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从骆驼刺(Alhagi pseudalhagi Desv)内生菌中筛选出对农作物致病菌具有较强生物活性的拮抗菌株,活体验证拮抗菌株的生物防治能力。[方法]采用琼脂扩散法对常见的农作物致病菌做拮抗试验,结合传统病情统计和不同处理组玉米叶片中总蛋白含量以及防御酶活性测定活体验证拮抗菌株的生防能力。[结果]筛选出对玉米大、小斑点病菌具有较强活性拮抗菌株XJAS-AB-13,根据拮抗内生细菌XJAS-AB-13的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其最终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该菌株发酵液对玉米大斑病菌和玉米小班病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达32.8和24.6 mm。活体试验结果显示,发酵液对玉米小斑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的防效率分别达到45.00%和63.33%。[结论]拮抗菌株XJAS-AB-13在玉米大、小斑点病菌的生物防治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
 概述了利用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毒素培养滤液处理玉米叶片以提高玉米叶片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变化与植物抗病性呈正相关,从而说明低浓度T毒素培养滤液本身能够作为激发子来诱导玉米的系统获得性抗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白粉病和斑叶蝉共同危害对葡萄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为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以哈密地区无核白葡萄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感染白粉病后不同斑叶蝉种群对葡萄生理指标变化的影响.[结果]当感染白粉病后随虫口密度增加,叶绿素含量减少,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也随之增加,丙二醛(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复杂.[结论]感染白粉病后,斑叶蝉危害给葡萄造成损伤,葡萄自身也进行了一系列复杂的适应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棉蚜是为害棉花生长发育的主要害虫之一,研究不同棉蚜为害程度下棉花的生理应激反应,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棉蚜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棉蚜为害程度下棉花的生理应激反应.[结果]花蕾期棉花受不同棉蚜为害程度处理1~5d后,各处理棉花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均高于对照;处理13 d后棉花叶片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且随着为害程度升高而增大,而棉花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低于对照.为害持续<5d时,为害程度为1级的棉花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但随时间延长不同危害程度下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低于前期处理.[结论]随时间延长棉蚜为害程度为1级花蕾期棉花在棉蚜胁迫下产生耐蚜性,说明棉蚜轻度为害对提高棉花防御能力有积极作用,建议当棉蚜为害程度达到或高于2级时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5.
水杨酸(SA)诱导玉米抗小斑病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一系列浓度的水杨酸 (SA)处理玉米叶片 3d后 ,接种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毒素孢子悬浮液 ,检测病斑面积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1 1和 1 9mmol/LSA诱导对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效果最好 ,病斑面积最小 ,与未经SA处理的NC1 0 3病斑面积相比差异极显著 ( p <0 0 1 ) ,但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6.
盐旱交叉胁迫对玉米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盐旱交叉胁迫对玉米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为其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营养液水培法,以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和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盐胁迫和干旱胁迫对玉米幼苗进行盐旱交叉处理,测定玉米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叶绿素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结果]玉米叶片相对含水量随盐旱胁迫程度的加重而减少;脯氨酸含量随盐旱胁迫程度的加重而增加;叶绿素含量、POD活性、SOD活性随盐旱胁迫程度的加重先上升后下降.[结论]盐旱双重胁迫下,玉米对盐分和干旱胁迫表现出交叉适应性,适度的水分胁迫可增加玉米的抗盐能力.  相似文献   

7.
稻瘟病菌激发子诱导玉米抗小斑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稻瘟病菌菌株97-151a的菌丝细胞壁激发子(CWE)和玉米小斑病菌孢子悬浮液处理3个品种的玉米幼苗,研究CWE对玉米体内抗病防御酶变化及玉米小斑病发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CWE处理后,各品种玉米幼苗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和未经CWE处理而直接接种病菌孢子悬浮液的幼苗。经CWE处理后,玉米叶片上的病斑数量明显低于对照,且叶片上的病斑多为坏死型病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对抗、感自交系的诱抗机理及效果。【方法】测定不同质量浓度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处理及不同毒素处理时间后,玉米植株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防御酶系活性的变化,研究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对寄主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及毒素与诱导抗性的关系。【结果】抗病自交系78599-1的PAL、POD和PPO活性高于感病自交系K12,而感病自交系的CAT和SOD活性高于抗病自交系。微晶纤维素处理毒素的诱抗效果高于炭柱处理,玉米抗病自交系的诱抗作用略高于感病自交系。