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木质纤维素厌氧发酵产生的可利用生物质能源是目前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可行方法之一。本文综述了木质纤维素的组成结构、厌氧发酵的原理以及木质纤维素厌氧发酵研究进展,并对木质纤维素厌氧发酵技术的发展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将高温稀酸水解同乙醇萃取相耦连,对麦草中的3种主要木质纤维素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进行分级分离.结果表明,细粉后的麦草在140℃、H2SO4体积分数0.5%、固液比1:20(W/V)的条件下处理10 min.麦草中的半纤维素含量由原来的34.6%降到4.34%.半纤维素水解木糖得率高达74.1%,固体残渣回收率为65.3%.此条件下处理后的固体残渣进行乙醇萃取分离木质素,最佳萃取条件为温度180℃、乙醇体积分数40%(含0.3%NaOH)、固液比1:50(W/V)、保温时间30 min,粗木质素得率高达89.5%.经以上两步分段处理后的粗纤维素疏松质软,回收率达到83.2%.  相似文献   

3.
木质纤维素预处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质纤维素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成分构成,将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进而可以发酵生成乙醇等生物化工产品。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三者以复杂的结构关系缠绕在一起。这种结构阻碍了纤维素的有效水解,这就需要进行预处理,才能使纤维素得到更充分的水解。预处理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文章对这3种预处理方式进行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4.
木质纤维素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预处理木质纤维素是实现生物质转化为燃料乙醇的关键步骤,直接影响着木质纤维素水解效率和乙醇的生产成本。介绍了国内外几种木质纤维素预处理技术现状,评述了木质纤维素转化为乙醇的工艺特点和经济性,综述了几种极具经济潜力的预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5.
木质纤维素乙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纤维素乙醇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纤维素乙醇产业化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并提出了纤维素乙醇产业化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稳定性好、溶解能力强的离子液体,能够快速瓦解木质纤维素网络结构,提高纤维素酶的可及度和酶解效率,可大幅度降低预处理成本。本文综述了常见离子液体的组成、离子液体对木质纤维素的溶解分离等预处理方法及其原理。  相似文献   

7.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资源来源广、储量大、价格低廉、环保、可再生,在绿色循环经济的加速发展下,该类资源有望替代石油成为"工业的血液"。除了有利于能源、化工、材料、制造业等产业摆脱过度依赖石油的产业模式,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优势外,木质纤维素资源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天然化学物质组成的生物安全特性。目前木质纤维素的应用以纤维素工业为主体,受分离技术、加工工艺、原料成本等方面的制约,离成熟的大规模工业应用还有一定距离。生物技术在木质纤维素原料化过程中的运用较少,机理研究不够深入,处于基础研究阶段的木质纤维素生物利用技术还较多。概述了木质纤维素生物质资源开发的生物途径、利用模式和主要技术,从高值化生物精炼的角度阐述了生物转化在木质纤维素综合利用、深加工及高附加值产品开发领域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木质纤维素基化学品、材料在新能源之外的其他领域如食品、药品、新材料制造等方面的应用可能性及高值化应用潜力,为木质纤维素资源的全面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猴头菌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测定了4个猴头菌株在4种培养基质上生长时的营养规律。结果表明,猴头菌在废棉及棉籽壳基质上生长时子实体转化率较高,能够利用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素为碳源。纤维素是猴头菌子实体阶段的主要碳源;猴头菌对不同纤维素含量的培养基质的利用率有显著不同;猴头菌生长期间能向基质中释放胞外 CMC 酶、FP 酶和 HC 酶,3种酶的活性高峰均出现在子实体生长阶段。  相似文献   

