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总结门诊小儿药疹的临床特点,探讨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门诊115例小儿药疹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男性95例(82.6%),女20例(17.4%);5岁以下者73例(63.5%);原发病以呼吸系统疾病多见,占62.6%;药疹以荨麻疹样型最多见占38.3%,麻疹样型次之占27.8%;致敏药物以抗生素(59.1%)最多见,其次为解热镇痛抗炎药(26.1%)。抗生素主要引起荨麻疹样型和麻疹样型药疹,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感冒药主要引起荨麻疹样型、麻疹样型、多形红斑型和固定性药疹;伴发热者62例,血象异常48例,肾脏损害26例。所有患儿确诊后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系统治疗,经7~14d治疗全部治愈。结论抗生素及解热镇痛药是小儿药疹较常见的致敏药物,门诊合理应用抗生素及解热镇痛药是防止小儿药疹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我院住院患者常见药物性皮炎的类型及其相关致敏药物。方法回顾性分析421例住院患者发生药疹的临床资料,统计上述病例药疹的类型并对各型药疹的致敏药物进行分析。结果本组421例住院患者的药物性皮炎以麻疹样型、荨麻疹型、多形红斑型药疹、固定红斑型药疹最多见,4者共占76.7%;脓疱型药疹最少见。最常见的致敏药物为青霉素类113例,其次为解热镇痛药86例;青霉素类多引起荨麻疹型药疹或腥红热型药疹,解热镇痛药易引起多形红斑型药疹。本组421患者的皮肤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斑丘疹,有36例出现内脏损害。结论荨麻疹型药疹或腥红热型药疹为常见药疹,引起药疹的主要药物为青霉素类抗生素和解热镇痛药。  相似文献   

3.
氨苄青霉素致小儿迟发性药疹38例赵红雯(深圳市罗湖区妇女儿童医院儿科,深圳518000)氨苄青霉素是一种低毒、抗菌疗效显著的抗生素,在儿科临床上广泛应用。但氨苄青霉素最常见的过敏反应是引起药疹,为引起得视,现将其引起小儿迟发性药疹38例报道如下:1临...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新生儿惊厥的类型、首发日龄与原发病的关系。方法:将63例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3例中轻微型27例(42.9%),强直型9例(14.3%),限局性阵挛型6例(9.5%),多灶性阵挛型4例(6.3%),全身性肌阵挛型1例(1.6%),两种发作形式并存者(混合型)16例(25.4%);原发病依次为缺血缺氧性脑病(HIE)27例、颅内出血(ICH)13例、感染9例、低血糖7例、闷热综合征3例、低血钙2例、核黄疸2例;出生后3d内出现惊厥者35例(占55.6%),出生后1周内出现惊厥者共51例(81.0%)。结论:新生儿惊厥大多发生于出生后1周内;发作类型多样,以轻微型和混合型多见;病因复杂,以HIE、ICH者多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动杆菌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7例中36例(76.6%)为60岁以上患者,43例(91.5%)患有基础病,37例(78.7%)为院内感染。感染的危险因素是患有各种基础病、免疫功能低下、各种侵入性操作、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敏感率大于50%者仅有亚胺硫霉素、氟喹诺酮类及阿米卡星。结论:不动杆菌下呼吸道感染,多发生予60岁以上患者,常患有各种基础病,以院内感染为主,细菌时药现象严重,应合理使用敏感性抗生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东莞地区小儿细菌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谱,并探讨其耐药性,以选择相应合理的抗生素。方法:对我院2001~2002年392例小儿细菌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药敏进行分析。结果:(1)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杆菌占74.6%,其中克雷伯氏菌占32.3%,假单胞菌占14.8%,不动杆菌占7.3%,肠杆菌6.8%,大肠埃希氏菌占7.3%;革兰氏阳性球菌占18.5%,其中葡萄球菌占8.1%;链球菌占10.6%;真菌占5.O%;(2)治疗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首选药物为卡那霉素、头孢噻甲肟、亚胺硫霉素。慎用诺氟沙星、氯哌嗪青毒素。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首选药物为万古霉素。结论:革兰氏阴性杆菌是小儿细菌性呼吸道感染中常见的病原菌;治疗小儿细菌性呼吸道感染,必须先找出病原菌及作药敏试验,分析其耐药性,以选择相应合理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和分析重症哮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重症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治愈21例(80.8%).死亡5例(19.2%)。使用机械通气治疗的11例患者脱机成功8例(72.7%)。本组重症哮喘的并发症以急性呼吸衰竭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为最多(100%),其次为胃食管返流(15.4%)、心律失常(11.5%)、多脏器功能衰竭(7.7%)和其他(气胸、肺不张、上消化道出血各为3.8%)。结论;重症哮喘易出现各种严重并发症,必须及时处理,在药物治疗基础上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特征和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复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资料、治疗及预后。结果:38例为2次出血,3例为3次出血;87.8%患者有高血压病史,82.9%第1次出血后血压控制不良;出血类型以基底节-基底节最多(65.9%);2a内复发出血最多(75.6%);临床表现重,预后差。