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饲草和饲料资源十分缺乏的宁南偏旱区,利用西农11号玉米秸秆青贮后,与当地品种的玉米秸秆青贮饲料相比,其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分别提高60.35%和112.64%,粗纤维含量降低4.32%,总氨基酸含量提高35.35%。结果表明,西农11号玉米秸秆青贮饲料能够有效的解决当地饲草和饲料的紧缺问题,可以为草食家畜的大力发展提供青绿多汁饲料。  相似文献   

2.
作物秸秆对黄瓜衰老中根系活力和叶片氮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津优4号’黄瓜为试验材料,研究施用不同作物秸秆对衰老过程中黄瓜根系活力和叶片氮代谢关键酶、叶片氮素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等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作物秸秆还田不仅显著提高了黄瓜的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和叶片氮代谢关键酶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的活性,降低了谷氨酸脱氢酶活性,而且还降低了叶片铵态氮的含量(15.6μg·g-1),提高了叶片硝态氮、可溶性蛋白及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有效地保持较高的氮代谢水平,延缓了黄瓜的衰老。其中施用玉米秸秆效果最好,黄瓜的根系活力、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3.4%、33.3%、18.7%,其次为花生秸秆,硝酸还原酶活性比对照提高了10.8%,施用稻壳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野生匍伏型沙打旺饲用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匍伏型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在整个生育期内粗蛋白含量和粗蛋白/粗纤维的平均值分别为22.43%和0.98,较栽培沙打旺分别高出35.1%~52.8%和42.9%~71.1%;在其生育期内,绵羊对野生匍伏型沙打旺的适口性指数平均为7.55,较栽培沙打旺高出42%;它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分别为41.4%和31.9%。野生匍伏型沙打旺之  相似文献   

4.
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巴吉村连续15 a种植制种玉米基地上,进行了小麦、玉米、蚕豆、豌豆、油菜籽和葵花秸秆发酵还田对制种玉米田土壤肥力质量和玉米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6种发酵秸秆还田后制种玉米田0~20 cm土层容重排序为:小麦秸秆<玉米秸秆<豌豆秸秆<葵花秸秆<油菜籽秸秆<蚕豆秸秆,孔隙度、水稳性团聚体和总持水量排序为:小麦秸秆>玉米秸秆>豌豆秸秆>葵花秸秆>油菜籽秸秆>蚕豆秸秆。制种玉米田pH值排序为:小麦秸秆<玉米秸秆<葵花秸秆<油菜籽秸秆<蚕豆秸秆<豌豆秸秆,CEC、有机质、速效氮磷钾、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制种玉米产量排序为:小麦秸秆>玉米秸秆>葵花秸秆>油菜籽秸秆>蚕豆秸秆>豌豆秸秆。小麦秸秆与玉米秸秆、葵花秸秆、油菜籽秸秆、蚕豆秸秆和豌豆秸秆比较,碱解氮分别增加0.87%、3.51%、6.23%、8.07%和9.93%,速效磷分别增加2.20%、2.51%、6.45%、6.67%和7.57% ,速效钾分别增加1.98%、3.12%、4.59%、6.12%和6.40%,细菌数量分别增加3.66%、4.70%、11.03%、14.29%和19.54%,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7.28%、8.87%、17.55%、27.01%和36.42%,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0.74%、3.70%、6.56% 、12.16%和13.41%,脲酶活性分别提高6.59% 、10.23%、16.16%、25.97%和30.20%, 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3.67% 、5.16% 、7.62% 、8.26%和10.88%, 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提高4.35% 、9.09%、30.91%、41.18%和50.00%,制种玉米产量分别增加2.03% 、3.17%、5.33%、6.36%和8.49%。 