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008年辽宁省酸雨时空分布特点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分析酸雨时空分布状况,为进一步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工作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数理统计、GIS技术和概率方法,对辽宁省酸雨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辽宁省2008年酸雨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酸雨区域占全省的57.9%,大连、丹东和阜新地区为主要酸雨区。酸雨集中在6~9月,重酸性雨季节分布不明显。[结论]2008年辽宁省酸雨区域分布十分明显,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利用辽宁省85个降水监测点位的监测资料,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分析2013年辽宁省酸雨时空分布特征,为酸雨污染治理和预防预测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013年辽宁省降水pH均值为4.65~7.72,酸雨频率最高为86.4%;夏季污染最轻,冬季较重,春秋季节持平。空间上酸雨污染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区域的丹东和大连。  相似文献   

3.
滨州市酸雨观测数据及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世芹  刘昭武  董平  孙亚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2193-2193,2196
滨州市气象局2006~2008年共收集酸雨观测样本142个,利用该资料对滨州市及城郊酸雨状况、污染物时空分布情况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滨州年酸雨发生频率在4%~6%,基本上属于非酸雨区;pH值的大小受酸性污染物浓度、风力大小和主导风向影响较大;电导率的大小与大气降水所含杂质多少有关。  相似文献   

4.
大连地区酸雨特征及气象条件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大连酸雨观测站2006~2009年观测资料和气象资料,对大连酸雨的变化特征以及酸雨的形成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连是我国北方酸雨影响较强地区之一,发生频率达66%,降水pH值最低达3.49。秋季降水酸性最强,春季最弱;酸雨频率出现最多的季节是夏季,冬季最低。大连酸雨出现频率与风速和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呈反比关系;雾天由于稳定层结和充沛的水汽有利于酸雨出现;连续性降水并不意味着空气中酸性物质的减少,在连续性降水的所有个例中,第2天酸性增加的占42%。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2010—2018年辽宁省14个地级城市及县级市和县的酸雨频率、降水酸度、降水化学组分等方面,对辽宁省酸雨进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为了解辽宁省酸雨状况提供最新的基础资料,为环境管理提供有效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河西地区近58年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翔宇  周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559-5561,5607
[目的]分析河西地区近58年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依据河西地区1951~2008年月降水资料,运用滑动平均、小波分析及气候趋势系数等方法,分析了河西地区近58年来降水的变化规律。[结果]河西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0.4 mm,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59.08%,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2.57%。河西地区降水年代际变化不剧烈,各年代平均降水量为120.8~139.0mm。河西地区1951~2008年降水系列存在5、10、21和32年左右的周期。未来,河西地区年、春、夏及冬季降水将呈小幅增加趋势,其中,疏勒河流域年降水增幅较大(5.231~0.062 mm/10a);黑河流域南部和东南部比西北部增幅相对较大;石羊河流域年降水增幅最小,为3.280~0.098 mm/10a。[结论]该研究可为当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收集"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辽宁省范围内62个降水监测点位数据基础上,分析辽宁省2011—2015年酸雨污染时空变化特征及原因,为辽宁省酸雨污染治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十二五"期间,"辽宁省酸雨频率下降、酸度减弱,总体呈减轻趋势,丹东和大连2个城市是辽宁省酸雨发生频率较高的区域。  相似文献   

8.
刘彦广  周爱国  郑晓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5):2134-2135,2213
选取合山市2002~2010年降水观测样本共442个,对合山市酸雨时空分布差异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合山市2004~2008年期间酸雨污染较严重,其间表现出了明显时空分布差异规律,时间分布上春冬季明显比夏秋季严重,空间上郊区明显高于城区;合山市酸雨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近些年来,随着合山市及其周边城市防污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酸雨出现率明显降低,甚至已经监测不到酸雨。由此可见,治理酸雨的有效途径之一是防污减排工作。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角洲酸雨气候特征及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东营市2005年5月到2009年4月高空、地面气象资料和酸雨观测资料及环保局的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对黄河三角洲酸雨的气候特征和形成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防御对策及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酸雨日数占黄河三角洲有效降水日数的53.7%,主要集中在6~9月与本地降水集中时段相对应.8~9月份酸雨出现的频率最高,3月最低.酸性降水最强出现在秋冬季,最弱出现在春季.酸雨的形成与当地的空气污染和上游地区的污染输送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利用铜仁国家基本气象站2008~2011年的酸雨观测月报表资料,分析了铜仁市415次大气降水酸碱度和电导率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年、季、月动态变化规律,详细介绍了当地政府治理酸雨和防治大气污染的应对措施。结果表明,铜仁市从2008年以来,大气降水主要以弱酸性降水和中性降水为主,出现降水pH5.6的酸雨频率很高,大气降水被酸化和污染程度较重。一年中,1~3月和11月酸雨污染最重,冬春季节酸雨强度较强,但pH年平均值和K值平均呈逐年升高和下降趋势,降水酸化和污染程度在逐年减轻;这主要得益于当地政府采取的一系列防治酸雨和大气污染的应对措施,使酸雨pH从2008年的4.99升高到2011年的5.54,酸雨出现频率从62.0%下降到33.7%,治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1961-2015年四川省汛期极端降水指数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近55a四川省156个气象台站的的汛期(月)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F检验、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近55a四川省汛期极端降水指数的时空特征、周期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55a四川省汛期降水总量、强降水量、降水百分率、连续5日最大降水量及暴雨日数均在绝大部分地区呈增加趋势,在川中部地区呈减少趋势;降水强度及1日最大降水量在四川省大部分地区呈增加趋势.2)在年代际变化率上,汛期强降水、降水强度、降水百分率、1日最大降水量、连续5日最大降水量及暴雨日数均对汛期总降水量的长期气候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3)降水总量、强降水及降水强度、日最大降水量、暴雨日数均存在准8a以及3~4a的短周期;降水百分率以及连续5日最大降水量为6~8a和3~4a的短周期.  相似文献   

