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泥蚶(Taglarca granose L.)人工育苗试验国内曾多次报道,本文是在生产条件下利用现有的设施,采用亲贝提早促熟,阴干、流水刺激产卵,合理选择附着基粒径和饵料种类及投喂方法,加大水体交换量等措施,获受精卵4亿粒,培育D型幼虫3.5亿个,眼点幼虫2.5亿个,出池650mm~950mm稚贝1.8亿粒。  相似文献   

2.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人工育苗试验国内曾多次报道,本文是在利用现有设施的生产条件下,采用亲贝提早促熟、阴干、流水刺激产卵、合理选择附着基粒径和饵料生物种类与投喂方法、加大水体交换量等措施进行人工育苗试验的总结,并获得受精卵4亿粒,培育D型幼虫3.5亿个,眼点幼虫2.5亿个,出池650mm~950mm稚贝1.8亿粒.  相似文献   

3.
沈永忱  李秋  牟均素 《河北渔业》2005,(2):36-36,45
泥蚶legiiiurcagranosalinne人工育苗试验国内曾多次报道,本文是在生产条件下利用现有的设施,采用亲贝提早促熟,阴干、流水刺激产卵,合理选择附着基粒径和饵料种类及投喂方法,加大水体交换量等措施,获受精卵4亿粒,培育D型幼虫3.5亿个,眼点幼虫2 .5亿个,出池6 5 0~95 0 μm稚贝1.8亿粒。  相似文献   

4.
2016~2017年,对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生产性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2016年培育出平均壳长3.5mm幼贝0.46亿粒;2017年培育出平均壳长3.8mm幼贝0.14亿粒。试验发现,中国蛤蜊在丹东近海自然海区繁殖盛期在5月中旬~6月中旬,雌雄性比约1∶1;壳长5cm左右的亲贝产卵量50万~75万粒/个,受精卵为沉性卵,卵径55μm;在水温23~24℃,盐度26‰、pH值8.0的条件下,受精卵经18h发育为D型幼虫,壳长75μm;幼虫经13~14d培育,壳长280~300μm时开始附着变态为稚贝,日生长量15.9~16.5μm;稚贝经30d培育,平均壳长可达35~38mm,平均日生长107~117μm。  相似文献   

5.
杂色蛤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8月15日-9月9日在如东县新兴水产品公司进行了省内首次杂色蛤工厂化人工育苗,90kg亲贝经催产,产受精卵40亿粒,选优后得D形幼虫35亿粒,孵化率87.5%,最后共育出平均壳长300μm的稚贝20多亿粒,成活率50%以上。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对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 Linnaeus)进行规模化土池人工育苗,包括亲贝培育、苗池清整、基础饵料培养、人工催产、浮游幼虫及稚幼贝培育、水质监测和敌害防除等。硬壳蛤土池育苗面积60亩,经过近7个月的人工培育,共培育苗种8.25亿粒(平均规格2861粒/kg),每亩产蛤苗1375.68万粒,亩利润20675元。  相似文献   

7.
青蛤(Cylina sinensis),是我国新兴的一个海水养殖优良品种,而人工育苗主要在7~9月高温季节进行,此时单胞藻培养难度大,经常由于单胞藻供应不足造成育苗失败,成为决定育苗成败的主要因素之一。我站在2007年高温期单胞藻培养中,通过方法改进,取得良好效果,利用40个10000ml和5个20000ml细口玻璃瓶,每天提供单胞藻8~12m^3,成功培育出壳长2.5~5mm的青蛤幼贝1.2亿粒。  相似文献   

8.
利用对虾育苗池进行泥蚶育苗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对虾育苗池进行泥蚶产卵孵化和幼虫培养试验,在480m^2育苗水体中,经过45天,育出平均壳高353μm的泥蚶稚贝2.3亿粒,平均出苗密度47.92万粒/m62,最高达63.5万粒/m^2,创产值65万元、纯利38万元。试验证明利用对虾育苗池进行泥蚶人工育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青蛤养殖生产所需苗种,在借鉴泥蚶生产性育苗技术基础上,重点突破了青蛤亲贝强化培育与人工催产技术,幼虫饵料单胞藻培育技术,青蛤苗种中间培育与清涂除害技术,系统掌握生产性育苗及中间培育技术,实现了青蛤苗种的规模化生产。2003~2005年累计培育平均壳高2mm的稚贝74.574亿粒,经中间培育后出池商品仔贝49.842亿粒,中间培育成活率达到66.84%。生产性育苗净利润163.82万元,中间培育总利润776万元,平均每平方千米获利15 089元。  相似文献   

