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对南方草地放牧条件下草地季节调查,对草地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枯死体,家畜移出量,第一性生产力以及牧草生长速率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南方人工草地上,采用跟踪观察法和齐地刈割法,研究了不同月龄贵州黑山羊的牧食行为和放牧前后牧草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3月龄和15月龄山羊在牧食行为上存在明显差异,3月龄山羊的采食时间和游走站立时间均较15月龄的长(P<0.05),反刍卧息时间比15月龄的短(P<0.01),两种月龄的山羊不同放牧时间段的采食规律也不一样;3月龄羊放牧后各牧草品种的地上生物量与15月龄羊放牧后地上生物量存在差异,与3月龄贵州黑山羊放牧后的草地相比,15月龄羊放牧后鸭茅、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生物量显著减少(P<0.05),两种月龄的山羊都喜欢选择采食鸭茅和多年生黑麦草,而较不喜食白三叶;山羊的牧食行为对人工草地牧草群落地上生物量变化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3.
江河源区2龄和3龄混播草地(垂穗披碱草+星星草)牦牛放牧试验结果表明:在两个放牧季内,不同处理组的地上生物量开始阶段逐渐增加。之后逐渐下降。且随放牧率的增加同一时期地上生物量减小;2003年从7月20日开始、2004年从8月5日开始至9月20日,不同放牧率下同一时期的地上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各放牧处理区2003年同一时期的地上生物量均高于2004年。且牧草生长季节地上平均生物量及其年度变化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此外,不同放牧率下同一时期各土壤层地下生物量及其百分比组成、相同放牧强度下不同时期各土壤层地下生物量及其百分比组成均没有明显的趋向性变化;牧草生长季节地上平均生物量与放牧强度之间呈线性回归关系。0~30cm的地下生物量(包括活根和死根)与放牧强度之间呈二次回归关系;牧草生长季节地上与地下平均生物量之间呈二次回归关系,说明轻度放牧和中度放牧能刺激牧草的生长,具有补偿或超补偿生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以绵羊为试验动物,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研究了放牧对松嫩羊草草地现存量及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松嫩草地放牧系统牧草现存量年度变化较大。放牧对松嫩草地除羊草外的其他牧草现存量(简称其他喜食牧草)具有显著影响(P0.05)。放牧导致草地其他喜食牧草现存量降低,放牧对家畜其他喜食牧草生物量的维持具有负面影响。在松嫩草地,中度放牧干扰不能维持草地较高的植物多样性。同时,放牧优化假说未能得以充分验证,但是适度放牧通过促进草地其他喜食植物补偿性生长而影响草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5.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方法,对黄河源区广泛分布的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沼泽化草甸在禁牧封育和自由放牧利用状态下的草地地上生物量和营养的季节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禁牧封育草甸和放牧草甸从8月-翌年4月地上生物量均呈下降趋势,其自然损失率分别为46.2%和49.6%。封育草甸的生产力1-4月、4-5月的自然损失率分别为5.1%和5.9%;草甸进入放牧利用后,放牧草甸牧草相对于封育草甸牧草的实际利用量约占4月草地地上现存量的48.4%,约占8月草地地上生物量的24.4%。放牧草甸牧草营养成分从8月到翌年1月粗蛋白、粗脂肪含量降低,粗纤维含量增加。该草甸在夏季属“氮碳”(NC)营养型,在冬季属“碳”(C)营养型。  相似文献   

6.
影响牧草生物量形成的因素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牧草生物量包括草地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影响牧草生物量的因素较多,概括而言,可分为气候因素(光照、水分等)、土壤因素(土壤结构、土壤质地、土壤肥力等)、生物因素(牧草品种、草地杂草、病虫鼠害、化感作用)和管理因素(放牧、灌溉、杂草防除、施肥等)。  相似文献   

7.
放牧强度对羊草草地植被再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通过小区控制放牧试验,研究了放牧强度对松嫩平原羊草草地再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期间和放牧强度对羊草草地的再生草量和再生速率的影响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地上生物量、再生草量和再生速率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都呈"单峰型"变化,其峰值出现在7-8月,相对再生速率随季节变化呈直线下降趋势.在适度放牧强度(P4)下,再生草量和再生速率都最大,这说明一定程度的放牧能够促进牧草再生;根据牧草相对再生速率随放牧强度增大的变化曲线,可以确定本试验条件下适于牧草生长的最适放牧强度为8~12只/100 m2.  相似文献   

