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周莹 《中国水产》2009,(8):63-65
2000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方斑东风螺的人工育苗和养殖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但对方斑东风螺从浮游幼体向匍匐幼体变态期间营养需求的研究还较少。资料表明:方斑东风螺在浮游幼体阶段为植食性,即以单胞藻为食,当附着变态为匍匐幼体,进入底栖期后即转为动物肉食性,其变态前后存在着明显的食性转变。目前人工育苗生产中,均投喂鱼(蟹)浆或碎鱼(蟹)肉以满足其变态幼体的摄食需要。但投喂鱼(蟹)浆小颗粒肉糜悬浮于养殖水体中,不能被已变态的底栖生活的匍匐幼体摄食,容易污染水质;大颗粒肉糜虽然沉于水底,但也不能被匍匐幼体完全摄食,养殖人员又没有办法及时将它们清除,极易造成底质污染。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 Link)人工育苗技术取得了突破,南方沿海方斑东风螺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每年需要大量的苗种以满足养殖生产的需求。在方斑东风螺规模化人工育苗中,由于幼虫摄饵量大,人工培养单胞藻远远满足不了生产的需求,代用饵料的广泛应用,致使育苗水质恶化,纤毛虫大量繁殖,方斑东风螺幼虫的外壳和面盘寄生大量纤毛虫,影响幼虫的活动和摄食,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方斑东风螺人工育苗和不同生长阶段所需的饵料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笔者通过对众多资料的研究发现,在方斑东风螺不同发育阶段,尤其是浮游幼体阶段培育所需的饵料需求,不同的专家实验研究结果,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为切实了解和解决方斑东风螺幼体生长,存活所需的饵料问题,笔者进行了不同饵料对方斑东风螺浮游幼体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4.
泥东风螺Babylonialutosa(Lamarck)的繁殖与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就在室内条件下,泥东风螺的产卵,幼虫培育作了初步的探讨,在日投云微型藻2—5万/ml,每2d换水一次等条件下,成功地获得变态稚贝;并对其摄食习性作了观察,发现泥东风螺对不同种类的饵料具有选择性,浮游幼体阶段是滤食性的。  相似文献   

5.
方斑东风螺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报道了方斑东风螺人工育苗试验.方斑东风螺亲螺日摄食率5—8%,亲螺夜间产卵,具卵囊,每个卵囊含卵约1千粒,以卵囊柄粘附于池底,呈悬浮状态。在水温28.0—29.0℃,盐度29的条件下,受精卵孵出卵囊的时间5—7d。浮游幼虫投喂角毛藻,孵化第13d开始出现变态的稚螺。浮游期壳长日均生长67.5um。池底铺沙培育稚螺,变态15d的稚螺,壳长可达3mm。  相似文献   

6.
方斑东风螺的人工育苗中常用的单细胞饵料有角毛藻、金藻、扁藻、小球藻、微球藻、塔胞藻等.其中对方斑东风螺幼体发育较好,变态率较高为角毛藻、金藻、扁球藻、微球藻和小球藻等.  相似文献   

7.
底栖硅藻大面积培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底栖硅藻是从鲍上足分化匍匐幼体附着变态到长至壳长达3-5mm的稚鲍所必需的饵料。底栖硅藻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鲍苗培育的成活率。因此培养足量的优质底栖硅藻是鲍人工育苗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本文重点围绕高密度、优质底栖硅藻规模化培养技术进行探讨,总结了一套底栖硅藻大面积培养技术,  相似文献   