制种玉米可溶性糖、淀粉和粗蛋白含量排序为:小麦秸秆>玉米秸秆>油菜籽秸秆>葵花秸秆>豌豆秸秆>蚕豆秸秆。小麦秸秆与玉米秸秆、油菜籽秸秆、葵花秸秆、豌豆秸秆和蚕豆秸秆比较,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2.02%、7.75%、13.25%、18.52%和23.10%,淀粉含量分别增加2.05%、3.11%、6.28%、10.70%和14.13%,粗蛋白含量分别增加1.01%、5.11%、12.56%、13.41%和16.77%。施肥利润和肥料投资效率排序为:小麦秸秆>玉米秸秆>葵花秸秆>油菜籽秸秆>蚕豆秸秆>豌豆秸秆。小麦秸秆与玉米秸秆、葵花秸秆、油菜籽秸秆、蚕豆秸秆和豌豆秸秆比较,制种玉米施肥利润分别增加 0.09、0.16、0.25 、0.31、0.40万元·hm-2,肥料投资效率分别增加0.17、0.40、0.58 、0.77、0.97元·元-1。因此,在玉米制种基地上推广小麦秸秆发酵还田,有利于解决土壤肥力质量下降、制种玉米产量和品质低而不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地表覆盖对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中国科学院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实验站2008年开始田间定位试验资料,分析研究秸秆覆盖与地膜覆盖对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组分的影响,试验包括5个处理:对照不覆盖(CK)、作物生育期9000 kg ·hm-2秸秆覆盖(M1)、作物生育期4500 kg·hm-2秸秆覆盖(M2)、夏闲秸秆覆盖(SF)、作物生育期地膜覆盖(PM)。2010(干旱年)、2012(丰水年)两次测定结果表明:0~30 cm土层平均,与CK相比,2012年土壤有机碳(SOC)含量M1处理提高了7.4%,潜在矿化碳(PCM)含量M1、M2、SF处理分别提高了37.8%、23.9%、7.2%,微生物量碳(MBC)含量M1和M2处理分别提高了59.9%和42.3%,碳库管理指数(CMI)M1、M2、SF 处理分别提高了53.1%、35.6%、13.9%;2010年M1处理CMI较CK提高了16.1%(P<0.05),其余处理土壤有机碳各指标与CK差异两年均不显著。不同覆盖方式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及各项指标影响较大,随土层加深影响减弱,其中秸秆覆盖4年后碳库管理指数均有显著提高。两种活性有机碳的相对含量与其各自绝对含量的变化基本一致,且有机碳各指标间显著相关。综合来看,高量秸秆覆盖能够提高表层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地膜覆盖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积累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采用5种不同苏云金杆菌菌株进行了菌株交叉混合摇瓶发酵试验和一种组合2.3t发酵罐中试,以及两个优势组合在不同氮源培养基上的混合发酵试验。摇瓶试验获得两个优势组合为GC—91 58和94004 94001,其发酵效价分别为6476和6071IU/μl,晶体蛋白含量分别为0.526%和0.577%。发酵效价分别比GC—91纯培养提高50%和40%,晶体蛋白含量分别比GC—91纯培养提高24%和36%。两种组合在以豆饼粉为主要氮源的培养基上发酵水平分别达到5650和5800IU/μl,明显优于以棉籽饼粉为氮源的培养基。GC—91 58组合在2.3t发酵罐中试发酵效价和晶体蛋白含量达到4520IU/μl和0.467%。  相似文献   

7.
