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黄土高原沟壑区苜蓿生产力及养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黄土高原沟壑区粮草轮作中苜蓿产草量及其养分变化特性。结果表明,苜蓿产草量一年生最低,为8 763 kg/hm2,3年生产草量达到最高,为12 020 kg/hm2,4年生产草量为9 665 kg/hm2,开始出现下降。1年生苜蓿对氮、磷、 钾的吸收量最低,分别为218 kg/hm2,11 kg/hm2,105 kg/hm2,3年生苜蓿对磷、钾的吸收量最高,分别为23 kg/hm2和185 kg/hm2,比1年生苜蓿吸磷量高109.1%、吸钾量高76.2%;而4年生苜蓿对氮的吸收量最高,为351 kg/hm2,比1年生苜蓿吸氮高61%。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逐年增加,有机质由15.60 g/kg增至18.26 g/kg,全氮由1.20 g/kg增至1.50 g/kg,碱解氮由64.74 mg/kg增至88.02 mg/kg;土壤全磷、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逐年下降,全磷由0.86 g/kg降至0.76 g/kg,速效磷由14.00 mg/kg降至9.27 mg/kg,速效钾由70.51 mg/kg降至54.35 mg/kg。建议在生产中施适量钾肥满足苜蓿高品质、高产量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羊草草原改良措施与效果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980~1997年改良退化草原4349.2km2,主要改良措施:1浅耕翻改良,有效利用15年,年均增产90.5%。2松土改良,有效利用年限6~10年,平均增产70.35%。3施肥改良,其中施尿素187.5kg/hm2,产草量提高3.2倍,施厩肥30~37.5t/hm2,第二年增产53.5%。4引种国内外苜蓿品种25个,筛选出一批耐寒抗病品种,每年割两茬,干草产量4927.5kg/hm2,是对照的3倍。表现好的品种有黄花苜蓿、肇东苜蓿、公农1号苜蓿、公农2号苜蓿、草原2号苜蓿。5补播改良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3.
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硫酸钾、氯化铵、过磷酸钙和氧化镁对苜蓿阴阳离子平衡(CAB)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株体中K+含量最高,变化范围为2.40%~4.01%,其次为Cl-、S2-,变化范围分别为0.84%~1.09%和0.35%~0.58%,Na+的含量最低,其变化范围为0.09%~0.22%;CAB值范围为155~501 mEq/kg DM。对苜蓿CAB值有显著影响的因子为硫酸钾和氧化镁,二者和苜蓿CAB值间存在显著的负效应;氯化铵和过磷酸钙单因子对苜蓿CAB值影响不显著,但氯化铵与过磷酸钙、氯化铵与氧化镁之间的交互作用可以显著影响苜蓿CAB值。单施一种肥料可使苜蓿CAB值最低降到216.55 mEq/kg DM,效果不显著,而组合施用可降到80.55 mEq/kg DM。在本试验条件下,苜蓿CAB值最低的施肥组合为:硫酸钾50 kg/hm2,氯化铵275 kg/hm2,过磷酸钙1 000 kg/hm2,氧化镁55 kg/hm2。  相似文献   

4.
刈割期和留茬高度对混播草地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研究不同刈割期和留茬高度对无芒雀麦+新麦草+杂花苜蓿混播人工草地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三次干草总产量,以初花期刈割,留茬5cm最高(2108.1kg/hm2),其次是抽穗期刈割,留茬7cm(2095.82kg/hm2)。粗蛋白质总产量以初花期刈割,留茬5cm最高(473.7kg/hm2),其次是初花期刈割,留茬3cm(439.8kg/hm2)。初花期刈割,留茬5cm的ADF和NDF含量均较低。在河北坝上地区无芒雀麦+新麦草+杂花苜蓿混播人工草地以初花期刈割,留茬5cm为宜。  相似文献   

5.
