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杂交中稻--再生稻抛秧栽培技术方案的优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旱育抛秧的叶龄、抛植密度、施氮水平等因子对杂交水稻冈优22头季稻、再生稻及两季总产的影响, 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在电子计算机上优选了不同水平的栽培技术因子方案,解析了各因素及其互作对产量的效应.  相似文献   

2.
再生稻是头季稻生长的延续,因此再生稻的生长对头季稻有依赖性,头季稻的栽培措施也将会影响到再生稻产量。据头季稻抛秧栽培5因素优化技术组合试验,在再生稻生长期间,各处理保持一致的田管水平,据实收产量,分析这5个因素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效果。一、材料与方法试验因素为抛栽密度(X1;)、抛栽叶龄(X2)、施氮量(X3)、施磷量(X4)、施钾量(X5),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因素水平及编码见表1。按5因素1/2表1试验因素水平及编码实施要求,共有36个小区,分3个正交区组,小区面积6.67m2。试验于1995年在富口镇延…  相似文献   

3.
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两季高产高效施氮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杂交中稻组合Ⅱ优602为材料,在头季稻不同施氮量基础上分别设再生稻促芽肥施用量处理,研究了头季稻施氮量和再生稻促芽肥施用量对杂交中稻及其再生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均与头季稻施氮量(纯N 0~240 kg/hm2范围内)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头季施纯N 0~180 kg/hm2条件下,与促芽肥施用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头季稻施氮量越高,再生稻高产的促芽肥施用量要求越少。从头季稻与再生稻两季高产和经济施肥的角度考虑,以头季稻施纯氮120~180 kg/hm2,再生稻促芽肥施纯氮135 kg/hm2为佳。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蓄留再生稻对水稻抽穗开花期遭遇阴雨灾害的补救作用,以20个通过审定的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在头季稻抽穗开花期遇连续阴雨情况下,研究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头季稻产量与再生稻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施氮与不施氮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头季稻产量和再生稻产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杂交中稻品种间再生稻产量与头季稻产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施氮后头季稻产量和再生稻产量均显著提高,而且在不施氮条件下产量高的品种,其在施氮后产量提高程度更大。再生稻产量可作为头季稻抽穗开花期受阴雨天气影响所致减产的产量补充,为水稻(中稻+再生稻)抗逆减损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前氮后移对杂交中稻及其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前氮后移与重底早追两种施氮方式下,研究了前氮后移对头季稻及再生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氮后移有助于提高杂交中稻组合头季稻及再生稻产量,且高于重底早追施氮方式,但各杂交组合间表现各异。其中,内5优306、蓉18优447、德香4103、内5优317和川谷优7329这5个组合前氮后移处理头季稻比重底早追处理显著或极显著增产,乐优198、宜香优800、蓉优1808、冈比优99、冈优725、德香4103、炳优900、F优498、内5优317这9个组合的再生稻产量前氮后移处理比重底早追处理高。综合考虑头季稻产量和再生力,两季总产较高的组合为宜香优800、内5优317和蓉18优447。  相似文献   

6.
由于实施了杂交中稻加再生栽培模式,促使全市头季稻单产超历史记录,再生稻的单产、总产及经济效益,均创新水平.主要经验是:坚持集团承包,做到人力、技术、资金物质三个投入到位,坚持以点带面;坚持狠抓关键措施落实。  相似文献   

7.
考察了9个杂交水稻头季稻与再生稻的经济性状和产量,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除头季稻有效穗组合间差异不显著外,其它经济性状包括头季稻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再生稻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组合间差异显著;头季稻产量、再生稻产量组合间差异显著;头季稻产量与头季稻结实率、千粒重呈正相关,再生稻产量与再生稻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呈正相关;再生稻千粒重与头季稻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再生稻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分别与头季稻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杂交中稻不同时期收割对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洪 《杂交水稻》1990,(3):8-10
本文分析了杂交中稻不同时期收割对头季稻植株营养状况、休眠芽长度、再生稻发苗数、及对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的影响;并提出了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的适宜收割期、确定方法和培育强再生力水稻品种的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9.
以杂交中稻川香优9838为材料,研究了头季稻不同时期割苗及不同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生长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稻的总叶片数随着留桩高度的降低而增加;生育期随着头季稻割苗期的推迟而延长,产量也随之逐渐下降,在遭受特大高温干旱情况下,仍可达到头季稻产量的15.9%~75.2%。  相似文献   

