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褐稻虱是水稻生产的重要害虫,我国广大稻区每年受褐稻虱为害造成巨大的损失。据研究,褐稻虱只能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越冬,在—1℃下24小时,越冬卵失去孵化能力;0至—4℃下,若虫、成虫全部死亡。所以,我国很少地方具有褐稻虱越冬的气候条  相似文献   

2.
根据四川省再生稻布局、当前水稻病虫发生情况以及秋季气候趋势综合分析.预计2013年再生稻病虫总体中等发生(3级),发生面积40万hm^2次,以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水稻纹枯病为主。  相似文献   

3.
研究结果表明茄子根围和根内线虫种群数量与茄子黄萎病发病程度有密切关系,重病株根围线虫密度明显高于轻病株和无病株;重病株根内线虫密度也明显高于轻病株和无病株;发病地块茄子根际与非根际线虫密度无明显差异;线虫与黄萎病菌混合接种茄子,黄萎病发病率显著高于仅接黄萎菌,且接线虫数越多其发病程度越重;混合接种较仅接线虫茄子根内线虫密度明显升高。经鉴定寄生茄子根的线虫主要为垫刃线虫属(Tylenchus)、短体线虫属(Prathylenchus)、矮化线虫属(Tylenchornychus)和滑刃线虫属(Aphelenchoidae)。  相似文献   

4.
稻鸭共作是实现水稻病虫害防控化学农药减施的一项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种养模式。为探明稻鸭共作模式对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影响,对比分析了稻鸭共作和单一种植水稻两种模式下的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结果表明,稻鸭共作对水稻重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福寿螺的发生有抑制作用,其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福寿螺发生数量显著低于对照区;稻鸭共作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生物多样性,增加田间蜘蛛和稻红瓢虫等天敌的数量;但对稻瘟病控制效果一般,稻鸭共作模式下,建议选择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5.
黄瓜是设施主栽蔬菜,长期连作导致根结线虫病发生和危害加重;嫁接是提高黄瓜对根结线虫抗性的有效手段,但不同砧木品种间存在差异。为探明嫁接提高黄瓜抗根结线虫能力的机制,试验选用不同抗性的砧木品种‘云南黑籽南瓜’(低感)和‘甜砧南瓜’(高感),以‘新泰密刺’自根黄瓜为对照,采用人工接种,研究了黄瓜砧木对南方根结线虫生长和繁殖的影响,并探讨了根系分泌物与线虫卵孵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线虫侵染初期,3个品种根内的二龄幼虫(J2)数差异显著,‘云南黑籽南瓜’最少,‘甜砧南瓜’次之,‘新泰密刺’最多;侵入根内的J2均能正常发育为成虫,根内线虫总数以‘云南黑籽南瓜’最少,‘新泰密刺’最多;根际J2数量以‘新泰密刺’最多,‘云南黑籽南瓜’最少;发生二次侵染前,根际卵粒数呈现出相同的特点。黄瓜及其砧木根系分泌物明显影响根结线虫卵的孵化,孵化率以‘云南黑籽南瓜’最低,‘甜砧南瓜’次之,‘新泰密刺’最高;接种根结线虫后,根系分泌物影响下的卵孵化率较未接种时明显增加,‘新泰密刺’增幅最大,‘云南黑籽南瓜’增幅最小;随着生育时间延长,三者根系分泌物对卵孵化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低感砧木根系分泌物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孵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显著降低线虫在其根内及根际的发育,可能是抗线虫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虾稻共作对稻田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赫群  李嘉尧  成永旭  吴纪华 《土壤》2017,49(6):1121-1125
