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浓度(5、10、20、40、80 mg·L-1)Cd2+、Pb2 +、Cu2+在大麦幼苗体内吸收、积累和分布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重金属浓度的增加,3种重金属在大麦体内积累量逐渐增大,其中处理6 d后重金属在根内的积累量最高。3种重金属在大麦体内的分布规律为根部>茎叶部,积累顺序为Cu2+>Pb2+>Cd2+。随处理时间的延长,根部的重金属向茎叶部转移,积累在根部的重金属含量逐渐降低,在整个处理时间内,3种重金属由根向茎叶迁移能力的大小为Cd2+>Pb2 +>Cu2+。茎叶部的3种重金属含量在整个处理期间出现“高-低-较高”的变化趋势,茎叶内3种重金属的积累顺序表现为Cd2+>Pb2 +>Cu2+。  相似文献   

2.
通过水培试验,以玉米作为供试植株,研究Pb、Cu胁迫对玉米生长发育、细胞色素合成以及重金属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Pb、Cu单一胁迫下玉米根长较对照组均偏低,复合胁迫下根长随着Pb、Cu复合浓度的增加而减小。玉米植株在重金属Pb、Cu单一胁迫下生物量变化不明显,但在不同水平Pb、Cu复合胁迫下,表现随着重金属胁迫浓度增加,玉米植株生物量先增加后减小。玉米叶绿素含量随着Pb胁迫浓度增加而增加、随着Cu浓度增加而降低;Pb、Cu单一胁迫下β-类胡萝卜素含量随着Pb浓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随着Cu含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Pb、Cu单一胁迫下花青素含量较对照组均增大,Cu胁迫下花青素含量增加更明显,最低增加0.65%,最高增加21.25%。玉米不同器官对Pb、Cu积累有一定差异,在单一重金属胁迫下Pb、Cu在玉米体内积累量与胁迫浓度呈正相关,分布顺序为根系茎叶,根部是积累Pb、Cu主要器官。Pb、Cu复合胁迫下加剧了重金属向玉米体内的迁移累积,随着Pb、Cu复合胁迫浓度的增大,根部吸收Pb、Cu逐步增大,而茎叶吸收Pb、Cu趋于平稳。相关分析显示,玉米细胞色素的合成取决于被胁迫的重金属类型,β-类胡萝卜素含量与植株体内Pb含量显著正相关,花青素含量与Cu含量显著正相关,揭示Pb对β-类胡萝卜素诱导作用强、Cu对花青素诱导作用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有机-无机复合污染对扇贝积累石油烃的影响。[方法]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石油烃与Cu、Pb复合污染对栉孔扇贝积累石油烃的影响。[结果]单一石油烃污染条件下,石油烃在栉孔扇贝体内的积累量随暴露时间的延长及石油烃浓度的增大都有明显增大趋势;复合污染条件下,石油烃在栉孔扇贝体内的积累量随暴露时间及污染物种类及浓度的变化发生着动态变化,且不同浓度处理组间差异很大,当石油烃浓度固定为0.6 mg/L时,不同处理浓度组的Cu、Pb及Cu与Pb组合都促进了栉孔扇贝对石油烃的积累,但低处理浓度组的Cu、高处理浓度组的Pb、低处理浓度组的Cu与Pb组合更有利于促进栉孔扇贝对石油烃的积累。[结论]石油烃与Cu、Pb复合污染条件下,石油烃在栉孔扇贝体内的积累状况比单一石油烃污染条件下要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   

4.
Cu2+、pb2+、Zn2+在狗牙根中的迁移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模拟江水—狗牙根构成的有机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动态模拟试验,研究了外源重金属Cu2+、Pb2+、Zn2+单一及复合处理时对狗牙根生长及重金属在狗牙根中的富集迁移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的Cu2+、Pb2+、Zn2+对狗牙根生长有利,较高浓度时对其生长有抑制作用;复合处理表明,在狗牙根的生长方面,Cu2+与Pb2+、Zn2+之间存在协同作用,Pb2+、Zn2+之间存在拮抗作用;狗牙根主要通过根、茎富集重金属离子,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迁移富集量逐渐增大,狗牙根中重金属离子的迁移能力表现为Pb2+>Zn2+>Cu2+,迁移富集量根>茎;重金属在狗牙根中的迁移富集过程中,Cu2+对Pb2+、Zn2+,Pb2+、Zn2+相互之间存在拮抗作用;狗牙根能明显降低江水中的Cu2+、Pb2+、Zn2+的含量,是环境修复优良物种。  相似文献   

5.
