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不同养分条件下太子参根部土壤环境变化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养分条件下太子参根部土壤环境变化的时间动态,探索太子参根部土壤环境的综合评价方法,可为指导太子参高效栽培提供理论基础。于3个不同土壤养分地块上分别种植太子参,定期监测其根部土壤化学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种群结构变化,用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太子参整个生长时期,不同土壤养分条件下太子参根部土壤均以全磷、缓效钾、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土壤酸性转化酶(S-AI)和土壤过氧化氢酶(S-CAT)活性变异度最大;有机质及氮素含量、土壤酸性磷酸酶(S-ACP)、土壤脲酶(S-UE)及土壤多酚氧化酶(S-PPO)活性变异度较小;太子参成熟后,细菌和放线菌菌群数量显著增加,真菌菌群数量显著减少。测定的16个土壤环境指标中较多指标间显著相关,出现信息重叠,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以基本特征值大于1抽取5个成分,利用5个成分函数表达式进行综合评分,结果得出,各土壤养分含量越高,综合得分值越大,土壤环境越优。上述结果说明:太子参生育期内磷、钾素变化较大,及时补足磷、钾肥可能是改善太子参根部土壤环境的有效方法之一。利用主成分综合评分方法能客观、高效评价太子参根部土壤环境情况。  相似文献   

2.
滇中东部典型岩溶区农田土壤肥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茂攀  周锋  吴开贤  安瞳昕  吴伯志 《土壤》2019,51(6):1093-1099
云南省岩溶面积分布广,评价云南不同县域土壤肥力,可为岩溶区土壤资源的利用、改良和农业生产布局提供基础。通过对滇中、滇东岩溶区宣威、石林和砚山农耕地土壤及其剖面调查,采集土壤样品248份,测定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pH,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法对研究区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宣威、石林、砚山土壤5项指标属中等变异程度,土壤剖面AB层与A层(A1和A2)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差异显著,AB层和B层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显著。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3个主成分,反映了原信息量的82.954%,第一主成分以有机质和全氮贡献最大,第二主成分以有效磷贡献最大,第三主成分以速效钾贡献最大,土壤肥力综合得分为宣威(0.231)石林(–0.289)砚山(–0.335)。这一结果可为岩溶区土壤养分调控和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苏欣悦  王晋峰  程晓梅  孙楠  蒯雁  范志勇  徐明岗 《土壤》2023,55(6):1380-1388
对云南省典型县域宾川县烟田土壤pH和养分含量40年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明确烟田土壤肥力演变特征,进一步为烟区土壤养分管理及平衡施肥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数据收集和野外采样,分析宾川县1982、2012、2018、2022年4个时期烟田耕层土壤养分变化,运用土壤综合评价法,克里格插值定量评价了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及其时空变异特征。近40年来(1982—2022),宾川县烟田土壤pH(7.13~6.23)和有机质含量(35.30~27.71 g/kg)呈下降趋势,有效磷(12.11~50.71 mg/kg)和速效钾含量(158.66~321.03 mg/kg)呈上升趋势,碱解氮含量(119.03~117.00 mg/kg)无显著变化。IFI(0.49~0.62)呈上升趋势,均值由1982年的0.49(Ⅲ)增加至2022年的0.62(Ⅱ),其中平川镇、拉乌彝族乡、州城镇及宾居镇IFI增加幅度最大,当前高肥力区域主要分布于县东北部和南部,低肥力区域分布于西北部。此外,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烟田土壤肥力的主要内在因素由有机质变为速效钾。