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苎麻根际土壤浸提液进行了检测分析,以对苎麻根系分泌物的组成进行初步探索。以乙酸乙酯和正己烷为浸提剂浸提"湘苎3号"、"多倍体1号"、"中苎1号"、"湘苎7号"和"R057"根际土壤,浸提液通过过滤、浓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了组分分析。"湘苎3号"、"多倍体1号"、"中苎1号"、"湘苎7号"和"R057"根际土壤乙酸乙酯浸提液中物质相对含量分别为4.77%、3.94%、3.48%、3.86%和4.19%,正己烷浸提液中物质相对含量分别为6.93%、5.58%、5.54%、7.11%和6.29%。苎麻根际土壤乙酸乙酯和正己烷浸提液中分别检测并鉴定了20、12种物质,主要包括烷烃类、酯类、酸类等,含量相对较高的有棕榈酸、油酸酰胺、2-甲基二十烷、正二十七烷等。其中棕榈酸是典型的化感物质,其对苎麻生长产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明不同覆盖方式防雨棚对空气温、湿度及周年蔬菜生长的影响,分别在"防雨棚(四周空)"、"防雨棚+网(四周覆盖防虫网)"和"露地"轮作"菜心-菜心-番茄/辣椒",并利用温湿度记录仪监测全年的气温及空气相对湿度。结果表明,全年白天"防雨棚"和"防雨棚+网"的气温稍高于"露地",但平均最高气温的差异不超过3℃。全年白天"防雨棚"的空气相对湿度最高、"防雨棚+网"与"露地"接近或更低。全年保持40%~80%空气相对湿度的时长比例,"防雨棚"、"防雨棚+网"和"露地"依次为50.4%、38.6%和43.3%。在蔬菜生产中,"防雨棚"显著增加菜心产量,增产33.0%~57.5%,减少虫害发生;"防雨棚+网"菜心产量介于"防雨棚"和"露地"之间,差异不显著,但防虫效果突出且稳定,虫叶率在7%以下,虫情指数在2以下。"防雨棚"、"防雨棚+网"减少番茄死苗率64%以上,增加番茄产量近3倍,提高辣椒产量近1倍。因此,"防雨棚"和"防雨棚+网"周年空气温、湿度环境适宜华南地区蔬菜生长,"菜心-菜心-番茄/辣椒"的周年轮作模式适宜在"防雨棚"和"防雨棚+网"推广。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水稻生产中的"高氮肥、低基本苗"问题,2014年在洞庭湖区的益阳笔架山乡示范推广了"减氮增苗"丰产节肥技术。早稻示范推广区的株两优819、湘早籼45号、中早39的产量分别比常规操作区高5.6%、4.5%、4.6%;晚稻示范推广区的五优308、湘晚籼12号、湘晚籼17号的产量分别比常规操作区高5.4%、4.6%、4.8%,表明"减氮增苗"丰产节肥技术模式在洞庭湖区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40%"多菌灵.恶霉灵"可湿性粉剂是一种新的复配药剂,2007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0%"多菌灵.恶霉灵"对人参立枯病防治效果优于95%恶霉灵和50%多菌灵及敌克松。为了进一步探讨、验证不同年份40%"多菌灵.恶霉灵"对人参立枯病的防治效果,确定其最佳施药量及施药技术,以便为生产应用提供  相似文献   

5.
不吸水链霉菌公主岭变种(农抗"769")是一株来源于土壤中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农用链霉菌,为明确农抗"769"对大豆抗疫霉根腐病的免疫诱抗作用及对大豆生长土壤微环境的影响,对盆栽种植不同大豆品种植株进行下胚轴创伤接种,鉴定大豆幼苗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接种7 d后测定幼苗叶片PAL、PPO、MDA、SOD、CAT、POD、GLU的活性及Chl的含量。小区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在大豆播种后以农抗"769"菌液浇灌,采用稀释平板法测定不同生育期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真菌、放线菌菌群数量,并测定土壤中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等生物酶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农抗"769"菌液浇灌后不同品种的大豆幼苗在抵御疫霉根腐病侵染时发病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4个品种在农抗"769"诱导下抗性顺序为:Williams 82沈农9号九农21 Jack,分别比对照提高74.74%、68.82%、14.32%和8.30%。农抗"769"诱导可增强大豆幼苗的诱导抗性,且在病原菌侵入时具有更强的系统抗性。在病原菌与农抗"769"的双重诱导下,PAL、PPO、SOD、CAT、GLU表达量分别比对照提高95.22%、34.55%、9.46%,73.01%和10.71%,Chl的含量比对照高18.19%;MDA比对照降低了33.47%,POD活性比对照降低0.69%,差异不显著。农抗"769"菌液浇灌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优化及土壤酶活性升高具有促进作用。农抗"769"菌液浇灌后大豆植株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细菌、放线菌菌群数量增加,真菌菌群数量降低,根际土壤中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最高分别提高342.59%、73.98%和150.27%,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不显著。农抗"769"诱导可提升大豆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并对其生长的土壤微环境的改良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早稻中嘉早17和连作晚稻甬优538为材料,研究了施用叶面肥"喷施宝"和"施尔美"对早、晚稻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晚稻在穗期喷施叶面肥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早稻喷施叶面肥较未喷施对照增产7.92%~25.90%,晚稻喷施叶面肥较未喷施对照增产5.31%~12.06%;2种叶面肥以喷施"施尔美"的增产效果更好,用量宜控制在25 g/667 m2。  相似文献   

