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18株分离自患病乌鳢的气单胞菌进行了6大类共11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研究。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这18株菌对磺胺类药物--甲氧嘧啶、复方新诺明产生了高达100%的耐药性,对红霉素、阿米卡星、四环素也有一定的耐药率(50%~90%),而对喹诺酮类3种药物--恩诺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则耐药率较低,并存在多重耐药的现象。通过对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氯霉素类等4大类抗生素15种耐药基因进行检测,发现ant、qnr S、cat检出率较高,分别为50.0%、44.4%、38.9%,而qnr B、cat B基因则未检出。同种细菌不同分离株表现出不同的耐药性,结果表明,生产用药时有必要针对病原进行药敏试验,筛选敏感药物进行疾病防治。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从养殖患病对虾中分离的36株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对16种药物的耐药性,并用PCR法检测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B、qnrS和qnrVC,酰胺醇类耐药基因cat、optrA、floR和cfr,四环霉素类耐药基因tetA、tetB和tetM,磺胺类耐药基因sul1、sul2和sul3,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strA、strB、aadA和aacA,利福霉素类耐药基因arr,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 CARB和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erm的携带状况,分析其耐药表型和基因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36株副溶血弧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88.9%),其次为磺胺类药物磺胺甲噁唑(66.7%),硫酸新霉素、庆大霉素、头孢曲松和美罗培南呈现100%敏感。多重耐药副溶血弧菌比例高达61.1%(22/36),其中1株对6类抗菌药耐药。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VC检出率最高达72.2%(26/36);其次为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srtB,检出率58.3%(21/36);大环内酯类、利福霉素类耐药基因均未检测到。耐药基因检出率与耐药表型没有表现出一一对应的关系,提示副溶血弧菌耐药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临床分离并经生化试验和血清学试验鉴定的20株禽源沙门氏菌和1株标准株C79-13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证明:有19株有高耐药性,另外2株有低耐药性,耐药率达100%;对其四环素耐药基因tetC进行了PCR扩增,结果获得以质粒为模板的特异性产物,与药敏试验符合率为100%;利用PCR检测四环素耐药基因tetC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从而为禽类致病性沙门氏菌的耐药性检测提供了高效敏感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为查明海南和广东地区维氏气单胞菌的毒力基因携带率及耐药情况,从两个地区的6个泥鳅养殖场的46尾泥鳅中,采集肾脏、肝脏、皮肤溃疡部位等样品进行细菌的分离,通过形态与生理生化鉴定、gyrA管家基因序列分析筛选到20株维氏气单胞菌(海南源7株、广东源13株),并对其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和抗生素药物敏感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20株分离的维氏气单胞菌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与《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中的维氏气单胞菌一致;gyrA管家基因序列均与GenBank数据库中维氏气单胞菌具有90%~99%的同源性。在20株维氏气单胞菌中,气溶素、肠毒素、蛋白酶等毒力基因检出率高,其中气溶素基因和鞭毛蛋白基因检出高达100%,但热稳定肠毒素基因未检出;喹诺酮类以及磺胺类药物耐药基因检出率均为100%,而酰胺醇类、大环类酯类和林可霉素类药物耐药基因均未检测到。这20株维氏气单胞菌对甲氧苄啶、红霉素、诺氟沙星、氨苄西林和林可霉素等药物的耐受率达100%,对氨曲南、庆大霉素和头孢噻肟等5种药物具有高度敏感性。试验结果可为泥鳅养殖生产中维氏气单胞菌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调查广东省惠州、肇庆、珠海、湛江4个吉富罗非鱼主养区链球菌病的流行情况和耐药性,并进一步分析β-内酰胺酶基因与青霉素类药物的耐药性关系。