几种油料作物对铬、铅的耐受性与积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花生(Arachis hypogaea)、大豆(Glycine max)、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蓖麻(Ricinus communis)4种油料作物,采用不同浓度的Cr3+、Pb2+水培处理,研究了4种油料作物对Cr3+、Pb2+的耐受能力和富集特征。结果表明,随着Cr3+、Pb2+处理浓度的升高,4种油料作物株高、根长、地上部与根部生物量和耐受指数均不同程度降低。其中,花生、向日葵地上部生物量降幅较小。4种作物地上部Cr、Pb含量随处理浓度的升高呈增加趋势,200mg.L-1 Cr3+处理下大豆地上部Cr含量最高(5322mg.kg-1),400mg.L-1 Pb2+处理下向日葵地上部Pb含量最高(1439mg.kg-1)。4种作物地上部对重金属的富集量随着Cr3+、Pb2+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并且大部分重金属积累在根部。其中,花生Cr、Pb积累量和迁移率均较高,100mg.L-1 Cr3+、200mg.L-1 Pb2+处理下地上部Cr、Pb积累量分别为420.5、492.4μg.株-1,迁移率分别为23.1%、11.7%。综合分析表明,花生对Cr3+、Pb2+具有较强的耐受和积累能力,可作为Cr3+、Pb2+污染环境中植物修复的油料作物。  相似文献   

6.
辣椒对灰潮土重金属 Cd Pb污染的反应与矿质元素吸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通过盆栽试验和化学分析研究了辣椒对灰潮土重金属C d、Pb污染的反应与矿质元素吸收。结果表明:(1)重金属C d、Pb污染降低辣椒果实产量和果实中维生素C及糖含量,供试浓度下复合污染、C d处理和Pb处理的影响依次减弱;(2)重金属污染影响辣椒根茎叶鲜重,复合污染减少根茎叶鲜重的影响大于C d处理的影响,Pb处理的可增加根茎叶鲜重;(3)C d在辣椒体内的迁移性强于Pb的迁移性;复合污染中C d、Pb相互促进,增加植株各部C d、Pb吸收率;单一污染时,Pb对C d的吸收无促进作用,而C d可以增加辣椒各部对Pb的吸收;(4)各处理中辣椒各部Zn、K、C a含量变化趋势与C d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5)辣椒种植后,污染土壤残留的D TPA可提取态重金属量仍显著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重金属铜、铅、锌胁迫对药用植物黄芪植物种子萌发、生根、叶片叶绿素含量和DNA损伤的影响,为黄芪无公害栽培和药材基地环境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内蒙特色药用植物黄芪为材料,设置不同浓度重金属(0~300 mg/L)单一和复合污染(Zn 200/Cu 200、Zn 200/Pb 200、Pb 200/Cu 200 mg/L),观察黄芪生长状况及其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并利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黄芪DNA损伤情况。【结果】在0~100 mg/L时,Cu2+、Pb2+、Zn2+单一胁迫可促进黄芪种子萌发,大于100 mg/L时则抑制种子萌发。随着黄芪培养时间的延长和重金属离子处理浓度的升高, Pb2+处理的黄芪根生长受抑制逐渐增强,黄芪根长变短;Cu2+、Zn2+处理的黄芪根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不同时期内两者最长根长出现的处理浓度分别为60和100 mg/L。3种重金属Cu2+、Pb2+、Zn2+单一处理后,黄芪总叶绿素含量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当Cu2+处理浓度高于100 mg/L、Zn2+处理浓度高于200 mg/L、Pb2+处理浓度高于60 mg/L时,黄芪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高,随后不断降低。Cu/Zn、Zn/Pb复合胁迫,会降低彼此的毒害作用;Cu与Zn复合胁迫,对彼此毒害作用影响不大。随着重金属Zn2+、Pb2+、Zn2+浓度的增加,对黄芪DNA的伤害程度不断加大,Pb2+处理造成的损伤最大,Cu2+处理次之,Zn2+处理最小。【结论】一定含量的Pb2+、Cu2+、Zn2+对药用植物黄芪种子萌发、生根、叶绿素含量具有一定毒害作用,且随重金属浓度的增加,毒害程度加深。