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基于指标体系的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农业循环经济内涵基础上,构建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化投入、资源循环再利用及资源环境安全等4个类指标共18个操作化指标.并对河北省1991~2005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整体水平逐年上升,主要是由于农业产出水平提高的拉动;农业投入水平是最主要制约因素;资源循环再利用水平多年徘徊不前;农业资源环境安全基本得到了保障.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江西省2000—2015年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障碍因素,本研究基于农业生产投入—利用—产出—消费—效应(IUOCE)过程,选取2001—2016年统计年鉴的5类20个评价指标数据,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运用因子贡献度、指标偏离度、障碍度3个指标对其障碍因素进行诊断。结果表明:1)2000—2015年间江西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利用指标、产出指标、消费指标和效应指标发展水平在总体上都呈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为产出指标效应指标消费指标利用指标,投入指标呈下降趋势;2)2000—2015年江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增长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3.43%,增长较为缓慢;3)2000—2008年影响江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有化肥有效利用系数、化肥使用强度、人均耕地、森林覆盖率、农民人均纯收入;2009—2015年影响江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为化肥使用强度、复种指数、有效灌溉系数、农作物播种面积;4)2000—2015年投入指标和利用指标是影响江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且投入指标和利用指标的障碍度值呈逐渐增大趋势;产出指标、消费指标和效应指标的障碍度值在总体上呈减小趋势。总之,江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影响江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逐渐减少且障碍度偏高。  相似文献   

3.
区域农业循环经济能值评价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将能值理论与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相结合,提出一套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和资源环境安全等方面指标体系的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的能值评价方法,并以吉林省西部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85—2004年期间,吉林省西部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和产出均呈明显的增长趋势,系统中物质循环利用及有效能值的转化率明显提高,种植业与畜牧业耦合程度有所增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趋势得到明显加强,2004年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数是1985年的1.257倍;但资源减量投入和资源环境安全仍是吉林省西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必须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农业循环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4.
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循环经济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简述了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特征 ,探讨了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农业生态工程模式 ,并提出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生态农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农业节能减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种植业、养殖业与加工业节能减排情况,说明加快技术进步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
湖南是农业大省,湖南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时期。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当前面临的一项新的历史任务。文章在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阐述的基础上,对湖南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进行了SWOT分析,并提出湖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基于能值分析的区域循环经济研究——以柴达木盆地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能值分析的理论与方法,从能值流量、能值经济、资源投入产出、环境压力、综合指数五个方面构建了循环经济能值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柴达木盆地1998-2007年循环经济发展概况,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本地的不可更新资源,属于资源输出型区域。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可持续性也较差,但潜力较大。因此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不可更新资源,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柴达木盆地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循环农业发展典型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根据循环经济的理念和自身农业发展特点,建立循环农业模式,充分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安徽省发展循环农业的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和分析了安徽省典型循环农业模式:淮南毛集实验区循环农业模式、砀山梨生产循环利用模式、临泉县"林-草-牧-沼-菌"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安徽省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立体农业模式、生态链转换模式、农业产业链延伸模式和观光旅游模式。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举措。基于广西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广西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发展方式仍较粗放、技术和人才支撑不足、配套政策体系尚不健全等问题,提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循环型工业发展、推进服务业绿色转型、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建立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建立绿色发展社会体系、推动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2004年会于2004年11月在上海召开,并原则通过了《上海宣言》,200多位与会者在《上海宣言》中共同呼吁,各级人大和政府要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宏观指导,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纳入政府政绩考核。《上海宣言》指出各级人大和政府要开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研究探索,启动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工作。各级政府应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铜仁市县域旅游场强的空间分异特征和空间演化规律,基于GIS,以贵州省铜仁市为例,选取2005年和2014年影响铜仁市旅游经济发展的6项指标,在对评价指标消除量纲的基础上,应用主成分分析、空间变差函数、ESDA、小波分析和旅游场强方法综合评价铜仁市县域旅游场强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动力。结果表明:铜仁市各区县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普遍偏低,十个区县中,碧江区、江口县、石阡县旅游经济发展相对较好;铜仁市2005年县域旅游场强平均值为21.66,2014年的旅游场强平均值为23.30,2005—2014年铜仁市县域旅游场强平均值上升了1.64;铜仁市县域旅游发展的空间自组织性较强,2005—2014年铜仁市各区县的旅游场强极化作用不明显,旅游场强变化较小,总体上城市的旅游场强比农村的场强大;在小尺度上(64km以下),阈值为64km和大尺度(128~158km)阈值为158km,公路对旅游场强格局分异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2.
