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耀森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300-11302,11329
依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相关数据,选取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等7个指标,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对我国“八五”“九五”和“十五”期间农民纯收入与各项收入、国家财政支农总支出与各项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纯收入与各项财政支农支出的灰色关联度变迁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各时期与家庭经营纯收入的灰色关联度呈现下降的态势;从总体上看,国家财政支农总支出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及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的灰色关联度有下降的趋势,财政支农总支出与农业科技3项费用和农村救济费的灰色关联度呈现上升的趋势;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呈现出下降趋势,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程度表现出增强的趋势,救济费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积极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农民收入的增长对农业科学技术的依赖性呈现出增强的态势。最后提出了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长机制、坚持对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实行动态调整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农民农业收入为因变量,财政支农支出和农业增加值为自变量,建立计量模型研究三者间数量关系;并引入支农支出各项目,研究其对农民农业收入变动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支农支出和农业增加值都对农民农业收入的变动虽然有着正向的影响,但是所起的贡献还很小。各支出项目按其贡献度排序为:其他项目支出、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和农业科技三项费。  相似文献   

3.
运用1978-2006年的河南省统计数据,对河南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纯收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长期内河南省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和其他支出均对农民人均收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短期内农村生产和农林气象水利事业费、农村基本建设和其他的本期增长率变化会带来农民人均收入本期增长率的反向变化,且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影响显著,但财政农村基本建设支出滞后一期增长率的变化会引起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正方向的变化,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出本期增长率的变化会引起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正方向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基于甘肃省的实际情况,通过建立甘肃省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与甘肃农户收入的计量经济学模型:lny=b0+b1lnx1+b2lnx2+b3lnx3+b4lnx4+b5x5+u,得出了甘肃省财政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每增加1元人民币,农户收入将增加0.381元人民币的结论.据此认为:应该增加甘肃省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增长速度不低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应该调整甘肃省财政支农结构,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生产性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5.
何海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808-6811
为探讨财政农业投入与农民收入的关系,根据1978~2006年经济数据,利用协整理论分析了财政支农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并得到了计量回归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支援农业生产和各项农业事业费、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有利作用,而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和农村救济费阻碍了农民收入增加。然后对变量间的脉冲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支持农业生产和各项农业事业费的支出变化对农民纯收入有正的冲击,并且从第2年开始冲击越来越大;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和农村救济费开始反应为正,持续到将近第3年发生波动;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对农民收入的脉冲响应开始为负,并持续了大约5个时期,然后才转为正的冲击。最后结合我国财政支农的一些特征,得出我国财政支农的规模、比重以及结构严重不合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利用陕西省1980~2011年的财政支农数据,分析了陕西省财政支农的现状并在建立VAR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考察了各类财政农业支对陕西省农业产出之间的动态影响及贡献。研究结论表明:生产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村救济费对陕西省农业产出增加的稳定贡献率分别为:7.954%、7.579%、6.373%、3.283%。如果将各项财政农业支出的贡献率与各项财政农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之商定义为财政农业支出效率,各项财政农业支出支农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农业科技三项费(486.49%)农村救济费(62.77%)农业基本建设支出(33.66%)农业生产支出(10.71%)。基于此,提出了在财政农业支出总额一定的情况下,政府应减小财政农业支出中生产支出的投入比例,增大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比例,以提高陕西省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为了分析财政农业投入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程度,以1995-2013年重庆市财政支农资金和农民人均总收入的数据为支撑,运用协整模型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财政支农规模与农民人均总收入之间的关系不确定,财政支农的投入对农民转移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影响显著,总体上看,财政支农直接作用于农民增长的效应偏弱,重庆市财政支农需要在增加量的基础上,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加大对农民的转移性支出,对农民家庭经营提供全方位的帮助,支持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8.
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民增收的效应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文妍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988-15990
在介绍国家财政在农业中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从财政支农规模不足和财政支农结构不合理2个方面介绍了我国财政支农现状。在介绍我国农民收入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财政农业支出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关数据,探讨了财政农业支出总量和财政支出结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计量回归方程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反映了国家财政农业支出对增加农民收入的积极作用;我国现行财政农业支出结构比重由高到低的序列为生产性支出和事业费、基本建设支出、农村救济费支出和科技三项费用,这与财政农业支出的边际产出效应高低和农民收入关联度大小正好相反,财政农业支出结构严重不合理。基于此,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一方面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另一方面,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农结构,明确资金投放重点。  相似文献   