3种重金属离子的毒性大小排序为Pb2+>Cu2+>Zn2+。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小叶榕对Pb、Cd、Cu复合污染模拟湿地的适应性及修复潜力,为利用植物修复技术进行重金属复合污染湿地的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叶榕(Ficus microcarpa)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模拟湿地环境,以不添加重金属为对照(CK),探究T1(5 mg/L Cd+50 mg/L Pb+100 mg/L Cu)、T2(10 mg/L Cd+100 mg/L Pb+200 mg/L Cu)、T3(20 mg/L Cd+200 mg/L Pb+400 mg/L Cu)3个复合污染水平对小叶榕生长、养分和重金属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3种复合污染水平均显著提高小叶榕株高及总生物量,但对地径无显著影响;T1、T2处理根部、地上部生物量及质量指数较CK显著增加,T3处理无显著变化。小叶榕根部P、K含量及全株K含量随污染浓度升高呈上升趋势;3种处理均显著增加植株N、P、K的全株积累量。随着污染浓度提高,小叶榕更倾向于将吸收的Pb、Cd富集在根部,而将Cu更多地往地上部转运;小叶榕对Pb、Cd、Cu吸收累积随着重金属浓度升高逐渐增加,且植株体内Cd含量的增长幅度在3个重金属中最大。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重金属Pb2+浓度下螯合剂EDTA处理对桑树和任豆幼苗修复土壤中重金属Pb2+的效果及Pb2+在植物茎叶及根部积累,以期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及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盆栽模拟法,以4 L /盆 Hoagland营养液作为培养液,培养液中的Pb2+浓度分别为0、2.5、5.0、10.0、25.0、50.0、100.0、150.0、200.0、250.0 mg/L,EDTA的浓度均为0.55 mmol/L,以不添加EDTA作对照。分别测定桑苗和任豆幼苗茎叶和根部的Pb2+浓度。【结果】随着水培液中Pb2+浓度的增加,桑树和任豆幼苗对Pb2+的吸收和积累量也逐渐增大;在相同的重金属Pb2+胁迫背景下,加入EDTA的桑树和任豆幼苗对Pb2+的吸收量比不添加EDTA的对照组明显增高;桑树和任豆幼苗体内Pb2+浓度通常为根部>茎叶,而添加EDTA能加速重金属Pb2+向茎叶的转运。随着培养液中Pb2+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Pb2+在植物根部的积累逐渐增加,而向茎叶的转运则相对减少。【结论】桑树和任豆幼苗具有较强的重金属Pb耐性,而EDTA能促进桑树和任豆幼苗对重金属Pb2+的吸收,因此,桑树和任豆可作为修复植物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地区。  相似文献   

10.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蚯蚓粪、牛粪对镉(Cd)、铜(Cu)复合污染土壤中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s)生长及对镉、铜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的Cd、Cu污染显著抑制了第1茬白菜叶绿素含量、产量,Cd10+Cu200、Cd50+Cu400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分别较Cd1+Cu50处理下降23.5%~47.1%、72.3%~79.9%,Cd10+Cu200、Cd50+Cu400处理白菜产量分别较对照处理下降61.5%、92.6%,各施肥处理间在Cd、Cu浓度相同时没有显著差异;随着Cd、Cu浓度的提高,各施肥处理的第2茬白菜叶绿素含量并没有显著下降,而在高浓度污染处理中白菜产量较第1茬显著提高,在低浓度的Cd、Cu污染下,牛粪的增产效果高于蚯蚓粪,而在高浓度的Cd、Cu污染下,蚯蚓粪增产效果好于牛粪;Cd在白菜体内的积累随着土壤Cd、Cu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在Cd50+Cu400处理下,不施肥处理植物体内Cd的积累量显著高于施加牛粪(NF)处理,而施加牛粪处理又显著高于施加蚯蚓粪(QY)处理,且第1茬白菜体内Cd的积累量均高于第2茬;Cu在植物体内的累积随着土壤Cd、Cu浓度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