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筛选适合桂北地区栽植的甘薯新品种,对2013年广西甘薯品种区域试验桂林点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3个参试品种中,桂能05-6的鲜薯产量最高,达41 175.0 kg/hm2,比对照桂薯二号增产45.0%;桂能0903-35号薯干产量最高,达12 040.5 kg/hm2,比对照桂薯二号增产40.9%。综合得出适合桂北地区种植的甘薯新品种有桂能05-6、桂能0903-35、东皇1号、桂011-827、桂经薯09-27、桂09-75、桂经薯09-7。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甘薯种植行距和株距对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方法]以甘薯品种"冀薯98号"为材料,研究9种不同的株行距配置(行距0.80、0.70、0.60m和株距0.20、0.25、0.30m)对甘薯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不同配置的种植方式会对甘薯茎蔓长、单株分枝数、二级分枝、单株茎叶鲜重、单株鲜薯重、薯藤比、单行甘薯重产生显著影响,但对单株结薯数未产生显著影响.[结论]根据甘薯生产不同的使用方向调整株行距配置方式,可达到最大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3.
不同株行距对甘薯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0.8~1.0 m行距和0.15~0.25 m株距条件下,采用9种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在海南省种植短蔓型甘薯品种广薯79,结果表明:加宽行距有利于提高分枝数、单株鲜薯重、干物率、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缩小株距有利于提高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加宽株距有利于提高分枝数、单株结薯数、单株鲜薯重和大中薯比率。在9个处理中,0.8 m×0.15 m株行距配置方式收获最高的鲜薯产量,(0.9~1.0 m)×(0.15~0.20 m)株行距配置方式获得较高的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  相似文献   

4.
烟薯套种甘薯品种筛选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适合烟薯套种的甘薯品种。[方法]于2014和2015年连续2年分别在不同烟区进行烟薯套种条件下不同甘薯品种的筛选评价试验,筛选适宜烟薯套种的甘薯品种。[结果]所有甘薯品种在烟薯套种情况下鲜薯产量均比纯作下减产,地上部蔓长增加,分枝数减少,地下部结薯数减少。[结论]结合2年鲜薯产量和蔓长的变化情况,筛选出苏薯9号、商薯19、徐薯32、广薯87共4个甘薯品种最适宜烟薯套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出适合与甘蔗间套种的春大豆品种,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甘蔗春大豆间种提供参考.[方法]2011年利用9个春大豆品种进行不同甘蔗间作模式(甘蔗行距分别为1.2和1.0 m)的筛选试验,调查大豆田间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甘蔗行距1.0和1.2 m栽培模式春大豆生育期和产量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P=0.0142)和0.69(P =0.038).华春2号在1.2和1.0 m栽培模式下的产量均最高,分别为2222.22和2083.33 kg/ha.在甘蔗行距为1.2 m的栽培模式下,桂春10号和泉豆7号产量较高;而在甘蔗行距为1.0 m的栽培模式下,桂春10号和华春5号产量较高.[结论]华春2号、桂春10号和泉豆7号适宜与甘蔗在行距1.2 m栽培模式下间作,华春2号、桂春10号和华春5号适宜与甘蔗在行距1.0 m栽培模式下间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大田试验探索甘蔗—花生间套种的最佳模式,为当地生产中甘蔗—花生的合理间套种提供参考.[方法]以桂糖29号甘蔗品种和桂花22号花生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常规甘蔗种植行距(1.0m)和宽行距(1.2和1.4 m)下间种不同行数(0、1、2行)的花生,分析不同处理对甘蔗生长、蔗茎产量及蔗地经济效益等的影响.[结果]与常规甘蔗种植行距相比,宽行距种植时甘蔗萌芽率、有效茎数及产量有所下降,甘蔗分蘖率、茎径有所提高.在相同甘蔗种植行距下,间种花生时甘蔗萌芽率、株高整体上相对提高,分蘖率和有效茎数整体上相对减少.与不间种花生相比,1.0和1.2m行距下间种花生时甘蔗产量显著下降(P<0.05,下同),1.4m行距下间种2行花生甘蔗显著增产2.4 t/ha.宽行距下不间种花生时蔗地经济效益下降,间种花生后经济效益增加,且在1.4 m行距下间种2行花生时蔗地经济效益最高,达3.132万元ha.