【结论】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对灰斑病具有诱导抗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玉米灰斑病菌粗毒素对玉米胚根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Fries培养液培养,采用浓缩浸提的方法提取玉米灰斑病菌粗毒素,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比色法测定了处理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玉米灰斑病菌粗毒素对玉米胚根保护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毒素处理后,玉米种子胚根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等保护酶活性明显降低,为对照组的7.97%~51.44%,说明毒素对寄主保护酶起抑制作用.该研究为进一步揭示玉米灰斑病菌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 ADH)是生物体内主要短链醇代谢的关键酶,在物质代谢和能量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基因组的KEGG数据库中获得了22个ADH基因家族成员(StADH1-StADH22),它们散布在12条scaffold上,长232~495 aa,理论等电点5.65~9.22,81.8%家族成员呈酸性,72.7%为亲水蛋白,有4个家族成员定位于线粒体,2个定位于过氧化物酶体,其余16个家族成员均定位于细胞质。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有11个玉米大斑病菌ADH家族蛋白与酵母ADH(YADH1-7)亲缘关系较近,含有相似的保守基序和结构域,其他11个玉米大斑病菌ADH家族蛋白与酵母ADH亲缘关系较远,含有不同的保守基序和结构域。玉米大斑病菌侵染玉米叶片的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仅有4个ADH基因(StADH1、StADH4、StADH6和StADH12)参与病菌侵染过程,其中StADH1、StADH4和StADH12主要在病菌侵染后期发挥作用,而StADH1还可能与病菌的致病专化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研究从广西地不容块根中分离出的DBR-12和DBR-23两株内生真菌的抑菌活性,为其在抗菌剂领域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首先用液体培养基对内生真菌进行发酵培养,采用两相溶剂液液萃取法对发酵产物进行初步分离,然后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带毒平板法分别测定发酵产物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和15种动物致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DBR-12和DBR-23发酵产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对植物病原真菌均有较好的抑菌活性。DBR-12对玉米小斑病菌等6种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较好,有效中浓度(EC50)为0.010 4~0.079 7 g/L,其中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毒力最高;DBR-23对除玉米小斑病菌外的9种病原真菌抑制效果较好,EC50为0.020 6~0.174 6 g/L,其中对甘蔗凤梨病菌的毒力最高。DBR-12发酵产物正丁醇萃取物对玉米大斑病菌等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较好,EC50为0.107 8~0.646 9 g/L,其中对金橘砂皮病菌的毒力最高。DBR-23发酵产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痢疾志贺氏菌等12种动物致病菌有抑菌活性,最低抑菌浓度(MIC)为1~2 g/L;DBR-12发酵产物对动物病原菌无抑菌活性。综上,广西地不容内生真菌DBR-12和DBR-23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在抗菌剂领域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山核桃外果皮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采用甲醇溶剂对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外果皮进行提取,并用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f.cucumerinum,黄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f.vasinfectum等15种病菌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在供试质量浓度为干样100 g.L-1时,山核桃外果皮甲醇提取物对黄瓜炭疽病菌、黄瓜菌核病菌、苹果腐烂病菌和辣椒疫病菌等4种病菌的抑制率为100%,除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外,对其余的10种病菌抑制率都在69%以上。对其中6种供试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测定试验表明:山核桃外果皮甲醇提取物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好(半数效应质量浓度为29.8 g.L-1),其次为番茄灰霉病菌(半数效应质量浓度为31.1 g.L-1),对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turcicum作用最差(半数效应质量浓度为46.2 g.L-1)。利用山核桃外果皮开发植物源杀菌剂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HT-毒素胁迫下玉米叶片细胞的活性氧代谢及可能性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Luminol的化学发光法测定了叶肉细胞在毒素作用下活性氧的变化动态 ,结果表明 ,HT—毒素胁迫下玉米叶片悬浮细胞的活性氧代谢发生明显改变。某些阳性离子、化合物和处理体系的温度对玉米叶片细胞的活性氧代谢影响很大。此外 ,外源加入一定浓度的H2 O2 对玉米大斑病菌、玉米小斑病菌和玉米弯孢霉的菌丝生长、分生孢子的产生和萌发及毒素的产生等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或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新选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进行抗病性分析,以有效地在育种中利用。[方法]以近年选育的9份玉米自交系为被测母本,常用自交系178—1、C602、先锋335—1为测配父本,采用NCII(North Carolina)设计方法。[结果]从-般配合力可以看出,抗灰斑病较好的材料有楚A—l、楚A-5、楚A-4、楚B-1、楚C-1、楚C-2,感灰斑病的材料有楚A—1、楚A-2;抗大斑病较好的材料有楚A-6、楚A-5、楚A-4、楚C-2,感大斑病的材料有楚A-1、楚B-1、楚A-2;抗小斑病较好的材料有楚A-4、楚C-2,感大斑病的材料有楚A-6、楚B-1、楚C~1。9份自交系与3份测配系杂交时,杂交组合抗病性的特殊配合力有很大差异,在27个组合中,灰斑病特殊配合力为负数的组合有16个,配合力较低的(抗病性较好的)为楚B-1×x178、楚C-2×x178、楚C-1×x178;大斑病特殊配合力为负数的组合有12个,配合力较低的(抗病性较好的)为C602×楚A-1、楚C-2xx178、楚A-6×x178、楚A-5×x178;小斑病特殊配合力为负数的组合有15个,配合力较低的(抗病性较好的)有先3mX楚C-1、C602×楚C-1、楚A-3Xxl78、楚c-2×x178等组合。[结论]新选育的9份自交系为母本的27个组合中,楚C-2×x178、楚A-5×x178、C602×楚A-1、先3mx楚B-1、先3m×楚C—1、先3m×楚A-3组合的灰斑病、大斑病、小斑病特殊配合力都为负值,6个组合都抗3种病害。新选育的9份自交系中,抗病性较好的有楚A-4、楚A-5和楚C-2,灰斑病、大小斑病一般配合力都为负值;楚A-6次之,大斑病和灰斑病的一般配合力也为负值;楚B-1抗病性较差。  相似文献   

15.
