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划区轮牧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被及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划区轮牧试验,在宁夏盐池县四墩子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研究不同划区轮牧方式对天然草地植被及土壤的影响,并探讨不同轮牧方式下的荒漠草原的健康状况.结果表明,试验区共出现26种植物,隶属于10科19属,其中多年生牧草占绝对优势,占出现植物种的90%以上.不同轮牧方式对物种组成有一定的差异,群落优势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同轮牧方式对草地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密度均有显著地影响,但各指标变化并不一致;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轮牧有利于增加0~4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封育有利于土壤粉粒含量的积累.选取3个植被特征指标和2个土壤特征指标对不同轮牧方式下短花针茅荒漠草原进行健康评价,各处理的健康程度排序依次为:2区轮牧>6区轮牧>4区轮牧>连续放牧>封育处理.  相似文献   

2.
高草草甸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土壤养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乌鲁木齐市南山高草草甸草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变化进行研究,旨在为合理利用该类草地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采用常规土壤理化测定方法,分析了刈割-放牧杂类草型、刈割-放牧禾草型、刈割型、放牧型4种不同利用方式的高草草甸0~5、5~10、10~20和20~30 cm土壤的养分.[结果]0~3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利用强度的增加而减少,依次为171.559 5、144.818 5、142.419 6和111.163 3 g/kg;全氮含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逐渐增加,全磷和全钾基本没变化,速效氮、速效磷含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逐渐增加.[结论]草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可以作为选择利用方式的直接指标,而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可以作为辅助依据.  相似文献   

3.
那拉提山地草甸草地划区轮牧与自由放牧效果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研究天然草地的合理利用技术,选择在新源县那拉提山地草甸草地,进行划区轮牧与自由放牧对成年绵羊体重增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划区轮牧放牧后期可食牧草现存量明显高于自由放牧(P<0.01),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毒害草的生长.试验后期轮牧区绵羊日增重显著(P<0.05),高于自由放牧区,经济效益也高于自由放牧区.试验结果表明轮牧可以减轻草地利用强度,有利于草地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短花针茅草原划区牧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绵羊野外放牧试验,连续5a在内蒙古高原短花针茅草原研究划区轮牧和季节连续放牧对草地植被、土壤和家畜生产性能的影响,为草地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划区轮牧有利于发挥绵羊的生产性能,在草地可利用牧草生物量供应短缺时,表现更为明显。在可利用牧草生物量供应十分充足的情况下,划区轮牧和季节连续放牧绵羊的生产性能比较接近。划区轮牧下绵羊发挥较高的生产性能是绵羊放牧行为、可利用牧草生物量、牧草营养物质含量、气象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绵羊放牧行为格局的改变是最重要的。绵羊在轮牧小区内活动范围受到限制,游走时间大大减少,对牧草选择性采食明显降低,极大地提高了绵羊的采食效率和饲草的转化效率,并且绵羊消耗的能量也大为降低;草地可利用牧草生物量是草地放牧制度评价的可靠,当可利用牧草生物量低于24g/m^2时,划区轮牧优于季节连续放牧,而且绵羊的采食量受到明显影响,它能作为牧场确定绵羊冬季补饲育肥日期的有效参考指标,草地植被、土壤对放牧制度的反应不很敏感。划区轮牧和季节连续放牧区植被、土壤装况很接近,或轮牧稍好一些,在短期内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山西亚高山草甸青草期羔羊划区轮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羔羊于青草期在亚高山草甸类草地进行了划区轮牧试验,试验羔羊分为四组,第Ⅰ、Ⅱ和Ⅲ组对草地牧草的利用率分别为40、50和60%,第Ⅳ组为对照,自由放牧。其结果表明,划区轮牧三组羔羊的增重分别比自由放牧提高52.16、47.15和41.62%(P<0.01),胴体重分别较自由放牧增加43.56、23.22和29.67%(P<0.05).通过实施划区轮牧,既能合理利用草地,又能提高放牧家畜的畜产品产量。亚高山草甸类草地四个月的青草期划区轮牧育肥羔羊,每只羊约需草地面积0.09~0.13ha.  相似文献   

