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6 毫秒
1.
海南省新英湾红树林资源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地样方方法,对海南省新英湾红树林的红树植物种类和群落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确定有真红树7科11种,半红树植物2科3种;群落类型有红海榄群落、红海榄+桐花树+白骨壤群落及桐花树+白骨壤群落3种,红树林群落演替系列是桐花树+白骨壤(前沿向海带)→红海榄群落。  相似文献   

2.
广西红树林的数量分布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为摸清广西红树林的数量分布 ,采用遥感、GIS和GPS技术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红树林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在此基础上以自然海湾为研究单位 ,对广西红树林的空间分布、群落类型和覆盖度、树高等级等林分结构进行了分析评价 .结果表明 ,红树林在宏观上沿整个海岸线呈展开式均匀分布 ,在 14 89 64km海岸线中 ,间断距离 <2km的红树林岸段占海岸线总长度的 75 7% ;14个海湾中有 10个海湾的红树林岸线率≥ 80 % ;红树林分布由海岸 (堤 )向外海延伸 50~ 10 0 0m ,最远外延达 2 82 0m ;74 4%的红树林分布于海堤外侧 ;桐花树群落 (Comm .Ae gicerascorniculatum)、白骨壤群落 (Comm .Avicenniamarina)、秋茄—桐花树群落 (Comm .Kandeliacandel,Aegicerascornic ulatum)和白骨壤 +桐花树群落 (Comm .Avicenniamarina ,Aegicerascorniculatum )为优势群落 ;61 9%的红树林覆盖度≥70 % ;78 1%的红树林平均高度 <2 0m  相似文献   

3.
2013年1月,对惠州市惠东红树林市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群落调查,共布设7条调查断面,21 个100 m2调查样方。对红树林样地内的红树植物进行测量,记录红树种类、胸径、株高、密度尧、树型组成比例等指标,并进行重要性以及多样性等常规的群落分析,判定该地区植被的生长特征并研究其演替动态变化。调查数据表明,该区域的红树林具有内侧往外侧发展演替的趋势,同时该区域的红树林具有从陆缘往海缘发展演替的趋势。该红树林区域总体以白骨壤(Aricennia marina)与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为优势种,桐花树(Aegileras corniculaturn)、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以及秋茄(Kenaelia candel)也有一定分布优势,另外有卤蕨(Acrostichum aureum)以及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的零星分布。该区域的红树林群落主要由白骨壤+桐花树群落、白骨壤+无瓣海桑+老鼠簕群落以及无瓣海桑群落3种群落构成。该区域的红树林群落中,本土树种与外来树种具有自己原有的优势群落,在长期的群落发展中有各自向对方群落区域发展的趋势,最终形成本地物种-外来物种共同生长的群落。  相似文献   

4.
采用卫星影像图与实地样方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南省东寨港的红树林植物种类和群落进行调查和分析,确定有红树植物17科27种,群落类型有红海榄群落、白骨壤群落、无瓣海桑+海桑群落、秋茄群落、海莲群落及角果木群落6种,红树林群落演替系列是:白骨壤群落(先锋群落,前沿向海带)→红海榄群落→海莲群落→角果木群落。  相似文献   

