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山东省发生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原产南美洲,2001年在我国河北省衡水湖首次发现,短时间内形成优势种群,并快速向周边省、市蔓延,成为一种危害性极大的新外来入侵植物,对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粮食生产构成了潜在威胁。2003年首次在山东省临清市发现,为掌握黄顶菊的生物学特性、查清其在山东的发生现状和分布范围,防止进一步扩散蔓延,开展了黄顶菊普查工作。经普查发现,黄顶菊在山东省主要分布在聊城、德州两个地市,危害面积459.03 hm2,目前属于局部零星发生。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入侵种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 (L.) Kuntze.]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分布区,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与ArcGIS软件预测了黄顶菊在当前及未来气候条件下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分布区。结果表明:在当前气候条件下,黄顶菊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北京市南部、河南省北部以及天津市的西部地区;未来气候条件下,黄顶菊的适生分布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在2060年前后,高适生区的面积将增长到14.73万km 2,增长率达121.49%,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及周边地区、陕西省西安市及周边城市。运用刀切法(Jackknife)计算各个环境变量对物种分布的影响,最冷月最低温度、最冷季平均温度、年平均气温、最干季平均温度、海拔、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最湿季度平均温度和最暖季平均温度8个环境变量是影响黄顶菊分布的主要因素。模型的AUC值为0.987,表明模型的准确度非常高。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黄顶菊的分布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建议相关部门对此密切关注,并尽早采取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黄顶菊对环境适应力强,耐盐碱和干旱,种子产量大,种子小而轻、易于扩散,能迅速扩散并成为潜在入侵种,黄顶菊一旦侵入农田不仅与农作物争肥、争水、争光,同时其根部能分泌化感物质抑制其他生物生长。本文通过对山东省德州市11各市区的实地调查,明确了发现黄顶菊的地点和面积,为山东省制定黄顶菊预警与防控方案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2012年在山东省调查小麦田块242个,禾谷孢囊线虫(CCN)发生率为50.0%;聊城和菏泽发生普遍而严重,日照和临沂只是零星轻度发生;发现CCN新分布县/区10个。2013年在胶东地区调查小麦田块64个,CCN发生率为60.9%;与2012年相比,青岛和威海的CCN发生率升高,但发生水平明显较低;发现CCN新分布县/区1个。  相似文献   

5.
黄顶菊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顶菊是一种外来有害杂草,已被列为河北省补充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2006年8月黄顶菊在魏县首次发现,2007年得到了有效控制,2008年又有发生。由于查治及时,黄顶菊未侵入农田,但对农业生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黄顶菊的普查与防治工作,引起了县政府、农牧局及各乡镇村的高度重视,防治工作有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6.
控制外来入侵生物往往耗费巨大且收效甚微,防止入侵是第一选择,也是最具成本效益的选择。黄顶菊目前在天津、河北、山东、北京等地均有分布,是辽宁地区重要的潜在外来入侵植物,文中利用生态位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了黄顶菊在辽宁省的潜在适生区域,对早期监测、有效阻截黄顶菊入侵辽宁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辽中和辽西地区为黄顶菊适生区域,特别是盘锦北部和东部大部分地区、葫芦岛南部和东南部条状地区,气候因子对黄顶菊的生存贡献率要高于土壤和高程因子,黄顶菊不太适合在高温高湿的地方生长且有嗜盐习性,海拔对黄顶菊的生存呈负影响,海拔越高黄顶菊存在的可能性越低。  相似文献   

7.
对黄顶菊入侵初期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定点连续的系统调查,初步系统掌握了黄顶菊田间种群发生动态,为黄顶菊防除提供了参考.结果表明:黄顶菊从4月中旬开始出苗,6月下旬进入快速生长期,生长趋势呈逻辑斯蒂曲线,植株高度主要分布在80~ 160 cm,主干叶对数主要分布在10 ~20对.密度是影响黄顶菊种群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黄顶菊1个生长周期中,种群密度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并最终趋于平衡,最高密度达到55万株/m2,黄顶菊的株高和主干叶对数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不同密度的黄顶菊种群株高分布和主干对数分布也有较大差异;但不同密度的黄顶菊种群从5%现蕾到95%现蕾所用时间均为20 d;从5%开花到95%开花所用的时间均为25d.黄顶菊的现蕾和开花均不受密度影响.  相似文献   