6.
主要综述了基于草畜平衡的划区轮牧的研究进展和困境以及划区轮牧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基于草畜平衡的划区轮牧发展至今,已实现由非适应性的放牧方式(维持预先定好的载畜量)到适应性的放牧策略(通过实际追踪饲草供给量而灵活改变载畜量)的改进,同时也应认识到划区轮牧区块规模、载畜量的确定非常复杂,未来要想真正达到草畜之间的适应性动态平衡,需要对划区轮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划区轮牧能够减轻牲畜的踩踏作用,有利于土壤保持稳定的物理结构。划区轮牧对土壤有机质和磷含量的影响表现为增加和无影响;对土壤表层全氮和速效氮的含量表现为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合理的放牧方式对维持草地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轮牧方式对滩羊牧食特性、体重及繁殖性能的影响可为草地放牧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宁夏面积最大的荒漠草原为对象,在载畜率为0.75只/hm2水平下,设置连续放牧(CG)、二区轮牧(TG)、四区轮牧(FG)、六区轮牧(SG)4个处理。采用跟群全天观察法测定滩羊的牧食习性,利用差额法测定采食量,采用常规方法测定草群和滩羊摄入牧草营养成分,每个轮牧周期结束观测滩羊的体重,统计放牧期间繁殖性能等。【结果】放牧全天,滩羊采食时间占据了主体,比例达64%以上。随轮牧分区增加,滩羊采食、游走站立时间下降(P0.05),反刍卧息时间增加(P0.05);排泄、争斗、瘙痒、啃食异物等其他行为受个体行为影响更大,所占时间比例不到1.4%。草地牧草采食量表现为四区与六区轮牧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高于连续放牧和二区轮牧,连续放牧采食量最低(P0.05);草地采食率呈现连续轮牧二区轮牧四区轮牧六区轮牧的趋势,连续放牧达到39.06%,六区轮牧仅为27.9%;滩羊日采食量在二区、四区、六区轮牧方式下差异不大(P0.05),在连续放牧区最低(P0.05)。滩羊摄入的牧草的粗蛋白、粗脂肪、磷的含量总体高于草群相应养分含量,而粗纤维和钙低于草群养分含量,粗灰分和无氮浸出物比较接近,说明滩羊具有选食蛋白质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牧草的能力;随轮牧分区增加,滩羊摄入的牧草粗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粗纤维呈上升变化,但滩羊摄入干物质、粗蛋白和磷的总量增加;各处理下滩羊营养摄入量均超出了美国NRC绵羊饲养标准,说明暖季滩羊放牧不需要补饲。放牧期间,滩羊体重和日增重以连续放牧最低(P0.05),二区、四区及六区轮牧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处理下滩羊产羔率、羔羊平均初生重等繁殖性能接近,说明在适宜载畜率水平下,轮牧方式对滩羊繁殖性能影响不大。【结论】轮牧方式对滩羊牧食特征和增重产生了影响,相对于连续放牧,随轮牧分区增加,草地牧草采食率、滩羊采食时间和摄入的牧草粗蛋白含量下降,但草地采食量,滩羊日采食量及摄入的干物质、粗蛋白等营养物质总量增加。划区轮牧没有提高滩羊繁殖性能,但更有利于滩羊体重增加。若仅考虑滩羊牧食特征、增重性能以及生产中放牧管理的便利性,二区轮牧方式是宁夏荒漠草原滩羊暖季的最优放牧方式。  相似文献   

8.
不同放牧制度对草地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比研究放牧制度及围栏封育对退化草地植被的影响,来探讨划区轮牧在退化草地植被恢复中的作用以及最优的放牧方式.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载畜率条件下.划区轮牧制度通过对放牧利用时间与空间的合理配置,使牧草在频度、盖度、重要值、生物量等方面比连续放牧都有所提高.与围栏禁牧有同样的恢复效果,并且得出相对最优的放牧方式.因此,将划区轮牧用于荒漠草原植被恢复在实践中是可行的.是实现草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建议在今后的退化草地恢复中要从优化放牧方式上寻找新的发展出路。  相似文献   