[结论]适当的甘蔗—花生间套种方式可增加蔗地经济效益,且以1.4 m甘蔗种植行距下间种2行花生时蔗地经济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寻甘蔗间套种大豆的最佳模式,为生产上进行甘蔗间套种大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利用桂春8号和桂糖29号进行甘蔗与大豆不同间种模式(甘蔗行距设常规行距1.0 m和宽行距1.2、1.4 m,间种大豆行数设0、1、2行)试验,调查甘蔗生长、收获性状及甘蔗、大豆产量等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甘蔗间种大豆后,甘蔗分蘖率和有效茎数有所降低;对甘蔗茎径、株高影响不大,在适合的甘蔗行距(1.4 m)下不会造成甘蔗减产;可提高甘蔗地总利润,其中以在1.4 m行距下间种2行大豆总利润增加最为明显.此外,宽行距种植甘蔗较常规行距种植甘蔗可提高甘蔗分蘖率、茎径、株高和大豆产量;在间种适合的大豆行数(2行)下不仅会造成甘蔗减产,还可提高蔗地的总利润.[结论]1.4 m宽的甘蔗行距下间种2行大豆为最佳甘蔗间套种大豆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出适合与甘蔗间套种的春大豆品种,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甘蔗春大豆间种提供参考。【方法】2011年利用9个春大豆品种进行不同甘蔗间作模式(甘蔗行距分别为1.2和1.0 m)的筛选试验,调查大豆田间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甘蔗行距1.0和1.2 m栽培模式春大豆生育期和产量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P =0.0142)和0.69(P =0.038)。华春2号在1.2和1.0 m栽培模式下的产量均最高,分别为2222.22和2083.33 kg/ha。在甘蔗行距为1.2 m的栽培模式下,桂春10号和泉豆7号产量较高;而在甘蔗行距为1.0 m的栽培模式下,桂春10号和华春5号产量较高。【结论】华春2号、桂春10号和泉豆7号适宜与甘蔗在行距1.2 m栽培模式下间作,华春2号、桂春10号和华春5号适宜与甘蔗在行距1.0 m栽培模式下间作。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是为利用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自育木薯优良新品种,开展不同地力环境及不同密植的配套栽培技术而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桂垦09-26’、‘桂垦09-11’在坡地种植的鲜薯产量高于平地种植,平均亩产达到3t以上,表明这2个品种(系)更适于在坡地种植;而这2个品种(系)在宽窄行种植[(1.0+0.8)m×0.8m]的鲜薯产量明显优于其他处理,表明该株行距配置方式是较理想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出适合贵州甘薯栽培的品种,以宁紫薯1号和徐薯22为对照品种,综合评价筛选了11个甘薯新品种。结果表明:紫心甘薯品种川紫薯6号和黄心甘薯品种黔薯8号鲜薯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且结薯习性较好,适宜在贵州推广种植;品种渝薯15和13-4-59鲜薯产量较对照增产不明显,但2个品种干物率和薯干产量都较高,可作为淀粉型品种在贵州推广种植;其余品种各有特色,如1386-4茎叶产量高,南紫薯018薯肉深紫色,花青素含量高,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寻甘蔗间套种大豆的最佳模式,为生产上进行甘蔗间套种大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利用桂春8号和桂糖29号进行甘蔗与大豆不同间种模式(甘蔗行距设常规行距1.0 m和宽行距1.2、1.4 m,间种大豆行数设0、1、2行)试验,调查甘蔗生长、收获性状及甘蔗、大豆产量等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甘蔗间种大豆后,甘蔗分蘖率和有效茎数有所降低;对甘蔗茎径、株高影响不大,在适合的甘蔗行距(1.4 m)下不会造成甘蔗减产;可提高甘蔗地总利润,其中以在1.4 m行距下间种2行大豆总利润增加最为明显。此外,宽行距种植甘蔗较常规行距种植甘蔗可提高甘蔗分蘖率、茎径、株高和大豆产量;在间种适合的大豆行数(2行)下不仅会造成甘蔗减产,还可提高蔗地的总利润。【结论】1.4 m宽的甘蔗行距下间种2行大豆为最佳甘蔗间套种大豆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引进8个紫心甘薯品种(系)在贵州省贵阳市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研究8个品种(系)的农艺性状、适应性及品质等.结果表明,渝紫7号的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均居第1位,食味品质最优,综合性状表现最好;其次为浙紫薯2号,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均居第2位,食味品质较佳,综合性状表现较好,这两个品种适合在贵阳地区作为鲜食和薯干加工型品种种植;济黑薯1号的鲜薯产量居第5位,薯干产量居第4位,花青素含量最高、达4.52 mg/g,可作为贵州省加工企业色素品种种植.