经过40年耕种管理,宾川县烟田肥力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渐增加,但养分指标非均衡性和肥力空间不均匀性增加,应稳定氮肥钾肥,减少磷肥施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河北雾灵山5种人工纯林的土壤养分分析,研究了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pH值、有机质、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的变化,并对不同土壤养分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5种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pH值均为弱酸性,其变化范围为4.61~6.31;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表现为:表层(0—10 cm)> 中层(10—20 cm)> 下层(20—40 cm),有机质均值在2.53~9.60 g/kg之间;土壤全磷含量均值为0.20~0.70 g/kg;土壤全氮含量均值为2.38~3.45 g/kg;土壤速效钾含量均值为67.54~169.88 mg/kg;土壤速效磷含量均值在0.84~6.84 mg/kg之间;土壤碱解氮含量均值在65.68~147.88 mg/kg之间;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养分综合效应评价,白桦纯林最大,为1.122;落叶松纯林最小,为-0.819。综合来看,随土层厚度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减少;阔叶林土壤养分含量大于针叶林。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负压供水对辣椒土壤速效养分和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在温室大棚内采用盆栽试验,试验利用负压供水装置,设置-5、-10、-15 k Pa以及人工浇水(CK)4个处理,测定了辣椒各生育期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指标。结果表明,试验中供水压力控制在-5~-15 k Pa时,辣椒各生育期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4种土壤酶活性均显著高于CK,其中,-5k Pa处理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提高显著。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与酶活性相关分析表明,在负压供水条件下,土壤4种酶活性之间,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之间,土壤酶与土壤速效养分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第一主成分对土壤养分供应能力的贡献大,第二主成分反映出过氧化氢酶及蔗糖酶不断分解减少时,有效磷及速效钾权重减少。综上所述,采用负压供水方式,能促进土壤酶活性提高,有利于辣椒土壤养分的转化,当供水压力稳定在-5 k Pa时,提高辣椒土壤养分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在夏季和冬季运用网格法采取耕层土,测定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并运用经典统计方法及地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季节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均符合正态分布,并且在不同季节大致保持总量平衡,但8月份变异系数比12月份大。2)在同一季节中,3种速效养分间彼此显著相关,而且氮磷之间的相关性大于氮钾、磷钾之间的相关性。土壤速效氮、磷、钾之间存在比较好的比例关系,在不同季节基本保持稳定,受茬口影响不大;速效养分季节变化量间也存在显著性相关关系,其中速效磷变化量与速效钾变化量间相关关系的决定系数最大。不同季节同种速效养分含量间相关性极显著,但速效氮的相关系数最小,表明速效氮含量随季节产生的趋势性变化不如速效磷、钾明显。3)不同季节不同速效养分均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结构。12月份速效氮含量的空间变异函数为球形模型,其他指标为指数模型;8月份速效磷含量空间相关性弱,其他指标空间相关程度中等。速效氮空间相关性不同季节相对稳定,最大相关距稳定在450 m;速效磷和速效钾变异结构参数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半方差的结构系数12月份明显大于8月份,8月份最大相关距分别为497和413 m,12月份最大相关距分别为141和157 m。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利用三室根箱对棉花根部土壤进行分区采集,以转双价棉SGK321及其亲本常规棉石远321为研究对象,对3个生长时期(播种后40、50 d和60 d)不同根区(S1、S2和S3)土壤速效养分(硝态氮、铵态氮和速效磷)含量及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棉相比,转双价棉的种植促进了S2根区土壤中磷素向有效态的转化,使S2和S3根区土壤硝态氮含量下降,而对各根区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土壤铵态氮无显著影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速效养分和酶活性变化主要受生长时期的影响,转双价棉种植对其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相似文献   

8.
