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贵州某矿区酸性废水排放下游0.3~1.5 km范围内的15.2万m2农田为研究对象,采样分析研究区域污染源、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和农作物重金属含量,结合统计分析和空间插值模拟方法,研究矿山酸性废水排放对下游农田土壤和农作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矿区废水的外排使其下游农田灌溉水pH降低,土壤酸化;研究区域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国家标准风险筛选值,农作物中仅有Cr含量超标,农作物与土壤重金属含量相关性不显著;普通克里金空间插值分布图显示pH、Fe、Mn、Cu、Hg和Pb含量分布整体呈现随着与矿山排水源距离增加而增加。这可能与土壤中低pH促进几种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有关。As、Cr整体分布趋势随着与排放源距离增加而降低,这说明土壤As、Cr分布主要受到污灌水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矿山酸性废水排放降低研究区域灌溉水pH和导致土壤酸化是最主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铜矿硫酸盐废水灌溉的农田,土壤中水溶性硫和吸附性硫大幅度提高,且均有向下层土壤迁移的能力;盐酸可溶性硫增幅较小,且主要沉积在表层土壤。铜矿尾砂废水对土壤酶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从而使污灌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增加,有机硫含量明显上升。土壤在强还原状态,大量的可溶性硫酸盐转化为硫化物是造成晚稻生长受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高硫煤矿煤矸石-土壤体系中Cu的迁移转化规律,用酸性煤矿废水连续浸泡贵阳花溪麦坪煤矿煤矸石及周围农田土壤15d,分析了浸滤液中Cu2+浓度、pH及浸泡前后煤矸石及周围农田土壤中Cu的赋存形态变化。结果表明:煤矸石中硫化物矿物分解释放出Cu和H+,是酸性煤矿废水中Cu2+的来源;煤矸石中有机质和铁的胶体对释放出的Cu有部分吸收作用,在pH降低的条件下,吸附的Cu会解吸于煤矿废水中。土壤对酸性煤矿废水中Cu2+有吸附作用,主要结合于酸溶态和可氧化态中;pH是影响吸附量的最重要因素。土壤对酸性煤矿废水中H+的缓冲作用使土壤中Cu含量随煤矸石堆距离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受煤矸石降尘的影响,周围旱地土中可能会出现Cu的活化。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还田利用对农田土壤养分及重金属的影响,选取宁夏固原市6家马铃薯淀粉生产企业,分别采集施用与未施用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的农田土壤样品,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和综合指数评价分析土壤养分及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农田土壤各项重金属指标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P>0.05,表明施用与未施用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的各企业农田土壤中各项重金属含量无显著差异;各企业土壤环境综合指数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P>0.05,表明施用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的农田土壤整体环境质量与未施用的相比无显著差异,与土壤各项重金属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结论相互印证。土壤养分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P<0.05,施用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的农田土壤各项养分含量显著提高,参考北京市土壤养分分等定级标准的综合指数评价法分析,农田土壤养分由未施用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时的中级(土壤养分综合指数I=53)水平提升到施用后的高级(I=83)水平。研究表明,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还田利用在增加土壤肥力的同时不会造成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5.
沼液排放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沼液排放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对比研究了沼气站周边在不同沼液影响频率下的土壤容重、酸碱度和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结果表明,受沼液影响的土壤质量发生了变化,其中长期受沼液排放影响的土壤、人工每年灌溉4次沼液的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土壤容重降低,酸碱度变化不大;与海南省砖红壤农田平均水平相比,受沼液排放影响的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钾含量明显增高,全磷含量偏低,说明长期排放沼液已经造成了土壤氮、钾盈余,磷缺乏,养分供给不平衡。  相似文献   

