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我国不仅是世界上茶树原产地,而且也是人类最早发现和饮用茶叶的国家。早在四千多年前,茶就被饮用。如《神农本草》中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的记载。此外,我国又是世界上生产茶类最多的国家,我国的六大茶类生产技术,被国外学者称之为“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瑰宝”。为了弘扬我国悠久的茶文化,现就我国茶类发展与饮茶方式演变略作一概述。一、我国茶类发展史略绿茶:绿茶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茶类,自茶叶正式作为饮料后,其基本加工方法就已形成。当时加工方法较为简单,通常是把野生茶树上的芽叶采回后,稍微轻揉,晒干后即为饮用。从唐代开始出现了“蒸青团茶”的制法。蒸青团茶的制法是:先将茶树上采回的鲜叶放入锅内蒸煮,然  相似文献   

2.
<正>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大的茶业,四大茶区均有生产,其中浙江、安徽、江西和湖南四省为主要产区,以浙江省绿茶产量最高,安徽省和江西省的绿茶的总体品质最好。1潜山市手工制茶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安徽省的绿茶以加工工艺可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蒸青绿茶和晒青绿茶,主要为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炒青绿茶又分为手工制作和机械制作。手工与机械在茶叶的制作过程中,是各有利弊,要互为补充,手工茶有着它的优势。比如说在茶叶的炒制  相似文献   

3.
概述惠州地方特色茶的生产历史、主要产茶县(区)及茶叶生产现状,并采集惠州地方特色茶代表性绿茶、红茶、紫芽茶及代用茶(甜茶、辣木茶)样品,测定其主要品质成分含量。结果显示,惠州客家炒青绿茶含茶多酚21.27%~42.28%、氨基酸1.66%~5.48%、咖啡碱1.80%~3.57%、可溶性糖2.57%~5.75%,水浸出物含量38.22%~53.53%,酚氨比4.96~18.28,其中紫芽茶含花青素1.11%~1.50%(为非紫芽茶的1.69倍),其生化品质特点与广东梅州、河源等地的客家炒青绿茶相近;新近开发的惠州红茶生化品质符合红茶标准,有待进一步发展;甜茶、辣木茶内含物丰富,具有一定保健功效,且多酚、咖啡碱含量低,开发营养功能产品前景好。  相似文献   

4.
<正>三、大宗茶加工设备的配备大宗茶的种类较多,现以炒青绿茶为例,介绍其初制加工设备的配备。炒青绿茶初制工艺流程一般为:杀青—揉捻—解块—烘二青—初干(滚三青)—辉干(滚干)。现有一个茶叶加工厂需进行炒青绿茶初制设备配备,茶厂提供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炒青绿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品质成分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测定炒青绿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各工序茶样的主要品质成分含量,并与传统工艺条件下的炒青绿茶的品质成分变化对比分析,探讨炒青绿茶自动化生产线对品质形成与改善作用。结果表明,炒青绿茶自动化生产线在制过程茶叶各工序失水均衡,失水率在1.18%~23.29%范围,加热、除湿和造型同步进行,有利于保持干茶和叶底绿色,叶绿素保留率较炒青绿茶传统制法高10%左右;同时,多酚类保留率较蒸青绿茶制法降低了约8%,茶叶滋味醇和,涩味下降。这表明,自动化生产线可改进炒青绿茶品质,提高炒青绿茶质量,同时实现清洁化加工。  相似文献   

6.
加强名优绿茶生产技术研发促进湖南茶叶稳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湖南茶叶产业的现状,提出湖南茶叶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绿茶,有控制地发展黑茶,保留优质红茶.应以适宜湖南茶叶自然品质特点的优质绿茶生产技术体系为研发重点,通过增产名优绿茶.促进全省茶叶稳定发展.从资源、技术和商贸三个方面分析了湖南发展名优绿茶的优势.提出了继续优化茶类结构,加快建设绿茶强省的目标和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一是发展山区绿茶;二是推广优质绿茶良种;三是围绕增产春茶,改进茶园管理技术;四是规范绿茶加工技术和质量标准;五是积极研究名优绿茶后加工技术,六是推进茶厂技术改造.  相似文献   

7.
日本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日本茶叶发展概况1.生产现状日本全国现有茶园面积5万hm2,总产量8.98万t,茶农约24万户,主要分布在静岗、鹿儿岛、三重等8个县。茶树品种比较单一,薮北种占83%。日本茶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相当高,茶树修剪、采摘、加工、包装基本上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日本茶叶几乎是青一色的蒸青绿茶,只是依据档次不同从中分出玉露、玉绿、抹茶、番茶、煎茶、焙制茶、玄米茶等。日本茶园90%属于农户所有,生产技术主要由茶叶指导者协会提供服务和协调。茶园管理现代化,园貌整齐化一,树势健壮,单产高,效益好。2.茶叶…  相似文献   

