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γ-聚谷氨酸对小麦面筋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利用旋转流变仪(DHR)、核磁共振仪(NMR)、傅里叶变换红外(FIT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γ-聚谷氨酸对面筋蛋白的流变特性、水分分布情况、蛋白二级结构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γ-聚谷氨酸添加量的增加,面筋蛋白的持水率增加,面筋蛋白中结合水含量由9.52%提升至12.71%,松散水分子含量从4.27%下降至0.86%;面筋蛋白的弹性逐渐减弱,黏性逐渐增强。添加1% γ-聚谷氨酸时,面筋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含量由18.7%降至16.0%,β-转角含量显著增加,β-折叠含量无显著变化。微观结构表明,随γ-聚谷氨酸添加量的增加,面筋蛋白网络结构更加均匀,孔径更加细小。综上所述,γ-聚谷氨酸可与面筋蛋白相互作用,从而改变面筋蛋白的功能特性。  相似文献   

2.
一株高产谷氨酰胺酶菌株的鉴定和酶活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筛选得到一株高产谷氨酰胺酶菌株进行了初步鉴定并对酶活特性做了研究.通过生理生化实验并结合菌体形态特性,结果发现该菌株可以确定该菌属于柠檬酸细菌属(Citrobacter).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温度、pH、NaCl和产物谷氨酸对该菌株产生的谷氨酰胺酶的影响.结果发现菌株产生的谷氨酰胺酶的最佳反应pH为6.2,酶最适反应温度为50℃.酶最稳定的pH为6.2,温度低于40℃,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高浓度的NaCl对谷氨酰胺酶活性基本无影响.谷氨酸对酶也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叶面喷施氨基酸对茶叶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不同种类、不同浓度氨基酸喷施茶树,采摘鲜叶并进行真空厌氧处理。比较分析不同处理对茶叶中γ-氨基丁酸(GABA)生物合成量、厌氧处理对茶样中各氨基酸含量以及施肥时间对GABA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喷施氨基酸后,经真空厌氧处理茶鲜叶中γ-氨基丁酸含量明显上升,6种氨基酸对GABA合成的影响作用由高到低为谷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酰胺、苯丙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茶鲜叶中氨基酸含量尤其是谷氨酸、天冬氨酸及茶氨酸含量高低可以作为评价GABA合成作用的指标;叶面喷施谷氨酸5d时,茶鲜叶中氨基酸总量以及谷氨酸、天冬氨酸和茶氨酸增加总量最高。综合分析确定施0.5%谷氨酸叶面肥5d后,采摘一芽二、三叶鲜叶,常温下厌氧处理8h,是生产γ-氨基丁酸茶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γ-氨基丁酸和谷氨酸的测定及其在Gabaron茶加工中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了茶叶中γ-氨基丁酸和谷氨酸的含量,通过对Gabaron茶不同加工工艺所制样茶中二者含量的测定,分析了它们在Gabaron茶加工全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表明,炒青绿茶和Gabaron茶中二者含量分别为0.12mg/g、2.72mg/g和1.70mg/g、1.18mg/g。真空充氮有利于γ-氨基丁酸的生物合成,但连续长时间真空充氮方法,因其后阶段谷氨酸供给不足,γ-氨基丁酸合成速率大为下降。除氮增氧过程对及时补充谷氨酸有利。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次报道γ—射线辐照长白山鲜人参遗传毒性系列研究的结果。用中国仓鼠肺细胞(CHL)染色体畸变法,在存在和缺乏体外活化条件下,未显示明显的染色体损伤;NIH小鼠骨髓微核诱发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Ames法四株菌株所诱发的回复突变菌落数均在正常范围。体内外遗传毒性研究显示,在实验条件下,γ—射线辐照长白山鲜人参既不诱发染色体畸变,也不诱发基因突变,未发现其遗传毒性作用。γ—射线辐照长白山鲜人参是吉林农科院和抚松县科委,于1987年研制成功。鲜参软装罐头经γ—射线等综合技术加工处理制成,保持了鲜人参的形态、色泽、风味、营养和药效成份。本文报告对γ—射线辐照长白山鲜人参遗传毒性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6.
普洱茶渥堆发酵中可降解咖啡碱真菌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在普洱茶渥堆发酵中筛选出可降解咖啡碱的菌株,采用咖啡碱液体筛选培养基从不同阶段普洱茶发酵样中筛选目标菌株,结合菌落特征、分生孢子结构以及18 S r DNA序列对目标菌株进行鉴定。并将目标菌株接种至茶叶内进行单菌种发酵,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咖啡碱、茶碱、可可碱、3-甲基黄嘌呤等嘌呤碱含量。结果表明,在普洱茶发酵样中筛选出一株有效降解咖啡碱的菌株,此菌株在48 h内对咖啡碱的降解率为87.7%。经鉴定为聚多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序列相似性为99.8%。在聚多曲霉茶叶单菌种发酵中,咖啡碱含量急剧下降,在发酵结束时仅占干物质重的(0.414±0.077)%;茶碱质量分数大幅度上升,由最初的不足0.1%上升至(2.129±0.246)%,成为主要的嘌呤碱;可可碱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3-甲基黄嘌呤有大幅度增加,增幅达130%。本文首次从发酵茶叶中筛选出可降解咖啡碱的菌株,探究了微生物发酵中咖啡碱的转化产物,为低咖啡碱普洱茶的开发提供了菌种。  相似文献   

