、生产发展—生态保育区、生态保 育—文旅休闲区及综合发展区等 6 种功能类型区,并对每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结论】针对不同功能分区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可为乡村空间结构优化调整、乡村振兴提 供参考,加快实现地区的农业绿色发展区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及乡村性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划分了2012年河南省126个县域的乡村发展类型;通过建立乡村性指数评价模型,并借助ArcGIS和SPSS软件深入分析2000-2012年县域乡村性的时空分异格局。结果表明,2012年河南省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均衡发展Ⅰ型、均衡发展Ⅱ型的县域分别为26个、30个、14个、17个和39个,农业主导型和均衡发展Ⅱ型的县域占54.76%,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河南省县域乡村性指数空间分异较为明显,东部高于西部;农业主导型和均衡发展Ⅱ型县域乡村性指数明显高于商旅服务型县域;乡村性指数较高的县域集中分布在冀鲁豫低洼平原区、黄淮平原区东南部和鄂豫皖丘陵山地区东部,地级市市区的乡村性指数明显较低。2000-2012年间河南省县域乡村性指数由0.6844下降到0.5844,均衡发展Ⅰ型县域的乡村性指数下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25个县(市、区)为研究地域单元,构建土地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洞庭湖生态经济区2018年土地功能值,分析其地域分异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模型分析土地功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功能在各县(市、区)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地势平坦的湖区地带土地生产功能较强,社会功能与生产功能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空间耦合性,生态功能较强区域沿洞庭湖流域呈带状分布。(2)自然区位条件是影响土地功能地域分异的基础性因素,社会经济水平是影响土地功能地域分异的决定性因素,区域环境状况是影响土地功能地域分异的关键因素,在各因素类型中对土地功能影响最大的因子分别是地均固定资产投资、距地级市中心距离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相似文献   

8.
滇西县域乡村地域多功能分类与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脱贫地区乡村地域多功能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滇西边境山区脱贫县镇沅县为例,采用定量评价方法,构建了以经济功能、生态环境功能、社会文化功能为核心的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村域尺度识别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格局和功能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类型乡村振兴路径.结果表明:镇沅县乡村地域功能整体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均衡;乡村内部发展同样呈现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特征,少数综合发展型乡村辐射带动能力较差;镇沅县乡村地域功能按照各维度功能水平的组合分为滞后发展型、综合发展型、双维度协同发展型、单一维度主导型共4种地域类型.根据乡村地域各维度功能水平组合的差异分别提出了相对应的乡村振兴路径.  相似文献   

9.
以江苏省65个县市为研究实证单元,基于区域城乡一体的思想构建乡村性指数,对县域尺度上江苏省乡村性进行定量评价,以ArcGis 9.3、GeoDa 095、SPSS 16等软件平台为支撑,采用Jenks最佳断点分类、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县域尺度江苏省乡村性的空间分异进行定量地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县域尺度江苏省乡村性差异性不显著,但乡村性较强区域所占比重略大;从苏南到苏北呈现乡村性梯度递增的空间分异特征;全局上呈乡村性集聚分布态势,局部上在江阴、昆山等7县市和苏北灌云、阜宁等7县形成县域尺度的乡村性“冷点区”与“热点区”.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乡村性评价及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乡村性评价已有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比较法构建乡村性指数及乡村性评价模型。以浙江省69个县市为实证研究单元,借助ArcGIS和GeoDA软件,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县域尺度的浙江省乡村性空间格局演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乡村性在总体上呈现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集聚态势不断增强。分地域来看,浙江西南部乡村性“热点区”不断增强,并向西演化;而浙江西北部地区乡村性“冷点区”则不断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