潘玲  魏臻武  武自念  张栋  郑曦  陈斐  刘倩  李伟民 《草地学报》2012,20(6):1099-1104
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扬州地区苜蓿(Medicago sativa)不同播种量和施肥水平对产草量及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江淮地区苜蓿推荐播种量为18.75 kg·hm-2,氮、磷、钾推荐施用量分别为23,113,68 kg·hm-2时,此时苜蓿的理论产草量可达22858.25 kg·hm-2。单独施用氮、磷、钾肥时,在一定范围内对苜蓿产草量有促进作用,但当超过最大施用量时,对苜蓿的生长反而造成抑制。建议氮肥施用量不超过30 kg·hm-2,磷肥施用量不超过130 kg·hm-2。氮、磷、钾共同施用时苜蓿产草量才能达到最大值;氮肥在苗期、分枝期和初花期对苜蓿植株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磷肥促进苜蓿主枝数的增加,氮钾肥有利于苜蓿侧枝数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探究豆禾牧草混播组合在帕米尔高原牧区的产草量和营养品质,开展了以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分别和燕麦(Avena sativa)、小黑麦(Triticale)及黑麦(Secale)的混播组合研究。试验设置单播边锋255 kg/hm2(B-D)、凯速255 kg/hm2(K-D)、速捷255 kg/hm2(S-D)、捷达冬牧70 255 kg/hm2(J-D)、陇箭2号150 kg/hm2(L-D)为对照,混播边锋210 kg/hm2+陇箭2号120 kg/hm2(BL-H)、凯速210 kg/hm2+陇箭2号120 kg/hm2(KL-H)、速捷210 kg/hm2+陇箭2号120 kg/hm2(SL-H)、捷达冬牧70 210 kg/hm2+陇箭2号120 kg/hm2(JL-H)为处...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紫花苜蓿种子生产过程中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规律,探索合理的施氮肥措施,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素处理(0,45,90 和135 kg N/hm2)对敖汉苜蓿和公农1号苜蓿氮素累积量、生殖器官氮素累积量及氮素分配率的动态变化以及种子产量、质量及氮素收获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种子产量和氮素收获指数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但是结荚率、单株粒重、千粒重和种子质量却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两个苜蓿品种的氮素累积量及氮素分配率的动态变化表现不一致。根据两个苜蓿品种需氮规律可得出,在返青期一次性施氮肥不能满足紫花苜蓿的需氮规律。其合理的施肥措施是:敖汉苜蓿在现蕾期追施45 kg N/hm2,开花期不施,结荚期补施90 kg N/hm2;公农1号苜蓿在现蕾期不施肥,开花期追施45 kg N/hm2,结荚期补施45 kg N/hm2。研究结果初步确定了赤峰地区苜蓿种子生产田的需氮肥规律及适宜施氮量,为苜蓿种子生产过程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甜高粱在青海高原不同海拔生态区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0-2011年在青海高原不同海拔生态区对甜高粱进行品种适应性研究,结果显示,海拔对生育期、茎秆高度、单株鲜重、叶片数、茎叶产量、糖锤度有极显著影响。海拔1 850 m鲜重产量111 127~139 840 kg/hm2,籽粒成熟,产量4 154~7 609 kg/hm2;海拔1 990 m鲜重产量96 156~139 496 kg/hm2;海拔2 100 m鲜重产量70 124~109 596 kg/hm2,早熟品种籽粒能成熟;海拔2 300 m鲜重产量71 528~102 690 kg/hm2,晚熟品种不能抽穗;海拔2 500 m鲜重产量41 340~61 034 kg/hm2,早熟品种能进入抽穗期。茎秆糖锤度海拔2 300 m以下地区除晚熟品种较低外,可达15%以上,海拔2 500 m茎秆糖锤度只有6.52%~9.28%。九甜杂三品种综合表现突出,鲜重产量61 033.5~125 439.0 kg/hm2,糖锤度9.28%~19.61%。海拔1 850 m籽粒产量7 461 kg/hm2,是推广种植的首选品种;吉甜5号、超级放牧者综合表现良好,可为候选品种。  相似文献   

9.
牧压和肥力对亚热带山地牧草净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亚热带山地湿润环境条件下, 研究牧压和土壤肥力对人工草地净生产的影响。三年试验结果表明, 绵羊在轮牧下, 产草量和磷肥对全年及各月牧草净生产具有显著影响。禁牧时, 夏季地上生物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 只有很少量的净生产。放牧时, 产草量在1000kgDM/hm2左右时, 净生产最大, 当产草量低于300kgDM/hm2以下时, 净生产量则降低。每年施一次 P2O536~ 60kg/hm2, 可以显著增加牧草净生产, 尤以春末夏初时施肥更为显著。最低产草量出现在不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10.
