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宁夏南部半干旱区板蓝根适宜种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板蓝根适宜种植密度,以期为宁夏南部半干旱区板蓝根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板蓝根叶片营养生长和单株根重均随着种植密度增加显著降低,最大种植密度处理(52.0万株/hm~2)与最小密度处理(22.5万株/hm~2)相比,叶片长度和厚度分别降低了32.30%和25.84%;最大种植密度处理单株根重也仅为最小密度处理的32.21%。当种植密度为30.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种植密度为47.6万株/hm~2时产量最低,最高产量处理比最低产量处理增产27.84%,综合考虑当地的土壤肥力和管理水平,板蓝根的适宜种植密度为30.0万株/hm~2~34.5万株/hm~2。  相似文献   

2.
根据密度与鲜归产量形成的散点图趋势,用一元二次式y=b0+b1x+b2x^2作为密度效应模型,获得的最高产量密度为10.9万株/hm^2,密度为10.5万株/hm^2的效益最高,纯收益达31864.5元/hm^2。  相似文献   

3.
以菏豆28号、菏豆29号和菏豆33号大豆新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其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株高和底荚高逐渐升高,而主茎节数、茎粗和有效分枝数逐渐降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随密度增加都有所降低,而对每荚粒数和百粒重影响不大;随种植密度增加,各品种单产均先升高后降低,但达到最高产量时的密度有所区别,菏豆28号每公顷密度21. 0万株时产量最高,为4 460. 0 kg/hm~2,菏豆29号25. 5万株时产量最高,为4 480. 0 kg/hm~2,菏豆33号16. 5万株时产量最高,为4 386. 7 kg/hm~2。  相似文献   

4.
研究结果表明,采取地膜移栽方式栽培间作小辣椒能获得优质高产。播式以4月初塑料大棚播种育苗、6月初地膜移栽最佳;种植密度以12万~13.5万株/hm^2的平均单株结椒数、鲜干椒产量、红椒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桂南地区菜用大豆鲜荚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菜用大豆鲜荚产量的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桂南地区,春播2月中下旬至3月上旬的种植为最佳,最佳的种植密度在31万株/hm2左右。夏播以5月上旬的种植为最佳,最佳的种植密度在26万株/hm2左右。秋播9月中上旬的种植为最佳,最佳的种植密度在30万株/hm。左右。而以春播3月3日播种,种植密度为32.5万株/hm2的组合鲜荚产量为最高,其产量为10.29kg/10m2。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地膜覆盖垄作侧播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马铃薯播种密度的增加,单株结薯重、单株商品薯数、单株商品薯重、商品率等性状逐渐降低,晚熟品种青薯9号地膜栽培种植密度不宜高,以播种37 378株/hm2鲜薯产量最高,以播种34 478株/hm2商品薯产量达到最高、效益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7.
不同收获目标糯玉米适宜种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试验研究表明,糯玉米津鲜糯102以鲜果穗为收获目标时的适宜种植密度为5.257万株/hm^2,此时产量与优质协调一致,效益较高;而以籽粒为收获目标时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0万株/hm^2,此时可获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8.
青(贮)饲玉米白马牙在不同密度下对植株性状及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直接影响白马牙的植株性状及产量。密度为7.5万株/hm^2时,茎粗但中空,适口性差,利用率低;密度为18万株/hm^2时,下部叶片干枯,且有倒折现象;密度为12万株/hm^2时,生物产量高且植株性状好,可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植密度对宣黄单10号玉米产量和主要性状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宣黄单10号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后减,密度为9.0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13 083.13 kg/hm2;密度为5.25万~9.75万株/hm2时,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其植株高度、穗位高和秃尖度有变化,但不成规律,茎粗、穗粗变细,穗长变短,穗夹角变小,叶面积指数变大,单株产量明显降低,密度低,透光好,单株长势好,穗粒数多,千粒重高。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植密度和种衣剂处理对小豆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比较了3个种植密度和3个种衣剂处理对‘辽引红小豆4号’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从而探讨适合辽宁小豆生产的最佳栽培模式。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10万株/hm2小豆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和百粒重最大,种植密度为20万株/hm2小豆豆荚长度最大。10万株/hm2小豆的单株产量最大,但15万株/hm2小豆小区产量和折合公顷产量最高。6.25%亮盾-精甲·咯菌腈处理的小豆单株产量、小区产量和折合公顷产量均最高。10万株/hm2+6.25%亮盾-精甲·咯菌腈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小豆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等光合特性指标,而对胞间二氧化碳(CO2)浓度没有明显影响。10万株/hm2+6.25%亮盾-精甲·咯菌腈处理小豆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最低,而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同时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也均达到最高值。10万株/hm2+6.25%亮盾-精甲·咯菌腈处理对小豆植株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最显著,而15万株/hm2+6.25%亮盾-精甲·咯菌腈处理的公顷产量最高,是‘辽引红小豆4号’最佳的田间栽培模式。这些结果为我国小豆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不同定植方式和密度对日光温室辣椒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株定植和双株定植对辣椒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地上部、地下部干重无明显影响,随着单株定植密度的增加,地上部干重呈下降趋势;单株定植较双株定植可显著提高辣椒根系伤流量和粗根数;定植密度为83 370株/km2时,单株定植(株距20 cm)的前期产量和总产量分别为22 816 kg/km2、98 227 kg/km2,较双株定植(对照)分别增加13.7%和11.2%,宜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以短节密蒴型芝麻品种DW607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密度处理对其生长、干物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不同时期芝麻的株高、茎粗、地上部干物质量、地下部干物质量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且随着生育期的推移,处理间差异逐渐明显;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芝麻单株蒴果数、每蒴粒数、千粒质量、单株产量也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在种植密度为11.25万株/hm~2时最大,而产量则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种植密度为18.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与其他处理相比差异显著,说明在一定的种植密度范围内,增加种植密度可以提高芝麻产量。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青豌豆品种长寿仁在四川盆丘区的适宜种植密度,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5种密度下,其植株性状、经济性状、病害、产量与经济效益等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结荚高度增加,有效分枝和单株结荚数减少,鲜荚变小,鲜百粒重降低,商品性变差,病害加重;鲜荚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密度为2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效益最好,为2.105万元;之后随密度增加,单产降低,效益减少。生产上密度在15.75万~22.50万株/hm2,能较好保证群体发育和个体生长协同发展,达到高产高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通过覆盖方式和密度对直播当归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麦草覆盖对直播当归农艺性状和产量的促进效应显著大于覆盖柴胡秆和覆盖地膜的效应;当归地上部鲜干重、单株叶数、根粗、根长、单根鲜干重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低密度44.4万株/hm2下直播当归生物量最高;覆盖方式和密度对当归生长有显著互作效应,覆盖麦草方式与低密度44.4万株/hm2配合时直播当归单根鲜重14.70 g、干重4.73 g、产量6690 kg/hm2,均为最高。  相似文献   