Cd10+Cu200处理中达到最高值,在Cd50+Cu400处理中则显著下降;在Cd10+Cu200处理中,施加蚯蚓粪后Cu的累积量显著低于NF处理,NF处理也显著低于对照处理;随着Cd、Cu浓度的升高,植物体内氮、磷、钾含量降低,其中对氮的影响较小,对磷的影响为在不添加Cd、Cu时,QY、NF处理磷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在Cd1+Cu50、Cd10+Cu200处理组合下,NF处理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在Cd50+Cu400处理组合下,各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对钾的影响方面,除Cd50+Cu400外,其他施肥处理植物体内钾的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处理,QY处理、NF处理间在Cd1+Cu50处理组合下差异显著,其余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2茬种植结果显示:在Cd、Cu复合污染的土壤中,蚯蚓粪对污染的修复效果优于牛粪,牛粪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批量吸附试验,研究Cu2+和Cd2+对活性污泥吸附Pb2+的竞争吸附影响效果。[方法]在单金属、双金属和三金属体系中,不同的pH和不同的初始浓度条件下,对比了活性污泥对Pb2+的生物吸附性能。[结果]吸附时间、pH和初始重金属离子浓度对活性污泥吸附Pb2+具有显著影响。分别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拟合了单金属Pb2+的吸附曲线,其中,Langmuir吸附模型可较好地表征污泥对Pb2+的吸附特性。在单一金属吸附情况下,活性污泥对Pb2+的最大比吸附量(Qe)为186.81 mg/g。在双金属吸附体系中,当添加30 mg/L Cu2+时,Qe减少为138.94 mg/g,相反,当添加30 mg/L Cd2+时,Qe上升为214.58 mg/g。在偏好吸附试验中,在初始吸附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加入第二种金属后,Pb2+的解吸附量为0.089 mmol/L,而Cu2+的解吸附量为0.300 mmol/L。[结论]在多金属吸附体系中,低浓度Cd2+对污泥吸附Pb2+有促进作用,但高浓度会抑制吸附过程;Cu2+不论低浓度还是高浓度,都对污泥吸附Pb2+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大于Cd2+。相对于Cu2+,活性污泥对Pb2+有更好和更稳定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2.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2种改性剂(有机肥和无机功能材料)对重金属Cd、Pb和Cu污染土壤油菜生长及其吸收重金属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改性剂均可明显增加油菜产量,但对土壤的改良效果存在差别。有机肥对油菜茎叶吸收Pb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但却提高了土壤中有效态Cd、Cu含量,使油菜体内Cd、Cu含量增加;施加无机功能材料与有机肥相比,降低了油菜茎叶中Cd、Pb和Cu含量,对油菜吸收Cd、Pb和Cu均起到了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和服’、‘红塔山’2个品种凤尾鸡冠花(Celosia plumose‘Kimono’;Celosia plumose‘Hongta’)种子为研究对象,经2种重金属(Cu2+、Pb2+)不同质量浓度梯度(50、200、350、500 mg/L)的处理,测定各处理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胚根长度,计算种子耐金属胁迫的适宜重金属质量浓度、半致死重金属质量浓度、极限重金属质量浓度;分析2种重金属胁迫对2种凤尾鸡冠花种子萌发的影响、凤尾鸡冠花适应重金属质量浓度范围。结果表明:(1)随着处理液Cu2+质量浓度的升高,凤尾鸡冠花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逐渐呈降低趋势。处理液质量浓度为50 mg/L时,Pb2+的胁迫对凤尾鸡冠花种子的各项萌发指标有所升高,表现为低促高抑;Cu2+胁迫对凤尾鸡冠花种子的毒害作用较Pb2+更强。