循环农业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展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探讨了循环经济思想的起源,总结了循环经济思想在农业上的具体实践。循环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农业经济增长新方式,通过建立"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机制,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协调,实现农业生产的"两低一高",即资源消耗低、废弃物排放低、物质能量利用高。循环农业的本质特征是资源节约和产业链条延伸。发展循环农业是农业发展方式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必然要求和解决农业资源短缺与环境退化的现实选择。最后,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包括循环农业的理论基础及机理、层次构成、重点方向与技术路径、保障研究等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针对重庆市三峡库区农业发展实际,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业污染等方面分析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并从资源、技术和政策等方面分析了三峡库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详细介绍了在三峡库区柑橘、生猪、沼气产业基础上建立的循环农业成功模式——"猪–沼–橘"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2008~2009年累计在三峡库区的江津、长寿、开县等十余个沿江柑橘重点区县共计推广6700hm2,合计增收节支1.2亿元,解决了2万余劳动力就业,改善三峡水库水质、保护库区生态环境等效果明显。最后,提出了促进三峡库区循环农业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模式作为全新的经济发展形态,关系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在生态农业建设领域当中,广泛地运用循环经济模式能拓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从循环经济模式概述入手,探究了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循环经济模式构建路径,并提出了完善社会化服务和农业保障体系、强化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增加建设资金支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多方面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探究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循环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方式,是建立在原有的畜牧业基础上,通过种养结合的方式实现畜牧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基于此,阐述了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意义,进而从标准化机制、专业人员培养和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强化措施,旨在为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循环农业是可持续发展思想运用于农业的体现,也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循环农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其发展受到生态环境的恶化,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不够完善,推广力度不大,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等因素的制约。循环农业的发展须以立法加以推动。然而,我国循环农业的相关法律存在缺失和滞后等问题,应尽快修改和完善农业及农业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循环经济立法中贯穿农业循环经济思想,制定《循环农业促进法,》逐步建立健全循环农业法律体系。同时,还要出台有利于循环农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建立循环农业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7.
面向循环经济的生态农业现代化转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已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认同和接受。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农业循环经济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农业生产部门内部的物质与能量的耦合、农业产业部门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耦合、农业与工业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耦合、城乡资源利用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耦合等具体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和载体,但要达到循环经济的目标和要求,还必须实现向规模化、产业化、无害化、标准化、市场化与功能多元化的转型与提升。同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包括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制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以及现代生态农业园区建设等内容。  相似文献   

18.
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循环经济理论来发展农业生产,通过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达到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的目的,实现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良性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本文通过对洛阳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成效、做法和存在问题分析,指出农业循环经济对节能减排的作用,提出了今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基于能值分析的农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促进农业循环园区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污染,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要求,该文构建了农业园区循环经济系统能值评价指标体系,以西北某农业科技园区为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园区经济发展程度整体较好,但二三产业发展较为薄弱;园区能值投资率为8.06,能值产出率为1.12,能值再利用率为29.27%,整体资源再利用程度偏低;园区环境负荷率为8.11,废弃物能值比为11.57%,废弃物利用率为69.61%,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程度有限;可持续发展指数为1.61,改进的可持续发展指数为3.42,生态效率指数为0.88,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且不均衡。建议园区改善资源利用,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系统强度和生产效率。该研究对国内其他农业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评价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理论探讨与案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崔军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1):283-288
本文在探讨循环经济起源及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回顾提炼了欧盟、美国、日本以及菲律宾农场等四个典型的国家或地区的农业循环经济的经验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结合作者实际工作经验与相关的研究基础,总结提出了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理论的核心,即清洁生产、“零”排放、“三生四产”和全生命周期评价,进而阐述了从循环经济理论的角度规划现代农业,要掌握好两个原理,运用好三种资源,把握好产业过程“四化”,进一步阐述了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的核心内容,即循环层次设计、生态产业链构建和生态科技体系建设。以《黑龙江双城农业循环经济规划》为案例,验证分析了现代农业规划理论的应用与实践,冀望为我国现代农业规划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