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粱(Sorghum bicolor L. Moench)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有7种类型,即A1~A6和9E。本研究以A6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A6Tx398和相应保持系B6Tx398为材料,对A6型雄性不育发生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进行了观察分析。与正常发育的保持系比较,A6CMS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在粗线期之前,光学生物显微镜下未观察到差别。从双线期开始,直到末期II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异常现象。即A6CMS花粉母细胞染色体数目比B6 (2n=20)多一倍,前期I染色体数目为2n=40,在一个细胞中可看到20对同源染色体;后期I同源染色体在移向两极时出现染色体滞后和暂时不分离现象;花粉母细胞末期I未发生胞质分裂形成二分体,致使在前期II可看到有40条姊妹染色体,并以环形、分散形和X型分散于一个细胞中;末期II,在一个细胞内形成2个、3个或4个数目不等的染色体团,个别的可以形成染色体数目不等的三分体,而不形成四分体。A6型CMS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异常,使其不能完成正常的减数分裂过程形成四分体,导致小孢子败育。  相似文献   

2.
(亚洲棉×比克氏棉)F1双二倍体不育系的花粉败育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丹艳  祝水金 《棉花学报》2002,14(6):330-335
用亚洲棉与比克氏棉进行杂交,对杂种F1进行染色体加倍,获得(亚洲棉×比克氏棉)F1双二倍体。(亚洲棉×比克氏棉)F1双二倍体后代中分离出可育和不育两种类型。不育系形态特征与可育系相似,整体性状似父本比克氏棉,多数花为闭花授粉。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观察结果表明,不育系与可育系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相同,但不育系的单价体较多,染色体构型为2n=52=7.07I+18.13II+2.00III+0.67IV,二价体平均交叉数为1.91;可育系的染色体构型为2n=52=3.09I+23.79II+0.39III+0.04IV,二价体平均交叉数为1.91。另外,不育虽能形成明显的赤道板,但异常的纺缍体使在赤道板上的染色体方向各异,后期I染色体分向两极数目不均等,一些配对染色体成整体运动,而不分向两极。中期II中出现染色体不同步。后期II出现各种畸形孢子群,结果产生各类不育花粉粒。  相似文献   

3.
中间偃麦草抗小麦白粉病基因导入及其抗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利用中间偃麦草对小麦白粉病的抗性,通过八倍体小偃麦TAI7045与普通小麦杂交、回交,育成一批兼抗我国黄淮麦区和西南麦区小麦白粉病、条锈病的新品系和新材料。抗性评价结果表明,无论苗期还是成株期,对小麦白粉病菌优势小种E09及强毒力小种E20、E21表现为免疫或高抗的有57份,占测试材料的67.9%;中抗的有10份,占11.9%,且对白粉病的抗性来自中间偃麦草。对随机选取的4份抗病品系及其与普通小麦的杂交F1进行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计数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PMC MI)染色体构型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2,4个材料及其与中国春杂交F1的平均染色体配对构型分别为0.13Ⅰ+19.75Ⅱ+0.06Ⅲ和0.16Ⅰ+20.06Ⅱ+0.04Ⅲ,而且与中国春小麦的染色体配对构型无显著差异,说明它们的染色体组成与普通小麦基本一致,在遗传学和细胞学上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抗白粉病小偃麦异代换系的细胞学鉴定和RAPD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从长穗偃麦草与小麦杂种后代中选育的抗白粉病小麦种质系山农87074-551在进行白粉病抗性鉴定的基础上,进行了细胞学和RAPD鉴定.结果表明:山农87074-551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PMC MⅠ)染色体构型为2n=21 Ⅱ, 它与小麦中国春的杂种F1PMC MⅠ染色体构型为2n=20Ⅱ+2Ⅰ,说明山农87074-551是一个双  相似文献   