7.
不同类型化控剂对春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紧凑高抗玉米品种中单909为试验材料,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研究拔节期至大喇叭口期分别喷施"增产胺"、"吨田宝"及"DA-6"3种不同类型化控剂对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3种不同类型化控剂均可提高玉米子粒产量,"增产胺"和"吨田宝"的增产最为显著,较对照分别增产6.9%和6.6%;化控剂处理对行粒数和穗长影响不明显,明显缩短了秃尖长度,"增产胺"、"吨田宝"、"DA-6"处理分别较对照缩短23.9%、16.6%和28.3%;喷施"增产胺"同时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吨田宝"增加玉米穗粒数,"DA-6"提高玉米的千粒重;"增产胺"与"吨田宝"处理后收获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DA-6"处理收获指数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相比,化控处理后叶面积指数、各生育期生物总量均明显增加;对叶片SPAD值的影响存在差异,"增产胺"和"吨田宝"均提高穗位叶的SPAD值,"DA-6"对穗位叶SPAD值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小麦-玉米双晚种植对周年产量和资源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了解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晚播、夏玉米晚收"双晚"种植模式的增产效应,选用3个半冬性冬小麦品种和3个中晚熟夏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冬小麦播期、夏玉米收获期对周年产量及水温资源分配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期晚播冬小麦增产0.98%~8.17%,晚收夏玉米产量提高1 050.2~1 459.4 kg·hm-2,"双晚"种植模式周年最高产量达19 409.6 kg·hm-2,增幅16.64%。冬小麦适期晚播使降水生产效率和积温生产效率分别提高7.06%~14.68%和5.95%~13.49%,夏玉米晚收分别提高1.22%~4.44%和2.48%~5.50%。说明"双晚"种植模式能有效利用水、温资源,起到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9.
2006~2008年在永州市农科、宁远县对烟草害虫天敌种类进行了调查,共发现烟草害虫天敌2个纲10个目51个种,烟青虫(棉铃虫)寄生率41.2%~52.3%,最高69.8%,斜纹夜蛾平均寄生率11.13%,最高65.5%,两者均被"棉铃虫齿唇姬蜂"和"螟蛉悬茧姬蜂"寄生。  相似文献   

10.
棉田播前膜下滴施土壤盐碱改良剂“禾康”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膜下播前滴水春灌随水滴施不同剂量的盐碱改良剂"禾康"。结果表明,滴施土壤盐碱改良剂"禾康"60kg·hm~(-2)与滴施30kg·hm~(-2)、对照田相比出苗率分别高4.5%和10.5%,保苗率分别高5.8%和13.5%,棉花产量分别高9.07%和26.2%,每公顷产值分别高3436.56元和8583.84元,利润分别高1241.76元和3621.84元。  相似文献   

11.
2002~2010年对250个甜、糯玉米新品种进行玉米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和亚洲玉米螟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年份间的平均病害级别差异显著,玉米螟的食叶级别无显著差异。所有鉴定品种中,对大斑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占80.0%,对小斑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占76.4%,对茎腐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占77.2%,对玉米螟表现中抗及以上的仅占5.8%。根据玉米类型分析,甜玉米的综合抗性高于糯玉米,甜玉米品种"蜜脆678"、"华珍"和"绿色超人"等12个品种以及糯玉米"浙糯玉4号"和"京甜紫花糯"等10个品种的综合抗性较佳,表现出较强的抗病虫性。  相似文献   

12.
周家明  张文 《人参研究》2010,22(1):47-48
观察"三七灵仙骨刺膏"在临床上的疗效。应用"三七灵仙骨刺膏"对128例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坐骨神经疼痛、肩周炎、腰腿痛、四肢关节痛、骨质增生、以及各种不明原因引起的疼痛给予贴敷治疗。显效12例,治愈96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84%,治愈率75.8%,无效16%。  相似文献   