陕北新修梯田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新修梯田马铃薯沟种较平作,垄作产量分别提高11.1%和15.9%,产值分别增加7.9%和23.6%。追施N肥可使产量和产值分别增加20.3%和15.7%;追施保水剂可使产量和产值分别增加31.2%和46.8%,喷施多效唑可使产量和产值分别增加29.7%和58.0%。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在设施条件下,评估了综合使用秸秆还田和生防菌技术对设施番茄连作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及增产作用。研究表明:1)秸秆还田技术有利于温室内C02积累,比常规温室C02的含量普遍高200-400μL.L-1,同时能够提高地温0.5℃;2)分别单独使用2个生防菌、单独使用秸秆还田技术和2项技术集成使用的5个处理中,生防菌PTS394+秸秆综合处理效果最好,株高和茎粗分别比常规增加达到35.9%和20.9%,理论产量达9302.7kg·667m^-2;3)土传病害防效调查显示,生防菌PTS394+秸秆和B1619+秸秆2个综合处理防效最好,分别为68.0%和66.2%。基于理论产量、市场番茄价格及投入成本情况,最终计算得出综合应用生防菌PTS394和秸秆还田技术处理的理论亩纯收益最高,为23071元,番茄效益增收达41.7%。本研究为生防菌和秸秆还田技术在田间的综合使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盐分和水分胁迫对枸杞幼苗渗透调节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利用不同浓度NaCl和等渗PEG处理枸杞(Lycium barbarum L.)幼苗,15d后测定叶片中主要有机溶质和无机离子的含量及叶片渗透势和渗透调节能力。结果表明,NaCl处理的无机离子总含量急剧增加,其中Na^ 和Cl^-增加最多,占计算渗透势(COP)的53%-71%,总无机离子占COP的90%-93%。有机溶质总含量则稍有降低,约占COP的7%-10%。PEG处理使有机溶质(甜菜碱、氨基酸,可溶性糖,有机酸)含量明显增加,尤其是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其渗透势分别占COP的8.18%和6.14%。不同处理的实测渗透势(MOP)均小于COP,说明在这些下,还有其它渗透剂参与枸杞幼苗的渗透调节。同时,枸杞幼苗的渗透调节能力随外界盐浓度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于2019—2021年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设置秸秆带状覆盖(SM)、地膜覆盖(PM)、无覆盖露地(CK)3个处理,通过测定马铃薯块茎维生素C、淀粉、直链淀粉、还原糖、粗蛋白含量及产量指标,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降水年型下秸秆带状覆盖和地膜覆盖均可以显著改善马铃薯的品质,丰水年(2019年和2020年),与CK相比,SM处理显著提高了块茎淀粉、直链淀粉的含量,增幅分别为15.2%和31.9%,PM处理显著提高了粗蛋白含量,增幅为26.6%;平水年(2021年),与CK相比,SM处理维生素C、还原糖含量分别显著提高20.4%和5.1%,PM处理维生素C、还原糖、粗蛋白含量分别显著提高35.2%、8.3%、14.6%;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品质的影响整体表现为SM>PM。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SM和PM处理均可提高马铃薯品质,且SM处理马铃薯品质与产量关联度高于PM处理,SM处理下淀粉、直链淀粉含量与产量的关联度最高。覆盖栽培方式均显著提高了马铃薯鲜薯产量,SM、PM分别较CK提高13.7%~19.5%...  相似文献   

11.
半湿润偏旱区旱地麦田保护耕作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研究表明,在半湿润偏旱区,旱地麦田夏闲期采用免耕、深松结合秸秆覆盖能增加雨水的入渗,提高土壤贮水量。其中免耕秸秆覆盖夏闲期2m土体比传统耕法多蓄水9.9 ̄11.5mm,增产12.1%;深松秸秆覆盖夏闲期比传统耕法多蓄水25.8 ̄34.9mm,增产14.3%。在相应耕法夏闲的基础上麦播后再采用秸秆连续覆盖,则能降低土壤水的蒸发损失,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传统耕法比较,免耕和深松播后覆盖分别增产9  相似文献   

12.
秸秆还田条件下,采用多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N肥减量施用对作物产量、养分吸收利用以及土壤表观N平衡的影响,旨在为关中小麦/玉米一年二熟轮作区合理施用N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与常规施N处理(玉米季施氮187.5 kg·hm-2,小麦季施氮150 kg·hm-2)相比,2008—2011年三年中,15%减N、30%减N两个处理均未显著降低作物籽粒与秸秆产量;2010—2011年生长季中,15%减N处理降低了作物秸秆N、P、K周年总吸收量,增加了籽粒N、P、K周年总吸收量,其中籽粒P周年总吸收量增加达显著性水平;30%减N处理显著降低了籽粒N和秸秆N、K周年总吸收量,降幅分别为12.9%、41.9%、18.5%,在小麦收获后,30%减N处理的N素盈余量只有11.3 kg·hm-2,有潜在缺N危险。综合考虑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土壤表观N平衡,在秸秆还田条件下,15%减N处理的施N量(即玉米季施氮159 kg·hm-2,小麦季施氮127.5 kg·hm-2)为本地区最佳N肥用量。  相似文献   

13.