5.
对棉属 A、D、G三个染色体组合成的三元杂种 [陆地棉× (亚洲棉×比克氏棉 ) ]及反交和回交后代 ,四元杂种 [(亚洲棉×比克氏棉 )× (陆地棉×夏威夷棉 ) ]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 ,三元杂种 F1以及回交后代 BC4 F1分离出的不育株、四元杂种 F1不育的主要原因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 ,主要表现为 :大部分染色体为单价体 ,仅有少量配对成二价体 ,后期 两极分配不均匀 ,出现多极分离现象 ,并有落后染色体出现。末期出现大量多分孢子和不正常的四分孢子 ,从而不能形成正常的花粉粒。三元杂种回交后代 BC4 F1中的部分可育型 ,花粉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 ,大部分染色体都能联会配对 ,仅个别为单价体 ,因而形成的花粉粒仅部分正常。 BC4 F1的可育型花粉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 ,染色体配对正常 ,表明育性恢复 ,结实正常。此外 ,四元杂种花粉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 ,在后期 形成了染色体“桥”  相似文献   

6.
将(亚洲棉×草棉)F1进行染色体加倍,再与(陆地棉×海岛棉)F1进行杂交,产生亚洲棉、草棉、陆地棉和海岛棉四元杂种.对四元杂种F1进行15年的嫁接保存,对其花粉活力进行几年连续测定,并进行自交和回交.结果表明,四元杂种可育花粉率和弱生活力花粉率在逐年增加,不育花粉率逐年减少,其中弱生活力花粉增加到占10%以上,并能获得回交和自交种子.染色体组分析结果表明,四元杂种PMC减数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构型为2n=52=4.92Ⅰ 14.62Ⅱ 2.29Ⅲ 1.56Ⅳ 0.71Ⅴ 0.19Ⅵ,而15年前该四元杂种的染色体构型为2n=52=8.4Ⅰ 8.1Ⅱ 5.7Ⅲ 1.9Ⅳ 0.6Ⅴ.长期活体保存使四元杂种PMC减数分裂中期的每个细胞单价体数减少3.5个,二价体数增加6.5个,且多价体数也有明显减少.说明活体保存有利于协调染色体组之间的关系,使其染色体构型趋于协调和平衡,育性逐渐改善和恢复.  相似文献   

7.
携带抗黄矮病基因染色体的分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何聪芬  钱江 《作物学报》1999,25(3):273-278
抗黄矮病小麦一中间堰麦草异附加系Z2 (2n=44)携带一对完整的中间僵麦草染色体,用Z2作母本与普通小麦品种中8601杂交,获得杂种F1(2n=43=21Ⅱ+1I)。利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将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及后期I的呈单价体的中间僵麦草染色体分离出来,经去蛋白、Sau3AI酶切后,进行PCR体外扩增。结果表明利用激光显微切割可分离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从H-027×陇薯6号和H-027×陇薯7号这2个杂交组合F1群体中选出的各5个优良无性株系的细胞遗传学特性,利用常规制片技术对各个株系的花粉育性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Ⅰ(PMCMⅠ)染色体配对构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H-027×陇薯6号杂种F1优良株系7、株系16、株系17、株系18和株系26的花粉可育率分别为18.18%、59.69%、19.03%、16.54%和51.14%,H-027×陇薯7号杂种F1优良株系2、株系10、株系11、株系12和株系14的花粉可育率分别为52.13%、17.26%、55、72%、60.17%和18.72%;H-027×陇薯6号杂种F1优良株系7、株系16、株系17、株系18和株系26的染色体配对构型分别为3.7Ⅰ+6.7Ⅱ+4.6Ⅲ+4.0Ⅳ、2.7Ⅰ+10.8Ⅱ+2.4Ⅲ+3.7Ⅳ、4.2Ⅰ+6.6Ⅱ+4.6Ⅲ+3.8Ⅳ、4.7Ⅰ+6.1Ⅱ+5.3Ⅲ+3.6Ⅳ和3.9Ⅰ+5.8Ⅱ+3.4Ⅲ+5.5Ⅳ,H-027×陇薯7号杂种F1优良株系2、株系10、株系11、株系12和株系14的染色体配对构型分别为1.7Ⅰ+9.5Ⅱ+1.9Ⅲ+4.3Ⅳ、2.5Ⅰ+5.3Ⅱ+4.7Ⅲ+3.7Ⅳ、2.1Ⅰ+8.8Ⅱ+1.7Ⅲ+5.7Ⅳ、1.9Ⅰ+14.2Ⅱ+1.5Ⅲ+2.5Ⅳ和6.1Ⅰ+7.7Ⅱ+3.6Ⅲ+3.9Ⅳ。  相似文献   