6.
覆盖种植措施对农田土壤中N_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覆膜和种植措施对农田土壤中N2O排放通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冬小麦生长期内,覆膜与不覆膜措施相比较,无论种植小麦与否,土壤中N2O的排放通量显著增加;种植小麦与休闲地相比较,无论覆膜与否,土壤中N2O的排放通量也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7.
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周转及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田管理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显著,进而制约土壤肥力、农业生产及粮食安全,影响气候变化和环境健康。本文综述了不同农田管理措施(施肥方式、种植制度、耕作模式)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含碳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发现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情景下土壤有机碳增速最快,且施肥量与土壤碳库存在阈值效应;有机肥的施用增加了土壤中CO2排放通量,磷、钾两种肥料的施用与施用氮肥相比更能降低农田土壤排放温室气体产生的全球增温潜势;提高有机肥和磷肥的施用比例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丰富度的提高和微生物量碳的积累。种植结构和种植密度均会影响农田土壤的碳储量,种植结构对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影响显著,轮作和间作的种植模式与传统单一作物种植相比可有效减少农田含碳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轮作与连作相比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利于农田土壤固碳效率的提高,可降低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且对微生物活性、多样性、群落结构以及碳源利用情况均有积极影响。最后总结了国际主流碳模型在农田生态系统的应用概况,并提出了未来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8.
农田氨排放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从源头上控制对大气中PM2.5贡献率较高的氨排放,对降低大气污染物PM2.5含量、以及减少雾霾污染起着很重要作用。在农业源氨排放中,由农业活动(主要是施肥)导致的氨排放占整个农业源氨排放的40%。因此,总结农田氨排放的研究进展,分析影响农田氨排放的主要因素,描述农田氨排放的规律,对国家制定氨减排措施有指导意义。通过对农田氨排放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发现影响农田系统氨排放的因素包括气象条件(温度、降水、风速和光照强度)、土壤因素(土壤类型、理化特性、含水量等)、施肥因素(肥料种类、施肥量、施肥方式及灌溉和施肥时期)、和农作物(种类,生长时期)。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有:温度、风速、土壤pH、土壤粘粒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率、肥料类型、施肥量、施肥及灌溉的方式。其中温度、土壤pH、有机质含量以及施肥量与农田氨挥发量呈正相关关系;风速与含水率在一定范围内与氨挥发呈正比关系;土壤粘粒含量与氨挥发呈负相关。上述的研究都是基于合理施肥,增加氮肥利用率,减少氨排放导致的氮损失为目的的,而以减少环境污染物、保持空气质量为目的氨减排措施的研究较少。因此,开展农田氨排放污染系数的确定,建立农业氨排放清单模型的研究,可为环境相关部门有效控制和减少农业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农业生产健康良性发展和环境保护起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覆膜和种植措施对农田土壤中N2O排放通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冬小麦生长期内,覆膜与不覆膜措施相比较,无论种植小麦与否,土壤中N2O的排放通量显著增加;种植小麦与休闲地相比较,无论覆膜与否,土壤中N2O的排放通量也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0.
稀土尾矿库复合污染对周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尾矿库南侧湿地土壤以及西侧农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以相对无污染的小白河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等3个地区为对照样地,通过测定土壤中砷(As)、镉(Cd)、铬(Cr)、铜(Cu)、镍(Ni)、铅(Pb)、锌(Zn)元素的含量,以及全磷、水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等养分含量,同时测定碱性磷酸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等酶活性,评价土壤肥力状况并分析其相关性,从而探讨稀土尾矿库复合污染对周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湿地土壤中重金属元素Cd、As、Pb、Cr和Ni均在不同程度上超过国家背景值,As元素超过了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土壤养分水解氮含量在湿地土壤中随着与尾矿库距离的增加显著降低(P0.05),而在农田土壤中则表现为逐渐上升趋势。土壤总磷含量在尾矿库、黄河湿地土壤中含量差异不大,在农田土壤中总体呈下降趋势。速效钾含量在湿地土壤中普遍偏低,而在农田土壤中较高,且随着与尾矿库距离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湿地土壤中显著高于农田土壤,且在农田土壤中随着与尾矿库距离的增加显著降低(P0.05)。农田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均高于尾矿库、黄河湿地土壤,且农田土壤中酶活性随着与尾矿库距离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尾矿库湿地、农田土壤中蔗糖酶活性也是随着与尾矿库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土壤养分整体优劣程度表现为有机质全磷水解氮速效钾,且农田土壤湿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3类指标之间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整体而言,重金属元素含量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高于重金属元素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油水淹地土壤的性质和污染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油水淹地土壤的性质和污染机理,对吉林油田的油水淹地土壤及邻近作物生长良好的正常土壤进行了土样采集和对比分析,研究了油水淹地土壤的石油含量、离子组成和微生物群落等性质,最终得出关于污染机理的结论。结果表明,油水淹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p H值、电导率、钠离子吸附比、总碱度和全盐量均比正常土壤高,污染土壤盐碱性特征显著。与正常土壤相比,污染土壤的石油含量显著升高,超过了清洁土壤的标准;污染土壤盐分组成中Na2CO3和Na HCO3的比例升高,土壤中Na+、K+、Ca2+、Mg2+的含量显著不同;污染土壤的微生物数量也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2.
不同品种硫肥对苋菜镉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选择适宜种类的硫肥来辅助苋菜修复土壤Cd污染,采用盆栽试验,以苋菜(Amaranshus mangostanus L.)为供试作物,在两种酸性土壤(黄棕壤、赤红壤)上施用硫磺、硫酸钙、硫酸铵三种不同硫肥,探究不同特性硫肥对酸性土壤上苋菜生长及其对硫和Cd的吸收以及累积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种酸性土壤中施用硫肥均促进了苋菜植株对硫的吸收,且减轻了Cd对植株的毒害作用,苋菜的生物量显著提高。此外,三种不同特性硫肥施入两种Cd污染的土壤,苋菜地上和地下部Cd含量均显著增加。两种酸性土壤施用不同硫肥后,苋菜硫和Cd累积量增加,其中以施加硫酸铵效果最佳;黄棕壤和赤红壤中苋菜地上部Cd累积量分别比对照高1.45倍和2.39倍;施加硫磺后苋菜根部Cd累积量最少。硫酸铵作为含氮硫肥在黄棕壤和赤红壤上施用,可有效辅助苋菜修复土壤Cd污染。  相似文献   