本实验通过传统的方法对菌株进行分离纯化,扩增特异性基因cfb以及16s r DNA对各菌株进行鉴定;采用k-b法测定分离菌株的药物敏感性;通过PCR检测β-内酰胺酶类基因在分离菌株中的分布情况,并用Statistic6.0统计分析各β-内酰胺酶基因与青霉素类药物的耐药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吉富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阳性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为惠州(46.46%)湛江(43.24%)肇庆(17.30%)珠海(4.17%);药敏结果显示各地区无乳链球菌分离株对青霉素(耐药率为94.29%)和磺胺二甲基嘧啶(耐药率为86.40%)普遍耐药,对恩诺沙星最为敏感(耐药率为3.99%);β-内酰胺酶基因分布与细菌耐药性统计结果显示,无乳链球菌基因组中的9个β-内酰胺酶基因在各分离菌株中的分布呈高度多态性,其中SAG0658基因与氨苄青霉素抗性显著相关,提示SAG0658基因在无乳链球菌耐氨苄青霉素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此外,9个β-内酰胺酶基因与青霉素抗性无相关性,说明其在菌株对青霉素耐药过程中并未发挥明显作用,提示分离菌株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可能依赖其他途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临床分离并经生化试验和血清学试验鉴定的20株禽源沙门氏菌和1株标准株C79—13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证明:有19株有高耐药性.另外2株有低耐药性,耐药率达100%;对其四环素耐药基因tetC进行了PCR扩增,结果获得以质粒为模板的特异性产物,与药敏试验符合率为100%;利用PCR检测四环素,耐药基因tetC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从而为禽类致病性沙门氏菌的耐药性检测提供了高效敏感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对虾养殖池中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的耐药性和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2018年从山东4个地区的对虾养殖池收集分离副溶血弧菌,采用Kirby-Bauer纸片法检测其对12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用PCR方法检测其携带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相关溶血素基因(trh)的情况。从对虾养殖池共分离副溶血弧菌50株。药敏实验结果显示,副溶血弧菌对庆大霉素、硫酸新霉素和氨苄西林的耐药情况最为严重,耐药率分别高达98%、90%和86%,对氟苯尼考、氯霉素、头孢他啶等敏感性较高,耐药率分别为10%、10%和20%。88%的菌株具有多重耐药性。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均不携带tdh基因,4%的菌株表现为trh阳性。本研究表明,对虾养殖水环境中的副溶血弧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较为严重,应加强副溶血弧菌的病原学监测,在养殖过程中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实现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作为罗非鱼主要病原,传染力强、致死率高,部分鱼从发病到死亡无明显病症,难以确定鱼体是否携带该病原菌,建立适用于生产一线的无乳链球菌检测技术势在必行。根据GenBank中无乳链球菌透明质酸酶基因(hylB)、青霉素结合蛋白基因(pon A)和CAMP因子基因(cfb)的保守序列,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对多重PCR的反应条件和体系进行优化,建立基于毒力基因的罗非鱼无乳链球菌三重PCR检测方法,并运用该方法检测来自广东省不同地区的罗非鱼组织样品。构建的三重PCR检测方法仅在无乳链球菌中扩增出3条特异性条带,而在罗非鱼和常见的水产病原菌菌株中均未扩增出任何条带,表现出良好的特异性;以无乳链球菌基因组DNA浓度7.24×10~(–5)~5.65 ng/μl为模板进行扩增,该三重PCR能检测到的最低模板浓度为1.81×10~(–3) ng/μl,表现出较高的灵敏度;运用该方法检测188个罗非鱼组织样品,其阳性检出率与常规细菌分离鉴定阳性率一致,以常规细菌分离鉴定为标准,对该三重PCR检测方法进行评价,其诊断敏感性(Dse)和诊断特异性(Dsp)均为100%。结果表明,构建的三重PCR检测方法不仅显著提高了检测的准确度和灵敏度,还可在同一反应中同时检测3种无乳链球菌毒力基因,为无公害水产品中无乳链球菌的快速检疫、水产养殖病害早期预警提供了一种快速、精准和高效的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9.
