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永金  曾峰  罗学刚 《核农学报》2016,(10):2012-2019
为了探究施用微量元素对植物修复铀污染土壤的影响,在0、50、100、150 mg·kg~(-1)铀污染土壤中,分别单独施用土壤背景值含量0、1倍和5倍的Mn、Zn、Cu、Mo、B,并测定菊苣实生苗和再生苗植株干重、植株铀含量和铀富集量。结果表明,在铀污染土壤中单独施用Mn、Zn、Cu、Mo、B后,降低了菊苣实生苗植株干重,也降低再生苗植株干重(Zn除外)。在50、100 mg·kg~(-1)铀污染土壤中,每千克土壤施用50 mg B,平均增加菊苣实生苗植株铀含量129.8%,平均增加菊苣实生苗植株铀积累量77.0%;在50 mg·kg~(-1)铀污染土壤中,每千克土壤施用50 mg B,增加菊苣再生苗植株铀含量80.1%,增加再生苗植株铀积累量17.87%。因此,在中低浓度铀污染土壤,施用适量的B肥,可以提高菊苣植株铀含量和铀积累量。本研究为提高铀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一种缺锰土壤,二种缺铁土壤和一种铁,锰丰富的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移栽灵混剂对水稻旱育秧苗生长及铁,锰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铁,锰供应充足土壤上,移栽灵轻度抑制时秧生长,缺锰和轻度缺铁土壤上移栽灵增加旱秧分蘖并促进生长;但在严重缺铁土壤上则无明显效果。移栽灵防治旱秧铁,锰缺乏和促进旱秧生长的效果均不如传统单 育秧技术中硫黄调酸处理。植株分析发现仅在缺锰土壤上移栽灵增加了旱秧铁,锰吸收量,其余  相似文献   

3.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猪粪对缺锰土壤上水稻旱育秧苗生长的影响及猪粪在淹水后秧苗缺锰症恢复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不施锰肥的条件下旆用高量猪粪处理,旱育秧功仍表现严重缺锰症状,但较不施猪粪自理有所减轻,更没有出现猪粪加重植株缺锰的情况;在施锰和不施锰条件下,随猪粪用量的增加,旱育秧苗的分蘖和地上部干重均明显增加,因此猪粪可促进缺锰土壤上旱育 生长;在淹水后猪粪可以使土训氧化还原电位下除更快,土壤Mn^2  相似文献   

4.
水稻耐盐生理及分子调节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钠盐积累导致的土壤盐渍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已成为制约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钠离子是引起水稻盐胁迫伤害的主要离子,研究钠离子在水稻植株体内的吸收运输机制,及水稻应对盐胁迫的生理分子调节机制,有助于抗盐品种的选育以及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与利用。本文综述了水稻对盐信号的感应及盐分在水稻体内的吸收转运特征;分析了盐分进入水稻机体后对植株形态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探讨了水稻为缓解盐分伤害,诱发的渗透调节、养分、抗氧化系统、激素等生理调节机制,以及通过抗逆蛋白差异性表达和耐盐相关基因应激表达,来控制水稻体内离子平衡,保护膜系统及光合系统的分子调节机制。同时,本文对提高水稻耐盐性提出了外源调控措施,并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夏越  沈仁芳  马建锋  车景 《土壤》2023,55(6):1207-1215
锰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缺锰会导致植株矮小,叶片黄化,发育不良等,严重时可致植株死亡。水稻和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但种植在有效锰含量不同的土壤中;水稻主要种植在锰有效性高的南方酸性土壤中,小麦主要种植在有效锰含量低的北方石灰性土壤中。为探究水稻和小麦响应缺锰的差异及其机理,本研究采用水培法比较了水稻和小麦苗期在缺锰和加锰处理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以及植株各部位元素含量和分配情况,并采用绝对定量法比较了小麦和水稻中锰转运基因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与供锰充足的植株相比,缺锰三周严重抑制水稻的生长,而不影响小麦的生长;在缺锰条件下,小麦根到地上部的转运率比供锰充足时提高了16.4%;相反,水稻体内锰从根到地上部的转运率降低了7.5%;苗期小麦根中TaNRAMP2的绝对表达量是水稻OsNRAMP2的3.8-5.1倍。这些结果表明,小麦比水稻更耐缺锰胁迫,这可能与NRAMP2在小麦中的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江西省贵溪市污灌水田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贵溪市污灌水田土壤及水稻植株的重金属含量进行研究,初步发现该区土壤已受到严重污染,特别是Cu、Cd含量全部超标,其中Cu的污染是引起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而Cd污染则使得该区稻米品质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7.
我国南方水稻土供硅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硅肥对水稻的增产作用,在日本早就有了肯定的结果[1]。近年来试验证明,在我国南方部分土壤上,水稻施用硅肥有增产效果[2]。为了明确水稻施用硅肥肥效和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提出我国南方水稻施用硅肥有效的土壤和植株指标,本文对我国长江以南主要类型水稻土供硅水平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8.
施用钢渣对水稻土硅素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施用钢渣种植水稻的贫栽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钢渣使土壤pH升高,土壤水溶态硅和无定形硅的含量降,活性硅及有效硅含量上升,水稻植株含硅量上升,水稻植株含硅量增加,除水溶态硅外,上述影响随钢渣用量增加或粒度变细而增强。  相似文献   

