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北京地区板栗实腐病病原菌的致病性及侵染过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北京地区板栗实腐病的病原菌有 5种 .在板栗怀黄品种处于不同活力状态的种子上接种 ,表明这些病原菌的致病性有差异 .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致病性最强 ,受种子活力状态的影响较小 ;Dothiorellagregaria致病性较强 ,潜育期的长短受种子活力的影响较明显 ;Fusariumsolani,Phomopsissp .和Rhizopusstolonifer致病性较弱 ,仅在种子活力水平较低时致病 ,且发病率也低 .在栗果不同发育阶段和种子贮藏时期分离检查花器和栗果组织带菌状况 ,病原菌在板栗雌花受粉期以后开始侵入花柱和栗苞外壳 ,8月中旬花柱和果皮上的病原菌检出率明显增多 ,9月中旬栗果近成熟期病原菌进入种仁  相似文献   

2.
板栗贮藏期间几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板栗采收后,果皮作为保护种子的屏障首先迅速失水,贮藏一个月后种子失重加快。在贮藏期,板栗的生理活动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采后到11月中旬,前期呼吸旺盛,淀粉水解酶活性较高,栗果损失较大;第二阶段从11月中旬到12月底,种子处于自然休眠状态。呼吸作用较弱,α-淀粉酶处于较低的活性水平,β-淀粉酶稳定在相对低的水平,栗果风味如初,腐烂率较低;进入贮藏后期,板栗种子休眠状态解除,呼吸旺盛,α-淀粉酶,β-淀粉酶活性增高,可溶性糖含量增多,栗果甜味明显增强,果实干缩,部分种子萌动或出现“石灰化”现象,可食性差。本文同时对板栗的贮藏与其生理生化变化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我国板栗疫病发生区域病原菌之间的致病力差异,收集46株来源于我国6省18个县(市)的板栗疫病菌株,通过毒力比较和对同一株板栗枝条的接种试验,测定不同地域菌株间的致病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地域来源的栗疫病病原菌的致病性具有显著差异,其中,北京怀柔、四川眉山等地来源的栗疫菌致病性最强,属于强毒力菌株,而陕西镇安来源的栗疫菌致病性最弱,湖北武汉和宜昌的栗疫菌致病性居中。  相似文献   

4.
从湖北大别山板栗产区受栗疫病侵染栗园中分离出栗疫病病原菌4株,对各菌株的致病性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致病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C菌株致病力最强,接种到板栗枝条15d发病率达100%,病斑面积显著大于其他菌株;不同菌株在不同碳源营养和氮源营养条件下生长特性亦不相同:在PDA培养基上,C菌株菌丝生长最快;在以酵母膏为氮源的培养基上各菌株生长良好,以甘氨酸和尿素为氮源则无法生长;在以葡萄糖、蔗糖、乳糖、麦芽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各菌株均能迅速生长,以可溶性淀粉为碳源则生长缓慢且菌丝稀薄。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河北省苹果树腐烂病病原菌的类型及致病性分化情况,从河北省8个苹果产区采集罹病样本,分离得到153株苹果树腐烂病菌,并根据菌落颜色、菌丝生长速率和疏密程度选取其中具有明显特征差异的12个代表性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河北省各地区苹果树腐烂病菌的菌落颜色分为7个类群,主要为浅黄色和黄色;不同分离株在菌丝生长速率和菌丝疏密程度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70.59%的菌株生长速率为中等,57.52%的菌株气生菌丝发达.不同颜色菌株的致病力有显著差异,在菌丝生长速率接近的情况下,浅黄色和黄白色菌株致病力较强;菌落颜色相同而菌丝生长速率不同的菌株间致病力也有显著差异,且致病力强弱与生长速率呈正相关;菌丝疏密程度对菌株致病力的影响不明显.以上试验结果均表明,河北省苹果树腐烂病病原菌具有多样性和致病性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薛志成 《农家顾问》2006,(11):39-39
1、板栗的采收10月至11月上、中旬,是板栗采收的黄金季节,若采收过早,果肉尚未成熟,栗果不耐贮藏,故应待其充分成熟,栗苞自然开裂时采收。采收方法是,在晴天上午摇动栗树,将落下的栗果和栗苞拾取,所得的栗果饱满充实,耐贮藏,外观及风味均属上乘。但需每4~6天进行一次,采收时间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桑细菌性疫病病原菌(P.syringae p.v.mori)不同菌株的致病性及其对桑苗不同部位和豆科不同植物致病能力的初步研究结果。结果表明:桑疫病菌不同菌株对桑苗的致病性有明显差异,菌株对桑苗的致病性与其地区来源无明显相关性。但益都菌株(Pm1,Pm5)对豆科植物的致病性显著高于泰安菌株(Pm31,Pm35)。桑疫病菌对桑苗不同部位及对豆科不同种植物的致病性也不同。其对桑苗顶端及上部的致病能力较强;对绿豆、芸豆、菜豆的致病性较强,而对黄豆、黑豆的致病力较弱。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玉米同一品种不同籽粒大小的种子活力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种子大小的活力指数之间有差异,大种子活力指数比小种子的活力指数高。同一品种不同种子大小对种子活力和幼苗生长影响较大,大粒种子活力明显高于小粒种子。  相似文献   

