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基于甘肃省1997~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统计数据,采用信息熵,空间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分析方法,对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各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及其时间变化都具有不均衡性,有序度低,结构性较差。信息熵值变化经历了两个阶段:1997~2002年持续稳定上升,但总体变化幅度较小,2002~2008年H值急剧上升,总体增长幅度较快。总体来看,东南区域比西北区的信息熵要高,西北地区土地利用结构较单一。通过空间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分析得出:耕地和林地分布虽然2008年比1997年趋向均匀,但地区间差距仍很大,而园地、牧草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分布趋向分散。  相似文献   

2.
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分析——以甘肃省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年来,随着甘肃省社会经济稳步发展,耕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该研究采用较为翔实的资料,对甘肃省1997~2004年建设用地扩张的基本态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分析法,系统的考察了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与建设用地规模扩张的关系,并在多因素分析中,引入灰色关联度定量研究了5个驱动力因子对建设用地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经济发展水平是甘肃省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则有利于用地优化。  相似文献   

3.
基于熵值法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甘肃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建设用地结构、开发强度、投入产出等方面构建集约利用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甘肃省87个县(市、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甘肃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由粗放向集约转变,但与东部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②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甘肃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因素;③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地域布局不均衡,不仅区域之间差异显著,而且区域内部有较大差异;④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显著的交通和资源指向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甘肃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西北干旱内陆区石羊河流域用水结构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1991~2004年的甘肃省水资源公报中的用水数据,采用信息熵描述用水结构的演变,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用水结构演变的驱动力。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的用水结构特点是以农业用水为主,工业、生活及生态用水比例小;1991年以来总用水量变化不明显,农业用水比例降低,工业、生活用水比例相应增加;用水结构信息熵结果表明:金昌市的用水结构信息熵显著增加,而武威市和全流域的未来趋势不明显;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以农业发展为主的社会经济因子是石羊河流域用水结构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因此,石羊河流域应继续加大用水结构调整力度,通过关井压田和节水技术的推广降低农业用水比例,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相似文献   

5.
基于改进TOPSIS方法的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甘肃省1997~2007年土地利用变化调查数据,采用改进的TOPSIS方法对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① 199 7~2007年期间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总体上较高,均在80%以上,在时间上的变化呈波动趋势,并且可以明显地分为3个变化阶段:即1997~1999年期间土地利用结构不断趋于合理,而2000~2002年期间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变差,2003~2007年期间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有好转的趋势.②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影响不同:与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呈负相关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园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未利用土地,其中未利用土地的变化与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的负相关性最显著;与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呈正相关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耕地、牧草地、水域,其中牧草地的变化与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的正相关性最显著.③开发未利用土地、保护牧草地对调整和优化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西吉县为例,选取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四期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及统计年鉴数据,借助遥感和GIS技术,从土地利用信息熵、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三方面探究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法规三方面进行驱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西吉县土地利用以耕地、林地、草地为主,耕地逐年减少,主要转化为林地和草地,建设用地变化速度最快,主要由耕地和未利用地转化而来;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法规是影响西吉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其中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和农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2000-2008年间城镇建设用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此次研究旨在分析青海省2000-2008年期间城镇建设用地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研究方法:采用变化过程定量分析法及驱动力相关性分析法。研究结果:在研究期间内,青海省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和其所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的比例都在增加;建制镇建设用地占用土地的面积要多于城市建设用地占用土地的面积;新增城镇建设用地以流向工矿仓储用地和住宅用地为主;各相关社会经济因子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相关性程度,其中相关性最高的是城镇化率、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固定资产投入。研究结论:青海省城镇建设用地的变化规律和主要驱动力为青海省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分析及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陇东黄土高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角度出发,利用RS和GIS技术,分析了20世纪最后15a该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在数量、结构和类型上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该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力,得出以下结论。15a间除建设用地和草地面积增加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都呈现出不同程度减少。其中耕地减少了20691hm^2,主要转变为建设用地,且减少的耕地多为位置相对优越。产量较高的优质良田;林地减少了12269hm^2,主要转变为草地、早地和建设用地;草地的面积增加了33488hm^2,主要源自干林地和耕地的变化;交通建设用地高速增长,15a间增加了9278.8hm^2。该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力主要为自然因素、人口压力、经济因素及宏观政策等。  相似文献   

