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奶牛真胃变位(displaced of abomasums,DA)是指真胃正常解剖位置发生改变,引起消化道梗阻,导致消化机能障碍的内科疾病,包括真胃左方变位(LDA)和真胃右方变位(RDA)。随着奶牛集约化饲养的扩大和产奶量的提高,奶牛DA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引起畜牧兽医界的关注和重视,人们对真胃变位的病因、机理、诊断治疗等方面都有了更新的认识。文章对近几年该病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总结,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2.
奶牛真胃变位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胃的正常解剖学位置发生改变,引起消化机能障碍的疾病,称为真胃变位(DA)。随着奶牛养殖业的迅速发展,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呈上升趋势。1发病规律真胃变位按其变位的方向分为左方变位(LDA)和右方变位(RDA),临床上多数为左方变位。据报道[1,2,3],该病发病高峰在产后30d内,以  相似文献   

3.
正奶牛的真胃变位(displacement of abomasums,DA)是奶牛的真胃即皱胃的位置发生变化,一般患病牛初期真胃蠕动缓慢,多余气体滞留在真胃中,进而使其位置发生变化,机体的消化功能出现障碍。此病常见伴发酮病,若治疗不及时会引起奶牛营养供应不足,最终机体严重透支而死亡。引发死亡,严重影响奶牛生产及行业的正常发展。1真胃变位的原因真胃变位常见于多胎或处于泌乳高峰期的奶牛,一般认  相似文献   

4.
真胃变位是奶牛最常见的一种真胃疾病,多发于高产奶牛,也是实施奶牛腹部外科手术的最常见原因.真胃变位可分为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其发病高峰在泌乳期的前6周,但也可散发于泌乳或怀孕期的任何阶段,犊牛和公畜也可发病.  相似文献   

5.
奶牛真胃变位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胃的正常解剖学位置发生改变,引起消化机能障碍,导致营养失调的急性内科疾病,称为真胃变位(Displacement of Abomasum,DA),它是奶牛常见的一种真胃疾病,也是实施奶牛腹部外科手术的最主要原因。随着奶牛养殖业的迅速发展,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呈上升趋势,经济损失日渐严重,成为威胁奶牛业健康发展的一种重要疾病。  相似文献   

6.
<正> 牛真胃变位(Iest Displaced Abomasum)是真胃正常解剖位置发生改变,引起消化障碍的一种内科疾病。真胃变位可分为真胃左方变位(LDA)和真胃右方变化(RDA)。早在1950年,英国Begg和Ford就报道了奶牛的真胃变位,1955年美国也报道了奶牛33例真胃变位。国内近十几年也相继报道了奶牛真胃变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校动物医院2003年9月接诊第1例奶牛真胃右方变位,此后又先后接诊了奶牛真胃右方变位6例,真胃左方变位1例。现将第1例病例报道如下:1 临床症状 患病奶牛来自原阳县某奶牛场,病初采食减少,不吃精料,只吃些少量干草,喜饮水,体温、呼吸正常,心跳稍  相似文献   

7.
真胃变位是近年来发生于奶牛群的一种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通常将其分为两类,即真胃左方变位(LDA)及真胃右方变位(RDA),后者又有向前方的逆时针转位和向后方的顺时针转位。我部自1984年以来先后诊治奶牛真胃变位42例,治愈35例,死亡7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产后左方真胃变位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探讨该病可能的发病机制,试验采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对产后真胃左方变位(LDA)奶牛血液生化轮廓、差异生化指标及其诊断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产后真胃左方变位奶牛和健康奶牛血液生化轮廓存在明显差异,酮体(KB)、总胆固醇(TC)、葡萄糖(Glu)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是导致血液生化轮廓差异的主要指标(P0.01),聚类结果进一步表明这4个指标对真胃左方变位具有良好的诊断能力。说明奶牛产后真胃左方变位与能量负平衡密切相关,血液酮体、总胆固醇、葡萄糖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可以作为判断产后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的辅助性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9.
真胃变位(DA)是奶牛较为常见的内科消化系统疾病,包括左方变位(LDA)和右方扭转(RDA)。经过对几十病例的治疗。本文从诊断、手术要点、特殊病例处理等方面归纳分析,为避免诊治误区,提高手术成功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真胃变位(DA)是奶牛较为常见的内科消化系统疾病,包括左方变位(LDA)和右方扭转(RDA)。经过对几十病例的治疗,本文从诊断、手术要点、特殊病例处理等方面归纳分析,为避免诊治误区.提高手术成功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 真胃变位(DA)常发于乳牛,肉牛极少见。Coppock(1974)所观察的267844头泌乳牛中,1970年发生63头,1971年发生151头,1972年发生267头;国内乳牛发病率亦有增多倾向,如我省R乳牛场发病率由1978年的0.59%上升到1984年的5.81%,S乳牛场的发病率亦在3%以上。真胃变位取二种途径:真胃左方变位(LDA),乃真胃从瘤胃底部移到瘤胃和左侧腹壁之间;真胃右方变位(RDA)即真胃向后方顺时针扭转,移到右上腹壁与肝脏之间或向前上方逆时针扭转,移到膈肌与网胃之间。LDA在1950年以前较少报道,可能与当时诊断技术水平有关,而未必发病率不高。德国、美国和挪威多见LDA,美国乳牛LDA的发生占所有DA病牛的80~90%,挪威为88%(Varden,1979);而丹麦常见RDA,与LDA之此为10:1。  相似文献   