农业生态系统利用种间互惠将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既能提高农作物产量,也能减少化肥农药等对环境的危害。本研究以土壤线虫作为指示生物,研究外来物种克氏原螯虾与水稻种养结合模式对稻田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为虾稻共作模式下稻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通过比较水稻单作和虾稻共作,分别在水稻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结果表明:与水稻单作相比,虾稻共作土壤中食细菌线虫的百分比较高(分蘖期增加了26.52%,抽穗期增加了19.85%,成熟期增加了32.65%),同时机会主义cp1线虫类群所占百分比较高(分蘖期增加了31.13%,抽穗期增加了24.91%,成熟期增加了19.49%),说明虾稻共作生态系统中农田土壤养分循环较快,土壤呈养分富集。但是,虾稻共作农田土壤中捕食杂食性线虫、cp3~5线虫类群百分比较低(P0.05),同时成熟度指数也显著低于水稻单作。因此,在克氏原螯虾的影响下,稻田土壤食物网趋于简化,土壤的生物稳定性有下降趋势,故需要进一步加强虾稻共作对稻田土壤健康长期影响的监测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稻鸭生态种养系统直播水稻根表和根际土壤营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对比分析了直播方式下稻鸭生态种养系统和水稻单一种植系统水稻根表和根际土壤的氮、磷、钾和有机碳含量及pH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水稻单一种植系统相比,稻鸭生态种养系统水稻根表和根际pH分别升高4.41%、0.85%,全氮含量分别降低0.11g·kg-1、0.11g·kg-1,全磷和全钾含量变化不明显。水稻根表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30.80mg·kg-1、17.93mg·kg-1,速效磷含量降低8.66mg·kg-1;水稻根际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减少15.13mg·kg-1、7.61mg·kg-1,速效磷增加9.66mg·kg-1。稻鸭生态种养系统水稻根表活性有机碳和高活性有机碳分别增加2.17g·kg-1、0.56g·kg-1,全有机碳含量减少0.99g·kg-1;根际土壤全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和中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减少2.39g·kg-1、2.64g·kg-1、0.72g·kg-1。稻鸭生态种养改变了速效磷、速效钾和活性有机碳在水稻根域土壤的相对富集部位,即速效钾和活性有机碳富集部位主要在根表土壤,速效磷则主要在根际土壤。表明稻鸭生态种养明显改善了水稻根表和根际土壤营养状况,这可能对水稻根系吸收和利用土壤养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镉(Cd)对膜透性、跨膜电势差等膜性质所产生的直接影响是造成Cd胁迫下植物对营养元素吸收异常的重要原因。以对Cd2+敏感性不同的两个水稻品种(淮稻11号和扬稻6号)作为试验材料,采用玻璃微电极技术原位考察了水稻幼苗根细胞膜电位对Cd2+胁迫的响应,同时分析了Cd2+对水稻根系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d2+可使根表皮细胞膜电位在短时间内发生明显的去极化,去极化程度随Cd2+浓度提高而增加;相同浓度Cd2+所诱导的膜电位去极化程度与水稻品种有关,扬稻6号幼苗根系膜电位的去极化程度明显高于淮稻11号;在迅速的去极化之后,随后的30 min内是否发生复极化与水稻品种和Cd2+浓度有关;就更长时间(0-12 h)来看,膜电位在经过了去极化阶段后仍有缓慢的恢复,淮稻11号在1.0 mmo1·L-1 Cd2+处理6 h后已接近初始的膜电位值,而扬稻6号在处理12 h后仍不能恢复到处理前的水平;Cd2+处理增大了水稻根细胞膜透性,且扬稻6号比淮稻11号膜透性增加的程度要大。  相似文献   

9.