灌溉与密度对沙打旺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灌溉时间和灌溉比例对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灌溉总量相同的情况下,灌溉方式对沙打旺种子产量构成因素及实际种子产量的影响较大;开花期灌溉900m3/hm2,潜在种子产量和实际种子产量分别为1611.1与333kg/hm2,比对照(CK)分别提高105.7%和73.1%;在现蕾期和开花期灌溉450 m3/hm2,潜在种子产量和实际种子产量分别为1353.6和258.2kg/hm2,比CK提高72.9%和34.2%;穴栽行株距1.0 m,潜在种子产量达1022.4kg/hm2,实际种子产量为269.8 kg/hm2,比行株距1.5m(717.4和176.8 kg/hm2)分别提高42.5%和52.6%;条播中,行距115cm,潜在种子产量达1657.4kg/hm2,与行距75cm(1310.6kg/hm2)和90cm(1152.4 kg/hm2)相比,分别提高26.5%和43.8%,而行距115cm,实际种子产量为337.2kg/hm2,与行距75cm(316.2 kg/hm2)和90cm(223.4kg/hm2)相比,分别提高6.6%和50.9%。  相似文献   

11.
施氮对高羊茅种子产量组分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0年9月~2002年7月在北京地区研究施氮对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种子产量组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生殖枝数/2增加,施氮150 kg/hm2(2001)和120 kg/h2(2002)生殖枝数/2达到最高,施氮量继续增加,生殖枝数/2反而下降;2001和2002年种子产量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以施氮150kg/h2(秋季75kg/h2+春季75kg/h2)种子产量最高,分别为1864 kg/h2和1954 kg/h2。  相似文献   

12.
沙地草场补播技术及其生态效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研究了适宜在鄂尔多斯高原半流动沙地草场补播技术及补播草地的生态效益,确定适宜的补播牧草品种、补播时间、补播地形和提高保苗率的方法。结果表明,补播草种以沙打旺、柠条锦鸡儿、羊柴、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为主,播前用10—12%的保水剂、380~450×106的稀土、18~22×106的ABT生根粉、2.7~3kg(或L)/hm2的增产菌和30~41kg/hm2的磷酸二胺配合制成丸衣种子。在六月中下旬到七月中下旬雨前,选择沙丘迎风波和背风坡底部及丘间平地,植被盖度大于20%的地段补播。补播第三年,植被盖度达到78%,干草产量5250kg/hm2,分别比补播前提高3倍和7倍,流沙移动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天然草地土壤水分调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2,他引:5  
以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天然草地土壤水分为重点,研究封育和未封草地土壤水分的消耗与恢复过程。结果表明:平水年封育草地鲜草产量达5860.7kg/hm2,未封草地鲜草产量仅785.4kg/hm2,植物生长期降水补充量封育草地39.4mm,未封草地29.2mm;在丰水年干物质生产2.65kg/(hm2·mm);平水年1.94kg/(hm2·mm);枯水年仅0.64kg/(hm2·mm)。在未封草地上采用工程整地措施修筑蓄水带和蓄水沟,13年0~500cm土壤含水量为11.3%~13.5%,比对照提高3.0~5.2个百分点,鲜草产量提高5~8倍。采用调控措施集蓄土壤水分是促进植物生长和提高草地生产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针对紫花苜蓿种子生产中因播种量高、密度大、造成种子产量低的问题。2001~2002年,在甘肃酒泉进行行内疏枝与生长延缓剂(多效唑(PP333)和烯效唑(S3307))对种子产量影响的两个试验,并测定种子标准发芽率。结果表明,与未疏枝相比,秋季行内疏枝后,生殖枝密度和荚果的败育种子数降低23.8%和55.6%,生殖枝结荚花序数提高28.1%,种子产量由563.8提高到763.3kg/hm2,增产35.4%(P<0.05);秋季行内疏枝,翌年分枝期叶面喷施多效唑和烯效唑可以有效抑制植株生长,其中以烯效唑有效成分含量0.15和0.20kg/hm2的效果较为明显,收获期株高较对照分别降低19.4%和17.8%,而每个结荚花序的荚果数提高16.5%和25.3%(P<0.05)。与对照(640.4kg/hm2)相比,喷施多效唑和烯效唑后,种子呈增产趋势,其中多效唑(有效成分含量1.0kg/hm2)幅度最大,增产39.1%;烯效唑0.15和0.20kg/hm2处理,种子硬实率较对照分别降低7%和6%;烯效唑有效成分含量0.10kg/hm2处理,硬实率较对照提高7%(P<0.05);对于植株密度过大的种子田,行内疏枝是提高产量的关键,否则只用生长延缓剂控制株高,提高种子产量的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15.
西卡柱花草选育及其利用评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西卡柱花草是1981年从澳大利亚引进的灌木型柱花草新品种,经过引种适应性鉴定,于1985年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其鲜草产量达43717.5kg/hm2,营养期粗蛋白质含量14.70%,种子产量150~270kg/hm2,并具有耐旱、耐牧、抗柱花草炭疽病、花期晚等特点,适合在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6.