5.
泉州湾红树林河口湿地土壤氧化酶活性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泉州湾红树林河口湿地为对象,对不同植被种类下2种土壤氧化还原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在不同季节(春季和秋季)和不同区域(上游、中游和下游)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季节变化规律为春季>秋季,多酚氧化酶活性则随季节变化无明显差异;(2)在不同区域,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上游高于中游和下游,多酚氧化酶活性则为中游低于上游和下游;(3)从总体上来看,植被种类对两种酶活力影响不大.由于植被的分布差异,从表观上看,原生的桐花树下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植被(秋茄和白骨壤)与无植被生长的空地和裸地,秋茄和裸地下的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植被.从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泉州湾红树林河口湿地土壤两种氧化酶活性变化成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以上结果为泉州湾河口湿地的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海滩涂上栽培秋茄、桐花树、白骨壤,经过11a的经营管理,对红树林秋茄、桐花树、白骨壤林木的生长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红树林秋茄、桐花树、白骨壤混交林的林木生长,均比秋茄、桐花树、白骨壤纯林的林木生长效果好。混交林生长的林木树高、胸径、枝下高、树冠,分别比纯林林木生长的树木高大7.69%、7.5%、11.1l%,胸径粗2.17%、11.41%、6.67%,枝下高大2.01%、10.95%、8.57%,冠幅大5.00%、10.53%、13.50%。红树林秋茄、桐花树、白骨壤林木在浅潮位生长,比中潮位林木生长效果好,支柱根大、板状根系发达,吸收海水污染物强,能将盐类物质通过叶片光合作用排到植物体外,可去氮和磷等污染物,净化海边环境,防浪护堤,防止海岸侵蚀,起到保护生态环境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红树植物,更好地完善有关红树林植物的资料,从而促进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能可持续地发展,采用显微镜测定的方法研究了海南省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6种红树植物(海莲、卵叶海桑、正红树、角果木、拉关木、白骨壤)的叶片气孔密度与长度。结果表明,6种红树植物的叶片形成了适应海岸潮间带生境的结构,除卵叶海桑和拉关木上表皮存在气孔外,其余植物气孔均分布在下表皮,气孔器均为椭圆状;6种红树植物的下表皮气孔密度大小为海莲>卵叶海桑>拉关木>白骨壤>角果木>正红树;气孔长度大小为正红树>角果木>海莲>拉关木>卵叶海桑>白骨壤;叶片上气孔分布情况较为均匀,无集中趋势。  相似文献   

8.
采用实地取样方法,对海南省三亚河、青梅港红树林的红树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群落类型有正红树群落、白骨壤群落、无瓣海桑群落、角果木+榄李群落4种,群落演替系列为白骨壤→正红树群落(三亚河)→正红树群落(青梅港)→角果木+榄李群落。  相似文献   

9.
以典型区域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样区,采样估算广西红树林湿地沉积层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红树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混交林桐花光滩,0~50 cm土层分别为2.797%、1.218%和0.870%;红树林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混交林桐花光滩,混交林、桐花和光滩0~5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142.79、47.25和47.21 t/hm2。与周边红树林地区相比,钦州湾混交林的各层土壤碳储量与深圳湾红树林和海口的白骨壤接近,但远低于深圳福田的秋茄林和海口的桐花,而钦州湾桐花、光滩的各层土壤碳储量与深圳湾光滩较接近。  相似文献   

10.
泉州湾河口湿地几种植物的光合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8月3日,对泉州湾河口湿地下游的优势植物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的光合作用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这些植物的光合作用特点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由于潮水的影响,3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均为3峰曲线,日平均净光合速率的排序为白骨壤>桐花树>秋茄。3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与其自身的生理因子有显著相关,尤其是与胞间CO2浓度有极显著的负相关。不同植物的光合作用受气孔导度的影响不同,桐花树和白骨壤受气孔导度影响显著,而秋茄则不受气孔导度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白骨壤适应生长在高盐环境下,但易受水分胁迫;秋茄适应生长在潮水变化的环境下,易受盐分胁迫;桐花树则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镉(Cd)和磷(P)交互作用对白骨壤幼苗体内Cd亚细胞分布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以一年生白骨壤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差速离心法提取不同亚细胞组分,氮蓝四唑法、愈创木酚法、分光光度法和考马斯亮蓝G-250法分别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叶绿素、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随着Cd浓度的增加,白骨壤幼苗体内各亚细胞组分的Cd含量逐渐增加,其中细胞壁和可溶性组分中Cd含量增加较多,就分布而言,大部分的Cd(占整个植株的65.23%~96.92%)分布于白骨壤幼苗的根部。Cd集中分布于根中,表明细胞壁的固定及液泡区室化是白骨壤幼苗对Cd的解毒机制之一。研究也发现:外源P能促使Cd向液泡转移,同时提升了植株的抗氧化能力,表现为白骨壤植株SOD、POD活性增加、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升高。外源P能够缓解Cd对红树植物白骨壤的影响,增强白骨壤对Cd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12.
红树林是沿海防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和变化直接影响着沿海的生态环境安全。对海口市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的红树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得出共有植物种12种,分属10科12属,其中,人工林群落本土红树植物:红海榄、秋茄、木榄、桐花树、老鼠簕和白骨壤;人工群落外来种红树植物:无瓣海桑、拉关木;半人工群落半红树植物有黄槿、海杧果、玉蕊和阔苞菊等也有分布。五源河红树植物物种组成相对简单,生长发育成单层群落,林下植被主要铺地黍、鱼藤、蕹菜等。以此次对五源河湿地生态与红树植物群落现状的调查能为五源河湿地公园红树植物群落的演替与修复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PAPD)分析了分布于广西北海海岸的3个自然分布居群的白骨壤群落,用15个髓机引物进行PCR扩增,3个居群的PAPD多态位点的百分率分别为英罗湾38.35%,大冠沙35.21%钦州湾29.31%。3个居群内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108、0.147和0.165;3个居群两两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大冠沙-英罗湾0.135、大冠沙-钦州湾0.163和英罗湾-钦州湾0.179。结果表明,白骨壤居群内和居群间的遗传变异较低。  相似文献   