12.
张海娜  高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102-9103
[目的]研究辽宁省近48年降水变化特征。[方法]利用1961~2008年辽宁气象观测站的月降水资料,采用一元线性趋势估计、5年滑动平均和小波变换法对辽宁降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961~2008年辽宁年降水总体呈减少趋势,各季节变化幅度差异较大;60、70、90年代为多雨期,80年代为少雨期;春季降水年季变幅很大,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他季节呈减少趋势;降水主要波动周期为7~9年,在7~9年的振荡周期中还包含2~3年的更小震荡周期。[结论]该研究为当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及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辽宁省53个气象观测站1960~2009年的气温、降水资料,对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降水的多年平均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分析温度与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辽宁省近50年温度和降水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好的全省一致性气候特征,但也存在着东西、南北间的差异。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表现为明显的增温趋势,最高气温极值出现在辽西,最低气温极值出现在辽东,两者的变化趋势存在非对称性,冬季增温最强,秋季最弱。全省各地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几乎以相等间距递减分布。对各特征向量进行时间系数分析发现,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时间系数年际变化呈总体上升趋势,降水时间系数年际变化呈总体下降的趋势,表明辽宁省气候大体呈暖干变化趋势,即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尤其以20世纪90年代变化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农业干旱频发区首场透雨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3年辽宁省农业干旱易发区春播期首场透雨出现的日期及首场透雨量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K检验法,分析了近53年该区春播期首场透雨出现的日期及首场透雨量的时空分布及气候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辽宁省农业干旱频发区透雨发生日期较晚,透雨量较少。透雨发生日期和透雨量空间分布均呈东南至北部方向逐渐递减的特征,沿海各站春播期首场透雨量普遍高于内陆地区。区域平均透雨发生日期和透雨量均有年际变化特征,但趋势不明显。各站春播期首场透雨发生日期多呈随时间逐渐提前、透雨量多呈增多趋势,但变化趋势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研究时段内无透雨过程出现的个例占总数的8.4%,内陆及西部各站较沿海及其他地区更易出现春播期无透雨现象。  相似文献   

15.
利用广西10个酸雨监测点2003-2009年的酸雨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的统计方法,分析了广西区域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时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广西酸雨频率呈波动性变化,特别是2004-2008年酸雨污染趋势加剧;全区域酸雨频率变化一致,东部、西北部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酸雨污染严重的地带已扩展到西部;个别年份广西东北部与西南部的酸雨频率变化反位相。  相似文献   

16.
王震  王颖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538-14540,14543
选用辽宁省35个代表站1961~2005年逐日降水量,研究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EOF、REOF、均方差等方法,分析不同地域极端降水的变化和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辽宁省年极端降水量可分成3个区,分别是辽宁西部山区和北部部分地区、辽东山区、辽河平原的近沿海地区;在降水量相对较多的地区,极端降水阈值也较大,反之亦然;发生频率较低的极端降水事件对总降水量有较大贡献;辽宁省极端降水量、总降水量以及总雨日变化在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极端降水日数在各个季节内变化都不大,在长期变化上也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区主要作物生长季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降水资源变化特征,为农业灌溉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177个站1971~2008年主要作物生育期(4~9月)的降水为研究资料,运用小网格插值和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了生长季降水年际变化和空间分布的特征。[结果]东北地区生长季降水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降水倾向率为-8.6mm/10a),1971~1980年是少雨期,1981~1990年是相对多雨期,1991~2008年降水呈明显减少趋势。但这种减少趋势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并不一致,总体表现在降水量相对少的地区稍有增加趋势,而降水量相对大的地区则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结论]由于生长季降水量减少趋势明显的地区为东北的主要产粮带,因此,由此引发的粮食生产安全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主要作物生长季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秀芬  李帅  纪瑞鹏  郭春明  姜丽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351-18353,18364
[目的]了解降水资源变化特征,为农业灌溉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和辽宁)177个站1971~2008年主要作物生育期(4~9月)的降水为资料,运用小网格插值和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了生长季降水年际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东北地区生长季降水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降水倾向率为-8.6 mm/10a),1971~1980年是少雨期,1981~1990年是相对多雨期,1991~2008年降水呈明显减少趋势。但这种减少趋势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并不一致,总体表现在降水量相对少的地区稍有增加趋势,而降水量相对大的地区则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结论]由于生长季降水量减少趋势明显的地区为东北的主要产粮带,因此,由此引发的粮食生产安全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1980—2009年辽宁省主要灾害性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亚平  李岚  邢江月  李忠娴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596-17598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1980~2009年辽宁省54个气象站的降水量、气温、风速和雾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年平均降水量自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增多,近30年累年日最大降水量在100—325mm,其中丹东地区发生暴雨及特大暴雨的几率较大;全省年平均雾日在3.1~57.8d,呈缓慢上升趋势;大风雪过程平原和沿海地区多于丘陵山区,东部地区积雪深度最大;高温日数西北部地区多于南部沿海地区,低温日数东北部地区多于沿海地带;全省年平均高温日数呈上升趋势,而年平均低温日数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