9.
不同贮存条件对棉花种子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不同贮存条件下存放的棉花种质资源进行了种子活力测定。结果表明,低温密封条件下贮存的种质资源种子活力最高;常温密封下贮存的种质资源发芽势和发芽率最高,但成苗率结果显示,种子活力已呈现下降趋势;常温开放状态下存放的种子活力最低;长期贮存的种质,发芽势和发芽率不能准确地反映种子活力,应注意对成苗率的测定。籽指和种子的耐贮性没有相关性;不同品种的耐贮性有差异,但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板栗(Chestnut)属于果类,是主要的出口果品之一[1]。板栗在贮藏过程变质严重,每年损失几亿公斤[2、3、4]。板栗树(Castaneamollssima.BL)原产于我国,有广泛地种植[15-16]。板栗在贮藏过程中,对贮存条件要求严格,湿度低则易失水而干瘪。板栗属玩拗性种子,不能象普通种子一样贮藏。湿度大有利于真菌生长,则易发霉腐败变质。低于0℃的低温,果仁易受冻伤,受冻伤的果仁变苦,板粟贮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失水风干、发霉、腐烂、果仁发生“石灰化”和种子发芽等。目前,对栗果采收后贮藏条件的研究很多,研究成果亦不少,但在现有的贮藏条件下,板栗仍不…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集板栗园中板栗外生菌根,对其进行真菌的分离、鉴定,并与植物病原菌进行拮抗试验,筛选出具有生防作用的真菌。【方法】以板栗外生菌根为材料筛选单菌落真菌,并利用真菌核糖体R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的同源性进行分子鉴定。筛选长势良好的真菌与15种植物病原菌进行四点对峙试验。【结果】从板栗菌根中分离并鉴定了螺旋木霉、钩状木霉、生赤壳等15个属的20个菌种。通过四点对峙试验发现,螺旋木霉和钩状木霉拮抗病原菌种类在13种以上,具有广谱性。【结论】螺旋木霉和钩状木霉拮抗效果较好,可作为候选菌种进行生防菌剂生产。  相似文献   

12.
板栗贮藏期致腐病原真菌种类鉴定及其侵染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无症和显症的板栗种仁上经组织分离法共分离获得22株真菌,其中16株经鉴定为11个属真菌:短梗霉属(Aureobasidium sp.)、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茎点霉属(Phoma sp.)、青霉属(Penicillium sp.)、聚端孢属(Trichothecium sp.)、壳梭孢属(Fusicoccum sp.)、丝核菌属(Rhizoctonia sp.)、毛霉属(Mucor sp.)、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sp.)、葡萄孢属(Botrytis sp.)和镰刀菌属(Fusarium sp.),另有6个未知菌株有待鉴定,链格孢属、镰刀菌属、聚端孢属和壳梭孢属为致病优势菌株。回接试验表明,致腐真菌在板栗有伤时容易侵入种仁引起发病,在板栗无伤时多数菌株不能侵入,个别菌株能侵入,但侵染率低,病情不严重。不同处理对板栗贮藏期防腐试验得出,防腐处理虽然能够清除种子表面的病菌,但不能清除种子内部的病原菌,其防效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木霉对植物病原菌的拮抗作用效果,筛选出优势菌株,从长沙地区的15种作物根围采集到27份土壤样本,经室内分离、纯化得到28个木霉菌菌株.利用对峙法和稀释法测定了28个菌株对花生立枯病菌、水稻纹枯病菌、水稻恶苗病菌、辣椒炭疽病菌、白术白绢病菌的拮抗作用,得到1株对5种供试病原真菌均有强烈拮抗作用的菌株,经鉴定该菌株为哈茨木霉.对峙培养可观察到,多数情况下,接种后2 d内木霉与病原菌接触,随后覆盖或侵入病菌菌落,抑制其生长,其抑制程度随木霉孢子浓度的降低而减弱.温室盆栽试验发现,哈茨木霉对番茄立枯病防效显著,喷洒高浓度的哈茨木霉分生孢子悬浮液防效可达80%以上,且具有持续防效和刺激作物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株核桃树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核桃树皮内分离筛选具抑菌活性的内生真菌菌株。[方法]核桃树皮经自来水冲洗后置于培养基以产生真菌菌株,对获得的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及抑菌活性测试。[结果]从核桃树皮内分离到一株产广谱、高活性抑菌物质的内生真菌。经测定对细菌、植物病原真菌和皮肤致病真菌共24种病原微生物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形态特征表明,该菌株与拟青霉属Paecilomyces Bainier中的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的特征基本一致,ITS序列分析显示本菌株与各淡紫拟青霉同源性都高于99%,因此将菌株JY-1024命名为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JY-1024。[结论]该研究首次从核桃树皮内分离得到淡紫拟青霉并首次报道了其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5.
对广西荸荠贮藏期腐烂病的发生危害和症状特点进行了调查和描述,并对825份标样进行分离、纯化,结果从中获得菌株431个,根据菌株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及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出广西荸荠贮藏期腐烂病的主病原菌是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及其他16种病原菌,从而明确了荸荠贮藏期病害发病规律及药剂筛选和防控技术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比较越南槐野生与栽培根系内生真菌组的结构及宿主相似抑菌功能,为利用有益内生真菌组改善栽培宿主药材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分别从野生和栽培根系分离内生真菌,结合形态学和ITS序列特征鉴定内生真菌;分别采用琼脂块法和平板对峙法,以人体病原菌和丝状病原真菌为靶标菌,测定根系内生真菌组各分类单元的抑菌圈和抑制率。【结果】从越南槐野生和栽培根系分别分离鉴定得到234株36个分类单元和48株10个分类单元的内生真菌。野生根系内生真菌组的属、优势属、特有属、种、特有种的数目为栽培根系内生真菌组的3~5倍,其α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栽培根系内生真菌组(P<0.05),而两者间的β-多样性指数均极低。对于宿主相似抑菌活性分类单元的数目,野生根系内生真菌组是栽培根系内生真菌组的6~10倍,其中,分类单元Colletotrichum simmondsii对3种人体病原菌的抑菌圈直径均大于或等于阳性对照,Aspergillu.flavus、Phoma sp.、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Trichoderma asperellum、Trichoderma sp.、Talaromyces funiculosus、Fomitopsis sp.、Fusarium solani和Rhexocercosporidium sp.等9个分类单元对3种丝状病原真菌的抑制率均超过50%。【结论】越南槐野生根系内生真菌组具有生境特异性,生物多样性更丰富,且有强广谱的宿主相似抑菌功能,有益于在宿主根系合成结构独特、生物活性多样的代谢产物,进而赋予宿主药材独特的药效,可应用于改善栽培宿主药材质量。  相似文献   