施氮量对百喜草产草量、叶片含氮量及含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施氮量与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 Flügge)产量、叶片含氮量和含水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施氮450kg/hm2百喜草增产最高,增产342.16%,施氮量90kg/hm2处理的每千克氮增产量最高(79.9kg);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叶片含氮量上升迅速,当施氮高于360kg/hm2,叶片含氮量趋于平缓,出现饱和现象;施氮450kg/hm2,叶片含水量最高(69.5%);百喜草产草量、叶片含氮量和叶片含水量与施氮量间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结缕草繁殖特性及其种子生产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马春晖  韩建国 《草地学报》2005,13(2):170-171
2001-2003年在山东胶州市对结缕草(Zoysia japonica Steud.)繁殖特性及种子生产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抽穗期前15~40d以前的低温和光照时间十分有利于结缕草小穗的分化和形成(r=0.89)。结缕草的结实率、种子数与抽穗期前5d和后15d的积温、光照时数均呈正相关,差异显著。光温互作对千粒重影响较大的是抽穗期后10~20d的光温因子(r=0.90)。2.结缕草生殖枝是从冬性植株上产生的;播种区结缕草93.0%的生殖枝是在匍匐茎上产生的,而栽植区70%~80%的生殖枝是根茎上产生的。结缕草分蘖株龄主要是1龄株,4~9月播种区1龄分蘖株占总分蘖株数的92.65%,栽植区的占96.78%,2龄株所占比例分别为6.75%和2.81%。3.在繁殖分配中果穗最重,其干重约为50mg,其次为叶、茎。结缕草匍匐茎上果穗占全株重的57.63%,比根茎上果穗所占比例略低,两者茎、叶所占比例都在9.0%和30.0%左右。4.栽植和播种建植结缕草种子田第3年才能形成较高的种子产量,种子产量达844kg/hm2以上。但播种区第2年种子产量很低(<22.5kg/hm2),而栽植区种子产量可达150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18.
扁蓿豆与紫花苜蓿杂交育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殿魁  李红  罗新义 《草地学报》2008,16(5):458-465
受辐射突变育种理论的启示,辐射二倍体扁蓿豆(Melissutus ruthenicus)和四倍体苜蓿(Medicago sativa)种子,提高属间远缘杂交不育的亲和性,获得成功后经过品比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最终育成正反交两个异源四倍体苜蓿新品种(1976~1992),即龙牧801苜蓿(Melilotoides ruthenicus(L.)Sojak×Medicago sativaL.cv.Longmu No.801)和龙牧803苜蓿(Medicago sativa L.×Melilotoides ruthenicus(L.)Sojok cv.Longmu No.803),并于1992年经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其中801苜蓿抗寒(-35℃~-45℃)、耐盐碱性(pH 8.16)较强,再生性好,在松嫩、三江平原地区每年刈割2次,干草产量6000~8000 kg/hm2;803苜蓿抗寒(-35℃~-45℃)、耐盐碱性(pH 8.16~8.4)较强、再生性好、丰产性好,在松辽平原和东部白浆土均可种植,每年刈割2-3次,干草产量10000~12000 kg/hm2。现将辐射处理后,突变体认定、杂交、杂种识别和育种方法及其过程加以论述。旨在和同行进行交流探讨,以期为苜蓿育种工作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为给内蒙古高原区、黄土高原区和西北荒漠绿洲区紫花苜蓿测土施肥奠定科学基础,采用零散实验数据整合法以及养分平衡-地力差减法,开展了三大自然区域紫花苜蓿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和推荐施钾量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高原区紫花苜蓿土壤速效钾第1~4级指标依次为≥342mg/kg、89~342mg/kg、24~89mg/kg和<24mg/kg,黄土高原区第1~6级指标依次为≥171mg/kg、96~171mg/kg、54~96mg/kg、30~54mg/kg、17~30mg/kg和<17mg/kg,西北荒漠绿洲区第1~4级指标依次为≥303mg/kg、140~303mg/kg、65~140mg/kg和<65mg/kg;当目标产量9~27t/hm2、钾肥利用率50%时,第1~6级土壤的推荐施钾量分别为0、54~162kg/hm2、108~324kg/hm2、162~486kg/hm2、216~648kg/hm2和270~810kg/hm2。  相似文献   

20.
以3种翻耕补播方式(深翻耕补播、浅翻耕补播和免耕补播,播量30kg/hm2)及深翻补播不同播量(7.5kg/hm2、15kg/hm2和22.5kg/hm2)为研究对象,以封育未补播为对照,研究了不同翻耕补播措施对宁夏荒漠草原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封育未补播处理可提高0~1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深翻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