7.
紫外线对大豆疫霉菌的诱导变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紫外线对大豆疫霉菌的诱导突变作用,研究了紫外线诱变的突变菌株的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率、菌丝形态、卵孢子形态、产孢能力、同宗配合能力、致病力和抗药性的变异情况.结果表明,大豆疫霉菌突变菌株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率、菌丝和卵孢子形态以及同宗配合能力都发生显著变异,游动孢子产孢量和致病性明显降低.虽未发现对甲霜灵产生抗性的突变菌株,但出现了对甲霜灵敏感性增强的突变菌株.说明紫外线辐射可导致大豆疫霉菌控制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的基因发生变异,紫外线可能是引致大豆疫霉菌变异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对蓟马类害虫高致病性球孢白僵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俊平  郑长英 《茶叶科学》2011,31(4):295-299
从草履蚧僵虫体内分离出12株病原真菌,对蓟马类昆虫具有70%~90%的致死率。现选出一株病原真菌CYT10利用形态和分子的特点进行鉴定。扫描电镜下观察,该菌产孢细胞簇生瓶状,“之”型产孢轴。经PCR获得rDNA-ITS和EF1-a核苷酸序列,与其他球孢白僵菌的相应序列一致性达95%以上,进化分析CYT10菌株与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聚为一类。根据菌株的形态观察和DNA序列分析确定该菌为球孢白僵菌。  相似文献   

9.
以传统豆制品白干和薄百叶为材料,对贮藏过程中主要腐败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利用纯培养的方法共筛选出菌落形态差别比较明显的菌株19株。对细菌菌株进行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和生理生化鉴定,同时对细菌和酵母菌纯培养物提取DNA,分别进行16S rDNA和26S rDNA PCR扩增,PCR产物经测序后与NCBI中已知序列进行比对和鉴定,确定各细菌和酵母菌菌株的种属;霉菌纯培养物染色后观察孢子繁殖形态,最终确定这些菌株的种属。结果表明:白干和薄百叶中共有的优势腐败菌是溶酪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约翰逊不动杆菌,戊糖片球菌;季也蒙毕赤酵母,皮状丝孢酵母;圆弧青霉和黄绿青霉。此外,白干中还有诞沫假丝酵母;薄百叶中有浅黄假单胞菌,芸苔丝孢酵母。  相似文献   

10.
橡胶树炭疽病菌的RAPD指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9条10碱基的随机引物,在分子水平上对来自海南、云南、广东的16株橡胶树炭疽病菌菌株的遗传变异程度进行RAPD指纹分析。结果表明,16株菌株被聚为3个RAPD指纹组;RAPD指纹组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有明显的相关性;而将病原菌接种于橡胶树品系PR107,所得到的病情指数与其RAPD指纹聚类组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从海南定安胡椒根部根结线虫体上分离到一株细菌PPh01,其形态特征与穿刺巴斯德芽菌相似。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穿刺巴斯德芽菌的同源性达到99.3%,在发育树上聚为同一分支,亲缘关系最近,鉴定该菌株为穿刺巴斯德芽菌(Pasteuria penetrans)。寄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南方根结线虫、爪哇根结线虫、花生根结线虫的2龄幼虫均具有寄生性和侵染能力。  相似文献   

12.
花生经青枯菌无毒自发突变株AP7接种后,体内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会增高。经无毒自发突变菌株AP7接种后的花生叶片组织粗提液对青枯菌的致病菌株有强烈的体外抑菌作用。将这种粗提液与致病菌株同时注入花生叶片内,亦表现出抑制发病作用,而且这种抑病作用随着粗提液浓度下降而减弱.  相似文献   