17.
用吸水纸法和直接镜检法,从我国北方6省区10个县(旗)的沙打旺种子及混在种子间的残体上,共检出23个属种的真菌。除多种植物种子常见病原真菌 Alternaria、Cladosporium、Penicillium 和 As-pergillus 外,引起沙打旺田间病害的重要病原真菌 Fusarium sp.Phoma sp.和 Stemphylium botryosum 也都由种子和残体传带;而 Verticillium dahliae 只从种子上检出;Colletotrichum sp、Cercosporidium sp.、Dia-chorella lathyri 和 Polystigma astragali 则只从残体上检出。混在种子间的残体是种传病原真菌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8.
甜玉米种子携带真菌与种子活力关系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明确甜玉米种子携带真菌种类,探讨真菌与种子活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洗涤检测法和PDA平板法对市售7个甜玉米品种和2个普通玉米品种进行种子携带真菌检测,同时以滤纸卷法对种子活力进行测定。【结果】供试种子外部带菌量差异显著,主要菌群为镰刀菌属(Fusarium spp.)、青霉属 ( Penicillium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和枝孢属(Cladosporium sp.);种子内部带菌率在品种间差异显著,以甜玉米442最高,达到99.3%,普通玉米农大108最低,仅为4.4%;甜玉米种子内部寄藏优势菌群为镰刀菌属、青霉属、曲霉属、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平脐蠕孢属(Bipolaris spp.)和黑孢属(Nigrospora sp.),其中甜玉米种子内部寄藏平脐蠕孢属真菌为首次报道。除甜单22外,其余6个品种的甜玉米种子内部总体带菌率和带镰刀菌率均显著高于普通玉米品种。甜玉米种子多项活力指标显著低于普通玉米种子。【结论】种子内部带镰刀菌率与种子活力相关性分析表明,种子内部寄藏镰刀菌是影响甜玉米种子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陕、豫两省苹果炭疽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确定引起中国陕、豫两省苹果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以及形态学鉴定、rDNA ITS区序列分析、rDNA ITS区特异引物CaInt2/ITS4扩增。【结果】自陕西、河南11个地点采集192份样本,经鉴定引起陕、豫两省苹果炭疽病的病原菌有2种,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和尖孢炭疽菌(C. acutatum J.H. Simmonds)。两种病原菌的区别主要在于分生孢子形态、菌落颜色、对引物CaInt2的特异性等。【结论】首次证实了中国苹果炭疽病可由尖孢炭疽菌(C. acutatum)引起。两种病原菌在陕、豫两省各地区均有分布,其中,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