(2)在处理液质量浓度为500 mg/L时,经Cu2+、Pb2+胁迫的凤尾鸡冠花种子仍分别有60%、70%以上的发芽率,说明凤尾鸡冠花种子对2种重金属具有一定耐受性,‘红塔山’种子的耐受性略高于‘和服’种子的耐受性。(3)重金属Cu2+对种子胚根的抑制作用十分显著。处理液质量浓度为50 mg/L时,Cu2+胁迫使凤尾鸡冠花根尖受害显著。低质量浓度Pb2+胁迫时凤尾鸡冠花胚根子叶发育正常;处理液质量浓度为200 mg/L至更高,Pb2+胁迫时胚根的生长显著受到抑制,出现胚根停止生长、变黑、腐烂的现象。Cu2+对2种凤尾鸡冠花种子萌发的抑制较强,Pb2+在低质量浓度时表现出促进发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合成沸石吸附混合重金属Ni~(2+)、Pb~(2+)、Cu~(2+),考察吸附剂量、初始pH、反应时间对其竞争吸附效果的影响,探讨沸石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吸附剂量、初始pH、反应时间对沸石吸附Ni~(2+)、Pb~(2+)、Cu~(2+)的吸附效果影响较大。随着沸石投加量增大,其对Ni~(2+)、Pb~(2+)、Cu~(2+)的吸附去除率逐渐上升,而单位质量吸附剂对3种重金属饱和吸附量呈下降趋势。沸石对3种重金属离子的竞争吸附去除顺序为PbCuNi。初始pH为强酸性环境不利于Ni~(2+)、Pb~(2+)、Cu~(2+)吸附,其吸附去除率均低于20%;不同初始pH,沸石对Pb~(2+)吸附效果最好。随着反应时间延长,沸石对Ni~(2+)、Pb~(2+)、Cu~(2+)吸附去除率逐步提高;不同反应时间下,沸石对3种重金属的吸附去除顺序不变。沸石吸附Ni~(2+)与Cu~(2+)的过程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对Pb~(2+)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能够描述沸石对Ni~(2+)、Pb~(2+)、Cu~(2+)的吸附行为。  相似文献   

15.
采用单因素随机盆栽设计,研究薤白在不同浓度铅胁迫下生长发育及重金属积累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浓度铅胁迫下对薤白生长发育影响不大,高浓度铅胁迫下的出苗率、株高和生物量则显著低于对照;随着土壤铅污染程度的增加,薤白根系的耐性指数明显降低,各部分铅含量不断增加,同一施铅水平处理下地下部分铅积累量明显高于地上部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Cu~(2+)和Pb~(2+)对石蚕蛾幼虫的急毒性效应和安全浓度。[方法]从广西十万大山保护区采集石蚕蛾(Stenopsyche marmorata)幼虫,采用静水生物毒性试验法进行重金属离子Cu~(2+)和Pb~(2+)对其的急毒性试验。采用概率单位法分别计算Cu~(2+)和Pb~(2+)对石蚕蛾幼虫的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结果]Cu~(2+)对石蚕蛾幼虫的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23.651、112.975、84.536和70.509 mg/L,Pb~(2+)对石蚕蛾幼虫的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9.138、41.878、30.735和29.245 mg/L。Cu~(2+)和Pb~(2+)对石蚕蛾幼虫的安全浓度分别为7.051和2.925 mg/L。[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将石蚕蛾幼虫用作水体重金属污染指示生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茶树对铅、镉、铜的吸收累积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解茶树对Pb、Cd、Cu的吸收累积规律,在具有不同土壤铅(Pb)、镉(Cd)、铜(Cu)背景值的5个茶园,分析了同一茶园5个茶树品种和5个不同生境茶园福鼎大白茶(Camellia sinensis cv.Fuding-dabaicha)种群的土壤和侧根Pb、Cd、Cu的含量,以及相应5个品种及5个种群的老嫩叶Pb、Cd、Cu的含量、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结果表明:①同一生境下5个茶树品种体内Pb、Cd、Cu含量分布次序为侧根>老叶>嫩叶,品种间Pb、Cd、Cu含量存在一定差异.