结论:高血压控制不良是再出血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基底节-基底节为复发性脑出血的最常见类型,积极治疗高血压病对预防复发性脑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老年人无症状性脑梗死(SCI)的临床及CT特点。方法:对72例老年SCI的临床及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72例中合并症最多的为高血压(86.1%),其次是一过性脑缺血(TIA)(61.1%),再次为慢性房颤(47.2%)。CT特点:梗死灶多在10mm以内,占85.2%,大部分梗死灶为椭圆形、裂隙状,梗死部位多在基底节。结论:要阻止SCI进一步发展为症状性脑梗死,就必须积极控制高血压、慢性房颤、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定期脑部CT检查可早期发现SCI。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12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害药物共45种.其中抗生素占首位40.2%(45/112);主要临床表现有黄疸48.2%(54/112)、纳差60.7%(68/112)、乏力45.5%(51/112);实验室检查:大部分患者的血总胆红素、ALT、AST、ALP、r-GT明显升高.33.9%(38/112)患者周围血泵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临床分型急性型占91.1%(102/112).按病损部位肝细胞型占80.4%(90/112)。病死率为2.7%(3/112)。结论:临床许多药物都可致药物性肝损害.在临床用药中要熟知药物的毒副作用.及时、严密观察其不良反应.以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对479例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某院住院病人抗生素的应用情况,提高抗生素临床使用的合理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随机抽查并过录479份住院病历资料。结果;抗生素的使用率为54.49%;使用最多的抗生素依次为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等;预防用药占31.80%,治疗用药占68.20%。治疗性用药病原学送检率为32.02%。结论:抗生素使用率特别是预防性用药偏高,使用时间偏长,病原送检率偏低。今后应提高用药前相关标本的送检率,加强药敏试验和血药浓度的监测,提高抗生素临床使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输卵管妊娠经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及药物保守治疗后的妊娠情况。方法:对175例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分为3组:第1组(腹腔镜保守性手术治疗组,n=105).第2组(药物治疗组,n=33),第3组(腹腔镜输卵管切除治疗对照组,n=37)。结果:第1组。宫内妊娠77例(73.3%),异位妊娠12例(11.4%);第2组,宫内妊娠18例(54.5%),异位妊娠4例(12.1%);第3组,宫内妊娠20例(54.1%),异位妊娠2例(5.4%)。宫内妊娠第1组与第2、3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2组与第3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再次异位妊娠3组间比较均差异无显著(P>0.05)。结论:对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且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行腹腔镜保守性手术治疗可明显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新生儿金葡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的临床特点、诊治体会及其误诊原因。方法:对30例SSSS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患儿3~5d热退,7~10d皮肤渗出止;18例治疗10~14d痊愈无瘢痕出院,9例7~10d好转出院;3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30例中误诊湿疹5例,药疹3例,过敏性皮炎、感染性皮疹各1例。结论:SSSS少见,易误诊,临床上需全面体查,详细询问病史,并注意与药疹特别是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湿疹、脱屑性红皮病、新生儿脓皮病等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bcl-2、p53在宫颈上皮瘤样病变、鳞状上皮原位癌及浸润性鳞状上皮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宫颈上皮瘤样病变30例,原位癌25例和浸润性宫颈鳞状上皮癌30例中bcl-2、p53表达情况。结果:bcl-2在上皮瘤样病变、原位癌、浸润鳞状上皮癌中表达率分别为26.67%、44.00%和43.33%,在不典型增生与癌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与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53在上皮瘤样病变、原位癌、浸润鳞状上皮癌中表达率分别为6.67%、8.00%和26.67%,角化型和非角化型鳞状上皮癌之间表达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宫颈上皮瘤样病变和鳞状上皮癌中均有bcl-2和p53表达,且p53异常表达是宫颈癌的早期事件,和宫颈癌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病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某医院2000年3月~2005年11月药物性肝病56例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及转归等方面的资料。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相关药物中.