9.
水稻钵苗空气整根气吸式有序移栽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采用空气整根育秧技术对水稻钵苗进行育秧试验,提出了水稻钵苗空气整根育秧、气吸取苗和投苗的有序移栽方案。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空气整根培育钵苗,根系遍布整个钵腔,生物学特性优于常规钵育秧,且移栽时钵体不易破碎和倒伏。采用空气整根钵盘,以较小的吸力,钵苗就可从钵腔底部取出,实现不伤苗和根的钵苗有序移栽。对气吸式水稻钵苗有序移栽机的总体方案设计、横纵向移箱装置、投苗装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制了样机。试验结果表明,由步进电机驱动齿轮齿条机构控制横纵向送秧箱,驱动曲柄摆杆机构控制吸气活门,由电磁铁控制导苗管投苗活门的单  相似文献   

10.
通过水稻植株形态,土壤、植物营养元素的化学分析和障碍因素调查,划分不同障碍因素与类型,按不同的障碍类型采取不同矫治措施,建立平衡施肥体系,为大面积水稻高产提供科学施肥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Nested -PCR从田间和水稻植株上检测稻曲病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的特异性引物,对从发病程度不同的稻田土样、水稻(Oryza sativa)生殖生长初期稻田浮萍(Lemma ssp.)和水稻植株的DNA进行Nested PCR扩增,分析稻曲病菌在稻田的存在和在植株上的附着和侵染,结果显示在稻田中稻曲病菌可以附着在浮萍上,从第一年种植水稻田块的土壤中未检测到稻曲病菌,但在稻田中的浮萍上可以检测到;水稻生殖生长初期剑叶的叶耳间已有稻曲病菌附着和侵染。实验证明PCR技术可以有效地检测田间稻曲病菌。关键词:稻曲病菌(Usitilaginoidea virens); 检测; Nested PCR  相似文献   

12.
分别选取酸性和中性水田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研究施用硅肥对水稻不同生育期硅素吸收状况及产量的影响,以期揭示施用硅肥提高不同类型土壤供硅能力、改善植株硅素营养及增加产量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从拔节期到抽穗期水稻植株体内硅的含量有较大幅度的降低,而后又逐渐升高。施用硅肥可明显提高水稻植株体内硅的含量,尤以高炉渣与葡萄糖配合施用和单施高炉渣两个处理效果最好,极显著高于对照及其他处理。在酸性水田土壤上施用硅肥的增产效果较为明显,高炉渣与葡萄糖配施处理的增产率高达16.99%,且成熟期水稻植株含硅量与稻谷产量间存在显著的直线正相关关系;在中性水田土壤上施硅则无显著增产效果。总之,高炉渣与葡萄糖配合施用能更有效地改善土壤的供硅能力,进而提高水稻产量,其在酸性水田土壤上的施用效果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应用花药离体培养技术 ,对水稻不同遗传背景材料的去分化和再分化能力以及花粉植株后代性状遗传变异动态进行研究 ,并分析了花粉植株后代的有关同工酶。结果表明 :1.不同遗传背景材料的愈伤组织诱导率、绿苗分化率有明显差异 ,其中 94 P 70的培养力最高 ,其次是汕优桂 99,其余未分化出绿苗。2 .花粉植株一代 ( H1)性状表现多样性 ;H2 代有少数株系的性状优于 H1代 ,发生分离 ,大多数株系的主要性状相对稳定 ,并出现优于 H1代及亲本的性状。3.花粉植株 H2 代的大多数株系的酯酶和过氧化物酶谱带数与亲本相同 ,只有个别株系与亲本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水稻在不同土壤上的镉吸收转运动态特征。  方法  选择我国轻中度镉超标水稻土红砂泥(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和油泥土(普通铁渗水耕人为土),采用盆栽试验种植水稻,分别在水稻幼苗期、分蘖中期、孕穗中期和成熟期分析不同器官镉累积的动态特征。  结果  水稻种植前油泥土CaCl2提取态镉浓度(0.02 mg kg?1)比红砂泥(0.15 mg kg?1)低86.7%,导致苗期至分蘖中期油泥土水稻植株体内镉的平均累积速率(0.09 μg plant?1 d?1)比红砂泥(0.32 μg plant?1 d?1)低71.9% ,但分蘖中期至孕穗中期油泥土水稻植株体内镉平均累积速率(0.038 μg plant?1 d?1)比红砂泥(0.073 μg plant?1 d?1)低47.9%,表明分蘖中期之前是土壤类型影响水稻植株体内镉积累的关键期。到了成熟期,由于红砂泥上水稻植株体内镉向糙米的分配比率(11.0%)低于油泥土(16.6%),加之两种土壤上成熟期水稻植株体内镉累积量均下降,且红砂泥上水稻植株体内镉累积量下降率(28.9%)高于油泥土(18.2%)。油泥土水稻糙米镉累积量比红砂泥低44.4%。  结论  土壤差异除了通过影响土壤有效态镉浓度而影响水稻对镉的吸收外,也通过影响水稻植株体内镉的转运过程,进一步影响糙米镉含量。  相似文献   