13.
长期施用硫酸盐肥料对土壤性质和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就长期施用硫酸盐肥料对土壤性质和水稻生育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实践证明,硫酸盐肥料能促使土壤有机质缓慢积累,能提高土壤中磷的有效性,能活化粘土矿物晶格中所固结的钾素,改善土壤钾素供应状况。土壤中速效氮、磷、钾动态变化的趋势是一致的,在早稻生育期间(5月底6月初)速效氮、磷、钾有一个高峰期。一般说,铵态氮的高峰期比较早,速效磷、钾的高峰期比铵态氮略迟。在晚稻生育期间,这些养分的动态变化与早稻生育期间不同,有效磷保持相对稳定,有效钾直线下降。其原因及其对水稻生育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长期施用硫酸盐肥料,对稻米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成也有影响,优化施肥能提高稻米蛋白质含量。含硫氨基酸如蛋氨酸,胱氨酸的含量,早稻比晚稻高;碱性氨基酸的含量,晚稻比早稻高。  相似文献   

14.
对福建福州、南平、泉州、厦门、漳州、龙岩、三明7个主要城市垃圾的处理方式、污染状况、渗滤液及其对土壤的污染状况进行了系统调查,测定、分析了垃圾渗滤液及其浸蚀土壤中的Cd、Cr、Pb、Zn、Mn、Ni含量.结果表明:目前福建城市垃圾、垃圾渗滤液及其浸蚀土壤存在较严重的重金属污染;与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相比,垃圾渗滤液中Mn、Ni和Cd超标;与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标准相比,除了Zn,其余5种重金属(Cd、Cr、Pb、Mn、Ni)均超标;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2级)相比,垃圾渗滤液浸蚀土壤重金属(Zn、Mn、Ni、Pb、Cd)超标.  相似文献   

15.
调查了由于长期使用铜制剂农药波尔多液,铜在果园土壤中的残留积累状况;并用采自果园的铜污染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铜对作物的危害影响。结果表明,一些果园地区由于长期使用波尔多液,土壤铜含量严重超标。果园土壤一旦遭受铜污染,将造成持久性影响,因此建议要逐步限制或禁止使用波尔多液,用新型农药代替波尔多液。  相似文献   

