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呈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展现了中国形象的诗性美,寄托了沈从文再造人类“乌托邦”的执著理想.  相似文献   

2.
杨彦 《河南农业》2012,(2):62+64
沈从文是中国文坛上著名的小说家,他的小说清新、朴实、自然.特别是关于湘西乡村风情的小说,以表现人性为中心,传递出作者原始古朴的人生审美理想.对善良淳朴的民风民情等人性美的讴歌、对美的刻意追求和作品中展现出的浪漫色彩是沈从文乡土小说中重点表现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彭家煌与沈从文两位作家在乡土小说创作中表现出不同的美学倾向。彭家煌着力于丑的攀露,沈从文则侧重于美的挖掘。不同的美学倾向在他们作品中表现在对人性、乡土风俗、自然景物的描写上。他们的写作目的是改造社会和国家民族。  相似文献   

4.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寄托了沈从文对于人性美的深刻思考。人性是文学始终关注的主题,沈从文通过翠翠、爷爷、天保和傩送兄弟等人物形象的塑造、细腻的心理描写、优美的景物描写和映衬的手法以及带有浓郁地域色彩的语言运用等表达了他对于人性的期望和憧憬。  相似文献   

5.
文章探讨了沈从文与现代性线性时间观念迥异的时间意识,以及这种时间意识对小说叙事的影响。在“常”与“变”的执着思索中,沈从文超越了现代作家普遍存在的进化论的时间观念,拆解了“新”“旧”之间的对立模式。在普遍“新”胜于“旧”的价值期许和对未来乐观表达的现代叙事中,沈从文小说中的时间诗学构成了对现代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描写了独特的湘西世界。上世纪20年代未期到30年代中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代表作为《边城》,作品着力表现的是湘西劳动人民身上人性的善和美的光辉,希望是把这种积极健康的生命活力输入到整个民族的道德文化建设中,促使民族生命力的觉醒。在他的作品里孜孜不倦地描写着人性的善和美,赞美着原始自然的生命活力,为我们构筑了一个独特而又美好的“湘西世界”。  相似文献   

7.
小说中,环境描写是主要人物赖以活动的舞台空间,在语文教学中,以鲁迅小说为例,分析其环境描写在文学创作中产生的特殊艺术效果,对指导语文学习和习作颇有益处。小说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是在微缩的舞台——具体的环境中展现自己,从而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那么,在这环境描写中,尤其是典型环境的描写中,鲁迅可堪称:“画家高手”。他的小说数量不多,篇幅不长,却如一方明镜,反映了旧中国的种种现实生活。它既是我们认识生活的教课书,也是我们学习环境描写的艺术楷范。一、自然环境描写艺术在文学创作中,自然环境描写是整个环境描写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潘予霞 《河南农业》2008,(24):61-62
沈从文的小说是“对人生的远景的凝眸”,对人生和生命的独特感悟。本文把沈从文小说的女性形象按湘西女性、都市女性进行分类,并对城乡两种生命形态进行分析、比较,展示她们与众不同的人性美与生命美。这种美体现在天人合一、自在自然中,在憧憬爱与自由、追求梦想中,在执着独立、实现存在的价值中。对女性形象的人性美和生命美的凸现是作者表现女性人物的重心。沈从文的作品塑造的各种女性形象从美学的、历史的原则出发,远离政治,超越时空,具有永恒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发韧于本世纪20年代的中国乡土文学,在鲁迅的影响下形成了鲜明的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格。然而到了30年代,乡土文学在沈从文的创作中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另一种风格——清脆的歌唱代替了尖锐的讽刺,纯真的爱情淹没了仇恨与痛苦。沈从文在他精心构筑的“桃花源”中,为我们弹奏了一曲爱与美的颂歌。一  沈从文的全部创作中,以描写湘西农村生活的乡土小说成就最高,而其中又以《边城》为最。这是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的巅峰,也是我们评论的重点。《边城》讲述的是一个单纯而又美丽的爱情故事。茶峒少女翠翠爱上了船总的儿子傩送,然而傩送和他的哥哥…  相似文献   