9.
以甘肃省83个县区为研究单元,基于泰尔指数、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理论,在Arcgis和Geoda软件的支持下,对2001-2007年甘肃省各县区城镇工矿用地经济密度的区域差异特征及空间动态演化格局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甘肃省各县区城镇工矿用地经济密度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各县区差异明显;2)各县区土地经济密度相对发展速度随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分异;3)甘肃省土地经济密度总体差异呈波动性的上升趋势,而14个市州之间的差异在逐渐缩小,部分市州所辖县区的土地经济密度内部差异呈上升趋势,甘肃省土地经济密度差异的上升是由部分县区区内差异而引起的;4)甘肃省城镇工矿用地土地经济密度空间集聚趋势微弱,天水、兰州和庆阳地区有集聚趋势。集约节约用地、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城镇工矿用地经济密度可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安排各县区城镇工矿建设用地的有效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0.
以1990年和2007年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人机交互解译的方法得到研究区2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天山北坡绿洲城镇用地的扩展采用土地扩展集中指数、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相对变化率等方法进行分析;同时采用主成分法对城镇用地扩展的驱动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建设用地中的城镇、农村居民点及其他建设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信息熵的张掖市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及其灰色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Shannon信息熵理论,分析了2003-2007年张掖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动态变化,对影响信息熵值大小的土地利用类型做了初步探讨,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GM(1,1)模型,对2008-2015年该市信息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①影响张掖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动态演变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有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  相似文献   

12.
玛曲县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媛  黄翀  郑巍 《干旱区研究》2012,29(4):735-741
基于玛曲县1975-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从土地利用结构静态比较与土地利用程度动态变化两方面,定量分析玛曲县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及主要驱动因子。研究表明:随着玛曲县经济发展、城市化程度的加快,林地、水域面积净减少,草地与建设用地面积净增加,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总体呈下降趋势,而优势度值总体呈上升趋势, 1975-1995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增加了0.076 5,而1995-2005年综合指数减少了0.709 2, 说明1975-1995年玛曲县土地利用程度处在区域土地利用的发展期,1995-2005年土地利用程度处在衰退期。根据土地利用熵值多年变化特征,利用GM(1,1)模型预测,2006-2015年土地利用程度处在调整期。  相似文献   

13.
新疆甘家湖湿地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1972-2008年3期遥感数据和GIS软件空间分析方法对新疆甘家湖湿地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模型建立了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72-2008年间,甘家湖湿地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沙地面积增加,且速度较快,沼泽地及水域面积减少,林地的内部转移量较大;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具有下降趋势,下降的主要驱动力为林地和沼泽地面积的变化;甘家湖湿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已经引起湿地功能退化,土壤质量下降,植被退化及土地沙化加剧等生态环境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以古浪县为研究区域,在国内关于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优化型PSR框架模型,结合西北干旱区的土地利用结构特点,建立古浪县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与综合评分法计算古浪县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值,得出了古浪县不同时段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动态变化,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古浪县由1995年和2002年的"风险"状态转变为2009年的"敏感"状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稍有好转。  相似文献   

15.
以张掖市1996-2007年土地利用分类面积变化数据为基础,利用G IS空间分析技术及计量地理学方法对张掖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进行了多维分析。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存在较大的内部差异。2)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多样化低,土地利用类型单一。3)近11年来,交通运输用地增加最为剧烈,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变化不大,总体有略有上升,土地利用的信息熵总体增加,土地利用整体趋于无序性。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结构动态演变及预测研究——以张掖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张掖市1999-2009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采用信息熵,空间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和GM(1,1)模型分析方法,对张掖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进行了定量分析,同时对2010和2020年的信息熵、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张掖市各县区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及其时间变化都具有不均衡性,有序度低,结构性差的特点,但已呈现良好方向发展的趋势。信息熵经历了2个阶段,1999-2003年缓慢不规律上升,2004-2009年稳定上升。牧草地与信息熵变化关联最大。2)空间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分析得出:耕地、园地和其他农用地分布趋于均匀,但地区间差距仍很大,牧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的分布趋于分散,交通运输用地分布相对合理;3)2010年和2020年信息熵、空间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预测结果与现状分析结果相似,已逐步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