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窑窖农业是干旱山区发展高效农业的一条新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窑窖农业是建立在利用雨水资源基础上这发展起来的集流农业,它经历了三个阶段:雨养农业,径流农业,窑窖农业,在固原试验的试验与应用中,“窑窖农业”在干旱山区的高效农业建设中已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充分证明它是发展干旱山区高效农业的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2.
窑窖集雨滴灌成为解决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途径之一。该文分析了窑窖分散式水源特点:水量较小,零星分布,管道设计困难,系统管理繁杂。以在农作物缺水关键期进行灌溉为出发点,根据水窖和地块分散的特点,通过对水窖输水线路优化设计,降低灌溉的管理和工程造价,设计最佳滴灌输水路线,达到水源联合调度的目的,并与传统设计方法和图论优化设计法进行了比较。所提出的设计方法适合解决各种地形条件下分布水源的输水路线布置问题。  相似文献   

3.
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观点出发,提出将高速公路上传统的开敞式蒸发池设计模式改为地埋式蓄水窖,充分集蓄利用雨水资源,以灌溉道路两侧农田内的经济作物或路域内绿化植物.这不仅可变废为宝,也改变了道路蒸发池的不雅景观.文中提出了一个容积为147m3的窑窖和沉沙池结构设计图.  相似文献   

4.
豫西山地生活用雨水集流系统的设计计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生活用雨水集流系统设计计算的任务 ,就是确定最优的集流场面积和贮水窖容积 ,即满足生活供水需求的集流场面积和贮水窖容积的最小值。以频率为 75 %和 95 %的特征水文年为基本计算年份 ,以降雨期的降水量、间雨期持续日数、最大间雨期日数和人均日需水指标为参数 ,根据逐日降水资料 ,计算出豫西山地各代表站的最优贮水窖容积和最优集流场面积。  相似文献   

5.
我国黄土地区水窖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水资源的缺乏使雨水集流工程的进行势在必行,水窖具有体积小、用材少,费用低、易保持水质等优点,因此在半干旱黄土地区应用非常广泛。本文对水窖的类型、结构、施工、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概述,并提出相关建议及对水窖的前景做出预测,目的是为今后的水窖研究工作提出了一定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合理高效地利用雨水资源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是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不易利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我们在陕西省“窖灌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对蓄水设施的修筑、运行、维护及水质、雨水利用现状等进行了调研和考察,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及进一步发展的思路,为该地及整个渭北地区雨水集流灌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MBER土壤固化剂集流场的施工工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工集流场常用的防渗材料有混凝土、聚乙烯薄膜和沥青玻璃丝油毡等,这些材料的集流效率高,但是存在造价高或耐久性差的缺点。应用土壤固化剂修建集流场,能够有效解决集流材料造价高和耐久性差等问题。在阐述MBER土壤固化剂的组成和固化机制、原材料的技术要求、配合比设计和集流场结构设计等基础上,重点研究土壤固化剂集流场的施工工艺,提出了在干硬性施工工艺中混合料的均匀性、含水率和施工时间是应用固化剂修建集流场的关键技术,建议加强对塑性施工工艺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宁夏南部干旱山区8县把集雨水窖作为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发展集流节水灌溉、保持水土、扶贫到户的一项重要措施,已初见成效。截至1997年,已累计修建集雨水窖30余万眼。群众从示范和实践中认识到多修窖、多存水的重要性,树立了存水如存粮、存水如存钱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谢儿渠流域1983~1995年13年的降水实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流域降水在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和一次降水量特点以及拦蓄利用的可能性,预测了可利用的降水量、径流量以及可发展窖灌农业的潜力.提出了流域利用水窖蓄水发展窖灌农业的方案。发展窖灌农业是雨育农业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农业种植从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的一种方式,是实现小流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晋西黄土区旱井沉沙池结构形式试验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旱井集雨系统中急需解决的沉沙减淤问题,考虑到研究区的具体条件,在分析沉沙池中泥沙运移规律的基础上,设计出6种简单、实用的沉沙池结构形式。通过人工降雨试验,得出在系列变雨强条件下,在以5°左右的裸露夯实黄土面(保持土面初始含水率8%~15%,干容重1.40~1.60 g/cm3)作为人工集流场时,均以第Ⅴ和第Ⅵ种沉沙池的沉沙效果较好,沉沙效率分别为89.38%和92.28%,比对照提高约20%,是一种合理的结构形式。为今后旱井沉沙池的应用研究,做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不同材质水窖贮存雨水水质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劣质水贫困地区解决饮水安全存在的集雨水窖材质对水质影响研究薄弱的问题,通过对不同材质的水泥砂浆抹面水窖、固化土水窖、橡塑水窖3种水窖贮存雨水的浊度、pH值、COD等指标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了雨水集蓄生活型水窖水水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贮存雨水初期水质各指标波动较大水质难确定,而后在长期贮存中水质各指标逐渐趋于稳定平衡。浊度、COD、微生物指标之间互相关,收集低浊度的雨水对水的自净、微生物生长的限制及消毒有重要作用,建议应加强集流面管理,或通过过滤池实施应用,将浊度降低在初期。不同材质水窖对雨水水质净化各有优劣,基本能满足饮用水标准,实际采用时应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2.
黄土地区水窑窖设计参数与施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岩土稳定理论 ,分析了黄土地区水窑窖的合理断面形状 ,提出水窑主要几何参数矢跨比的计算公式。探讨了我国分布的黄土力学性质分区规律和水窑施工技术 ,并对典型地区水窑矢跨比的合理取值进行了计算 ,旨在为黄土水窑规范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针对如何合理配置水窖以解决黄土高原梯田种植苹果存在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利用WEPP模型,在对0~200 cm土壤储水量动态变化模拟验证的基础上,以满足梯田苹果在不同典型代表年的生育期需水为目标,对水窖进行优化配置。结果表明:在更新土壤及作物管理数据库后,WEPP模型可实现对梯田苹果园0~200 cm土壤储水量的动态模拟;利用土壤水分动态变化选择典型年来进行水窖优化配置,更能满足苹果的需水要求;黄土丘陵沟壑区适宜的水窖配置干旱年为1 150 m3/hm2,平水年为180 m3/hm2,湿润年为50 m3/hm2。该研究为高效利用该区有限水资源提供了一种基于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来满足苹果生长需水的水窖优化配置方法。  相似文献   