13.
明确贵州省紫花菌分类地位,对其人工驯化、加工及活性物质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在贵州 4 个具有代表性的紫花菌产地附近的农贸市场,收集紫花菌样本进行组织分离,利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系统学的方法进行鉴定。通过分离纯化获得 20 株菌株,根据子实体形态特征,在贵州市场收集的紫花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形态特征与鲜艳乳菇(Lactarius vividus)一致,另一类形态特征与红汁乳菇(L. hatsudake )一致。基于 ITS 和 GPD 基因序列的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分离获得的 15 株菌株与鲜艳乳菇(L. vividus)的遗传距离为 0,在系统发育树上以较高的自举支持率与鲜艳乳菇(L. vividus)聚为一支,将 15 株菌株鉴定为鲜艳乳菇(L. vividus);5 株菌株与红汁乳菇(L. hatsudake)的遗传距离为 0,在系统发育树上与红汁乳菇(L. hatsudake)聚为一支,自举支持率为 100%,将 5 株菌株鉴定为红汁乳菇(L. hatsudake)。笔者在贵州市场上收集到的紫花菌中没有鉴定出松乳菇(L. deliciosus),可能与近年松乳菇采集过度或因环境改变导致其发生量减少有关,也有可能是松乳菇与鲜艳乳菇、红汁乳菇形态较为接近,不易区分导致错误鉴定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为了筛选对小麦纹枯病菌具有生防作用的菌株,从西藏米林县采集的砂生槐根瘤中分离到45株内生细菌,采用平板对峙法、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拮抗菌株筛选,用显微观察法研究受抑制病原菌菌丝变化;通过摇瓶培养法测定所筛选拮抗菌株的溶磷、固氮及分泌IAA功能,并对其进行盆栽接种防效试验;依据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反应及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所筛选菌株系统发育地位。结果表明,经过初筛和复筛,45株内生菌中,菌株R4对小麦纹枯病菌的拮抗效果较明显,对其抑菌圈直径达20.5 mm,抑菌率达98.2%,显著推迟菌核的萌发。受R4作用的小麦纹枯病菌菌丝末端分枝增多、部分原生质浓缩、形成瘤状结。菌株R4抗菌谱广,具有溶磷、固氮和分泌IAA活性。盆栽防效试验中,经菌株R4发酵液处理后,小麦纹枯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显著降低,防治效果最高达73.82%。通过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该菌株被鉴定为土地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terrae。  相似文献   

15.
以茶树品种水仙驻芽三、四叶为原料,研究高γ-氨基丁酸(GABA)岩茶的加工工艺。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谷氨酸溶液浓度、厌氧温度、厌氧时间、厌氧方法对GABA富集有较好的富集效果,且差异极显著(p 0.01)。以谷氨酸溶液浓度、厌氧时间和厌氧次数设置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9个试验组中有6个试验组GABA含量高于150 mg/100 g(γ-氨基丁酸茶含量标准),其中以处理5 GABA含量最高为317.93 mg/100g,且感官品质较好,其处理工艺为:鲜叶喷洒0.2%谷氨酸(GLU)溶液,共摇青三次,每次摇青后真空厌氧1 h。  相似文献   

16.
从健康香蕉植株根内分离得到1株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FOC4具有强抗菌活性的内生细菌。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及分子分析,鉴定该菌为解淀粉芽孢杆菌,编号为BEB33。平板对峙和盆栽苗评价结果表明,该菌株对香蕉枯萎病具有较好的生防作用;该菌株发酵产物的拮抗活性对温度、pH不敏感;进一步研究表明,该菌株能够产IAA促进香蕉植株生长,同时产生铁载体,具有较好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17.
以茶树品种水仙驻芽三、四叶为原料,研究高γ-氨基丁酸(GABA)岩茶的加工工艺。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谷氨酸溶液浓度、厌氧温度、厌氧时间、厌氧方法对GABA富集有较好的富集效果,且差异极显著(p <0.01)。以谷氨酸溶液浓度、厌氧时间和厌氧次数设置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9个试验组中有6个试验组GABA含量高于150 mg/100 g(γ-氨基丁酸茶含量标准),其中以处理5 GABA含量最高为317.93 mg/100g,且感官品质较好,其处理工艺为:鲜叶喷洒0.2%谷氨酸(GLU)溶液,共摇青三次,每次摇青后真空厌氧1 h。  相似文献   

18.
毒死蜱降解细菌WJl-063的鉴定及酶促降解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海南某农药厂地土壤中分离到1株能很好降解毒死蜱的菌株WJI-063,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该菌株初步鉴定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降解酶降解性能研究表明,该菌株能以毒死蜱作为唯一碳源生长,并且对毒死蜱起主要降解作用的是胞内酶,其传代降解代谢活性稳定.以牛血清白蛋白为标准蛋白,测得粗提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为0.044 mg/mL;在pH5.0~8.0范围内,酶活力表现稳定,通过双曲线法认为该酶降解毒死蜱的最适pH值为8.0;毒死蜱降解酶热稳定性差,最适温度为25℃;该酶与毒死蜱底物结合力强,对毒死蜱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米氏常数Km为201.92nmol/L,最大降解速率为399.36nmol/mg·min.  相似文献   

19.
通过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和回接植物宿主鉴定,获得12株不同形态特征的月见草内生真菌.月见草真菌油脂含量在17.73%~35.22%,部分菌株与宿主相同,可以产稀有的γ-亚麻酸(γ-linolenic acid,GLA).YF6是一株高产GLA的月见草内生真菌,油脂的GLA含量达22.08%,并具有生长速度快、营养要求简单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为获得对茶炭疽病有生防效果的拮抗放线菌,采用平板对峙法,从湖南茶园土壤分离筛选到1株对茶炭疽病菌具有显著拮抗效果的放线菌株F2,其中菌株对指示菌拮抗效果显著。经形态观察,培养性状,16S r DNA PCR扩增,初步鉴定F2菌株为链霉菌属。该研究结果为茶炭疽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