13.
连作晚稻无土基质育秧机插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连作晚稻机插要取得成功育秧是难点。为明确不同育秧基质对机插连作晚稻盘育秧苗素质、栽后水稻植株长势及成熟期产量的影响,以武育粳7号为试验材料,在田间进行了不同育秧基质育秧效果的试验。结果表明,用"国瑞"无土基质所育秧苗素质好,根系发达,机插后植伤轻,能使武育粳7号提早返青分蘖,改善群体茎蘖质量;相比营养土育秧和田泥育秧,用"国瑞"无土基质育秧机插水稻有效穗数增加8.97%、19.65%,每穗总粒数增加6.29%、11.68%,最终理论产量提高14.53%、27.25%,实际产量提高13.60%、26.17%。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生物拌种剂"苗说好"进行拌种试验,结果表明:"苗说好"拌种剂拌种,较常规拌种剂,大豆出苗率提高1.3%~2.8%,幼苗长势强,叶面积指数、根瘤数及干鲜重也有所增加,产量较空白对照提高5.8%~8.8%,较常用拌种剂提高4.7%。  相似文献   

15.
EGCG3" Me提取与分离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HPLC、聚酰胺树脂、HPTLC等技术手段,进行EGCG3"Me的提取与分离纯化研究.通过正交实验表明,EGCG3"Me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70%、回流时间3 0 min、回流温度80℃、料液比1:10,质量分数为0.89%.采用40%酒精、60%酒精进行冼脱时,有大量EGCG3"Me富集.以甲醇:氯仿...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水稻品种特籼占25为材料,设置农民习惯栽培、"三控"施肥和节水高产栽培3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病虫害发生、抗倒性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农民习惯栽培相比,"三控"施肥和节水高产栽培处理的纹枯病病情指数分别减少56.5%~69.2%和70.9%~80.0%,稻纵卷叶螟卷叶率分别降低28.1%~66.5%和70.1%~71.9%,稻飞虱百丛头数分别降低了35.1%~77.9%和71.9%~80.8%;"三控"施肥处理下水稻基部第1、2、3节间长度分别缩短了9.1%~20.1%、4.7%~12.9%和1.5%~7.8%,节水高产栽培处理下分别缩短了23.9%~27.4%、19.7%~26.8%和10.2%~21.4%,植株抗倒性均大幅提高;"三控"施肥处理的稻谷产量增加1.7%~5.5%、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11.7%~16.5%、纯收入增加1 972~2 114元/hm~2,节水高产栽培处理的稻谷产量增加9.9%~19.7%、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34.3%~46.3%、纯收入增加2 010~4 305元/hm~2。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应用对减少水稻病虫害,提高产量、抗倒伏能力和种植收益均具有明显的优势,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郭义龙 《福建热作科技》2007,32(3):12-12,14
通过对"荣禾旺"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在蘑菇上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蘑菇喷施"荣禾旺"含氨基酸水溶肥料400倍液、800倍液均能增产,分别比对照增长29.2%、28.3%,增产效果显著,经济效益好。  相似文献   

18.
2005年,在邯郸、邢台、衡水、沧州、保定等地,70%~80%的棉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苗不全"现象.根据调查分析,认为"棉苗出不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9.
大豆玉米“扩行增密”带状复种技术在山西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大豆玉米"扩行增密"带状复种技术在山西的增产效果及筛选适宜的大豆品种,应用大豆品种汾豆78与玉米品种大丰30研究了山西省传统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与大豆玉米"扩行增密"带状复种技术对比,应用大豆品种汾豆78、79、56、92及93与玉米品种大丰30进行了大豆新品种筛选。测定了大豆苗期、盛花期、结荚期的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积累,大豆成熟后的品质,大豆玉米成熟后的植株性状和产量。结果表明:大豆玉米"扩行增密"带状复种技术与传统套作模式相比,带状复种技术下大豆植株总叶绿素、籽粒蛋白质及油脂含量更高,蛋白质和油脂含量分别为42.28%和19.84%,大豆与玉米产量分别为531.0和9 514.5 kg·hm~(-2),分别增产6.6%和70.7%。大豆新品种筛选结果显示,汾豆93在植株生长后期干物质及叶绿素含量最高,植株性状最佳,成熟后籽粒的品质最好,蛋白质和油脂含量分别为44.08%和20.2%,玉米大豆综合产量最高,大豆和玉米的产量分别为894.0及10 550.7 kg·hm-2,比对照组分别增产了68.7%和10.9%。表明这种大豆玉米"扩行增密"带状复种技术适合在山西省生态环境条件下应用推广,汾豆93与大丰30是"扩行增密"带状复种模式较好的搭配品种。  相似文献   

20.
调查了"3414"氮磷钾肥配比对甘蔗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肥区出苗率、有效茎、茎长、茎径最低,分别为65.6%、47760株/hm2、151.40cm、2.01cm;N2P2K2组合出苗率、有效茎、茎长、茎径最高,分别为82.8%、66320株/hm2、193.75cm、3.14cm,比无肥区高26.22%、38.86%、27.97%、56.22%。通过甘蔗"3414"试验,确定甘蔗施肥参数,为甘蔗丰产提供施肥的科学依据,对甘蔗合理施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