2015—2017年设置传统旋耕秸秆不还田(RT)、深松35 cm秸秆不还田(ST)及深松35 cm秸秆还田(STS)3个处理,应用干筛法和湿筛法对0~40 cm土层团聚体数量、组成和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TS能促进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并促进团聚体的稳定,深松和秸秆还田均可显著影响团聚体数量和大小(P0.05)、促进不同粒级团聚体更新转化。干筛法下,0~40 cm土层,STS处理最佳,0.25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DR_(0.25))、平均质量直径(MWD)、平均几何直径(GMD)较RT分别增加3.0%、9.5%和15.5%,分形维数(D)降低4.5%。湿筛法下,STS处理的WR_(0.25)(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MWD、GMD较RT分别增加45.2%、12.0%和9.1%,D值降低1.1%。干筛法和湿筛法下,不同土层均以0~10 cm土层R_(0.25)(直径0.25 mm团聚体含量)、MWD、GMD值STS较RT的增幅最大,干筛法下,分别增加8.6%、18.0%、25.3%,湿筛法下,分别增加67.7%、25.0%、12.5%,此外,STS较RT和ST处理可显著降低0~40 cm土层团聚体破坏率(PAD)和不稳定团粒指数(E_(LT)),PAD分别降低8.6%、2.4%,E_(LT)降低7.0%、1.5%。综合分析认为,STS更有利于土壤团聚体含量的增加及土壤结构的形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生物可降解地膜在河西干旱灌区的增温保水和增产效应,于2014年3-10月在甘肃省黄羊镇甘肃农业大学试验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覆盖材料(普通地膜、生物可降解地膜、秸秆和无覆盖)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普通地膜覆盖和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表层土壤温度较无覆盖分别提高1.2℃和0.9℃,秸秆覆盖较无覆盖降低0.4℃;玉米生育期土壤贮水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无覆盖;与无覆盖相比,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玉米净光合速率分别提高32.68%、28.04%和9.33%,玉米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4.84%、13.70%和8.35%,WUE分别提高25.52%、22.26%和13.75%.综上所述,从增温保水、增产和环保方面长远考虑,生物可降解地膜环保无污染,有利于环境和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适合在该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分别采用减重、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凯氏定氮法和BCA试剂盒法、硝酸铝-分光光度法以及超高效液相-质谱联用HILIC-UPLC-TQ-MS/MS方法,对水葫芦花期不同部位水分和灰分、重金属、粗蛋白、总黄酮类、核苷类、氨基酸类成分的组成及含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水葫芦花期须根、短缩茎、匍匐茎、叶柄、叶片、花序中水分含量分别为93.67%、96.34%、97.13%、96.65%、90.85%、96.03%,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含量分别为25.83%、24.24%、26.32%、17.33%、18.64%、17.16%和6.83%、6.19%、7.36%、5.24%、4.97%、4.85%;砷、镉、铅含量之和分别为29.77、14.01、11.67、12.36、140.43、20.85 mg/kg;2种方法测得的粗蛋白含量分别为7.79%、7.17%、10.21%、8.29%、17.67%、18.23%,4.64%、3.95%、7.83%、5.14%、13.74%、14.02%;总黄酮类含量分别为2.81%、4.18%、3.38%、3.04%、8.29%、4.17%;总核苷类成分含量分别为0.46%、0.57%、0.64%、0.29%、1.04%、1.52%;总氨基酸类成分含量分别为0.21%、0.25%、0.55%、0.21%、1.44%、1.37%。水葫芦花期各部位均含有丰富的资源性化学成分,叶片和花序中粗蛋白、总黄酮类、核苷类、氨基酸类成分含量在各部位中最高,具有潜在的药用和营养保健价值。本研究结果可为水葫芦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河西走廊埋土防寒区酿酒葡萄贵人香开展树形改造试验,将多主蔓V形水平龙干形(CK)改造为单臂单蔓篱架水平龙干形(DLL)和单臂单蔓Y型水平龙干形(DYL)树形。通过对树体光合特性、生长及果实品质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CK相比,DLL和DYL两种树形均提高了叶片的光合性能,叶片中叶绿素a含量显著增加,但只有DLL树形叶片叶绿素a/b值显著高于对照;自然条件下晴天光合日变化中,不同树形均出现明显的午休现象,其中DLL树形的午休现象较轻,且恢复较快。DLL和DYL两种树形第3节位粗度分别比对照提高了51.71%、22.58%,纵横径比均显著高于对照。