10.
促芽肥施用时期对不同源库类型杂交中稻再生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5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通过促芽肥施用时期与剪穗、剪叶处理,研究了促芽肥施用时期对不同源库类型杂交中稻再生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中稻组合间的再生力存在显著差异;施促芽肥无论早施还是迟施都会显著提高再生稻产量,而且早施比迟施的增产效果好,每穗着粒数越高的组合增产效果越好。其原因在于,头季稻杂交组合间每穗着粒数与齐穗期的叶粒比和茎粒比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以致头季稻每穗着粒数越多,其满足头季稻高产后剩余的光合产物量越少,头季稻齐穗后15d再生芽的死亡也越多,施促芽肥补充营养的时期就应更早。每穗着粒数超过163粒的中、大穗型组合,促芽肥以头季稻齐穗期施用为佳;每穗着粒数少于163粒的小穗型组合,头季稻齐穗期至齐穗后15d均可以施促芽肥。  相似文献   

11.
杂交中稻--再生稻栽培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友文 《杂交水稻》2003,18(2):46-49
杂交中稻--再生稻栽培技术,是将一种两收的杂交中稻和再生稻的栽培技术看成一个统一的技术体系。概述了要选用两季都高产的良种,确定适宜的种植区域;种好头季稻,在实现其高产的同时,为再生稻稳产高产奠定基础;适时施足促芽肥;看芽收割头季稻,高留稻桩和加强再生稻田间管理等一系列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12.
半旱式栽培对中稻——再生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经勇 《再生稻》1997,(1):23-25
在其它栽培管理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半旱式栽培能显著增加中稻、再生稻产量,改善穗粒结构,提高头季稻成熟期再生芽的成活率和活芽均长,促使再生稻株长根。其中单埂半旱式的效果尤佳。  相似文献   

13.
头季稻栽培因素对Ⅱ优1259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最优设计,以Ⅱ优1259为试验材料,对头季稻进行移栽叶龄、密度、施N量、施K量4项栽培措施试验,建立头季稻、再生稻产量与4项栽培措施的回归模型,分析了农艺措施对头季稻、再生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头季稻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移栽叶龄和移栽密度;影响再生稻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移栽密度、施N量和移栽叶龄;各因素间的互作对再生稻产量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稻头季稻与再生稻的品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20个中稻品种(或组合)头季稻与再生稻的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及营养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精米粒形(长宽比)头季稻与再生稻无多大变化外,糙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头季稻均高于再生稻,而糊化温度的碱消值则低于再生稻;头季稻与再生稻的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及蛋白质含量品种(组合)间存在明显差异,但大多数品种(组合)再生稻的精米率、整精米率比头季稻高 ,而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则比头季稻低;总体评价是再生稻的米质比头季稻好.  相似文献   

15.
基于"油菜—中稻—再生稻"三熟制模式进行品种筛选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宜赣中北地区种植的优质再生稻品种,并探究气象因子对再生季稻米品质的影响。以10个杂交中稻组合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调查比较了头季、再生季水稻产量以及再生季稻米品质。结果表明:(1)不同品种间再生季水稻产量差异显著,而头季与2季总产量差异较小,C两优608的再生季水稻产量最高,晶两优华占、隆两优608、天优华占和准两优608的2季总产量较高;(2)头季及再生季气象因子均能对再生季稻米品质产生影响,且再生季成熟前1个月气象因子对再生季稻米加工、外观和营养等品质影响较大;(3)稻米品质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丰两优香1号、天两优616、深两优5814和晶两优华占等4个组合为再生季稻米优质品种。综合2季产量和再生季稻米品质,丰两优香1号和深两优5814的头季、再生季及2季总产量均表现较好,且再生季稻米品质较优,可作为适宜赣中北地区种植的优质再生稻品种。  相似文献   

