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牡丹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外植体类型、培养条件、培养基种类、生根培养方法、组培苗移栽驯化几方面综述了牡丹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牡丹组织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我国牡丹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着重对外植体、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方式等影响效果的因素进行阐述,并对牡丹组织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育种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从外植体选择及分化途径、影响增殖的主要因素、影响生根的主要因素3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牡丹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概述了组织培养过程中污染、褐化、玻璃化3大难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并就传统组织培养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光自养、开放组培等新型组培技术,以期为今后牡丹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牡丹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贾文庆  刘会超  姚连芳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725-2727,2729
从鳞芽培养、胚培养、愈伤组织培养、叶柄、叶片、上胚轴和枝条培养、花药与花粉培养和生根培养等几个方面论述了牡丹离体培养的研究现状,探讨了牡丹组织培养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文章综述了外植体、基本培养基、植物激素等主要因素对大戟科主要木本油料植物组织培养各阶段如初代培养、继代培养、生根培养等的影响,探讨当前大戟科主要木本油料植物组织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提出今后应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外植体污染难题,提高外植体诱导成功率;从根本上解决褐化、玻璃化问题;提高芽苗生根率;此外,还需加大对大戟科木本油料植物工厂化育苗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对近年来八仙花的组织培养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重点分析了外植体材料、基因型、植物激素、添加剂及培养条件等对八仙花组织培养的影响,指出目前八仙花组织培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八仙花组织培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对9个牡丹品种的叶片外植体进行水冲洗处理,测定了其总酚含量和PPO活性。结果表明:牡丹不同品种间的总酚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叶柄的总酚含量比叶片低,经水冲洗1.0h后总酚含量最低;不同品种间PPO活性无显著差异,经水冲洗0.5、1.0、2.0、6.0h后,牡丹外植体的PPO活性比未冲洗的对照明显降低;外植体材料经水冲洗处理0.5~1.0h时PPO活性最低,此时材料适合进行组织培养。  相似文献   

8.
红树莓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外植体的选择、培养基的选择、褐化预防、继代培养、生根培养及炼苗移栽等方面综述了红树莓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红树莓组织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为其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沙棘组织培养技术中无菌系的建立、外植体的选择、不同部位外植体的培养及生根驯化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总结出沙棘组织培养的条件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的展望,为今后沙棘组培快繁技术及工厂化育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外植体的选择与处理、培养条件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及配比方面综述了影响青蒿组织培养的因素,并从外植体污染、褐变及玻璃化等方面分析了青蒿组织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期为青蒿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牡丹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观赏价值极高,其丹皮可入药,种子可榨油,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通过对我国牡丹传统繁殖和离体再生的方法及其利弊进行综述,着重介绍了以种胚、芽、叶柄、叶片和花粉等为起始外植体的牡丹离体快繁殖研究现状,提出了目前该物种离体快繁中存在褐化和生根困难等问题,展望了牡丹传统繁殖和离体再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牡丹离体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愈伤组织培养、胚培养、花药与花粉培养以及器官培养几方面论述了牡丹离体培养的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快速繁殖技术要应用于牡丹的产业化生产。必须提高牡丹试管苗的生根质量,并探寻合适的移栽驯化方法。  相似文献   

13.
牡丹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因花大色艳,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市场需求也不断增大,开展牡丹组培工作是满足人民需求的一个重要方法。作者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的针对牡丹的组织培养研究进展。包括牡丹无菌苗的培养、启动、增殖、生根和管苗的驯化等方面。同时牡丹组培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褐化现象、玻璃化、茎尖及叶片坏死、生根难等,这些问题都影响着牡丹组培的成功。  相似文献   