12.
奶牛真胃变位是现代奶牛养殖业中最常见的真胃病。奶牛真胃变位分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临床把右方变位称为真胃扭转。关于奶牛真胃变位的原因仍未定论,一般认为是由前胃迟缓,精料过量,运动不足,跳跃、翻滚,怀孕及分娩等因素引起。此外,酮血症、生产瘫痪、牛妊娠毒血症、子宫内膜炎、  相似文献   

13.
治疗奶牛真胃变位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胃变位是奶牛常见的真胃疾患,也是实施奶牛腹部外科手术的主要原因,该病高产奶牛易发,多数发生于分娩后几小时至数周,它可分为真胃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两种,而右方变位又分为后方扭转和右方扭转。据有关资料报道,真胃变位85%—88%发生在左侧,而右侧发病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4.
奶牛真胃左方变位是指真胃的正常解剖学位置发生了改变,形成机械性转移。该病是一种消化道阻塞的综合病症,真胃变位是奶牛最常见的真胃疾病之一,也是实施奶牛腹部外科手术中的常见手术之一。真胃变位可分为真胃左方变位和真胃右方变。随着新疆畜牧业的发展,奶牛的饲养量不断增加,同时奶牛的疾病也不断增多.真位左方变位是一种常见的生产性疾病,也是严重影响奶牛经济效益的疾病之一,不仅直接影响奶牛的产奶量,还影响到奶牛正常的生长繁殖,给广大养牛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养牛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最近几年,随着奶牛饲养规模和饲养数量不断增加,奶牛的生产性能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奶牛真胃变位的情况时有发生,奶牛真胃左方折叠和左方扭转的发病率呈现高发趋势。由于引起奶牛真胃变位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在奶牛真胃变位的同时还会引起很多并发疾病,尤其是真胃变位并发盲肠变位对奶牛的危害十分严重,会严重影响到奶牛生产性能。基于此,笔者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奶牛真胃左方变位并发盲肠变位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奶牛真胃右后方变位是引起奶牛消化机能紊乱和营养代谢失调的急性外科病.临床以奶牛真胃左方变位最常见,而对真胃右后方变位的报道相对较少.笔者在临床中遇到一例奶牛真胃右后方变位的病例,现将其诊疗过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真胃变位是奶牛最常见的真胃疾病,近几年来随着奶牛养殖业的迅速发展,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年轻高产奶牛发病率最高,造成的经济损失极其严重。此病通常是指真胃的正常解剖学位置发生改变,形成机械性转移,引起消化机能障碍,导致营养失调。真胃变位分为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大多数病例是左方变位,占真胃变位的85%以上。奶牛真胃变位在泌乳期的前6周为发病高峰,但可散发于泌乳和怀孕期的任何阶段,以初产青年母牛及4~  相似文献   

18.
真胃的正常解剖学位置改变,称为真胃变位.真胃变位是奶牛的一种消化机能障碍性疾病.近年来该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1-5].真胃变位分两种类型:(1)真胃通过瘤胃下方移到左侧腹腔,置于瘤胃和左侧腹壁之间,称为左方变位.(2)真胃向前方扭转(顺时针),置于肝脏和右侧腹壁之间,称为右方变位,也叫真胃扭转.手术治疗仍然是治疗奶牛真胃变位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之一[6-11].  相似文献   

19.
随着奶牛集约化养殖的规模不断扩大,奶牛真胃变位(displacement of the abomasums, DA)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成乳牛群的年发病率在2~5%左右。奶牛真胃变位已成为危害奶牛养殖业的重要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20.
真胃变位(abomasal displacement)是指真胃正常解剖学位置发生改变,引起消化功能障碍,导致营养失调的消化系统疾病。真胃变位是奶牛常见疾病,多发于高产奶牛分娩前后,一般情况下多发生左方变位,在断奶前一般发生右方变位。该病主要造成奶牛的淘汰率增加,生产能力下降,治疗费用增多,给奶牛养殖业造成严重损失。本文介绍在富宁兰养殖场实习期间遇到的奶牛真胃变位病例,并从发病原因、临床症状、诊断、治疗、预防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为有效防治奶牛真胃变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