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出适合潮州市推广种植的优质甘薯品种,引进、收集了8个甘薯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普薯32号、普薯24号、广薯87,广薯111、安薯8-3 综合性状好,食用品质佳,可作为鲜食甘薯种植;七里香系当地农家品种,食用口感佳,可作为特色鲜食品种在当地种植;沙捞越产量水平及淀粉含量高,可作为加工品种种植。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高淀粉甘薯[Ipomoea batatas (Linn.) Lamarck]品种的高产栽培模式,选取肥料种类、甘薯品种、种植密度、覆膜类型4个因素,采用随机区组正交试验设计,比较不同因素对茎叶产量、鲜薯产量、干物质率、T/R(蔓、薯鲜重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组合A_3B_1C_3D_2,即施用复合肥、甘薯品种选用商薯19、覆盖黑膜、种植密度为59 895株/hm~2时的鲜薯产量最高。肥料种类以复合肥的茎叶产量、干物率及鲜薯产量最高;甘薯品种对茎叶产量及T/R影响效应最显著;覆膜能提高茎叶产量、干物率和鲜薯产量;种植密度对干物率影响最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不同鲜食甘薯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法,进行了鲜食甘薯品种比较试验,并对不同甘薯品种的生长性状、鲜薯产量及产量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龙薯9号、龙薯601、泉薯10号、福宁薯12号、福薯604、济薯26、龙薯515、龙薯13号鲜薯产量高于对照品种龙岩7-3,可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以满足市场对甘薯品种多样性的需求,促进甘薯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适宜浦江县丘陵山地种植的特色甘薯品种,进行了11个甘薯品种(系)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各品种(系)浙薯13和浙薯75产量较高、平均单薯重较高、干率较高,可以用作淀粉加工和薯干机械加工应用;金14-123、浙薯259、金薯926等几个品种(系)产量较高、平均单薯重较高、烘干率中等偏低,薯肉桔红或桔黄色,可以用于烘烤型或薯干手工加工用甘薯品种;金13-67、心香和金16-22单株结薯数较多、中小薯商品薯率较高、平均单薯重较低,烘干率中等,适宜做迷你鲜食甘薯。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广东地区甘薯适宜栽培密度,以甘薯品种广薯87为试验材料,开展不同密度单双行种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双行种植总产、小薯产量、中薯率和小薯率较单行种植高,单行种植大薯率高、小薯率低。推荐的种植方法为双行种植,株距20 cm,种植密度7.14万株/hm2,此时经济效益、商品薯产值及总产值均最高。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适宜龙岩鲜食、薯脯及淀粉加工的甘薯新品种,2016从省内外引进了11个甘薯品种进行品比试验,并对试验品种的产量、品质、适应性、抗病性等方面进行评价,从中筛选出1-6个品种供生产使用。结果表明:福薯604、金薯3号鲜薯产量、干物率、淀粉率高于对照,食用及外观品质优,适宜作为鲜食、薯脯及淀粉加工甘薯品种推广。香薯91鲜薯产量较高,食用及外观品质优,可作为鲜食型品种在龙岩示范种植。龙薯24号、金山208淀粉率和淀粉产量高,可以做为淀粉加工型品种推广。福薯317鲜薯花青素含量非常高,干物率和紫色素含量指标适宜,可作为紫色素提取、紫色地瓜干加工品种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适宜浦江县丘陵山地种植的特色甘薯品种,对11个甘薯品种(系)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各品种(系)中以浙薯13和浙薯75产量较高、平均单薯重较高、烘干率较高,可以用作淀粉加工和薯干机械加工应用;金14-123、浙薯259、金薯926等几个品种(系)产量较高、平均单薯重较高、烘干率中等偏低,薯肉桔红或桔黄色,可以用于烘烤型或薯干手工加工用甘薯品种;金13-67、心香和金16-22单株结薯数较多、中小薯商品薯率较高、平均单薯重较低,烘干率中等,适宜作迷你鲜食甘薯。  相似文献   

20.
为寻找良好的套种模式和筛选适合广西冬闲桑园免耕套种的马铃薯品种,采用5个青薯系列马铃薯品种进行了冬闲桑园免耕套种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免耕栽培(CK)相比,青薯系列5个不同马铃薯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的株高、茎粗、叶片数等生长性状均表现较好,产量结构得到改善,单株薯重与单株薯数分别提高21.14%和16.32%,鲜薯产量平均提高5.92%,大薯比例平均提高11.94%。在5个青薯系列品种中,以青薯8号的产量最高,平均产量为37 070.37kg/hm2,比CK增产8.98%。桑园免耕套种马铃薯栽培模式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青薯8号是青薯系列马铃薯品种较理想的免耕套种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