14.
程家高  徐迎春  方珂  方丽  方骞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3873-13873,13885
[目的]为改变观赏牡丹单一的大田栽植观赏问题,选择最佳的盆栽方法.[方法]采用4种容器栽培方法栽培牡丹,并展开其生长及观赏效果影响比较试验.[结果]牡丹容器(网筐)栽培长势良好,商品性最高.[结论]为牡丹盆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牡丹基质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霞  周俊杰  沈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183-15184,15221
[目的]寻找新的高效的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栽培基质。[方法]针对牡丹的出口苗木培育目标,配制了8种基质和3种营养液,就牡丹嫁接、分株苗培育进行了牡丹生长全过程的无土栽培试验研究。[结果]5年的研究发现,基质7(珍珠岩+泥炭土50%+50%)、基质8(珍珠岩+泥炭土+椰糠50%+40%+10%)与3号营养液[Ca(NO3)2.4H2O 0.882 00 g/L+KNO30.444 00 g/L+H2SO4 0.125 00 g/L+Na2Fe-EDTA 0.400 00 g/L+H3BO30.002 70 g/L+ZnSO4.7H2O 0.000 50 g/L+CuSO4.5H2O 0.000 08 g/L+NaMoO4.2H2O 0.000 13 g/L]组合在牡丹基质栽培中表现最佳,嫁接苗合格率达到95%;无土栽培有效地控制了牡丹病虫害的发生,尤其是根部病虫害未见发病株,所培育的苗木可全部用于出口;与大棚设施相结合,无土栽培技术可使牡丹"春提前、秋延后",缩短了培育周期,提高了苗木培育速度;无土栽培效益十分可观,投资利润率为112.18%,每年净利润超过30万元/hm2,是传统栽培净利润的4.59倍。[结论]该研究可为解决牡丹落后的生产管理技术,使牡丹的栽培技术与世界的花卉栽培技术相接轨,提高牡丹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进一步促进牡丹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根域限制(盆栽)对牡丹花器官(花瓣、雄蕊、雌蕊)碳代谢的影响,探索根域限制下牡丹花器官中光合同化物分配和转化酶的变化,为提高盆栽牡丹开花质量、延长花期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在根域限制条件下,牡丹花器官出现如下变化:(1)花朵的直径和厚度都显著降低,花器官干质量增加缓慢;(2)花器官之间干质量的分配发生变化,分配到雄蕊的比例增加;(3)花器官总体的蔗糖、己糖含量降低,其中在花瓣和雌蕊中降低程度大,雄蕊中降低程度小;花器官中淀粉含量降低,其中雌蕊中降低最显著。(4)所有花器官中酸性转化酶(Acid Invertase,AI,EC 3.2.1.26)活性显著降低,AI活性的降低使牡丹花瓣、花粉和子房的生长和发育活力都受到影响。因此,根域限制条件下,牡丹花器官库强小,拉动蔗糖输送到花器官的动力不足,蔗糖输送少,蔗糖被利用后,能形成淀粉被存储起来作为储备资源也少,碳水化合物储备资源受限,调动碳水化合物利用的动力不足,以牡丹花径小,开花不良,败育率较高等形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防褐剂对牡丹组培褐化发生、组培苗生长和增殖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牡丹组培中褐化现象的发生,影响了组培苗的生长、增殖和组培过程的进行。该文研究了活性炭、硝酸银、PVPP和维生素C 4种防褐剂对牡丹品种‘乌龙捧盛’组培中褐化控制的作用及对组培苗生长和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褐化集中发生在转接后4d内。活性炭能有效控制褐化,但长时间处理会抑制组培苗的生长和增殖;继代培养初期在含活性炭2.0 g/L的培养基中进行4 d短期处理,不仅能有效控制褐化,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组培苗的生长和增殖。硝酸银1.0~8.0 mg/L能明显减轻褐化,其中2.0 mg/L的效果最好并能显著促进增殖;8.0 mg/L时组培苗生长量最大。PVPP能部分控制褐化,1.0 g/L效果较好;低浓度的PVPP促进组培苗生长,高浓度时促进增殖。维生素C控制褐化的效果不佳,且易导致组培苗玻璃化。综合分析认为:牡丹品种‘乌龙捧盛’继代转接时,先在添加活性炭2.0 g/L的培养基中培养4 d,然后转入不含活性炭的培养基中,能有效控制褐化和避免活性炭对生长和增殖的负面影响;在培养基中加入硝酸银2.0 mg/L,能在有效控制褐化的同时,促进组培苗生长与增殖,推荐在牡丹组培中应用。   相似文献   

18.
袋式培养在铁皮石斛组培苗生根中的应用研究和效率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铁皮石斛分化苗为供试材料,采用常规瓶式培养方式和袋式培养方式进行生根培养.结果显示,两种培养方式生产的组培苗生长状况无明显差异,均表现出生根快且根系发达,生根率达到100 %,苗健壮,质量好,移栽成活率高达90 %以上;但在培养基灭菌和接种效率、污染率、移植成活率、培养空间利用率和炼苗效率等方面,袋式培养优于常规瓶式培养,可提高生产效率,达到节能增效目的.  相似文献   

19.
牡丹园特色文化景观评价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牡丹文化在牡丹园文化景观营造中的应用做了深入调查,对影响牡丹园特色文化景观营造因素的重要性做了评价。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所调查牡丹园文化景观状况作初步分析,首次运用层次分析AHP法对牡丹园的特色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进行分解,构建出牡丹文化景观评价模型,并对主要的构成要素进行重要性比较,得出牡丹园中牡丹文化景观构成要素的重要性顺序,以期为牡丹园特色文化景观营造和改造提升提供依据,也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花卉景观营造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