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与经济地带,山东在“黄河战略”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沿黄水资源总量不足、沿黄区域水沙矛盾突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形势严峻、沿黄区域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是制约山东乃至整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分析了山东省黄河流域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集“绿色农田建设+生态环境改善+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于一体的黄河流域绿色农田建设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模式,旨在整体提升流域内耕地质量、功能、配套设施建设水平和农业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土地资源在发展中城市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定量评价和预测土地承载力状况为提高发展中城市土地承载力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土地承载力评价研究提供新思路.以济南为例,济南市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城市,依据济南市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从土地资源社会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建设规模承载力、生态承载力4个方面中选取20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济南市土地资源承载力2007—2017年11年的变化状况,通过熵值法计算济南市各指标权重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运用灰度模型预测法对其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济南市在11年期间,土地资源承载力经历了由低承载水平向较高承载水平发展的过程,其中,生态承载力较快速提升,经济承载力、建设规模承载力稳步提升,但社会承载力增长较慢,仍需不断加强,且未来6年,济南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稳步上升.生态承载力的增长对济南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贡献最大,社会承载力是制约济南市整体发展的主要因素,须调整济南市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升济南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  相似文献   

3.
陕北地区生境破碎、生态脆弱,分析区域内用地格局及生态风险的变迁对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陕北地区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借助景观格局指数与生态风险评价模型,评估了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变迁及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结果表明:(1)区域用地类型主要以草地和耕地为主,约占77%;2000年—2020年间,耕地、森林、水体面积分别增加3.65万hm2、0.34万hm2、0.03万hm2,草地、灌木地、湿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增加快速。(2)区域整体生态破碎化程度减弱,但是耕地和林地的破碎化程度增加且形状趋于复杂多样,湿地和水体的景观斑块趋于分散。(3)区域内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的占比分别从4.41%、5.40%下降到4.12%、5.28%,整体生态风险得到改善,高生态风险区主要集中在榆林市靠近内蒙古乌审旗的一些地区。当前,生态环境仍是制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需要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高质量治理与生态工程建设,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夯实陕北地区社会生产基础,也是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产业高质量...  相似文献   

4.
基于模糊数学法的青岛市农村城市化地质环境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进行青岛市农村城市化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选取环境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地质资源及人类工程活动为5个一级评价因子,下分地形地貌、土地类型与植被、自然保护区、区域地壳稳定性、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地下水资源、地表水资源、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等27个二级评价因子。根据评价结果,将全区划分为地质环境适宜区、较适宜区、中等适宜区和较不适宜区,并介绍各分区的特征。提出了青岛市城市建设发展方向建议:崂山区石老人以西区域开发高层建筑,红石崖以西区域进行垃圾填埋场选址,胶州湾、大沽河下游、棘洪滩水库作为重点地质环境保护区和水源地保护区;红岛北城严格控制城市建设向棘红滩水库扩展;即墨城区及以北区域、胶州城区及以东区域作为青岛市未来较好的城市建设发展区。  相似文献   

5.
目前,黄河流域水环境状况仍需改善,水污染问题对高质量发展的制约依然突出,流域水污染防治法律体系仍存在诸多不足。立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客观上有必要以当前黄河流域面临的重大问题为导向,对黄河流域跨区域水污染防治的立法现状进行剖析,并参照国内外典型流域治理经验,从专门立法和制度设计等方面创新和完善符合黄河自身特点的水污染防治法律保障体系,确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6.
薛峭  崔振昂  何健  时翠  滕德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253-8254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地质调查的资料,建立了基于GIS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系统,通过划分地质单元,选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获取指标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区域进行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表明,该系统有着良好的用户界面和可操作性,系统以及其集成的方法可以较好地服务于海岸带开发中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相似文献   

7.
黄河流域是中国农业重要的生态屏障,农业生态问题直接影响黄河流域的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综合运用以农业碳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为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EBM模型、标准差椭圆技术和核密度估计等方法,测算分析2000—2019年黄河流域9省(区)的农业生态效率,并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驱动因素的冲击效应。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区域差异增大,两极化现象逐渐突出,农业生态效率提升的重点是低值省(区);空间分布整体呈现东北-西南格局,具有向西南方向偏移的趋势;财政支农水平、农业研发投入、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机械密度对农业生态效率产生正向冲击效应,农业受灾率、人口老龄化程度具有负向冲击效应。  相似文献   

8.
依据衡水市水文地质条件和地质环境现状,建立了地下水对地质环境支撑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利用综合评价指数法评价衡水地区地下水对地质环境支撑能力。结果表明:该地区地面沉降、咸淡水界面下移严重,大部分区域地下水对地质环境支撑能力为中等到弱,从西北向东南的支撑能力越来越弱。  相似文献   

9.
探究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耦合机理,对于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边疆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位于黄河流域中上游的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耦合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5-2021年内蒙古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均有所提升,空间分异明显。新型城镇化水平由2005年的0.26提升到2021年的0.69,生态安全水平由2005年的0.26提高到2021年的0.57,公共健康水平在2021年达到0.64;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与公共健康耦合协调水平呈现波动增长态势,由2005年的0.22上升到2021年的0.62,表现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耦合协调水平较高,其余盟市较低的空间格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均GDP、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是制约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年均障碍度分别为17.32%、8.74%、7.33%。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促进内蒙古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赵璐  郑新奇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550-1552
围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结合济南市土地利用现状,根据济南市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利用主导因素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全市土地划分为北部平原生态农业区、中部平原城镇建设区和南部山区生态建设区3个综合区域,并提出各分区内土地利用的管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