15.
密度对豌豆苏豌2号农艺性状、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鲜食豌豆苏豌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5种密度对豌豆植株性状、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结荚高度增加,有效分枝和单株荚数减少,鲜荚变小,百粒重降低,商品性变差;主茎节数变幅较小。当密度为21万~57万株·hm-2时,产量(鲜荚和干籽)随密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密度48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之后,增加密度产量反而降低。当密度为39万株·hm-2时,各项农艺性状较好,鲜荚效益最高,为15 051元·hm-2。本试验采收鲜荚比收获干籽的经济效益更高。  相似文献   

16.
为确定冀东地区小麦种植密度对单株生产力和产量的影响,选用京冬8号和济麦22为供试材料,设计4个种植密度水平(基本苗数量分别为300万,450万,600万,750万株/hm2),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小麦单株生产力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随密度的增加小麦单株穗数、单株穗粒数、单株干物质积累和经济系数均呈降低趋势,导致小麦单株产量随密度增大而呈下降趋势。京冬8号群体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在基本苗数量750万株/hm2下产量最高。济麦22随着密度的增加群体产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在基本苗数量600万株/hm2下产量最高。综上可见,随种植密度的增大,小麦单株生产力呈下降趋势,而群体产量呈先增大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密度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早熟矮秆耐密品种辽单565为试材,研究了在较高种植密度下继续增加密度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大,单株干物质地上和地下部分均下降;叶面积指数先升后降,82500株/hm2处理下最高;单株功能叶片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递减。测产结果表明,82500株/hm2处理下产量最高,达14364.0 kg /hm2;穗长、穗粗、穗粒数、穗粒重、百粒重、出籽率与产量呈正相关,秃尖长与产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新农菜豆1号密度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新农菜豆1号在3种不同密度下,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等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和底荚高度增加,茎粗、节数、分枝数、分枝总长降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降低,而百粒重与密度关系不显著。以密度21万株·hm-2鲜荚产量最高,为12440kg·hm-2,百粒鲜重64.7g。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南疆滴灌冬小麦生长特性与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以新冬20为供试材料,设置3种种植密度,对其群体、个体生长性状及产量构成进行调查。[结果]随生育进程的发展,总茎数与叶面积指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干物质积累量则持续增加;最大总茎数在拔节期出现,单株叶面积和群体LAI最大值在抽穗-扬花期。随密度增加,最高总茎数、株高、单株最大叶面积、群体最大LAI、单株和群体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350万株/hm2密度处理下的总茎数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变化较大,而650万株/hm2密度处理的单株叶面积和群体LAI变化较大,500万株/hm2密度处理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变化较大,且产量构成因素均达到最大,产量最高达8 472.49 kg/hm2。[结论]在南疆地区,为了获得高产高效,冬小麦密度应控制在500万株/hm2时较好。  相似文献   

20.
2008要2010 年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麦后裸苗移栽短季棉的营养与生殖生长动态。结果 表明,各个密度的单株茎干物质质量、叶片干物质质量和面积以及叶面积系数的总体生长趋势一致,均在8 月下旬 至9 月上旬达到最大值,但低密度(2.25 万~4.50 万株/hm2)下的单株营养器官干物质和叶片面积明显高于高密度 (11.25 万~13.50 万株/hm2);叶面积系数与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单株蕾干物质质量和数量于8 月中旬达到最 大值,并且低密度(2.25 万~4.50 万株/hm2)下明显高于9.00 万~11.25 万株/hm2;单株铃数在9 月上旬达到高峰。连续3 年,子棉的霜前产量和总产量均是在9.00 万株/hm2密度下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