8.
黄顶菊属菊科堆心菊族黄项菊属。起源于南美洲,主要分布于西印度群岛、墨西哥和美国的南部,后来传播到埃及、南非、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地。在其分布及扩散的地区,黄项菊通常被称之为农业或环境杂草。2001年后相继出现在我国天津和河北衡水、邢台、廊坊等地。黄顶菊是近年来新传入河北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全省目前已有47个县发生黄顶菊疫情,面积约2万hm^2.由于黄顶菊有“生态杀手”和“霸王花”之称,一旦扩散蔓延,将对农业生产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危害。  相似文献   

9.
黄顶菊(Flanueria bidentis)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一种恶性杂草.该研究对我国华北地区黄顶菊上的病害进行了调查,分离鉴定了黄顶菊3种主要真菌病害的病原,并通过致病性测定分析了它们在黄顶菊生物控制中的应用潜力.调查表明在黄顶菊不同生育期都有病害发生,但多数病害种类主要集中在成株期以后.按照柯赫氏证病律接种测试及分离纯化获得的真菌形态特征观察鉴定,黄顶菊褐斑病的病原菌为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炭疽病病原菌为一种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p.),而白粉病的病原菌为瓜单丝壳(Podosphaera xanthii).田间观察发现有的病害在适宜的生境中发病较重,可显著抑制黄顶菊植株生长发育;温室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这3种病原菌真菌对黄顶菊都有较强的致病性,其中白粉菌的致病性最强.研究结果显示,这些病原菌在黄顶菊的生物防治中可能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今后需要分别对它们作进一步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黄顶菊,菊科,黄顶菊属,为一年生杂草,原产热带地区的南美洲,主要分布于西印度群岛、墨西哥和美国南部,后来传播到非洲的埃及、南非,欧洲的英国、法国,澳洲的澳大利亚和亚洲的日本、朝鲜等地。2001年在衡水市衡水湖周边发现,此后天津等地也有发现。  相似文献   

11.
黄顶菊根围AM真菌与土壤因子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河北中南部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L.)Kuntze]9个入侵地为样地,2008年10月上旬在各样地随机选取5株黄顶菊,采集根围0~30 cm土层土壤样品,调查和研究了黄顶菊根围AM真菌生态分布及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黄顶菊根系能与AM真菌形成良好的I-型丛枝菌根,AM真菌平均定殖率和孢子密度分别为94.89%和306 ind/10 g;泡囊、丛枝定殖率和孢子密度样地间差异显著,AM真菌泡囊、丛枝定殖率和孢子密度最大值分别出现在深州市、鹿泉市和新乐市样地。泡囊定殖率与土壤脲酶显著负相关;丛枝定殖率与土壤速效N极显著正相关;孢子密度与土壤速效P、脲酶和磷酸酶显著正相关,与土壤速效N、有机C和蛋白酶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黄顶菊化感物质释放途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以萝卜、小麦、玉米和棉花为受体,研究了黄顶菊对受体植物的化感作用,旨在了解黄顶菊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结果显示:黄顶菊自然挥发物对受体植物不表现化感作用;黄顶菊淋溶物对棉花幼苗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棉花幼苗高度和根长的抑制率分别为6.29%和10.42%;黄顶菊枯落物浸提液和根系分泌物浸提液对4种受体植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除了黄顶菊根系分泌物浸提液B3处理外,其它处理的综合效应均显著大于淋溶物处理,如黄顶菊枯落物浸提液(A1、A2、A3)、根系分泌物浸提液(B1、B2、B3)以及淋溶物等各处理对受体植物的综合效应分别为44.74、29.37、14.5、31.54、16.52、3.55、1.48。结果表明,黄顶菊主要通过植株残体和根系分泌向环境中释放化感物质,其次是通过雨雾的淋溶对受体植物产生化感作用。  相似文献   