9.
采用小区控制放牧试验,研究了划区轮牧、自由放牧对伊犁禾草+杂类草山地草甸植被特征及其细毛羊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放牧对照相比,两种放牧方式均显著降低了山地草甸群落盖度、可食牧草和毒害草产量、群落功能群多样性及各植物功能群的高度、盖度、产量(P<0.05),增加了可食牧草的密度.划区轮牧条件下山地草甸群落盖度显著高于自由放牧区(P<0.05),可食牧草产量、毒害草产量、密度及各植物功能群的高度、盖度、密度和产量在两种放牧制度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划区轮牧有利于多年生禾草类、多年生莎草类及有害植物类的生长发育,不利于有毒植物的生长发育.与自由放牧比,划区轮牧下每只新疆细毛羊体重增加1.3~2.1 kg,但两种放牧制度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
在天山北坡选择了昌吉、塔城、阿勒泰三处示范区,先后7年完成了划区轮牧、放牧强度、退化草地修复、人工草地建设、优良野生牧草育种材料的筛选、牧草新品种培育等工作。通过多年努力,已经确认与自由放牧相比,适度放牧或划区轮牧是比较合适的利用强度和利用方式,示范户按照这种利用强度或利用方式经营,一方面暖季草场完全可以满足家畜利用,无需添加任何补充性饲料;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草地良性发展和生态恢复。说明改变暖季饲养模式、增大冷季饲草贮备是提高牧民经济收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主要措施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新疆伊犁昭苏马场禾草+杂类草草甸草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利用方式对草地植被主要数量性状的影响.[方法]采用放牧+刈割+放牧、放牧+刈割、刈割+放牧、刈割交替等处理.[结果](1)不同利用方式对植物的重要值影响不同,刈割+放牧(C)、刈割处理样地内的禾草比例高于其他两种利用方式;(2)在高度变化上,各利用方式之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刈割+放牧(C)、刈割(D)草地群落由于春季均未放牧利用,草地的高度均表现出略高于其他两种方式;(3)在盖度变化上,从三季利用上可以看出刈割(D)优于其他三种利用方式;(4)5 ~8月四种利用方式在密度变化上差异性不显著(P>0.05),9月,由于放牧与不放牧的差别,刈割(D)利用方式草地群落密度高于其他三种方式(P<0.05);(5)地上生物量变化方面刈割和刈割+放牧利用方式在草地群落地生物量上表现出一定的优势.[结论]初步确定刈割+放牧和刈割利用方式较好,但需要长期的动态监测,方能得到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12.
不同利用方式对鸭茅生物量和植株生长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利用方式对割草场鸭茅生物量和植株生长性状的影响,为合理利用天然割草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盆栽试验,以割草场鸭茅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未处理、春季放牧+割草、春季放牧+割草+秋季放牧、割草+秋季放牧、割草,5种不同利用方式下鸭茅生物量和植株生长性状的变化.[结果]不同利用方式对叶量、叶长和叶宽的影响较显著(P<0.05);不同利用方式中割草+放牧利用下分蘖数和地下部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地上部生物量与生长高度和茎宽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不同利用方式对鸭茅生物量和植株生长性状都有影响,割草+放牧的利用方式比较适合当地以鸭茅为主的禾草+杂类草的割草场草甸草地的利用.  相似文献   

13.
不同植被群落下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的小尺度空间变异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目的】研究鄂尔多斯沙地不同植被群落对小尺度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影响。【方法】通过对鄂尔多斯沙质荒漠化地区两种典型植被群落下的土壤以0.3 m等间距的网格取样(n=81),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养分含量微尺度空间变异进行地统计学分析。【结果】本氏针茅群落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有效磷的半方差函数呈线性模型,本氏针茅群落下表层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受随机因素的影响较大,在调查范围内没有空间相关性。油蒿灌丛周围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的半方差函数可用球状模型和指数模型来描述,表层有机质含量的独立间距为1.25 m,有效磷含量的独立间距为1.14 m,均与油蒿灌丛的冠幅相近,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有效磷含量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结论】两种植被下的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的差异显著;在亚米采样尺度上,本氏针茅群落下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含量的空间变异较小,而油蒿灌丛群落下表层有机质、有效磷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以灌丛群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结构,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新疆山地草甸草地的植被群落特征和养分含量对围封和放牧的响应规律,分析其在不同生长季的动态变化规律,为退化草甸的恢复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围封(5 a)与放牧条件下,以新疆山地草甸草地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整个生长季(5~8月)的草地群落物种组成、数量特征、植物多样性以及牧草养分。【结果】 (1)围封和放牧条件下,禾本科植物在山地草甸草地中均占重要地位,其重要值分别为46.48%和26.91%,而在放牧区退化指示植物(如草原老鹳草、草原糙苏和紫花鸢尾等)所占比重增加;但围封降低了植物多样性。(2)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对围封和放牧的响应明显,围封区群落植被密度、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7~8月)和地下生物量(0~10 cm)均高于放牧区。(3)与围封区相比,放牧区牧草粗纤维含量在生长季前期(5月)显著降低了18.95%,而牧草粗蛋白含量在生长季中期(6月)显著提高了的8.37%。【结论】 围封能提高草地的数量特征,增加优质牧草的比例,有效恢复退化草甸草地,但不利于植物多样性的维持;而在生长季前期适度放牧有利于提高群落的牧草品质。  相似文献   