16.
杂交稻新组合再生稻头季及再生季源库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6个两系杂交组合和2个三系杂交组合为材料,比较研究了杂交稻头季与再生季的源库特性和再生稻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结果表明:(1)再生季LAI为头季的1/3左右,再生稻单茎叶面积约为头季稻的1/7~1/3,头季总库容约为再生季的1.5倍,再生稻粒叶比约为头季稻的1.5~2倍;(2)头季稻较大的粒叶比对高产有利;头季稻成熟期LAI较大、粒叶比较小、成熟期单茎鞘干质量较大、茎鞘物质输出率高,有利于再生稻的高产;(3)再生季齐穗期LAI与产量成显著正相关;对高节位再生稻而言,齐穗期单茎叶面积与单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粒叶比与结实率呈负相关、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再生稻,特别是高节位再生稻,其源库关系属增源增产型;(4)陆18S/53159、康两优2054、培矮64S/E32和培两优500再生季产量较高,均在5200 kg/hm2以上。综合考虑再生季产量与两季总产,在2002年气候条件下,长沙地区最适于再生栽培的杂交稻是培矮64S/E32,其次是康两优2054和T98A/259。  相似文献   

17.
1988年再生杂交稻发展较快,据农业部对四川等10省、区统计,再生稻面积为633.3万亩,总产可达5亿公斤,比1987年分别增加82.4%和43%。再生稻可减少繁殖、制种工序,是一种省种、省工、省投资的栽培方式,尤其在种两季稻不足、种一季有余的单季早、中稻地区有广阔发展前景。可作再生稻的组合有汕优63、协优64、威优287、威优激等,一般头季稻亩产500公斤,再生稻可亩产300公斤。再生稻高产的基础在于培育好头季稻,在安排好“两个安全齐穗期”的前提下,将头季稻和再生稻的栽培管理作一整体过程来抓。  相似文献   

18.
试验设置4个播期,分别为3月1日(B1)、3月10日(B2)、3月20日(B3)和3月30日(B4),研究长江上游再生稻区播期对早熟品种杂交籼稻广8优粤禾丝苗头季稻和再生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均先增加后降低,两季均以B3处理产量最高,显著高于B1和B4处理,B2处理的再生稻因最高的穗粒数,与B3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随播期推迟,头季稻的叶面积指数先增加后降低,再生稻的叶面积指数和再生力呈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此外,随播期推迟,头季稻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差异较小,但再生稻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B3处理最高,其次为B2处理。长江上游早熟品种杂交籼稻广8优粤禾丝苗在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下,适宜的播期为3月10—20日,有利于中稻—再生稻群体光合产物积累和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9.
对再生稻边行效应进行了观察、调查,分析了头季稻成熟后期受光态势的差异对再生稻有效穗数的影响。通过试验,提出了采取加大行距、宽窄行栽培的技术措施,能增加再生稻有效穗,增加再生稻产量。  相似文献   

20.
杂交中稻粒叶比与再生力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33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粒叶比与再生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头季稻品种间粒叶比与再生力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在粒叶比的调节下,品种间再生力的强弱可以相互转化;其原因在于,母茎鞘干物重与再生力呈极显著正相关,而粒叶比与母茎鞘干物重则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即头季稻粒叶比小,单位颖花绿叶面积占有量大,可减少母茎鞘中先期贮藏的光合产物向穗部的输入量,使头季稻收割时母茎鞘有较多剩余光合产物,为再生芽生长提供重要的营养物质;杂交中稻组合间着粒数与粒叶比呈极显著正相关,组合间着粒数与再生稻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可将头季稻品种着粒数作为判别再生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