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从近江牡蛎、翡翠贻贝、菲律宾蛤仔、文蛤、华贵类栉孔扇贝等鲜活样品和罗非鱼片、熟虾等冷冻样品中分离的52株大肠埃希氏菌菌株进行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单环内酰胺类和磺胺类等19种抗菌药物的药敏性分析,同时PCR扩增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PMQR)基因,以检测湛江水产品中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性及ESBLs、PMQR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显示,52株大肠埃希氏菌菌株均对1种以上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其中对红霉素(90.4%)、复方新诺明(55.8%)、四环素(53.8%)、头孢噻肟(51.9%)的耐药率较高;76.9%的菌株表现出多重耐药,最多对9大类抗生素耐药;确证为产ESBLs菌株10株(19.2%),8株携带blaTEM基因,7株携带blaSHV基因,未检出blaCTX和blaOXA基因;检出PMQR菌株15株,检出率为28.8%,其中15株同时携带qnrA、aaac(6′)-Ib-c、qepA 3种耐药基因,9株携带qnrS基因,8株携带oqxB基因,1株携带qnrD基因,未检出qnrB、qnrC和oqxA耐药基因;2株大肠埃希氏菌同时携带ESBLs基因和PMQR基因。研究结果表明,湛江地区水产品中大肠埃希氏菌普遍耐药,且耐药谱广。菌株同时携带ESBLs基因和PMQR基因,有增加细菌耐药性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类志贺邻单胞菌的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之间的关系,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55株类志贺邻单胞菌进行耐药性鉴定,同时采用PCR方法对相关耐药基因进行检测。药敏试验结果显示,55株类志贺邻单胞菌对30种抗生素药物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克林霉素(98.2%)、万古霉素(98.2%)、氨苄西林(90.9%)、麦迪霉素(89.1%)、羧苄西林(89.1%)、苯唑西林(87.3%)的耐药性较高。TEM、gyrB和tetR基因PCR检出率分别为18.2%、67.3%和36.4%,其中39株致病菌至少含有1个耐药基因。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所得的全部类志贺邻单胞菌均多重耐药,耐药基因和耐药表型之间呈现一定的相关性,但非一一对应。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2007—2015年中国罗非鱼主养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的分子特征和流行情况,分离并收集了248株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通过分子血清型、MLST、毒力基因和前噬菌体等分型方法对248株无乳链球菌进行了分子遗传特征分析。结果表明,229株无乳链球菌(92.3%)的分子血清型是Ⅰa型,其余19株均是Ⅰb型(7.7%)。MLST分析结果表明,所有Ⅰa型无乳链球菌都是ST7型,所有Ⅰb型无乳链球菌都是ST261型。毒力基因检测结果发现,229株Ⅰa-ST7型无乳链球菌的毒力基因型相同,即V1型;19株Ⅰb-ST261型无乳链球菌的毒力基因型相同,即V2型。前噬菌体检测结果表明,Ⅰa-ST7型无乳链球菌可分为两种前噬菌体基因型,分别是P1型(36株)和P2型(193株);Ⅰb-ST261型无乳链球菌的10个前噬菌体基因都是阴性,即P3型。根据以上4种分子分型方法可将248株无乳链球菌分为3种基因型,即Ⅰa-ST7-V1-P1型、Ⅰa-ST7-V1-P2型和Ⅰb-ST261-V2-P3型。2010—2011年主要流行菌株由Ⅰa-ST7-V1-P1型转变为Ⅰa-ST7-V1-P2型,其中Ⅰa-ST7-V1-P1型是2011年之前的主要流行菌株,Ⅰa-ST7-V1-P2型在2011年及之后成为主要流行菌株。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发生了明显的遗传变异,同时,根据我国罗非鱼主养区无乳链球菌的流行特点,推测我国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是通过苗种或水体等介质进行传播的,属于输入性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斑点叉尾鮰暴发性败血症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3尾表现出血症状的患病斑点叉尾鮰(lctalurus Punctatus)体内各分离出一株病菌,测定结果显示致其急性死亡的致病菌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慢性死亡的致病菌分别为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和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3株菌对广谱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青霉素、先锋霉素Ⅵ和红霉素等已产生耐药性,而对菌必治、头孢肤肟和复达欣等高度敏感;菌株Jh-1和菌株Yh-3对复方新诺明、四环素、氟哌酸和丁胺卡那霉素高度敏感,而菌株Jh-2却低度敏感;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对3株致病菌均具较好的抑菌、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斑点叉尾暴发性败血症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从3尾表现出血症状的患病斑点叉尾鱼回(Ictalurus Punctatus)体内各分离出一株病菌,测定结果显示致其急性死亡的致病菌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 onas sobria),慢性死亡的致病菌分别为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和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3株菌对广谱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青霉素、先锋霉素Ⅵ和红霉素等已产生耐药性,而对菌必治、头孢肤肟和复达欣等高度敏感;菌株Jh-1和菌株Yh-3对复方新诺明、四环素、氟哌酸和丁胺卡那霉素高度敏感,而菌株Jh-2却低度敏感;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对3株致病菌均具较好的抑菌、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14.