研究双江县冰岛五寨古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及肥力质量水平,为该地古茶园土壤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测定了冰岛五寨古茶园105个土壤样本的pH、有机质(OM)、碱解氮(AN)、有效磷(AP)、速效钾(AK)、全氮(TN)、全磷(TP)以及全钾(TK)8项土壤养分指标,以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利用模糊数学隶属度函数模型计算土壤肥力综合指数;结合相关性分析与主成分分析,对冰岛五寨古茶园的土壤养分及肥力质量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表明:冰岛五寨古茶园土壤pH值在4.70~6.16之间,均值为5.45;OM含量在14.97~123.24 g/kg之间,OM含量丰富;AN含量为78.17~327.37 mg/kg,其中冰岛老寨和糯伍两地均有4.76%的土壤处于Ⅲ级标准,存在供氮不足;AP含量储备充足,含量在10.35~474.54 mg/kg之间,冰岛老寨处于高位水平;AK含量在56.67~590.00 mg/kg之间,坝歪含量总体偏低,部分土壤缺乏钾素;TN、TP、TK的含量范围分别0.33~5.34、4.68~22.38、14.94~45.41 g/kg,TP、TK含量远高于优质茶园标准;相关性与主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9.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土壤肥力特征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48,自引:9,他引:48  
通过综合分析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特征来评价不同施肥体系培肥土壤能力,以期建立科学施肥制度,为实现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位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禹城试验基地长达26 a的不同施肥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对2种土壤物理肥力指标、10种化学肥力指标及2种土壤生物肥力指标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综合评价了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物理肥力、化学肥力及生物肥力因子,并对不同施肥制度土壤肥力水平进行综合评分。结果表明:1)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肥力因子影响差异显著。单施有机肥及有机无机配施与单施化肥相比,土壤容重降低5.0%~11.0%,土壤总孔隙度增加4.1%~9.9%:土壤有机碳、全氮增加95%~136%、69%~137%,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5倍,土壤速效钾增加81%~103%;土壤微生物碳、氮分别增加50%~112%、34%~79%,土壤pH值下降了0.15~0.47个单位。2)将14个土壤肥力因子分为2个主成分综合表征土壤肥力,其中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全碳、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有机氮、土壤微生物碳、土壤微生物氮、土壤速效钾、土壤全磷、土壤速效磷、土壤有机磷、pH值等肥力因子在主成分一上有较高的负荷,贡献率83.73%;土壤全钾在主成分二上有较高的负荷,贡献率8.49%。3)聚类分析方法把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差异强度分为4类:常量有机肥和常量有机无机配施、常量化肥和高量化肥、不施肥、高量有机肥。4)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培肥效果依次表现为:高量有机肥常量有机肥常量有机无机配施高量化肥常量化肥不施肥。单施有机肥以及有机无机肥配施与单施化肥相比能有效增加土壤养分含量,调节土壤养分平衡,能从土壤物理、化学、生物肥力方面综合提升土壤肥力水平,提高土壤养分供应能力。  相似文献   

10.
大小兴安岭林区不同林型土壤养分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基于大小兴安岭地区主要林型野外采样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红松林、针阔混交林、白桦林、樟子松林和蒙古栎林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垂直分布特征,并对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林型土壤(0-40 cm)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养分含量差异显著.有机质、全氮、速效磷3种土壤养分的总体分布是白桦林、针阔混交林比较高,针叶林次之,蒙古栎林比较低;而速效钾含量以蒙古栎林、白桦林为最高,针阔混交林却比较低.用改进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大小兴安岭林区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特别丰富,速效磷含量为中等至较丰富,不同林型土壤养分总体处于良偏优水平,但速效钾比较缺乏,成为该林区土壤质量的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揭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地植被恢复的土壤养分制约性因子,为严重侵蚀退化马尾松林地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在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花岗岩风化红壤区,植被恢复差异较大的4种马尾松样地的0—5,5—20,20—40cm的土壤养分试验分析。[结果](1)恢复较差的马尾松林地的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均较低,土壤保肥能力差,养分易随土壤侵蚀而流失。(2)所有样地的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变化规律基本上为:恢复较差恢复中等恢复较好恢复好。(3)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在第1主成分上的载荷分别为0.921,0.931,0.974,0.906,0.874。(4)4种恢复样地土壤表层全钾差异不显著,其他层土壤规律不明显,植被恢复好的样地的pH值最小,但是马尾松林下植被生长良好。[结论]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植是马尾松林地植被恢复主要制约因子,全钾、pH值不是马尾松林地植被恢复制约性因子。  相似文献   

12.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林地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养分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钊  魏天兴  朱清科  陈珏  赵彦敏 《土壤》2016,48(4):705-713
通过对陕西吴起县黄土沟壑区退耕还林地不同林分(沙棘、刺槐、油松、小叶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特征进行研究,比较4种典型林分及退耕草地“根际效应”及根际对养分的截留效应,评价根际效应对土壤特性产生不同改良效果,为黄土沟壑区退耕地人工林科学选择造林树种提供理论支持。研究表明:1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碱解氮含量和速效钾含量表现出显著差异,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呈现明显的根际聚集现象。2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总体高于非根际,仅油松样地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小叶杨样地中脲酶活性根际低于非根际。3根际土壤中脲酶活性与细菌和真菌数量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真菌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有机质含量与细菌、放线菌数量和脲酶活性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均与细菌、真菌数量和脲酶活性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在非根际土壤中,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明显降低。4从土壤肥力综合水平看,根际土壤肥力水平综合得分总体上大于非根际土壤,其中根际土壤中沙棘小叶杨油松刺槐草地。沙棘能大幅度提高土壤肥力,具有较好的土壤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13.