9.
大白菜-结球甘蓝2号单体、双体异附加系的获得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白菜-结球甘蓝异源三倍体(AAC,2n=3x=29)与二倍体大白菜(AA,2n=2x=20)回交一代BC1F1及其自交后代BC1F2为试验材料,经过细胞学观察和核型分析,于BC1F1中鉴定出了附加甘蓝2号染色体的大白菜-结球甘蓝单体异附加系,于BC1F2中鉴定出了附加甘蓝2号染色体的大白菜-结球甘蓝双体异附加系,并对其进行了减数分裂与植株形态学观察.该异附加系的获得为分析大白菜和甘蓝的亲缘关系,进一步获得大白菜和结球甘蓝易位系、代换系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0.
抗条锈小滨麦易位系的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八倍体小滨麦与普通小麦杂种后代中筛选到一个农艺性状优良的抗条锈小滨麦种质系山农0096,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其根尖细胞染色体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PMC MⅠ)染色体构型为2n=21Ⅱ;它与小麦亲本的杂种F1 PMC MⅠ染色体构型平均值为2n=19Ⅱ+1Ⅳ。RAPD分析表明:在100个十聚体核苷酸随机引物中,有3个引物  相似文献   

11.
白菜,甘蓝养分平衡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应用养分平衡法对白菜,甘蓝施肥技术的研究试验,得出了高、中、低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应用早熟,中熟甘蓝和白菜的土壤空白产量确定其最高产量的回归方程,早熟,中熟甘蓝和白菜的产量随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增加而提高,土壤速效养分校正系数随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增加而变小,在不同肥力土壤上,校正系数是不同的,它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明确马拉硫磷在芥蓝和菜薹中的安全性,研究了芥蓝和菜薹中马拉硫磷的残留量。[方法]建立了芥蓝和菜薹中马拉硫磷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芥蓝和菜薹样品经乙腈提取,QuEChERS净化包净化,0.22μm滤膜过滤,经气相色谱柱(TG-5SILMS 30m×0.25mm,0.25μm)分离,选择反应监测模式(SRM)检测。[结果]结果表明:在0.5-1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在0.999以上。该方法检出限0.3μg/kg,定量限1μg/kg。添加标浓度分别为2μg/kg,20μg/kg和200μg/kg三个水平,通过基质配置的标样进行计算,回收率在89.9-120.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5。利用该方法对200个批次的芥蓝进行了检测,结果均为未检出。对200个批次的菜薹进行了检测,2批次检出,检出率1%。通过急性膳食风险评估,小于1,不存在风险,膳食摄入安全。  相似文献   

13.
bHLH转录因子对植物生长发育、形态调控有重要作用, 为了研究BoLH27基因在甘蓝叶片发育及形态建成中的调控功能, 本文以甘蓝品种519为材料, 克隆出转录因子BoLH27基因。序列分析表明, 该基因含有一个795 bp的开放阅读框, 编码264个氨基酸, 具有一个保守的典型bHLH结构域。以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将正义BoLH27基因导入甘蓝品种519中以增强表达, 通过PCR筛选出9株T0代转基因单株, 结合T2代单株的qRT-PCR分析表明, 筛选的转基因植株内BoLH27基因的表达积累量明显高于野生型。试验基地隔离网内种植的转基因甘蓝表型明显, 主要表现为莲座期茎叶间距拉长、叶柄伸长以及植株茎和叶柄显示紫色, 植株叶片平展, 无向上向内卷曲趋势, 表明BoLH27基因可能对甘蓝叶片发育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公维龙 《种子世界》2002,(12):36-36
冬甘蓝是无公害蔬菜生产品种,用冬闲地大面积种植,不需保护措施,省工、省时、管理简便。 冬甘蓝是一代杂交种,一般分为牛心型和平顶型叶球,植株开展度55cm,株高27cm,功能叶13~15片,叶色浓绿、叶质脆嫩、蜡粉中……  相似文献   