To understand the driving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changes of bacterial virulence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we determined the prevalence, antibiotic resistance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and virulence genes of Vibrio harveyi isolated from diseased marine fish in south coastal China. We isolated 2, 52 and 53 V. harveyi strains from Fujian, Hainan and Guangdong, respectively, and identified them by multilocus sequence analysis of 16S rRNA-toxRVh-rctB. Nine typical virulence genes were represented at a higher average in Hainan (7.39 ± 0.24) than in Guangdong (6.91 ± 0.28). Five atypical virulence genes were detected in some isolates. In particular, flaC and vvh were detected in more than 60% of isolates. Their average numbe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Hainan (2.30 ± 0.20) than in Guangdong (1.70 ± 0.10). Multidrug resistance was widespread with an average resistance to 4.57 ± 0.18 of 15 antibiotics. Both the average number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were higher in Hainan (5.25 ± 0.27 and 1.11 ± 0.15, respectively) than in Guangdong (3.87 ± 0.21 and 0.75 ± 0.10, respectively).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were more virulence genes and greater drug resistance in Hainan than in Guangdong, suggesting that warmer temperature and antibiotics pollutants probably enhance antibiotic resistance and bacterial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南方地区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从广东省以及海南省等地区养殖的患病罗非鱼体内分离、收集到多株致病菌,经生化分析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均为无乳链球菌。对这些菌株分别进行了耐药谱测定、分子分型试验以及分子血清型分析。药敏试验结果表明,2007—2010年分离到的无乳链球菌耐药谱基本相似;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试验中,选择5个高变异指数的可变数目重复位点(VNTR)进行分子分型,结果表明,所有鱼源无乳链球菌菌株为同一MLVA型,而作为对照的牛源无乳链球菌则明显不同;为了对这些菌株进一步分型,分别进行了分子血清型和表面蛋白抗原基因的检测,结果表明,鱼源无乳链球菌的分子血清型均为Ⅰa型,表面蛋白抗原均为alpha-C蛋白。这进一步说明了不同年份和不同地区的鱼源无乳链球菌在基因水平上为同一分子类型,具有相同的起源或传染源。同时也说明,我国南方地区罗非鱼无乳链球菌在这几年中未发生明显的遗传变异。这些结果为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疫苗研制,疫病监测及药物防治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半滑舌鳎皮肤溃疡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对半滑舌鳎皮肤溃疡病的病原进行研究, 从患有严重皮肤溃疡病的半滑舌鳎病灶中分离病原菌, 并经人工感染确认病原。对引起此次疾病的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理化特性、胞外产物酶活性与溶血活性及其对抗菌类药物的敏感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还测定了16 S rRNA、gyrB基因序列, 分析了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从病灶中分离得到4株优势菌, 经人工注射感染证实菌株A3为引起养殖半滑舌鳎皮肤溃疡病的病原菌, 其半数致死量LD50为1.5×104.2 CFU/mL。其中, 16 S rRNA、gyrB在GenBank中的登录号分别是JN391271、JN168881。从基于16 S rRNA与gyrB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看, 分离筛选出来的病原菌与哈维氏弧菌同源性最高, 结合生理生化特征和16 S rRNA、gyrB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认为该病原菌为哈维氏弧菌。胞外产物酶活性及溶血活性检测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具有淀粉酶、尿素酶、脂肪酶、蛋白酶和卵磷脂酶活性而不具有明胶酶活性, 在4%羊血TSA平板上呈β溶血活性。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 该菌对四环素、强力霉素、诺氟沙星、磺胺异恶唑等敏感, 而对其他用于试验的抗生素敏感度低或具有一定的抗性。  相似文献   

17.
根据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cfb基因序列,设计、合成2对引物,优化扩增条件,建立了快速高灵敏度鉴别无乳链球菌的巢式PCR方法。结果显示:使用该方法对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血液样品进行检测,可检测到活菌浓度为8.7×104CFU/m L的无乳链球菌。对采自广西地区受无乳链球菌感染的19份罗非鱼样品进行检测,18份可获得目的片段,扩增到的序列均为无乳链球菌cfb基因序列,检测准确度达到94.7%。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分子鉴定6株鱼源嗜水气单胞菌,并从分子层面验证通过检测毒力基因以推测嗜水气单胞菌潜在致病性的可行性。实验采用PCR扩增16 S rDNA和gyrB基因并结合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和分析进行菌种的分子鉴定,检测气溶素( aerolysin, aer)、溶血素( haemoly-sin, hly)、丝氨酸蛋白酶( serine protease, ahp)、热稳定细胞肠毒素( heat-stable cytotonic enterotoxin, ast)和热敏感细胞肠毒素( heat-labile cytotonic enterotoxin, alt)5种毒力基因,且使用Mega 5.2对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6株菌均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检测出5种毒力基因中的至少4种,其中均检测出溶血素和2种肠毒素,序列分析表明气溶素、溶血素和丝氨酸蛋白酶的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本研究基于16 S rD-NA和gyrB基因可以准确地对嗜水气单胞菌进行分子鉴定,6株菌的毒力基因丰富预示着一定的致病性, aer、 hly和ahp基因相对保守,编码的毒力因子高度同源,在临床分子诊断中建议使用aer、 ahp和hly基因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潜在致病性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