A two-year field trial was conducted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intercropping with peanut and Camellia oleifera monoculture on soil characteristics, nutrients status as well as soil microbial activity in a young C. oleifera plantation on latosolic red soil. Compared with C. oleifera monoculture, the soil porosity in intercropping C. oleifera with peanut was increased by 11.45 and 8.41%,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by 14.74 and 16.90%, the rhizosphere fungi populations by 21.46 and 15.38%, the rhizosphere bacterial populations by 52.19 and 43.87%,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by 4.72 and 5.69%, the available nitrogen (N) by 10.71 and 14.51%, available calcium (Ca) by 10.53 and 17.39% and available magnesium (Mg) by 18.18 and 20.00% in 2012 and 2013, respectively. However, intercropping significantly reduced soil bulk density, soil total and exchangeable phosphorus (P), soil total and exchangeable potassium (K) and exchangeable aluminum (Al) in both years. Therefore, the beneficial effect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improvement of bulk density, soil nutrient element and the reduction in pH, as well as the rhizosphere microbial populations in intercropping systems.  相似文献   

14.
岩溶区不同恢复阶段檵木根际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植被恢复阶段中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根际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揭示岩溶石漠化区不同恢复阶段下檵木养分利用规律及限制因子,为岩溶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生态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桂西北岩溶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灌木林、原生林)檵木根际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檵木根际土壤C、N、P含量表现为灌木林阶段高于原生林阶段,而C∶N,C∶P,N∶P比值则刚好相反;同一植被恢复阶段,不同坡位间檵木根际土壤C∶P与N∶P比值存在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C含量与土壤N∶P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N,P均与C∶N,C∶P,N∶P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C∶P与C∶N,N∶P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檵木根际养分供应状况与其生境密切相关,在植被恢复前期(灌木林)檵木生长容易受N素限制,到植被恢复后期檵木生长易受P素限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探寻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后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下土壤团聚体养分含量与分布的变化。[方法]以大兴安岭1987年发生特大森林火灾形成的重度火烧迹地上分别在1989年、2000年、2010年种植的落叶松人工林(11,21,32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团聚体各粒级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开展土壤团聚体养分分布特征研究。[结果](1)在重度火烧迹地上不同林龄的落叶松人工林中,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钾的含量均随着粒径的减小逐渐上升,<0.5 mm粒级含量最大。(2)随着落叶松人工林林龄的增长,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均逐渐上升。32年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相较于11年落叶松人工林分别显著增加77.35%~130.24%,77.61%~143.36%,105.84%~147.98%,94.58%~155.96%,206.98%~537.09%(p<0.05)。21年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高于11年落叶松人工林,但二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Nutrients sorbed onto eroded sediment from small bounded plots installed in newly burned and unburned Eucalyptus globulus and Pinus pinaster forests in the Águeda Basin, north-central Portugal were measured over an 18-month period. The data are used to determine: (i) the effects of fire on nutrient loss, (ii) the importance of fire-induced losses on soil fertility, and (iii) temporal variations in nutrient losses. Fire increased losses of total nitrogen, exchangeable potassium and available phosphorus by 3–4 orders of magnitude. This is attributed to increased erosion and high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at the soil surface in the burned forests, where burning of organic matter and vegetation increased nutrient availability. Enhanced rates of loss were sustained for at least 3 years, resulting in much greater post-fire nutrient losses than reported in drier regions of the Mediterranean. Losses of available P had the greatest potential for reductions in soil fertility.  相似文献   

17.