10.
城市与文学紧密相联却不能休戚与共,揭示了文明发展困境的存在。沈从文的都市小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引起研究者更多的关注和探讨,研究者对沈从文都市小说的认识有变化、有共识,也有争论。沈从文都市小说的创作和接受表明:文学与城市之间的张力和纠结关系,正是作家视野和研究者视野的交融区;人类在走向城市的进程中存在困惑,但又一直执著地追求和谐的文明。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学是一种反映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文学。从生态主义的视角解读小说《查泰来夫人的情人》,可以看出劳伦斯对生态环境的极大关注,对人性的莫大关怀。小说反映了作者超前的自然生态意识。劳伦斯谴责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对和谐社会关系的严重摧残以及对自然人性的扭曲、异化。通过康妮的选择,作者试图告诉人们:只有尊重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获得拯救和重生。  相似文献   

12.
《肖申克的救赎》以哥特式小说的震慑力反映了制度化对人性的迫害, 通过人性与专制, 自由与禁锢,希望与制度化的哥特式冲突, 表达了人类对于命运和人生的理解。小说使用哥特式手法将幻灭的人类从空虚麻痹的状态中激活, 重新点燃其追求梦想, 追求自由的希望, 并完成生命中真正的救赎。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的创作与傩文化关系密切,在多方面受到了傩文化的影响。傩祭仪式和傩戏是沈从文创作表现的重要内容。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则表现为塑造神巫形象、写信仰傩神的俗民、给人物取有“傩”字的姓名以及采用与傩相关的语汇写人物。沈从文创作的情节设置、神秘风格与小说的尚“三”特征也受到了傩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边城》自三十年代问世起,很多人都把它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文中描写湘西边境的茶峒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情甚至爱情,都是那样古朴醇厚,充满着田园牧歌式的情调,表现了一种原始的朴素的人性美。“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心目中,已经成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但是沈从文却说过:“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  相似文献   

15.
霍桑的《胎记》是一部因过度崇拜与迷恋科学引发的人性悲剧,作为同时期的一名艺术批评家,罗斯金非常关注人本身与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借助艺术尤其是美学视角表达对这些问题的不满,从而构建了独特的理论以指引人们寻求自身与社会的至善至美。本文旨在从罗斯金的美学视角即典型美和活力美来进一步分析霍桑的短篇小说《胎记》。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关注文学中的生命表现,用生命来充实文学,推崇生命的神性,认为文学之美就在于表现生命,由此形成“美在生命”的文学理想,在文学中追求一种真、善、美合而为一的理想人生。这种文学理想的实现需要三个方面的合力:作家对生命的静观、用生命体验来阅读“社会”、用勤奋写作来表现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17.
刘鹗的《老残游记》被鲁迅先生定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小说借助老残的“忧患意识”为内在的线索,表现了 作家刘鹗对晚清社会的担忧。刘鹗在表达“忧患意识”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小说的表现艺术,他借用了一系列的象征、 人物语言、内心独自、写景状物的艺术手法将“忧患意识”表现得含蓄悠远而声情陈烈。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文论中所提倡的直觉感悟的审美方式、静观人生与“和谐 - 节制”的美学趣味、美在生命的文学理想,无不与禅宗的人生哲学相契合。解读他的文学思想、探寻他与禅宗文化之间的关系,意图是努力靠近沈从文的历史真貌,从另一思维路径去探讨其文艺思想的独特性,从而为更全面认识沈从文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提供一种有价值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丧失的揭示和对未来共产主义真正的人性复归的向往,批判了传统理性主义人性观和非理性主义人性观,超越了传统理性主义人性观和非理性主义人性观的抽象对立,把“抽象的人”变成了“现实的人”,从而诞生了包融了理性和非理性成分的现代理性主义人性观。  相似文献   

20.
肯·凯西在《飞越杜鹃巢》中建构了一系列的二元对立,聚焦于实行“规范化”的“疯人院”中精神病人这一边缘化群体,针对个体在“规训社会”中受控制和迫害的事实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巧妙地表达了对“规训社会”的拒斥。本文认为小说中作为社会缩影的“疯人院”与后现代哲学家福柯的“规训社会”不无相似之处。作者诙谐地展示了人类在文明面前的困顿,其意义大大超越了美国国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