9.
农村公共投资作为财政支农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愈加凸显。基于2003—2016年的相关数据,实证研究了农田水利专项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控制相关影响因素条件下,农田水利投资的增收效应主要体现在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增长,而难以成为拉动农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有利因素。(2)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了财政对农民的补贴性或转移性支出,产生了收入“替代效应”。(3)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农田水利专项投资的农业生产增收效应具有收入递增性和地区差异性。一方面,增收表现出边际递增态势,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越高,农田水利投资的增收效果越强。另一方面,更依赖农业收入的地区,农田水利投资的增收效应越显著。依据本文得出结论,农田水利投资的增收效应还未趋于饱和,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并优化农田水利支农资金结构,有助于深化财政支农改革,促进各地区农村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运用1991--2006年的国家统计数据,对我国财政农业投人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支出、农村救济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其中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费支出作用最大,农村救济支出次之.由于投资力度与投资方向问题,科技三项费作用不显著,农村基本建设反而起到阻碍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和优化财政农业投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1 沈阳市农业投资的现状1.1 国家投资国家投资分为国家财政支援农业资金(含地方财政支农)和农业银行贷款。国家财政支援主要包括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和财政支援农业支出(用于农、林、水利、气象、农机等事业费和支援贫困乡村的生产资金)。建国以来至1984年止,国家对沈阳市农村基建投资达32853万元,支援农业支出  相似文献   

12.
基于国家财政支农视角,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方法,通过对农民增收影响因子的灰色关联度的计算和排序,得出不同因子对提高农民收入影响的定量结果.结果表明,在国家财政的3项主要农业支出中,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对农民收入影响最大,其他依次为四项基本补贴和农业社会事业发展支出.  相似文献   

13.
基于V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农业科技推广费用与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显著。从长期来看,农业科技推广费用每增加1%,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将增加0.18%;农业科研经费投入每增加1%,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将增加0.59%。  相似文献   

14.
基于1991至2008年的统计数据,运用ADF检验、协整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财政支持对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近些年国家财政支农绝对量的增加对提高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这种推动作用的长期或短期效果都还不令人满意,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影响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因此,本文提出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建立财政对农业支持的长期稳定机制;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蒙丹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921-2923
运用线形回归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定量研究了工业反哺农业中的两个主要的资金注入渠道——财政支农和“以工建农”对我国农业增长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财政支农各组成部分的产出效率。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资金注入应以财政支农作为主要通道,并适当调整财政支农的结构:减少流通环节的补贴,增加生产环节的支出,减少农业事业费开支,增加农业科技三项经费支出,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促进农民增收又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本文以实证方式研究江西省财政支农支出对当地农民增收的作用,利用1982—2018年江西省农民收入有关的时间序列数据,选择财政支农支出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个指标进行分析,总结收入变动趋势,探究财政支农支出对于农民增收的影响作用大小,以期通过分析财政支农支出政策为农民收入的提高、“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新疆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新疆制定和调整财政支农政策提供参考,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新疆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模型,测算新疆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结论:新疆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总产值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效益,财政支农支出每增加1%,农业总产值增加0.29%,贡献率仅次于农民的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现阶段应增加财政支农支出水平,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并加强农业直接补贴,实现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结构优化,促进农业产值增长。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空间关系,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四川省财政支农支出、农民收入增加在市州间的空间关系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农民收入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空间依赖性与异质性有扩大的趋势,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增收效应由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转变为正向的空间溢出,农村经济增长以及农业发展带动农民收入增加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据此提出重视农民增收中空间溢出效应的积极作用,因地而异制定政策;加大财政支农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增强农业产值总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收入结构角度看,当前影响贵阳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包括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因素。优化农民收入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有:加快城郊型现代农业发展,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加快城镇化进程,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减少农村,富裕农民;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推进财政、金融等多种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20.
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效应受到众多因素影响,其中财政农业救济、农业其它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有独立直接效应,农业生产性支出、农业科技支出和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溢出直接效应。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独立直接效应与溢出直接效应呈现非同向性、多样性、非对称性与动态性发展规律,并受经济增长、居民消费、社会投资的约束效应、财政非农支出的间接效应、农业各税冲销效应的影响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