9.
木质纤维素预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几种比较实用的木质纤维素预处理技术,总结了各种预处理技术的方法、原理以及优缺点,进而对木质纤维素预处理方法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木质纤维素发酵转化乳酸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质纤维素转化乳酸的重要环节包括木质纤维素原料预处理、纤维原料水解和乳酸发酵。现阶段发酵生产乳酸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原料利用率低、酶用量大、产物浓度低以及产品不易分离等,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近年来木质纤维素原料预处理研究现状,对近年来常用的、新兴的预处理工艺予以介绍,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以稻草秸秆为样品,通过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方法水解得到液体成分,采用苔黑酚比色法和蒽酮比色法测定其五碳糖(5C)和六碳糖(6C)的含量。结果表明,液体成分中5C和6C达到一定浓度比例时,会互相干扰测定的准确度。对已有测定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的方法进行综合应用并加以改进,分析测定液体中5C和6C在不同波长下互不干扰的最大浓度和可测范围。结果发现,在620 nm波长下准确测定水解液中6C含量时,要同时满足[5C]0.070 9 g/L和[5C]/[6C]16;在660 nm波长下准确测定液体中5C含量时,要同时满足[6C]0.023 3 g/L和[6C]/[5C]24。在可测范围内,可以通过稀释法达到测定要求,此法适用于混合液中5C和6C含量的测定,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进行对比,测定结果相对误差的绝对值小于统计学上规定的5%,表明该法适用于木质纤维物质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快速、准确的测定。  相似文献   

13.
预处理技术是木质纤维素降解的关键性技术,合适的预处理技术不仅能够促进纤维素降解,而且还会降低成本。对目前常用的预处理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对木质纤维素类物料的预处理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对以木纤维为填充材料的复合材料的理解和性能分析,对木质纳米纤维素中的非晶态结构进行分子建模与拉伸变形仿真研究.通过对纳米纤维素非晶态结构进行周期性边界条件建模,在能量最小化和热平衡后,基于ReaxFF力场用开源代码程序LAMMPS对模型进行拉伸变形仿真,模拟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对其数据结果采用MATLAB进行后处理分析,并采用可视化开源软件Atomeye对变形过程进行监控.通过所建模型仿真研究数据,可以计算得到木质纳米纤维素纳观尺度的机械特性,求得纳观结构中应力一应变曲线,将其同实验数据相比较,用于预测材料宏观尺度各特性以及本构关系.该研究为今后分析高分子聚合物和纤维素的纳米微观界面相容性打下基础,能更好地理解高分子纤维聚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5.
木质纤维素类物质生产燃料乙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受全球油价不断上涨的影响,用植物体制取的生物燃料越来越被世界各国看好。受世界粮食短缺和土地有限的限制,用粮食长期大量生产燃料乙醇不是长远之计,木质纤维素类物质是世界上最广泛的可利用生物材料,因此,用木质纤维素类物质生产生物燃料是解决今后燃料短缺的有效途径。本文从木质纤维素生产燃料乙醇的利用原理及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  相似文献   

16.
木质纤维素类农业废弃物生物转化资源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质纤维素类农业废弃物生物质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减少环境污染、缓解能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简述了国内外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资源化利用技术,着重对木质纤维素类农业废弃物生产燃料乙醇、厌氧发酵产甲烷(CH4)和产氢(H2)领域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木质纤维素材料是地球上产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可再生资源,利用其制备高附加值平台化合物对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木质纤维素发酵生产槐糖脂工艺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即木质纤维素的预处理、酶的水解、水解液的脱毒和槐糖脂发酵参数的控制,分析总结了不同方法存在的优缺点以及发酵参数对槐糖脂产量的影响。最后,对利用木质纤维素发酵生产槐糖脂来降低成本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实现槐糖脂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木质纤维素稀酸糖化研究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木质纤维素的分解利用对于解决未来的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以脱脂棉、滤纸模拟生物质的主要组分之一纤维素,在不同稀硫酸浓度、时间和温度反应参数下,进行纤维素水解糖化试验研究,以还原糖量为指标,考察纤维素糖化最佳反应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加热时间为60min时,还原糖得率随硫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加热时间为80min时,还原糖得率在硫酸浓度4%处出现最大值。综合硫酸及废液处理成本考虑,得到实验最佳条件为4%硫酸加热80min。  相似文献   

19.
从纤维素类物质发酵的复杂性和技术瓶颈出发,阐述了有效的发酵微生物、预处理、发酵方式等方面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20.
该文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世界范围内关于木质纤维素生物降解领域的文章进行了近年文献数量变化趋势、重点发文国家、重点发文作者、重点发文机构、重点发文研究方向以及重点发文期刊6个角度的数据分析,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基础的数据资源。在进入21世纪后,木质纤维素生物降解领域的发文数量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美国在该领域发布文章的数量和质量都很可观,我国在该领域发布的文章还需提高质量。在木质纤维素生物降解领域的研究中,我国应该加强与部分欧美国家的合作,带动我国在该领域科研实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