8.
利用样方法对西藏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草甸群落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了2010-2012年不同强度的牦牛放牧试验对植物群落动态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以期为高寒牧区退化草地的恢复及草地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适度放牧能提高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均一度和地上生物量,降低植物群落盖度;重度放牧降低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生物量;重度延迟放牧能缓减重度放牧对草地的不良影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盖度与均匀度、丰富度、植物密度、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成正相关。高山嵩草草甸的功能群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显著变化,其优势功能群多年生根茎型牧草高山嵩草和苔草(Carex moorcroftii)、多年生丛生型牧草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的盖度和地上生物量随着放牧强度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9.
草地家畜放牧系统草畜平衡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划区轮牧是提高草地家畜系统产出和实现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放牧制度。放牧管理的方针是把草层高度(草地牧草生物量)保持在最利于草地生长、草地质量和家畜采食的范围内。饲料计划依据不同的时期和管理层次分为饲料概算、饲料预算和放牧计划三个水平。饲料供给由草地牧草生长速度、草地生物量和补饲确定,而饲料需求由牧场家畜数量及其生产指标水平决定。实行季节畜牧业的经营管理策略,使草地供给和家畜需求达到季节和全年的动态平衡。系统管理和效益的三个关键是划区围栏、畜群结构和载畜量。  相似文献   

10.
2001-2008年甘南牧区草地地上生物量与载畜量遥感动态监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草地地上生物量监测是草地资源空间格局动态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草畜平衡综合分析的基础。利用2006-2008年甘南牧区草地调查资料和Terra/MODIS每日地表反射率产品MOD09GA,建立了草地地上生物量遥感反演模型,模拟分析了甘南州及各县市草地资源在2001-2008年期间的各旬、月和年的生物量及理论载畜量变化动态。研究结果表明, 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EVI的乘幂函数可以较好地模拟甘南牧区草地地上的生物量鲜重,拟合模型平均估产精度为76.7%,可很好地模拟牧草生长状况较好时期(5-10月)的草地地上生物量变化动态。甘南牧区草地生长主要集中在5月上旬-10月下旬期间,草地旬最大地上生物量数字图像可以较客观地反映草地植被生长发育的总体规律。但是,个别旬生物量受大范围长时间阴雨多云天气状况及放牧家畜数量有较大变动情况的严重影响。2001-2008年不同草地类型的月最大生物量动态变化曲线均呈单峰抛物线形式,全州平均最大生物量均出现在7月,但不同年份产量达到最大值的月份有所变化,主要集中在7-8月。甘南州草地地上总生物量年度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全州8年平均总地上生物量为109.31亿kg。2005年全州草地植被年总生物量最高,达129.1亿kg,其次为2006,2007和2002年,分别为113.2,110.7和109.0亿kg。由于气候条件和不同县市草地面积及生长状况等存在较大差异,其理论载畜量也存在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1.
划区轮牧是提高草地家畜系统产出和实现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放牧制度.放牧管理的方针是把草层高度(草地牧草生物量)保持在最利于草地生长、草地质量和家畜采食的范围内.饲料计划依据不同的时期和管理层次分为饲料概算、饲料预算和放牧计划三个水平.饲料供给由草地牧草生长速度、草地生物量和补饲确定,而饲料需求由牧场家畜数量及其生产指标水平决定.实行季节畜牧业的经营管理策略,使草地供给和家畜需求达到季节和全年的动态平衡.系统管理和效益的三个关键是划区围栏、畜群结构和载畜量.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示草地生态系统的现存生物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明确其变化与环境因素,如气候条件和人为干扰(放牧压,施肥量等)之间的关系,1974-1994年,每年4-11月,在位于日本中部那须地区的国立草地研究所人造围栏放牧草场进行了放牧试验.每个不同放牧条件(牧压或施肥量)下分为4个亚区,每个亚区内放牧一周,四周为一个巡回放牧周期.测定了单位面积内主要牧草的地上现存生物量,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1974-1981年的8年间,放牧压分别为轻度和重度的两个放牧区内地上现存生物量的季节变化非常明显,变化范围为:重度放牧区180~260 g/m2,轻度放牧区200~360 g/m2.1982-1989年的8年间,上述放牧样地分成了放牧压相同,施肥分少量和大量两个放牧区进行了同样四周为一个巡回放牧周期的放牧试验.其地上现存量的变化范围:少肥区为150~380 g/m2,多肥区为240~360 g/m2.每一年中不同放牧条件下地上现存生物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5,6月份,最小值均出现在11月份.用复合回归分析求得了对现存生物量和气温,放牧压(或施肥量)之间的关系多项回归方程式.用协方差分析明确了放牧压力,施肥量以及季节和年度的变化对现存生物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了解蜡地的牧草产量是决策草场放牧管理的基础。然而,可用于放牧物牧草产量是随季节变化。在羊茅草地的不同九落内测定了牧草生物量变化,此项研究在Alberta南部两个实验基地进行。在Stavely附近的PorcupineHills,粗糙羊茅、帕里燕麦草一草地早熟禾和草地早熟禾-苔草3个群落上从4-5月开始到9月底逐月取样对生物量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粗糙羊茅、帕里燕麦草-草地早熟禾和草地早熟禾-苔草  相似文献   