16.
酸性硫酸盐土中硫的形态与酸性表现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4个酸性硫酸盐土剖面共20个土壤样品进行了硫的分级测定和土壤pH值的测定,对土壤中硫的形态、含量及其剖面分布规律,以及它们对土壤酸性的贡献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显示,酸性硫酸盐土中的全硫含量较高,其中土壤硫以无机态硫为主,无机态硫又 以硫铁矿、水溶性和交换性硫为主,有机硫和元素硫含量较低,土壤全硫含量和硫的矿的含量一般具有随剖面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黄钾铁矾与水溶性硫、交换性硫有类似的剖面变化  相似文献   

17.
铬污染地区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L.)生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现场采集样品及室内测试方法,对生长在某铬污染区内,距污染源10 m和100 m的芦苇叶片光合及抗氧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距污染源10 m处芦苇叶绿素含量低于100 m处,类胡萝卜素含量几乎一致,而污染区内两处芦苇光合色素含量均明显高于非污染区;污染区内芦苇叶片叶绿体吸收光谱、低温荧光发射光谱及叶绿素荧光参数与非污染区一致,表明污染区芦苇光合作用光反应能正常进行;SOD与CAT活性均明显高于非污染区,其中10 m处两种酶活性略高于100 m处;丙二醛含量与非污染区基本相同,说明污染区芦苇叶片未受到严重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8.
The sulfur cycle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Even granting our uncertainties about parts of our model of the sulfur cycle, we can draw some conclusions from it: 1) Man is now contributing about one half as much as nature to the total atmospheric burden of sulfur compounds, but by A.D. 2000 he will be contributing about as much, and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lone he will be more than matching nature. 2) In industrialized regions he is overwhelming natural processes, and the removal processes are slow enough (several days, at least) so that the increased concentration is marked for hundreds to thousands of kilometers downwind. 3) Our main areas of uncertainty, and ones that demand immediate attention because of their importance to the regional air pollution question, are: (i) the rates of conversion of H(2)S and SO(2) to sulfate particles in polluted as well as unpolluted atmospheres; (ii) the efficiency of removal of sulfur compounds by precipitation in polluted air. And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global model we need to know: (i) the amount of biogenic H(2)S that enters the atmosphere over the continents and coastal areas; (ii) means of distinguishing man-made and biogenic contributions to excess sulfate in air and precipitation; (iii) the volcanic production of sulfur compound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particle concentration in the stratosphere; (iv) the large-scal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patterns that exchange air between stratosphere and troposphere (although absolute amounts of sulfate particles involved are small relative to the lower tropospheric burden); (v) the role of the oceans as sources or sinks for SO(2).  相似文献   

19.
CaCO3对黄豆生长过程中Cd毒害的缓解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Cd污染土壤中施用CaCO3对黄豆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叶片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即CaCO3对黄豆生长过程中Cd毒害的缓解效应.结果表明,在Cd污染土壤中,适量施用CaCO3可以显著增加黄豆植株高度、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叶片SOD活性,降低叶片MDA含量,说明CaCO3能有效缓解Cd对黄豆的毒害.以黄豆豆荚鲜重为指标,在本试验条件下,未受Cd污染的土壤中,CaCO3的建议施用量为0.5g/kg;Cd污染水平为5mg/kg的土壤中,CaCO3的建议施用量为2g/kg。  相似文献   

20.
土壤酸碱性和有机质含量对邻苯二甲酸酯纵向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种优先控制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为研究对象,设置土壤pH值为5.2、6.2、7.0、8.3、9.1,有机质含量为9.9、21.2、30.6、41.7、50.4 g/kg,采用土柱淋滤模拟实验,土柱上层为PAEs污染土(3 cm),下层为不含PAEs的清洁土(20 cm),研究了土壤酸碱性和有机质含量对PAEs纵向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pH值为9.1时淋滤后污染和清洁土中4种PAEs总含量最低,总淋出率最高,可达98.0%;污染土中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迁移不受土壤pH值影响,但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在强碱性土壤中更易迁移;清洁土中各PAEs均是在pH为6.2时的含量较高,其中DMP和DEP在土壤底层含量最高,但DBP和DOP在土壤上层含量最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为9.9 g/kg时4种PAEs总含量最低,淋出率最高,达82.4%;不同有机质条件下污染土中DMP、DEP和DBP的迁移没有差异,DOP在低有机质含量土壤中更易迁移;总体上有机质含量为30.6~50.4 g/kg的清洁土柱DEP、DBP、DOP的含量更高,不易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