10.
1976年,我所对栉孔扇贝的室内人工育苗进行了初步的探讨。1977年作了亲贝的运输、孵化期、室内人工育苗、幼虫培育密度、稚贝出池规格及初期养育密度等项试验工作,取得了初步效果,并在4个1.78米。和1个10.6米。的水池里,培育出1毫米左右的稚贝1,100,000个。现将试验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1.
人工促熟青蛤亲贝是青蛤早繁的关键,模拟自然环境室内蓄养青蛤亲贝,亲贝成活率达90%以上;采取控温、控光、强化投喂饵料等技术措施,成功促熟青蛤亲贝,获得优质受精卵7.27亿粒,较当年青蛤自然繁殖期提早产卵一个月。孵化D型幼虫6.73亿粒,培育出壳长0.5 mm稚贝2.83亿粒。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亲贝的强化促熟,突破青蛤自然繁殖期对人工育苗的制约,为北方地区青蛤早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缩短了苗种到商品贝的培育时间。  相似文献   

12.
青蛤土池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为了获得低价的青蛤苗种进行滩涂增殖,1998年7月至1999年6月,利用新建土池进行了青蛤人工育苗试验,在0.47hm~2土池中进行了亲贝暂养,诱导产卵、受精孵化、浮游幼虫培育、稚贝附着及洗苗移养试验。越冬前获得2—8mm稚贝454万粒/0.067hm~2。越冬后稚贝成活81.4万粒/0.067km~2,实验证明,在北方地区用土地进行青蛤育苗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文蛤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于2002年6月至9月在启东吕滨水产苗种场进行了文蛤(Meretix meretrx Linnaeus)规模化人工育苗,在450m3育苗池(1.5m×30m)共培育出0.6mm体长的文蛤幼苗31.8亿粒,获得文蛤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为今后文蛤人工养殖苗种供应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在进行文蛤规模化人工育苗的同时,对亲贝的强化培育、人工催产、幼虫生态习性等方面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试验研究。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马氏珠母贝高产稳产人工育苗中,采取以下技术措施:D形幼虫到附着阶段施用光合细菌;根据幼虫不同发育阶段投喂适口饵料;保持育苗池水环境的相对稳定以及适时施用抗菌素。单产壳高2~3mm马氏珠母贝稚贝20万粒/m^3以上。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日本真牡蛎浅海吊养、滩涂播养、虾池混养大量用苗问题,1990年进行了日本真牡蛎室内人工育苗试验。探索到亲蛎肥育、采卵孵化、幼虫培育、附着变态、稚贝培养、下海过渡等重要技术,在118m^3水体中育出稚贝5196.1万粒,平均1m^3水体出稚贝44万粒,平均壳长7mm。1991年1月,国内著名专家鉴定认为,该成果居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6.
泥蚶人工育苗及滩涂养成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泥蚶人工育苗及养成技术生产试验,从饵料、水质、幼虫培育、附着变态、技术、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取得泥蚶人工育苗生产性突破。共繁育泥蚶苗40.7亿粒,填补了泥蚶工厂化育苗省内空白。  相似文献   

17.
魁蚶俗称赤贝,是一种底栖型的经济贝类,在我国近海有广阔增养殖前景。目前,魁蚶人工育苗技术尚不完善、出苗量低等问题,严重制约魁蚶增养殖业的发展。为解决魁蚶育苗技术问题,笔者曾先后两次进行魁蚶人工育苗试验,1992年在绥中县钅止锚湾利用对虾育苗室,65m3水体培育出壳长1mm稚贝7480万粒,平均单产115万粒/m3,2006年在锦州市经济开发区锦州市苗种繁殖中心育苗室,100m3水体培育出1mm稚贝2.3亿粒,平均单产230万粒/m3,现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就育苗生产中几项技术探讨如下,以求对今后的育苗生产有所帮助。1水质水是魁蚶育苗中首要的问题,水质是…  相似文献   

18.
青蛤室内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青蛤人工育苗技术,2001年7~8月,利用72m3水体进行青蛤人工育苗试验。采用阴干5h 流水3h对亲贝刺激催产,以叉鞭金藻、扁藻为饵料,培育幼虫,以100目筛绢网筛出的细海沙做附着基,自亲贝产卵起历时20d,培育出壳长(318~487)μm的双管期稚贝9250万粒,浮游幼虫培育成活率86 7%,底栖稚贝培育成活率平均85 6%。结果表明,试验中所采取的方法是简便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菲律宾蛤仔土池人工育苗试验报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胡振德 《水产科学》1996,15(2):7-10
于1995年5~8月,利用对虾养殖土池乾地菲律宾蛤仔人工育苗试验,将200亩土 池经清淤,铺沙等改造后使用。作了蛤仔的亲贝蓄养,诱导产卵,受精孵化和浮游幼虫培养,获得附着稚贝平均为2310万粒/亩,面盘幼虫至附着稚贝的成活率为11.6%,试验结果表明,在北方地区用土池培育蛤仔种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毛蚶全人工育苗的过程和相关要点。亲贝通过蓄养促熟,经12h阴干、1h流水刺激可获催产成功;经选优、幼虫培育、附着基的选择和洗苗、疏苗等相关措施,在28-30℃,pH8.0-8.2,比重1.016-1.018条件下经40余天的培育获800~1.000um出池稚贝3.98亿。通过对无基质培育的试验,改变了毛蚶育苗模式,简化了生产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