②同一生境下5个茶树品种老叶、嫩叶Pb、Cd、Cu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差异显著,Pb的富集系数分别为0.12 ~0.18和0.09~0.11;Cd富集系数分别为1.59~2.97和0.72 ~1.31;Cu转移系数分别为0.32 ~0.41和0.20 ~0.28.③不同生境下福鼎大白茶种群的Pb、Cd、Cu含量也存在差异,MT种群嫩叶Pb、Cd含量分别为3.46和0.37 mg/kg,高于有机生态茶园XRL种群嫩叶中Pb、Cd的含量(1.50、0.07 mg/kg);土壤理化性质与茶树Pb、Cd、Cu的含量具有一定相关性;洗涤前和洗涤后的茶叶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大,福鼎大白茶老叶洗涤前Pb含量为8.59 mg/kg,洗涤后为5.13 mg/kg.同一生境下的不同茶树品种受遗传作用控制,对Pb、Cd、Cu的吸收累积能力有一定差异;不同生境下的福鼎大白茶种群由于受环境的影响,侧根及老嫩叶Pb、Cd、Cu的含量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李章安  曾艳  张明青  张鹏  邵淋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455-20457,20494
[目的]研究曝气池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对Pb2+、Zn2+、Cu2+的吸附能力。[方法]以曝气池活性污泥提取的胞外聚合物(EPS)作为吸附剂,研究了吸附时间、pH、EPS投加量、不同初始金属浓度以及Pb2+、Zn2+、Cu2+3种金属离子共存等因素对其吸附Pb2+、Zn2+、Cu2+的规律。[结果]吸附时间对EPS吸附Pb2+、Zn2+、Cu2+的影响均为随着时间的延长,去除率不断增加,分别在30、60和20 min处达到吸附平衡。pH对其的影响均表现为在酸性条件下随着pH的上升,去除率先上升后又下降,当pH=6时,去除率均达最大,分别为52.17%、39.83%和65.45%,之后去除率均随pH的升高先下降后上升。随着EPS投加量增加,Pb2+的去除率先增大后降低,其吸附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Zn2+的去除率和吸附量均逐渐减少,而Cu2+的去除率和吸附量均逐渐增加。随着初始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加,EPS对Pb2+、Zn2+、Cu2+的吸附量均逐渐增加,而去除率均逐渐减小。3种金属离子共存时,EPS对Pb2+的去除率随着EPS投加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Zn2+的去除率是逐渐降低的,Cu2+的去除率先降低后上升,当EPS投加量〉17 ml后,Cu2+的去除率远远高于Pb2+和Zn2+。[结论]该研究为含重金属废水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三种沉水植物对Cu、Pb复合污染底泥的修复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生态缸模拟静态水体,进行底泥重金属污染的富集试验,从富集量、生物富集系数(BSAF)和去除率等指标探究苦草(Vallisneria natans)、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等三种常见沉水植物对Cu、Pb复合污染底泥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苦草、黑藻富集效果最佳的时间段为培养生长的84~105 d,金鱼藻则为63~84 d。黑藻对Cu的BSAF达到15.2,是苦草的2.9倍、金鱼藻的2.7倍,黑藻中Cu含量与底泥中重金属含量达到显著负相关(r=-0.995,P0.05),表现出对Cu较高的富集能力。从去除率与BSAF显示,三种植物对Cu的富集能力为黑藻金鱼藻苦草;对Pb的富集能力为苦草黑藻金鱼藻;其中黑藻对Cu-Pb复合污染的综合修复效果最好。三种植物的一个生长周期结束时,底泥中Cu、Pb含量与试验开始的污染底泥相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Cu-Pb复合污染程度有明显下降,经修复后的Cu-Pb复合污染底泥可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的Ⅱ级标准;而黑藻富集作用可以使污染底泥中Cu含量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Ⅰ级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