DLL和DYL两种改造后的树形分别提高了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还原糖含量、总酚含量和糖酸比,且降低了总酸含量,其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提高了20.5%和11.8%,糖酸比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5.09%和13.15%,还原糖DLL比对照提高了15.15%;总酸含量DLL比对照降低了14.99%。结果表明,河西走廊酿酒葡萄采用DLL和DYL两种树形,对于提高果实品质是较为合理的树形,DLL树形更佳,且有利于机械化生产,可以在西北埋土防寒区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就追氮和收获期对3个青莜麦品种的产量和秸秆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追氮可显著提高青莜麦产量和秸秆的蛋白质含量。沙地追氮69 kg/hm2时增产显著,青莜麦干重产量达6 023.4 kg/hm2,滩地青莜麦的产量最高,干重产量达9 013.4 kg/hm2;追氮69 kg/hm2,沙地青莜麦秸秆中粗蛋白和真蛋白含量分别为12.09%和7.45%,比对照提高了6.81和3.61个百分点;追氮量在69 kg/hm2水平上,每增加69 kg/hm2,青莜麦秸秆中粗蛋白质和真蛋白的增幅均显著下降。乳熟早期收获的青莜麦产量最高,品16的干重产量达10 916.7kg/hm2,9348的干重产量达10 700.0 kg/hm2;乳熟早期收获,粗蛋白向真蛋白的转化率最高。  相似文献   

18.
低能N+离子注入对紫花苜蓿幼苗生长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紫花苜蓿为材料,研究了其幼苗生长,氨基酸和粗蛋白等营养成分对不同剂量N注入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N 离子注入影响着紫花苜蓿的发芽率、根长、百株干重、叶绿素含量和营养成分,剂量在0~2.08×1016/cm2范围内,其发芽率、根长、氨基酸和各种营养成分随剂量的增大而具有正效应;剂量在0~1.04×1016/cm2范围内,其百株干重、粗蛋白含量随剂量的增大而增加;叶绿素含量随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当剂量为6.76×1016/cm2时,有一突变株。  相似文献   

19.
秸秆集中深还田两年后对土壤主要性状及玉米根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翻转犁开沟的方式,在秋收后将秸秆集中深还田,探讨该模式实施两年后对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及玉米根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各层次土壤容重较CK处理降低了2.42%~10.67%;土壤含水量较CK处理增加了3.99%~14.68%;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含量较CK处理均有显著提高,提高幅度分别为4.34%~97.97%、1.53%~44.36%;玉米根系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以及平均根系直径均大于CK处理,以12 000 kg·hm-2处理效果最为显著。综上,秸秆集中深还田对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蓄水量、有机质和氮素含量,促进根系生长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陕西关中塿土区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微生物量碳氮,以及0~200 cm土壤剖面水分及硝态氮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覆盖(NM)相比,白色全膜覆盖(WF)、黑色全膜覆盖(BF)和秸秆覆盖(SM)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分别降低了19.8%、26.3%和20.9%,土壤全氮也分别降低了4.8%、9.6%和10.6%。与NM相比,覆盖处理(WF、BF和SM)可以提高表层(0~20 cm)土壤硝态氮的含量,增加0~40 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BF的差异不显著),降低40~120 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但120~200 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差异不显著。SM和BF显著降低0~200 cm土层的硝态氮总累积量,而WF没有显著差异。与NM相比,地膜覆盖(WF和BF)和秸秆覆盖(SM)均可以提高表层0~40 cm土壤水分含量和储水量,但SM的效果低于地膜覆盖;WF可以降低深层土壤水分含量和储水量,而SM和BF与NM无显著差异。0~200 cm土层的总储水量,SM显著高于NM,而地膜覆盖则与NM无显著差异。各覆盖处理均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微生物碳(MBC)和微生物氮(MBN)的含量,与NM相比,MBC分别降低了27.4%、55.4%和66.5%,MBN分别降低了4.6%、4.8%和6.8%。地膜覆盖(WF和BF)和秸秆覆盖(SM)均能够加速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分解,降低土壤微生物,减少土壤硝态氮的深层淋溶,其对塿土碳氮和水分的长期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