2016年,重庆市开州区白桥镇以丰产、抗病、广适、强再生力杂交水稻新品种冈优916为示范品种,设立了20 hm~2中稻-再生稻高产攻关片,取得中稻实际产量达到10.25 t/hm~2,再生稻实际产量达到4.3 t/hm~2的良好效果。从"适期播种,培育适龄壮秧""合理密植,增加基本苗数量""减施化肥,重施再生稻粒芽肥""干湿交替,严防螟虫和纹枯病为害""适时收割,高留稻桩喷施赤霉素"几个方面介绍根据高产攻关片做法总结提出的中稻-再生稻两季丰产栽培技术。最后提出,建议在重庆开州、江津、铜梁、大足、永川及四川泸州、自贡、隆昌、宜宾等再生稻优势产区加强冈优916及再生稻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陈曦  冯辉  束兆林  姚克兵  魏利辉 《核农学报》2016,(12):2304-2311
海藻糖酶参与生物体内能量代谢,在抵御逆境胁迫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水稻干尖线虫是水稻上重要的寄生线虫,能够在多种逆境中存活,严重危害水稻生长。为探究水稻干尖线虫海藻糖酶基因的功能,利用RACE-PCR技术获得了该线虫海藻糖酶基因全长,将其命名为Ab-tre-1,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在线虫卵、不同龄期和若干逆境条件下该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该基因DNA序列长2 083bp,包含9个内含子,开放阅读框1 743 bp,编码580个氨基酸,含有2个典型的海藻糖酶标签基序。进化树结果表明,水稻干尖线虫海藻糖酶与自由生活线虫和动物寄生线虫位于不同进化分支。Ab-tre-1在线虫卵中的表达最高,二龄幼虫和成虫次之,三、四龄幼虫表达水平较低。此外,当水稻干尖线虫暴露于干燥、活性氧、高温和药剂胁迫环境中,Ab-tre-1表达水平均显著提高,表明该基因可能与水稻干尖线虫的抗逆过程有关。本研究结果为阐明水稻干尖线虫海藻糖酶基因抗逆表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施用化肥对下辽河平原稻田土壤线虫群落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施用化肥对下辽河平原稻田土壤线虫群落组成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共获得15科、19属,其中绕线属、小杆属、垫刃属为优势属。线虫总数、食细菌线虫、植物寄生线虫和杂食-捕食线虫数量在不同处理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别(p<0.01),三个施肥处理中的线虫总数显著高于无肥处理(对照)。在水稻收获后土壤线虫数量变化对不同种类肥料具有不同的响应。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湖北省英山县头季水稻-再生稻-油菜(绿肥)周年绿色高效栽培的自然资源条件和优势,探索了头季水稻-再生稻-油菜(绿肥)周年生产模式,以及各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措施,并对稻-再-油(肥)周年模式效益进行了分析,为推进农业绿色高效、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生态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其种植的安全性是我国粮食供应的重要保障。稻水象甲是一种生活在水稻田中的害虫,主要以水稻的叶片和根为食,严重影响了水稻的生产和发育,且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稻水象甲虫害疫情一旦大规模暴发,将会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一定影响,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基于此,分析稻水象甲的发生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不同有机物料对微域内土壤原生动物和线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用有机物料能够显著影响土壤肥力和生物群落结构,然而有机物料在土壤中分布不均会加剧土壤空间异质性,进而对土壤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产生进一步的影响。选用水稻秸秆和白三叶草两类有机物料,按比例混合后装于网袋,置于预先装好土的培养容器中恒温培养,在培养的第14、35和70天分别对其中的不同微域(0~1 cm和1~5 cm)土样进行采集,分析其中的土壤原生动物和线虫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有机物料种类及培养时间对原生动物和线虫数量的影响更大,采样微域对二者的影响相对较小。水稻秸秆添加下的土壤植食性线虫、食真菌线虫和捕杂食线虫数量显著高于白三叶草添加;而白三叶草添加下的土壤变形虫、鞭毛虫和线虫总数、食细菌线虫数量显著高于水稻秸秆添加。从整个培养周期来看,鞭毛虫数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而变形虫和线虫总数则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在同一有机物料下不同微域间土壤原生动物和线虫在培养初期会出现一定的数量差异,但这种差异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5.
对转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双价抗真菌基因抗病水稻七转39种植后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和酶活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七转39根内生真菌和细菌数量显著低于非转基因阴性对照七丝软粘和常规水稻竹籼B,根际土壤中真菌和细菌数量也少于七丝软粘,与竹籼B数量接近。在水稻抽穗期测定,转基因水稻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以及可溶性有机质、氮、磷含量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转基因水稻残体腐解过程中土壤腐殖酸含量变化与七丝软粘一致。与对照相比, 种植七转39未对下茬水稻的生长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再生稻是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杆的腋芽在良好的栽培条件下发育成穗的一种充分利用热能资源、省工省肥、农民增收的种植方式。这一种植方式在重庆即部份南方稻区推广使用,但单产水平不高,而且在不同年度间产量变幅较大。为此,结合多年的生产示范和大面积推广情况,分析其影响的相关因素,提出品种选择和头季稻收割时倒二芽的长度、促芽肥的施用、纹枯病及稻飞虱的防治等再生稻丰产的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17.