14.
黄土丘陵区不同下垫面降雨产流与蓄水窖工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山西洪洞建立了农膜、公路、农田小路、农田下垫面产流场,对不同下垫面的降雨产流量及蓄水窖主要工艺技术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观测的27次降雨中,在同一坡度、同一降雨量条件下,不同下垫面的产流量存在较大差异。农膜、公路、农田小路和农田下垫面的产流量分别占总降雨量的81.4%、73.6%、41.6%、2.7%。表明前三者均有较好的集水效果,而农田产流效果较差。研究提出的蓄水窖主要工艺技术体系经大面积示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水窖沉沙池结构形式试验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单厢式矩形断面、单厢式梯形断面、迷宫式、旋流式等4种结构形成的沉沙池沉沙效率对比试验表明,以迷宫式沉沙池效果最佳,平均沉沙效率可达88.3%。此种结构形式的断面尺寸为1 m、宽0.4 m,迷宫室底部比集水渠低0.2 m,迷宫分成5个小厢室,每个厢室长0.146 m,沉沙池首部的静水池深0.25 m。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定向爆破筑坝先期拦洪蓄水,再给爆堆体注水固结,水坠加坝整修的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内蒙乌兰察布盟麻地壕治沟骨干工程进行了实验验证。对这一技术在理论和实施方面的问题及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7.
乐都县干旱山区集雨补灌高效农业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乐都干旱山区实施集水高效农业气候学基础的分析,结合现有工作基础,重点讨论了集水区表面处理、蓄水窖建造及田间供水设施为主的雨水集蓄工程技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为目的,进行集雨补灌试验研究.对地膜油籽、温棚蔬菜、马铃薯的有限补偿供应效应和农艺学节水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作物需水关键期进行补灌,可以达到水分供应的补偿或超补偿效应,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率,促进旱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户宅院径流利用实地试验研究表明,修建水泥水窖并水泥处理院面为最佳宅院集水技术组合。这种技术可使组合集水效率比自然院面、屋檐下铺水泥面的集水效率提高7个百分点以上,入窖径流含沙量也显著下降。按试验所得水窖尺寸公式建造水窖,可较传统方法节约投入23%,可集存宅院全年径流的68.5%。利用宅院水窖发展庭院经济,可显著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