8.
2种东风螺繁殖及苗种生长发育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Link)和台湾东风螺B·formosae(Sowerby)进行人工繁育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3·6±1·1℃和充气条件下,方斑东风螺的孵化时间为8d,台湾东风螺的孵化时间为7d;刚孵出幼体壳长方斑东风螺为482·7±10·6μm,台湾东风螺为398·2±10·3μm。在水温25·2±0·9℃、培育密度为0·1~0·2ind·mL-1左右时,方斑东风螺幼体壳长增长速度可达33·6μm·d-1,约在第18天开始进入附着变态,变态时壳高为1323·9±118·6μm;台湾东风螺幼体壳长增长速度为25·3μm·d-1,约在第16天开始进入附着变态,变态时壳高为955·5±74·4μm。在水温26·5±0·7℃、培育密度为2100ind·m-2左右时,方斑东风螺和台湾东风螺的稚贝壳高增长速度分别为0·21和0·20mm·d-1。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方斑东风螺从亲螺选购、暂养、浮游幼虫培育、幼稚螺培育、东风螺工厂化养殖、育苗养殖饲料的选择、人工诱导、东风螺异常脱壳等生产操作技术和问题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林清海 《水产养殖》2012,33(5):23-24
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处于热带、亚热带的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沿海,是在我国分布的几种东风螺中个体较大、生长速度较快品种[1],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人们的喜爱.但过度捕捞使方斑东风螺的自然资源大大减少,需要对方斑东风螺进行人工养殖以满足人们的需要.笔者于2009年8月-2010年12月利用原有的露天鲍鱼育苗池进行了方斑东风螺养殖技术探讨,以便为方斑东风螺的人工养殖提供技术示范,增加养殖新品种和养殖场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中国龙虾叶状幼体摄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昌生 《水产学报》2001,25(4):330-335
中国龙虾叶状幼体孵出后1-2h就开始摄食、其适宜的开口饵料为卤虫无节幼体,叶状幼体Ⅱ、Ⅲ、Ⅳ期摄食卤虫无节幼体后的变态率分别为80%、40%和32.5%。卤虫幼虫体和贻贝卵巢混合投喂,可提高叶状幼体的存活率。叶状幼体对不同饵料具有选择性,昼夜均可摄食,没有明显的摄食节律性。光照和黑暗对叶状幼体的摄食和存活没有影响。在适宜的卤虫无节幼体下,叶状幼体5-9min就可饱食,然后经过45-90min消化完毕;初孵叶状幼体对不同大小的卤虫无节幼体(349.5-604.9μm)的摄食没有明显差异,本试验可为开展中国龙虾的人工育苗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12.
黑斑口虾蛄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黑斑口虾蛄人工育苗试验。初步研究其生态习性、繁殖重演学及其幼体发育的特性。认为水温、环境稳定性及光周期是影响其抱卵孵化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水温、光照、底质或人工洞穴、饵料是影响幼体谱态率及成活率高低的关键因子。黑斑口虾蛄的伪蚤状幼体生长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卵黄营养阶段、浮游变态率及成活率高低的关键因子。黑斑口虾蛄的伪蚤状幼体生长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卵黄营养阶段、浮游阶段及底栖阶段,仔虾蛄比底栖  相似文献   

13.
河蟹生态育苗池中几种常见生物对其溞状幼体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研究了河蟹生态育苗池中最常见的糠虾、利氏才女虫幼体(PLL)、桡足类与河蟹溲状幼体(Z)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糠虾严重影响Z的存活与变态,其密度达3个/L时可使育苗绝产,应彻底杀灭。PLL对Z的危害随其密度的增大而加剧,当PLL达500个/L时即严重危害Z1的变态(变态率为40%,对照组为80%);在无轮虫的情况下Z1的变态率更低(30%)。Z1可摄食体长小于0.4mm的PLL,Z5则完全可以PLL  相似文献   

