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辣椒玉米间作对病害的控制作用及其增产效应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辣椒田间(5~10行) 边行外各间作1行玉米的方法进行6种不同模式辣椒、玉米多样性种植控制辣椒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i) 和玉米大斑病(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 ) 、小斑病(Helminthosporiun maydis) 的病害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模式的辣椒、玉米间作对辣椒疫病和玉米大、小斑病的病害发生均有显著的控制效果。与单作相比, 间作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随辣椒行数的减少由35.0%逐渐增加到69.6%; 间作对玉米大、小斑病的控制效果随辣椒行数的增加由43.0%逐渐提高到69.3%。同时, 辣椒玉米间作可显著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其中, 5行辣椒间作2行玉米的复合产量和土地利用率最高, 但经济效益相对较低; 10行辣椒间作2行玉米的复合产量和土地利用率相对较低, 但经济效益最高。与单作辣椒相比, 辣椒玉米间作的总产值增加1 683~2 012元/hm2 , 增幅达10%~12%。证明利用辣椒玉米间作提高物种多样性、增强农田稳定性可达到有效控制辣椒疫病和玉米大、小斑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玉米间作菊花脑的高效栽培方法对玉米杂草的影响,以探究此间作方法对杂草的防效及间作经济效益,为在生产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玉米菊花脑间作处理(T)较玉米单作处理(CK),玉米产量增加,每667 m2产值增加2496元,增收效果明显;间作处理的玉米维生素C、粗淀粉、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41.7%、3.6%、6.2%、14.2%;在玉米各时期CK处理杂草发生种类和相对密度均高于T处理;玉米成熟期T处理防草效果最好,株数防效和鲜质量防效分别达87.64%和90.28%,有效减少杂草生长。综上所述,玉米间作菊花脑的高效栽培方法有效减少了除草剂的用量,菊花脑经济效益更高,能在保证玉米产量的同时,显著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3.
刘庆荣 《西南园艺》2010,(2):48-50,43
粮食作物间套种高产栽培技术是云南省重点推广的一项农业科技新技术,是全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科技措施。2009年红塔区实施云南省玉米-大豆间作增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建立百亩核心区、举办千亩展示区、创建万亩示范区。通过玉米大豆间作增产技术项目的实施,使示范区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带动了全区玉米生产,有效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使用次数,改善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成本,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科技人员。为云南省粮食作物间套种高产栽培技术项目提供科学依据,为今后玉米大豆间作增产技术项目的示范推广奠定基础、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4.
刘晓龙  刘振钦  李玉 《食用菌》2004,26(4):27-28
香菇玉米间作地栽技术,在我国东北地区年栽培面积达到500万m^2,产量达6,000万kg,已成为东北地区农民致富的好项目。近几年,菇农在栽培中由于菌种及技术操作不规范等原因造成巨大损失的情况时有发生,针对这一情况,结合我们的研究成果,现将东北地区香菇玉米间作地栽技术操作规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国瓜菜》2017,(8):53-54
针对山西长治地区特有的气候条件,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旱地玉米间作菜豆的高效栽培技术,在生产上应用后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种植形式选择、整地施肥、玉米与菜豆共生期的管理等内容,可供生态条件类似地区参考。  相似文献   

6.
"3-2-1"式小麦、辣椒、玉米间作套种,只要播期、密度、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合理,就能显著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率,实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7.
张立中  是栋良 《蔬菜》1992,(4):23-23
无遮阴条件下番茄越夏栽培十分困难,夏季气温、土温容易引起植株生长发育不良,特别是入伏以后连续的高温干旱番茄落花,落果严重,各种病虫害随之而来,导致番茄产量低而不稳,品质下降。采取玉米与番茄间作栽培越夏番茄收到增产、增收目的。一、间作效果 1.改善了田间小气候。以高秆作物玉米给番茄遮阴,不仅减少了田间水份的蒸发,提高空气的相对湿度,降低地温和田间温度,而且光照仍能满足番茄生长发育的要求。据观测夏季晴天中午光照在10万勒克斯以上,而带间距地高60厘米处光照为6~7万勒克斯,仍有约6小时的光照充分满足生长发育的需求;10厘米的地温早晨差别不大,而中午和午后比露地降低3~  相似文献   

8.
郝永趵 《蔬菜》2000,(2):31-32
自1995年以来,我县部分菇农利用平菇、玉米间作技术进行平菇生产,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平均每66m2产平菇5600kg,玉米630kg,总收入达10800元,除去费用3200元,每667m2可获纯收入7600元。现将立体间作种植的经验作如下介绍。一、平菇播种及发菌1.菌种选择 平菇菌种宜选用生物效率高、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品种。当地选用品种为中温型"佛罗里达"。2、培养料的选择的及配方 适于平菇栽培的培养料较多,如棉籽壳、玉米芯、豆秸等,可根据当地情况就地取料。培养料要求新鲜、无霉变。使用前暴晒…  相似文献   