不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枯落物输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枯落物输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林分生长影响,选择适宜的人工林经营措施提供参考.以2 500,3 300,4 500,6 000株/hm2(分别记为M1、M2、M3和M4)4种造林密度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结构方程探究不同密度马尾松林枯落物输入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分密度对枯落物和土...  相似文献   

18.
北京山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梁斌  齐实 《土壤》2018,50(4):769-777
为了揭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分布特征并且指导土壤规划管理,以北京市西部山区水源林和京津风沙源地带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大田采集样本的基础之上,运用了地统计学与GIS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了典型区域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变化格局,同时采用模糊模式识别理论对土壤养分等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其变异特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整体上符合正态分布(P0.05),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的空间分布变异性较强,碱解氮和全氮的变异系数相对降低,并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呈现逐渐缩小趋势。土壤养分的各项指标能够较好地符合半方差函数模型,有机质和全氮具有较好的空间自相关性,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效磷体现出中等自相关性,土壤养分整体分布格局的空间自相关性水平较强。土壤碱解氮含量等级为中等的比重最大,其面积占比为27.87%;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整体处于缺乏状态;而有机质含量在很丰富等级比重较大,且区域73.77%的土壤质地类型属于有机质丰富;全氮含量变化程度较低,并且大部分地区处于丰富的水平;区域土壤肥力的综合水平为IV。研究成果为区域土壤资源使用划分、修复重建以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八达岭山地次生林土壤养分与磷酸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北京八达岭山地土壤肥力状况,以黑桦、糠椴、核桃楸3种次生林为对象,对其土壤养分和磷酸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养分有明显的表聚效应;土壤全磷含量仅为0.39~0.66g.kg-1之间,有可能出现缺磷现象;土壤磷酸酶的活性以酸性磷酸酶为主,呈垂直递减分布规律;各种土壤养分和磷酸酶活性均有明显的根际效应,根系/本土比值在1.02~5.25之间。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表明,土壤磷酸酶活性与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土壤肥力评价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20.
徐勇贤  梁强  周勇  陈志清  王火焰  黄标 《土壤》2024,56(1):103-111
以云南抚仙湖北岸澄江市约1 130 hm2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土壤物理、化学性质,评价了研究区土壤质量状况,并进一步利用空间分析、相关分析与主成分分析对研究区烟草种植的主要土壤障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整体偏黏(平均黏粒含量496.7 g/kg)、偏碱(pH均值7.45)、有机质含量较高(均值28.55 g/kg)、大中微量营养元素有效态含量也整体偏高(水解性氮均值119.10 mg/kg、有效磷均值68.85 mg/kg、速效钾均值208.44 mg/kg、有效锰均值28.14 mg/kg),但各土壤性质在空间上变异较大。土壤基础地力、人为施肥管理、质地、酸碱性、有效锰是影响该地区土壤肥力的主要障碍因素,这些因素可通过有机质、速效钾、黏粒、pH、有效锰等指标进行评价,并指导烟草种植的土壤管理。烟草种植过程中应根据土壤性质、烟草养分需求,结合土壤养分空间变异采取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