小麦白粉病菌生防菌对不同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测定4株小麦白粉病菌的杀菌广谱性,将其与5株病原菌进行对峙培养。5株病原菌分别为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甜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ium),试验结果表明:菌株C27、PE4对小麦赤霉病菌、小麦根腐病菌、甜瓜枯萎病菌、玉米大斑病菌具有抑制作用。菌株C26对5株病原真菌均没有生防作用,真菌菌株P17-1对小麦根腐病菌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玉米小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maydis)所产生的致病毒素(Hmtoxin)能抑制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的生长和降低产孢量。在PDA培养基上、当小斑菌存在时,也象Hm—毒素一样,使大斑菌的生长受到抑制,而且凡是有利于小斑菌产生毒素的培养条件都能使小斑菌对大斑菌的抑制作用更加强烈。在幼苗上,Hm—毒素象小斑菌一样使大斑病的病斑少而小。据此,本文进一步明确了在小斑病常发区大斑病一般不易流行,从而大大减轻了在小斑病常发区防治大斑病的压力。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大中型沼气工程猪沼和牛沼两种沼液原液及其离心上清液对大豆尖孢镰刀菌、大豆菌核病菌、小麦纹枯病菌、小麦根腐病菌、水稻纹枯病菌、玉米大斑病菌和玉米小斑病菌等7种农作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猪沼原液和牛沼原液对其中的大豆尖孢镰刀菌、大豆菌核病菌、小麦纹枯病菌、小麦根腐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5种病原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在72%以上,但对玉米大斑病菌和玉米小斑病菌的菌丝生长基本没有抑制作用;相比之下,猪沼和牛沼离心上清液对以上5种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明显减弱,除猪沼离心上清液对大豆菌核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大于70%以外,试验中猪沼和牛沼离心上清液对实验病原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基本都在60%以下。试验结果显示猪沼液和牛沼液对农作物病原真菌具有潜在的植物病害防治作用,为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沼液应用新技术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山绣线菊(Spiraea alpina)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从高山绣线菊中分离纯化新的抗真菌化合物。【方法】以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ea)和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为供试菌种,进行生物活性导向的创新农药筛选。将高山绣线菊叶乙醇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乙醇和甲醇进行萃取,选择较高抑菌活性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大柱粗分、小柱细分,得到一种抗真菌活性成分。采用高分辨质谱、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1H-NMR,13C-NMR,135°-DEPT和HMBC)法对其进行结构解析。【结果】从高山绣线菊中分离得到一种新化合物6-O-(3',4'-二羟基-2'-甲烯基-丁酰基)-1-O-反式-肉桂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其对水稻纹枯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作用浓度为0.3 mg?ml-1时,抑制率分别为87.6和63.2%。【结论】高山绣线菊叶乙醇提取物对水稻纹枯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高山绣线菊中含有新的抗植物病原真菌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对甘薯蔓割病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芽胞杆菌,为甘薯蔓割病的生物防治提供菌种资源。【方法】通过平板对峙法从玉米根际土壤中筛选对甘薯蔓割病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芽胞杆菌;通过生物学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拮抗菌株进行分类鉴定;通过盆栽试验进行拮抗菌株对甘薯蔓割病的防效试验,并检测拮抗菌株对甘薯叶片脱落酸(ABA)和赤霉素(G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从玉米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1株乳白色且具有拮抗作用的芽胞杆菌,命名为HAAS05,通过16S rDNA鉴定及系统发育进化树比对分析,将HAAS05菌株鉴定为多粘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盆栽试验结果显示,HAAS05菌株对甘薯蔓割病有明显的拮抗效果;OD600 nm=0.20和OD600 nm=0.40的HAAS05菌悬液处理第10 d后,甘薯叶片中ABA含量较仅接种病原菌处理(201.94 ng/g)显著降低(P<0.05,下同),分别为52.29和107.10 ng/g,而GA含量较仅接种病原菌处理(7.05 ng/g)显著升高,分别为8.10和10.31 ng/g,甘薯叶片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较仅接种病原菌处理显著升高,而POD活性变化无明显规律。【结论】多粘类芽胞杆菌HAAS05菌株对甘薯蔓割病有较好的拮抗作用,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