抗生素(含抗结核药)32例(57.14%),中成药(含中草药)13例(23.21%).解热镇痛药4例(7.14%),抗肿瘤药2例(3.57%),抗甲状腺类药2例(3.57%)。除上述5大类外,另有抗痛风药、抗精神失常药、抗消化性溃疡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致肝病各1例(各占1.79%)。确诊后经治疗,预后良好.仅1例因有鞍重的慢性乙肝病史而发展为重症肝炎死亡。结论:临床上应重视药物对肝脏的损害作用,合理用药.选用副作用较少、较轻的药物,尽量缩短疗程.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对于异常者应立即停药。并予保肝、护肝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细菌感染及时药情况,对比机械通气前后的菌群变化。方法:采集慢性阻塞性肺痰病236例的痰标本做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皮标本细菌构成是:G^-菌78.5%,霉菌16.7%,G^ 菌4.8%。机械通气前后痰培养结果分别为G^ 菌4.6%和5.7%,G^-菌83.1%和68.7%(P<0.05),霉菌13.0%和25.7%(P<0.01)。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下呼吸道致病菌以G^-菌为主,机械通气后霉菌培养阳性率增高,药敏试验显示大多数G^-菌对氨基酸甙类和三代头孢耐药情况严重,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时药率较低。因而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细菌下呼吸道感染和耐药问题,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临床标本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析其耐药性。为指导临床合理地选用抗菌素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用VITEK-32型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药敏试验和ESBLs测定。结果: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为43.1%.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为19.4%;2种产ESBLs菌对氢苄西林、头孢唑林等7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为100%,对头孢吡肟、环丙沙星等8种抗生素耐药率为54.5%~85.7%,而对亚胺培南敏感未出现耐药现象。结论:临床标本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较高,应限制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特别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亚胺培南可作为治疗产ESBLs菌严重感染的首选药物。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深圳宝安地区泌尿生殖系感染患者支原体感染情况及其药物敏感性。方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支原体培养鉴定及药敏试剂盒,对713例泌尿生殖系感染疑诊者进行支原体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支原体阳性且半定量计数≥10^4CFU/标本的有333例(46.7%),其中解脲支原体(Uu)单一阳性320例(44.9%),人型支原体(Mh)单一阳性1例(0.1%),Uu合并Mh阳性12例(1.7%)。女性患者Uu感染率为50%。男性患者Uu感染率为21.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219株解脲支原体对原始霉素和交沙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99.5%和95.0%,对氧氟沙星的敏感率为13.2%。结论:深圳宝安地区支原体检出率高,且主要以Uu为主。感染率女高于男,原始霉素和交沙霉素可作为治疗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9.
鞍区肿瘤75例诊断、治疗及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提高鞍区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研究1987~2000年我院收治75例鞍区肿瘤的发病率、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内分泌学变化、定位与定性诊断、手术与放射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75例鞍区肿瘤(手术后病理证实)中,属垂体腺瘤41例(54.6%),颅咽管瘤20例(26.7%)。脑膜瘤7例(9.3%)。畸胎瘤2例(2.7%)。脊索瘤2例(2.7oA)。生殖细胞瘤1例(1.3%),其它恶性肿瘤2例(2.7%)。临床特点是:(1)视力、视野改变者25例(37.0%);(2)内分泌改变者27例(36.0%);(3)头痛、呕吐、颅内压增高者42例(56.0%)。术后结合放射治疗24例(35.0%).结合伽玛刀治疗2例。手术病死率为0%。平均随访3a,复发率为20.0%。大部分疗效满意。结论:首发症状 影像学检查 内分泌检查对该区域部分肿瘤可达早期定位定性诊断,并对手术设计有帮助。积极手术加放射治疗可提高疗效,微创显微外科技术是减少术后并发症,获得较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绝经后阴道出血的病因及诊断方法。方法:对360例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进行临床及病理分析。结果:360例绝经后阴道流血患者中,非器质性病变47例,占13.1%;良性病变275例,占76.4%;恶性病变为38例,占10.6%,其中宫内腹癌最多见。结论: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大部分是良性病变,年龄越大,出血距绝经时间越长,恶性肿瘤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