14.
放牧对青海湖北岸高寒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青海湖北岸高寒草原连续3年放牧控制试验,研究了暖季和冷季放牧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暖季和冷季放牧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禾本科地上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与群落地上生物量的一致;中度放牧对暖季放牧草地植被的影响程度高于冷季放牧草地;围栏封育区和冷季重度放牧草地的优势种均为紫花针茅(Stipapurpurea)和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暖季放牧各放牧小区和冷季放牧草地轻度和中度放牧处理优势种均为紫花针茅和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 lanceolata);随放牧强度的增加,暖季放牧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冷季放牧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表现出增加的趋势,但是多样性指数在暖、冷季放牧草地均以重度放牧区最高。  相似文献   

15.
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和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人类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干扰的不断加剧,特别是放牧干扰的增加,该草地生态系统正在受到持续的破坏,草地退化尤为严重。本研究通过在青藏高原东缘红原县设置4个不同牦牛放牧强度处理和1个对照处理,分析土壤含水量和容重、植物生物量和盖度以及草食家畜牦牛相关数据,研究牦牛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确定最优牦牛放牧强度。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减少,土壤容重无显著性变化(P0.05);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及禾本类和莎草类生物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豆科和杂草类变化不明显;随放牧强度的增加,牦牛的增重趋于减缓。综合分析认为,该区域最优放牧强度应在1.016~1.284头牦牛当量·hm~(-2)。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恢复治理和生态减畜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放牧强度对羊草草地植被和家畜生产影响的研究,放牧强度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土壤养分状况,三种放牧强度下草地植物群落的高度、密度、盖度、频度、可食牧草产量无明显变化,组间差异不显著(>0.05)。放牧强度影响羯羊体重。羯羊日增长量随放牧强度减小而增加,羯羊生长量以中组为最佳,中组分别比低组、高组提高30.4%、17.6%,平均日生长量组间差异显著(<0.05);牧草干物质的采食量影响羯羊生长量,而日采食量中粗蛋白较干物质对羯羊生长的影响更为重要。草地放牧以中放牧强度(6只/hm2)为最佳。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春季放牧对高寒草地冬季植物存量的影响,2020年春季(3月~6月),在祁连县默勒镇老日根村开展了不同放牧利用率(A:0、B:25%~35%、C:45%~55%、D:65%~75%和E: 90%)控制试验。结果表明:随放牧利用率增大,禾本科代表物种紫羊茅、莎草科代表物种矮嵩草、阔叶类可食牧草代表物种矮火绒草和毒害草代表物种黄花棘豆株高均呈下降趋势,草地植被总盖度、禾本科和莎草科盖度、植被地上总生物量、优良牧草禾本科和莎草科生物量均呈降低趋势,毒害草生物量则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春季休牧或轻度放牧可大幅度提高草地生产力,在春季对草地进行休牧或轻度放牧更有利于草地健康、可持续发展,认为春季休牧或轻度放牧是解决高寒牧区冷季缺草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1998-1999年对不同放牧强度下内蒙古大针茅草原地上现存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草地的现存量与牧草的生长速率和采食量密切相关。牧草生长旺盛,草地现存量相对较高,随放牧期的延长表现出明显的单峰型季节动态,其季节高峰与牧草生长高峰同步;牧草生长缓慢,草地的现存量随放牧期的延长,呈现较低峰值的单峰型或下降的趋势,现存量较低;不同放牧强度对草群及优势种大针茅和羊草的地上现存量有显著的作用(P<0.05),重度放牧下的草群、大针茅和羊草的地上现存量明显低于放牧强度(P<0.01);而不同放牧强度对伴生种如柴胡、寸草苔、台草和糙隐子草地上现存量的作用则取决于牧草的生长速率;地上现存量过高对丛生型禾草大针茅翌年返青及春季的生长起阻碍作用,进而,影响草群的生长量;现存量太低,影响牧草的生长发育和植物群落的组成,会造成草地的退化和家畜冬季的牧草供应不足。  相似文献   

19.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西乌珠穆沁旗家庭牧场为研究对象,采用跟踪测试方法,全面记录家庭牧场的草地利用情况、植被状况和畜群数量变化等,并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牧场试验户植物地上生物现存量高于对照户;家畜体重变化随植物地上生物量的增长逐渐增加,随植物地上生物量的降低而下降;根据家畜体重及草场植物地上生物量对畜群...  相似文献   

20.
不同放牧制度对草地环境和家畜生产性能的影响是密切相关的、采用不同放牧方式(自由放牧、两区轮牧、四区轮牧、六区轮牧)在围栏封育草地进行分区轮牧试验表明:不同利用方式对草地植物群落盖度、草地植物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放牧方式对羊只不同体重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整个生长季的数据表明六区轮牧繁殖率最高,以四区轮牧羊只体重最大,自由放牧度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