不同品种水稻对砷的吸收转运及其健康风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比较不同品种水稻砷的积累特点,筛选可食用部分低砷积累水稻品种,研究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江苏省常见的11个水稻品种根、茎、叶、谷壳和籽粒中的砷含量、砷的转运系数和根表铁膜厚度及其对砷固持的影响,并预估了不同品种水稻籽粒砷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水稻各部位的砷含量差异显著(P <0.05),泰瑞丰5号籽粒中的砷含量最高,而镇稻16号籽粒中的砷含量最低,后者大约是前者的一半。砷在水稻相邻部位的转运系数存在品种间差异(P <0.05),砷在水稻叶与籽粒间的转运系数最大的水稻品种是泰瑞丰5号,最小的是镇稻16号。根表铁膜量在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P <0.05),其中淮稻6号的铁膜量是武运粳23的2.17倍。根表铁膜量与铁膜中的砷含量及水稻根叶中的砷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不同水稻品种间的目标风险指数(THQ)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泰瑞丰5号的THQ值最高,而镇稻16号的THQ值最低,两者相差0.99倍。研究表明,镇稻16号由于较低的砷吸收和转运能力,在中低砷污染土壤上种植风险较小,而泰瑞丰5号风险最大。  相似文献   

18.
再生稻是在水稻收获第一季后,开发头季腋芽再次种植收获的一季水稻。在种植两季水稻季节紧张但热量足够的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再生稻生产,可以提高复种指数的产量,是调整优化粮食结构的一条有效途径。2018年,邵东县火厂坪镇农业站开展了再生稻示范并与水稻进行了种植产量与效益的比较分析,为今后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根结线虫接种对黄瓜植株根际土壤pH和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人工接种不同数量的根结线虫卵,测定了黄瓜植株根际土壤的pH和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随接种数量的增加,根际土壤好气性细菌数量、厌气性细菌数量、细菌总数及细菌/真菌(B/F)逐渐降低;真菌数量却逐渐升高;放线菌数量在接种量为2000个·株-1时显著升高,之后随着接种量的增加逐渐降低;放线菌/真菌(A/F)在接种量为2000个·株-1时略有升高,之后随着接种量的增加逐渐降低。接种根结线虫后,黄瓜植株根际土壤中好气性细菌数量和B/F值与pH呈显著正相关,厌气性细菌数量、细菌总数、放线菌数量以及A/F值与pH呈极显著正相关,真菌数量与pH呈显著负相关。根结线虫侵染黄瓜植株导致根际土壤发生"真菌化",显示土壤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20.
甘薯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是国际检疫植物寄生线虫,甘薯茎线虫病是危害我国甘薯生产的严重病害之一。本文通过不同种植方式下甘薯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变化,探索轮作对甘薯茎线虫病防治的作用,明确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在土壤线虫群落研究上应用的可行性。试验在河北省卢龙县多年连作的甘薯地上进行,种植方式分别为:A1,休闲→甘薯;A2,玉米-冬闲→甘薯;A3,玉米-黑麦→甘薯;A4,大豆-冬闲→甘薯;A5,大豆-黑麦→甘薯;CK,甘薯连作。提取3个时期甘薯根际土壤线虫,扩增线虫ITS区序列,采用DGGE技术分析土壤线虫群落。结果表明,与连作相比,轮作方式显著提高甘薯根际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降低根际土壤甘薯茎线虫数量(P<0.05),冬季轮作黑麦(A3,A5)使甘薯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结构更加稳定,随时间变化幅度小。甘薯根际土壤中检测到的线虫优势属有:茎线虫属、矛线虫属、滑刃线虫属、头叶线虫属、短体线虫属、小环线虫属、刺线虫属、真滑刃线虫属、双胃线虫属。轮作方式提高甘薯产量42.08%~55.83%,降低病情指数22.72%~30.79%,不同轮作方式之间对甘薯产量和病情的影响差异不显著,收获期的甘薯茎线虫数量与甘薯产量和病情指数显著相关(P<0.05)。因此,轮作方式能够显著提高甘薯根际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和甘薯产量,DGGE可有效检测土壤线虫群落;大豆-黑麦→甘薯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较好的轮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