16.
宋顺华  郑晓鹰 《种子》2005,24(11):14-17
分析了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种检测方法对甘蓝和大白菜品种RAPD标记鉴定多态性水平的影响.用12个随机引物扩增了14个甘蓝品种,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的结果为平均每个引物产生4.5条扩增带,其中1.5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频率为33.3%.同时对产生条带最多的引物(S149)所扩增的产物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结果检测到了30条清晰可见的扩增带,其中19条具有多态性,为前者的6倍,可以完全鉴别14个甘蓝品种.用5个随机引物扩增了23个大白菜品种,用两种检测方法同时检测了扩增结果.结果表明,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的平均多态频率为30%,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平均多态频率为61%,后者为前者的两倍.因此,在使用RAPD标记进行甘蓝和大白菜品种鉴别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方法能大大提高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17.
春化天数对大白菜、小白菜现蕾和开花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采用0,15,20,25,30d5种不同春化处理天数对5份大白菜和5份小白菜抽薹和开花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大白菜而言,冬性强的和较强的材料(B,D,E),春化时间以20d为宜,冬性弱的材料(A,C)以15d为佳,冬性强的材料初花天数为50d左右,冬性弱的材料为37d。对小白菜而言,春化天数以15d为佳,冬性强的材料初花天数为46d,其他为38d左右。春化天数长,开花略早,但差异不显著。在试验中,小白菜除J的冬性较强外,其他各材料冬性相差不大,不易分开,这可能与小白菜现蕾和开花需一定光照有关。可见小白菜在春化天数满足条件下,光照才是影响现蕾和开花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8.
1 大白菜小株采种的播种期适当提前 大白菜种子普遍采用小株采种的方式。在山东省大部分地区一般于12月中旬至第2年1月中旬在阳畦或小拱棚内播种,2月底至3月上旬开始定植。播种时,地温已开始下降,由于温度低,再遇天气不好,造成出苗率较低。 大白菜小株采种的播期适当提前,提早到11月中……  相似文献   

19.
Brassica species have been reported to possess cancer preventive activity due to glucosinolates(GLS) and their derived properties. Many studies on GLS have focused on Brassica oleracea and Brassica rapa. However, information on GLS in progeny between Chinese cabbage(B. rapa ssp. pekinensis) and cabbage(B. oleracea var. capitata) remains limited. In this study, eight GLS were detected in the self-crossed progenies of monosomic cabbage alien addition lines in Chinese cabbage(Chinese cabbage–cabbage MAALs) and parental Chinese cabbage, and nine GLS were detected in the parental cabbage. The variation of GLS content ranges was greater in the progeny than in the parental Chinese cabbage. The nine GLS identified were subjected to PCA to evaluate the differences among progeny and parents. Eight progeny samples had a comprehensive principal component score closer to or greater than that of cabbage, and four of them exhibited glucoraphanin(GRA) and total GLS contents greater than that of Chinese cabbage with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total indolic GLS was greater than 50%. These results offered new opportunity to improve GLS-containing of Chinese cabbage using genes from cabbage.  相似文献   

20.
吴跃勇  王天文  胡明文  王静芬 《种子》2013,32(2):119-120
通过对结球大白菜春季不同播种期的试验,并进行反季节栽培,以探索大白菜春季播种的适宜时期。结果表明,结球大白菜春季播种的安全播种期应在3月上中旬以后,并以3月15日播种为最佳适宜期,可获得较好的产量和商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