14.
以特呈岛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中的红海榄纯林、红海榄+白骨壤、红海榄+木榄以及红海榄+木榄+白骨壤混交林中的红海榄为对象,采用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β分布,Γ分布函数及地径分布特征数对红海榄的地径分布规律进行拟合与分析.结果表明:5种分布函数对不同群落类型中红海榄地径分布的拟合效果不同,β分布能较好地描述红海榄的地径分布规律,拟合效果最好;不同群落类型中红海榄地径分布的偏度均为正偏,峰度大部分为负值;随着林分平均地径的增大,相对最小地径值呈递增趋势,而相对最大地径值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深圳福田红树林海榄雌瘤斑螟的形态特征及为害情况。[方法]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在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设置4个监测样带(沙嘴码头、凤塘河口、观鸟亭、基围鱼塘),调查海榄雌瘤斑螟对白骨壤的为害情况,并通过室内饲养观察海榄雌瘤斑螟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形态特征。[结果]海榄雌瘤斑螟为害白骨壤嫩梢、叶片和果实;白骨壤嫩梢、叶片和果实受害率大小为:嫩梢受害率叶片受害率果实受害率,嫩梢和叶片的受害率均在5月上旬至7月中旬出现高峰期,嫩梢受害率最高达100%,叶片受害率最高达55.2%;7月下旬至9月上旬,海榄雌瘤斑螟幼虫蛀入果实为害。[结论]调查结果为海榄雌瘤斑螟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石蜡切片法,研究了广西山口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4种红树植物幼苗——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和秋茄(Kandelia candel)的叶片解剖结构,揭示其适应滨海盐渍环境的机理。结果表明,4种植物均具有适应海生环境的共同叶片结构特征:具较厚角质层,表皮之内有贮水组织的内皮层,气孔下陷,有发达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同时,4种植物又各自表现出与其生境相适应的叶片形态特征:秋茄为等面叶,白骨壤和桐花树上下表皮具盐腺,白骨壤密被表皮毛,桐花树和秋茄树叶片结构中有木栓瘤结构,木榄和秋茄叶片含晶体。单宁含量大小为秋茄、桐花树、木榄、白骨壤。该研究为红树植物的生态功能、分类、生境、移栽以及湿地保护等方面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九龙江河口秋茄林及白骨壤红树林土壤特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九龙江河口秋茄林和白骨壤红树林土壤的基本性质和生物化学特性,结果表明:两种红树林土壤的养分和粘粒含量,含盐量,酶活性以及呼吸作用强度皆大于相应的光滩土壤;红树林土壤表层养分含量和酶活性比亚表层低或相似。鉴于土壤盐分组成特点,提出了九龙江河口红树林土壤宜称为潜在硫酸盐土壤。  相似文献   

18.
浅谈泉州湾红树林恢复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惠安县红树林资源日趋衰退和大量宜红树林滩涂急待绿化的现状出发,论述了红树林湿地植被恢复和保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泉州湾洛阳江红树林恢复与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9.
特呈岛红树林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3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分析了特呈岛红树林的空间结构。结果表明:林分的平均混交度为0.66,介于中度混交和强度混交之间;在空间大小对比上,白骨壤的直径大小比数和树高大小比数分别为0.18和0.36,在林分中占有较大的优势;该地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61,林木分布格局为团状分布。  相似文献   

20.
利用国际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方法(PRA)对目前危害红树林的主要害虫进行了风险性评价。结果表明,广州小斑螟、毛颚小卷蛾、小袋蛾、白骨壤蛀果螟及4种蚧壳虫为中度危险,其余为低度危险,褐袋蛾、绿黄枯叶蛾接近中度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