9.
辣椒与鲜食玉米间作可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空间发挥个体优势,提高产品产量与品质.由于辣椒植株相对较矮,可增加鲜食玉米的通风透光性,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鲜食玉米植株较高,可为辣椒遮阳,减轻辣椒日灼病、病毒病的发生,提高产品质量. 1 间作方式与密度 畦宽2 m、沟宽40 cm、沟深25 cm为一个种植带,在畦两边20 cm处种2行鲜食玉米,中间种3行辣椒,行距40 cm,辣椒株距30 cm,鲜食玉米株距25 cm,667 m2栽辣椒约3 000株、鲜食玉米约2 500株. 2栽培要点 2.1 整地、施基肥 前茬结束后,及时深耕冻垡.定植前7~10天整地盖地膜,有利于提高地温,一般于3月中旬667 m2施腐熟有机肥2 000 kg和氮磷钾三元复合肥50 kg,旋耕后整地作畦,每畦铺设2条喷灌带,然后用地膜覆盖,准备定植.  相似文献   

10.
罗强  罗丽 《长江蔬菜》2015,(1):40-41
导读:根据四川简阳市等西南地区多年的早熟玉米、冬瓜栽培经验及间作套种原理,在充分利用光照、气温、玉米秸秆等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笔者对栽培模式及种植时节进行优化总结,探索出一套早熟玉米套种冬瓜的“有架”高效栽培模式,以期在西南地区大范围推广,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1.
玉米套种香菇栽培是指在大田内每隔两垅玉米,种植两畦香菇,种植比例2∶2,因此也叫玉米地套种香菇。菇粮间作,一地两收,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单位面积产值,经济效益显  相似文献   

12.
《中国瓜菜》2017,(12):54-56
在开封地区推广小麦-西瓜-辣椒-玉米一年四熟间作套种种植模式,该模式能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经济收入。套种的玉米不但为辣椒起到遮阴降温作用,而且能促进辣椒多开花、多结果、结大果,同时能够诱集鳞翅目害虫集中产卵,然后集中进行防治。该种植模式较其他种植模式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可以在生态条件类似的地区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3.
唐术江 《西南园艺》2002,30(2):42-42
随着蔬菜大生产大流通格局的形成,大棚蔬菜生产急需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早春利用塑料大棚种植茄子间套蕹菜,既能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又能丰富春淡蔬菜品种,经济效益显著,每667m2产值可达 6000元左右。现将该项高效栽培技术总结如下。1 品种选择 大棚早茄子栽培应选用耐低温、弱光,抗病性好,易坐果,挂果集中的早熟品种,长沙地区一般选用湘早茄较宜;蕹菜选用泰国蕹菜或吉安大叶蕹菜。2 整地作畦,施基肥 结合耕翻晒土,施足基肥,每个标准大棚施有机肥 1500kg,复合肥 30~40kg,大棚中间作 3个宽畦,畦宽1…  相似文献   

14.
麦茬番茄间作玉米栽培是麦收前套种玉米、麦收后定植番茄,利用玉米为番茄遮荫降温,使番茄安全越夏,同时番茄又能改善玉米的通风条件,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1999~2000年在济源市承留镇栽培示范,667m2番茄产量4215kg,番茄8月初~10月上旬上市供应,正是缺菜季节,每kg平均价格0.6元,可收2400元,玉米产量100~150kg,收入150元,产值可达2550元,除去投资500元,667m2效益可达2000元以上。被农民认为是一条投资少、见效快的致富途径。1栽培模式10月中旬前后播种小麦,按…  相似文献   

15.
本项栽培技术是一项旨在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增产增收,引导农民进行玉米秸秆基料化的还田技术。本项技术的核心思想是:利用秸秆与畜禽粪在玉米地进行双孢菇的间作套种,采菇后形成的菌糠以有机肥的形式还田,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次年大田化肥施用量,减轻焚烧秸秆对大气的污染,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是一项颇具发展前景的生态农业技术。  相似文献   

16.
林丽 《上海蔬菜》2019,(5):28-28,38
白扁豆为启东地区的地方特色农产品,鲜籽粒肉质细腻、绵柔软糯,干籽鲜美可口,还可入药,深受消费者青睐。该文介绍了白扁豆的特征特性,并从播种、肥水管理、引蔓上架、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介绍了白扁豆的庭院种植和与玉米间作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在粮菜区及二线蔬菜生产基地,利用小麦、玉米、菠菜或甘蓝、冬瓜、白菜的不同生育特点,实行间作套种,充分利用地力和空间,探索出一年五种五收的立体农业生产模式。即:小麦→菠菜(或早春甘蓝)→玉米→冬瓜→大白菜。据1988年~199O年试  相似文献   

18.
我县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瓜菜及各种作物间作套种模式的研究,现已筛选出成功模式10多种,并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推广面积较大,其中花生套西瓜模式推广面积连续5年都在6666.7hm2以上,小麦间套青菜、西瓜、夏玉米,小麦套种土豆等新模式面积也逐年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大有提高,总的来说,间作套种田块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术一般都能成功,其效益远远大于纯作田块,高产田块是纯作的2~3倍,甚至4~5倍。近几年的实践证明,粮油、瓜菜间作套种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19.
郝光明  赵吉礼 《食用菌》1993,15(3):22-23
小麦产区麦收后,不少麦壳被废弃在田头和路旁;菜农种早春墩豆收后,在7月和8月初这段时间内地被闲置着。为利用被废弃的麦壳和闲置的土地,我们在1992年进行了玉米与墩豆间作,以麦壳为原料在墩豆收后套种草菇试验。  相似文献   

20.
《食用菌》2021,(3)
从栽培地和菌株的选择、培养料的选择配比、玉米地间作播种方法等技术要点阐述玉米地间作大球盖菇技术,为黑龙江省玉米秸秆处理及大球盖菇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同时达到菌粮双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