15.
刘菊梅  司万童 《南方农业学报》2012,43(12):2083-2086
[目的]调查研究高原鼠兔种群密度与草场植被群落结构间的相互关系,为草原草场保护和鼠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隆宝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高寒草甸区为研究对象,对当地不同鼠兔种群密度区的植被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包括毒杂草/牧草比例、植被物种丰富度、生物量、盖度、物种多样性等.[结果]植被生物量和盖度与鼠兔种群密度均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1933和0.1919,线性方程分别为:y=12.686+0.216x和y=1.130+0.270x.高生物量和盖度的草场植被群落结构对高原鼠兔种群密度增加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适当的鼠兔种群密度对保持草场植被生物多样性和降低毒杂草比例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结论]鼠害并不能直接导致草场退化和荒漠化,只是在过度放牧的草地上加剧了草场的退化速度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对鼠兔种群密度进行实时监控,采取轮牧等方式适当控制放牧密度,是保护草原草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游牧放牧与定居放牧不同利用方式下山地草甸草地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为提高山地草甸草地生产力及确定合理的放牧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取样的方法,以天山北坡山地草甸草地为对象,分别在游牧放牧区和定居放牧区设置轻度放牧(Light grazing,LG)和重度放牧(Heavy grazing,HG)2种放牧强度,围栏打草场(未放牧区)为对照(Check test),分析2种放牧方式下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的分布。【结果】(1)在LG和HG下,不同利用方式下植物群落地上总生物量有显著差异(P<0.05)。游牧放牧和定居放牧在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群落地上总生物量大小均为CK>LG>HG;除杂类草外,多年生禾草、多年生豆科草、多年生莎草地上生物量随放牧强度增加呈逐渐减少趋势。游牧放牧区与定居放牧区多年生莎草和杂类草地上生物量在LG下有显著差异(P<0.05),多年生豆科草地上生物量在HG下具有显著差异(P<0.05)。(2)在CK和LG下,不同放牧方式下土层0~10、10~20、20~30 cm的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有显著差异(P<0.05),且定居放牧区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比游牧放牧区分别高出36.79%、31.55%、27.38%。游牧放牧区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范围在743.99~1 229.83 g/m2;定居放牧区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分布范围在864.33~1 550.95 g/m2。(3)在LG和HG下,不同利用方式下植物根冠比有显著差异(P<0.05),定居放牧区植物群落根冠比游牧放牧区分别高出19.38%、9.91%。在不同放牧强度下,游牧放牧区和定居放牧区植物群落根冠比由大到小依次为HG>CK>LG。【结论】山地草甸草地的不同利用方式改变了植物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分布,定居放牧方式下植物群落地上、地下总生物量显著高于游牧放牧方式(P<0.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生草对土壤养分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为宁夏灵武长枣栽培模式优化提供依据。【方法】于枣园行间种植不同的草种,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枣园生草提高枣园0~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枣园种粒黑麦草和白三叶可提高果实VC和类黄酮含量、降低有机酸含量、增强果实硬度;紫花苜蓿处理可明显提高单果重。【结论】枣园生草可提高种植园土壤肥力、改善果实品质,其中黑麦草和白三叶行间生草效果优于其他草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长时期自然放牧条件下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的变化。【方法】采用定位连续测定方法,分析测定1985~2001年分布于新疆天山北坡以镰芒针茅(Stipa caucsica)、博洛特绢蒿(Seriphidium borotalense)群落的种类组成、数量特征。【结果】在连续测定的17 a间,草地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与结构没有发生变化,而草地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始终处于动态变化过程;1985~1995年时段内,草地群落的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产量波动幅度不大,与自然降水量波动规律保持基本一致,影响草地基本数量特征的变化,降水量是主因,放牧干扰是次因;1996年~2001年时段内,草地基本数量特征波动较大。【结论】在1985~2001年期间,研究区草地群落植物种类组成与结构没有发生变化,群落优势种和主要伴生种在群落中的序位稳定,始终保持着群落原有的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