14.
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中的几个技术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中亲蟹的准备,Shou状幼体Ⅰ期到Ⅱ期的变态及Shou状幼体Ⅴ期到大眼幼体的变态等关键环节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盐度对紫海胆受精、孵化、胚胎发育、浮游幼体生长发育、摄食和变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实验室培养幼体的方法,设置了不同盐度(15、20、25、30、35和40)的水体,对紫海胆的胚胎和浮游幼体进行实验。结果显示,紫海胆在盐度20~35范围内的受精率超过95%,但在盐度15和40下无法受精;盐度30下胚胎发育最快,孵化率显著高于其他盐度,为89.8%;浮游幼体期适宜盐度为25~35,最适盐度为30,盐度20和40下幼体仅能发育至八腕幼体Ⅰ期,而盐度15下幼体发育受抑制,一直停留在四腕幼体阶段,7 d后死亡;盐度为15~40时的八腕Ⅳ期幼体在72 h的变态率超过21.4%,其中盐度30下幼体变态率最高,为54.7%,且变态速率最快,能在24 h时出现稚胆。浮游幼体在盐度35时前侧腕和口后腕生长最快,胃面积在盐度30时最大,摄食率在盐度30时最大。研究表明,盐度对紫海胆的早期发育有较显著的影响。本研究能够为紫海胆人工育苗培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仇磊  姜国良 《齐鲁渔业》2006,23(6):33-34
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属于楯手目(Aspido- chirota)、刺参科(Stichopodidae)、刺参属(stichopus)。刺参有明显的变态生活史,由受精卵卵裂经囊胚期→原肠期→小耳状幼虫→中耳状幼虫→大耳状幼虫→樽形幼虫→五触手幼虫→稚参→幼参→成参(廖玉麟, 2001)。其中小耳状幼体、中耳状幼体、大耳状幼体统称为耳状幼体。耳状幼体是刺参整个生命周期中短暂而唯一的一个浮游生活阶段,幼体浮游一般需10天左右,之后变态为樽形幼体改为底栖生活,浮游时期幼体  相似文献   

17.
锯缘青蟹蚤状幼体的饵料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人工育苗技术上的低成活率一直制约着青蟹养殖业的发展。吴琴瑟、李少菁、朱小明等都曾对锯缘青蟹的人工育苗技术、幼体营养需求、摄食等方面作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学者们一致认为,饵料的选用、搭配和投饵密度的控制是提高青蟹育苗存活率的关键。而幼体前期营养的积累对其后期的变态发育及成活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鉴于此,笔者在进行批量生产的同时,选用几种动植物饵料和人工配合饵料对青蟹蚤状幼体进行饵料效果试验,以探讨和比较不同饵料搭配的饲喂方式对幼体发育变态及成活率的影响,以期为锯缘青蟹人工育苗提供一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前刺参育苗设施中60%-70%的水体用于幼体孵化和培育,30%-40%的水体用于培养单细胞藻类,供投喂耳状浮游幼体。培养单胞藻的工作,通常要早于幼体培养2个月之前进行。这不仅造成幼体培育水体缩水、生产周期延长,而且培养和储存大量优质单细胞藻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山东省文登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经过多年的育苗生产发现,刺参浮游幼体并不是必须以单胞藻类作为主要饲料来源,采用以面包酵母为主、多种营养成分综合配制的饵料投喂刺参浮游幼体,也取得了很大成功。因此试验总结出取消单胞藻饵料培养环节,利用人工配制饵料培育刺参苗种的新技术。现将刺参育苗新技术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三疣梭子蟹亲蟹培育及提高其受精卵孵化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本人在浙江省舟山市水产研究所长峙试验场参加梭子蟹工厂化育苗管理时观察记录为参照依据,结合往年育苗资料总结分析整理而成。文中叙述了三疣梭子蟹人工繁殖亲蟹优选自然海区雌性梭子蟹培育为佳。受精卵孵化时胚胎心跳是膜内幼体放散预兆之一,这时心跳在每分钟180~230次之间。提倡膜内幼体放散在小水体中进行,然后选优入育苗池培育,有利于提高受精卵孵化率、幼体变态率和以后仔蟹蜕壳成活率。亲蟹培育提温快慢对幼体变态及仔蟹蜕壳关系极大,低温阶段升温适当可快、高温阶段升温要慢,每天提温幅度前期为0.5~1.0℃;中、后期为0.5℃。亲蟹投喂饵料要优质。  相似文献   

20.
《齐鲁渔业》2012,(4):33-33
海洋红酵母(浓缩剂) 适用范围:海参苗浮游期,亦可用于鱼、虾、蟹、贝的幼体初期。用法:将瓶装海洋红酵母摇匀(如是冻品,则须提前缓解溶化),计算定量后用海水稀释,分散泼洒到苗池中。投喂期间,根据观察到的幼体摄食情况,来调整各种饵料比例。以海参为例,可参考单胞藻在实际生产中要求的水中密度来决定本品的用量及配合投喂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