13.
黄顶菊是中国近年来新记录的一种外来入侵恶性杂草,入侵后迅速蔓延并造成大面积危害.综述近年来对黄顶菊的分类学地位、生长、光合及遗传特性、防控措施及其分布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黄顶菊具有喜光喜湿、耐盐碱贫瘠、生长繁殖迅速、结实量大等特点,环境适应性极强,其种子易于随气流传播和混在农产品中人为传播扩散.预期黄顶菊在未来10~20年内将可能扩散到更大范围危害,对该杂草应加强研究,创制出经济安全而有效的持续控制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李春平  张二勋  段艺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726-3726,3743
以欠发达地区聊城市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聊城市县域经济与全省县域经济差异及影响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介绍了7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充分发挥县城的带动作用;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发展特色农业.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黄顶菊在不同质量分数NaCl胁迫下的生长及生理响应机制,对1 a生盆栽苗进行了不同质量分数NaCl胁迫处理.结果表明:NaCl处理明显抑制了黄顶菊的生长.随着NaCl胁迫时间的延长,相对电导率呈上升趋势,MDA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POD、SOD和CAT3种酶活性均出现先升后降的趋势,6 d时0.4%NaCl处理的活性最高.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等3种渗透调节物质也呈先升后降再升的规律.NaCl处理质量分数大于0.4%时,会对植物造成致死性的渗透胁迫.综上所述,当土壤质量分数≥0.4%时不适合黄顶菊生长.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experiment, the common invasive asteraceae plant-Flaveria bidentis of hengshui lake was used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the ultrasonic cell disruption method was used to prepare the extract of Flaveria bidenti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ethanol concentration, different solid-liquid ratio,different extraction time and different extraction power,then the bacteriostasis test was carried out on the root rot fungus of Salvia miltiorrhiza,and the optimum extraction conditions wer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bacteriostasis rat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ethanol extraction concentration was 75%,the optimum solid-liquid ratio was 1:10,the optimum extraction time was 100 min,and the optimum extraction power was 30%.The effective antibacterial components in Flaveria bidentis were extracted to the maximum extent,in order to open up a new way for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root rot disease of Salvia miltiorrhiza an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lien invasive plants of compositae.This ecologic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hich was economically effectiv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d great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黄顶菊苗期光合特性的日变化规律,探究黄顶菊适应干旱胁迫的光合生理基础,为进一步预防其入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黄顶菊种植在塑料桶中,并放于全透光的遮雨棚内,设3种土壤水分处理,即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CK)、60%(T1)、30%(T2),对苗期黄顶菊的光合参数及相关生态因子的日变化进行测定,并比较不同处理间的差异。[结果]在CK条件下,黄顶菊的Pn日变化曲线基本呈"双峰"型,但在T1和T2处理条件下Pn呈"单峰"曲线;CK在上午11:30左右达到第1个峰值,为31.83μmol/(m2.s),13:30午休,下午15:30再次达到峰值,为23.34μmol/(m2.s)。而T1、T2在13:30达到峰值;3个处理黄顶菊叶片的Tr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CK与T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而T1处理的日平均水分利用效率显著低于CK和T2处理。[结论]干旱胁迫降低了黄顶菊叶片的Pn、Tr、Sc等生理指标;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既有气孔因素又有非气孔限制因素;干旱胁迫推迟了净光合效率峰值出现的时间;适度干旱能够有效提高黄顶菊的水分利用效率引起其抗旱性响应。  相似文献   

18.
在室内土壤盆栽条件下,探讨了黄顶菊对附近生长的萝卜、玉米、黄瓜和小麦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黄顶菊对供试4种作物种子的萌发以及株高和鲜重增长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黄瓜、萝卜的抑制作用更强。研究还发现,生长在黄顶菊附近的萝卜、玉米、黄瓜和小麦根系活力明显低于对照,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含量以及SOD、POD、CAT活力均低于对照,而丙二醛含量高于对照。结果预示黄顶菊可能通过根系分泌物对附近的作物施加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秀彦  阎海霞  黄大庄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7653-7655,7819
[目的]探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黄顶菊苗期光合特性的日变化规律,探究黄顶菊适应干旱胁迫的光合生理基础,为进一步预防其入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黄顶菊种植在塑料桶中,并放于全透光的遮雨棚内,设3种土壤水分处理,即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CK)、60%(T1)、30%(T2),对苗期黄顶菊的光合参数及相关生态因子的日变化进行测定,并比较不同处理间的差异。[结果]在CK条件下,黄顶菊的Pn日变化曲线基本呈"双峰"型,但在T1和T2处理条件下Pn呈"单峰"曲线;CK在11:30左右达到第1个峰值,为31.83μmol/(m2.s),15:30再次达到峰值,为23.34μmol/(m2.s)。而T1、T2在13:30达到峰值;3个处理黄顶菊叶片的Tr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CK与T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而T1处理的日平均水分利用效率显著低于CK和T2处理。[结论]干旱胁迫降低了黄顶菊叶片的Pn、Tr、Sc等生理指标;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既有气孔因素又有非气孔限制因素;干旱胁迫推迟了净光合效率峰值出现的时间;适度干旱能够有效提高黄顶菊的水分利用效率引起其抗旱性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