15.
施肥和翻耕措施对减少水稻吸收137Cs的效应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应用盆栽试验和模拟小区试验相结合,研究增施磷肥和钾肥、土壤翻耕后对减少水稻植株(尤其是稻谷)中137Cs积累的效应.结果表明,增施钾肥可以使土壤中代换性137Cs活度明显降低,从而有效地减少水稻植株中137Cs的积累,施用量按每公顷922.5kg硫酸钾表现最好.增施磷肥的作用表现不稳定,施用量较低时表现为水稻植株中137Cs积累量减少,但磷肥施用量增高时,表现为促进作物吸收137Cs.翻耕土壤能够有效地降低水稻植株中137Cs的积累.  相似文献   

16.
直接产生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纯系的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提高转基因杂交后代育种选择效率的新途径,即在花药培养过程中添加抗性筛选物质,直接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纯合体。以转bar基因水稻植株和非转基因植株杂交F1为试格进行花药培养,并对分化的绿苗进行PCR检测和田间抗性检测。结果表明,在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和分化培养基中分别添加PPT0.05mg/L与未添加PPT的对照,均产生较多的愈伤组织和绿苗,并有较高比例不抗除草剂的假阳性株。当PPT浓度增至0.1mg/L时,所得花培苗全部抗除草剂,显示很好的筛选作用。PPT浓度继续增加,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绿苗分化率急剧下降。当PPT的浓度增至5mg/L时,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幼苗分化完全被抑制。对30个加倍单倍体系作连续两代农艺性状考察,约73%以上的株系在遗传率较高的性状中,变异系数很小(<10%),说明这些株系的基因型已经纯合,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绿肥压青后随郎栽换或未经庸妙就栽秧,常会引起水稻黑根枯苗的“烧秧”现象。一般认为,还原性物质的毒害是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然而引起毒害的还原性物质,主要是低铁还是硫化氢或其它还原性物质?则一直不大清楚。近年来不少研究者指出,水和土的氧化还原状况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土壤养分状况有很大影响[1-4],有的研究者指出,对于水稻土的氧化还原体系,应从其彼此相关而又不同的张度因素与数量因素两方面进行研究[5-4],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方法[6,7]。按照这些方法,1962年我们在研究绿肥压青后水稻生育期间土壤中还原性物质的动态变化时初步看出[8]:活性有机还原物质在还原性物质总量的变化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在此墓础上又于1963年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以探索绿肥压青后土壤中还原性物质舍量的变化及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现将所得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8.
利用间接竞争ELISA方法分析甲胺磷在稻田中的残留和流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首次用间接免疫ELISA方法测定了甲胺磷在水稻植株各部位,稻田水和土壤中的残留和消解动态,并对稻田施药后甲胺磷因径流和渗漏而引起的流失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甲胺磷在水稻稻草、稻穗、稻田田水和土壤中的残留和消解是以指数形式进行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6.35,3.27,2.39,4.25d。施药当天下暴雨可引起甲胺磷的径流流失,在本试验条件下径流流失量达到施药量的9.69%。渗漏量达到施药量的  相似文献   

19.
山区单季晚稻枯叶早衰矫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伟建 《土壤》2001,33(5):257-259,267
本文针对三明山区单季晚稻在生长发育中后期常发生的枯叶早衰这一生产问题 ,通过实地调查、土壤植株营养诊断和田间试验 ,认定是土壤缺素和植株营养失调所致 ,采取配方施肥和增施镁肥、石灰能有效地矫治水稻枯叶早衰 ,并取得显著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20.
重金属污染对水稻土微生物及酶活性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娟  张乃明  于泓  张靖宇  李芳艳  于畅  杜红蝶 《土壤》2021,53(6):1152-1159
水稻土受到重金属污染不仅影响水稻的产量品质,而且对水稻土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系统综述了水稻土重金属污染的来源,重金属污染对水稻土微生物生物量、种群数量、群落结构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针对重金属污染对水稻土微生态效应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未来应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指出:①加强水稻-重金属-微生物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方面的研究;②在研究重金属污染与水稻土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关系的基础上,加强对重金属、土壤理化性状和水稻等因素进行综合并定量化分析,将是明确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特性的影响及相关机理的关键;③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以及系统生物学方法,促进重金属污染胁迫下水稻土微生物活性及功能的演变规律及响应适应过程;④加强基于长期定位实验的研究,在较长的时间尺度和较大的空间尺度上认识水稻土生态系统在重金属胁迫下的演变规律和机制;⑤重金属污染对水稻土酶活性的研究应重点从机理方面入手,注重结合土壤酶的动力学参数和热力学参数,深化土壤酶与复合污染的作用机理,进一步揭示复合污染致毒途径及其机理,同时借助分子手段,探索重金属污染水稻土中更多未发现的酶的特性,寻找更加敏感、更能普遍推广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综合性指标,以期为重金属污染水稻土的风险评价和生物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