8.
传统炒青绿茶是广东特色绿茶产品,近年成为了广东茶叶生产发展的新热点。介绍了河源市东源县传统炒青绿茶的加工技术,包括鲜叶标准及管理、摊青、杀青、揉捻、烘干、辉锅、拣剔等工艺。  相似文献   

9.
茶叶是贵州省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其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一,但现阶段茶叶加工技术落后、产销不平衡等问题制约着贵州茶产业的发展;绿茶是贵州的主要茶类,市场需求日益增长,茶叶加工规模逐步扩大,加工技术要求愈来愈高,机械加工的高效化、生产模式的连续化不仅是市场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保证茶叶品质和提高茶产量的基础。介绍了国内及贵州绿茶机械加工的现状,指出贵州绿茶机械加工过程中存在生产连续性低/人工依赖性高、加工模式单一/生产效率低和机械结构老化/设备能耗欠环保等问题,提出了贵州绿茶机械加工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茶叶是传承文化的最好载体之一。在茶叶领域手工作坊不会消失,因为茶叶的精神存在于手工作坊,其发展也会以手工作坊的方式继续下去。而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手工作坊的产业结构已不能适应现代发展的需求。因此,作为茶农应掌握优质的茶叶生产技术,把握好优质炒青茶生产加工的关键控制环节和技术要点,以便从中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信阳毛尖茶生产对茶树品种的基本要求是发芽早、芽叶绿色多茸毛,抗寒性强,在化学特性上要求茶多酚含量不超过25%,氨基酸含量高于3%,酚氨值小于7;按照“鲜叶采摘—鲜叶摊放—杀青—做形—干燥”工艺生产的信阳毛尖茶,其针型系列,主要是以采摘灌木型中、小叶良种茶树1芽1叶初展至1芽2叶的鲜叶生产,产品外形特征是色泽翠绿、外形圆细紧直、形似松针;而芽型系列,主要以小乔木型良种茶树的芽或1芽1叶初展的鲜叶生产,产品外形特征是外形似芽、形直、白毫满披。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现行成熟采茶机采摘一芽一叶及其以上嫩度的特等茶青的采摘效果,针对不同茶树品种,利用单人采荼机在不同试验茶园中进行了以特等茶青为采摘目标的机采试验。结果表明:在现行茶园的基础上,特等茶青下树率可以高达34.40%,其中独芽下树率为9.09%,一芽一叶初展下树率为7.28%,一芽一叶开展下树率为18.03%,充分说明结合机采特等茶青新型加工工艺技术,利用现行成熟采茶机采摘特等茶青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茶树喷施生物叶面肥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生物叶面肥喷施茶树,研究生物叶面肥对茶树产量因子与品质因子及其鲜叶加工成名忧绿茶的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喷施生物叶面肥能够缩短萌发时间,增加芽头密度,提高百芽重和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内含成分含量,提高名优绿茶的感官品质,其中以活性氨基酸叶面肥的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茶树设施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世斌  陆婷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476-17478
[目的]分析比较设施栽培和露天栽培茶树的生长情况。[方法]将茶苗栽植于塑料盆内,盆径30cm,盆高35cm,基质配比蛭石:黄土:草炭=1:1:3,共100余盆,设施大棚内外各50盆,多余的置于其他大棚备用。通过观测记录茶树在2种不同栽培条件下的茶苗成活率、新稍生长量、着叶数、新稍生长速度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茶树设施栽培下茶苗移栽成活率提高,茶树早春新稍生长量、着叶数增大,并提前萌发,新稍生长速度加快。[结论]茶树设施栽培是提早名优茶开采时间,提升茶叶品质,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栽培技术,且具有保温防霜防冻功能,在环境调控和管理等方面容易人为加以控制,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不同加工工艺流程及参数条件对枇杷叶茶品质的影响,为提高枇杷叶茶品质提供技术参考。以新发芽的夏梢枇杷幼叶为材料,杀青后分别采用先揉后炒、先炒后揉再炒和先揉后炒再揉再炒3种工艺流程及不同参数加工枇杷叶茶,对叶茶主要功能成分和冲泡性状指标进行检测,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工艺流程对枇杷叶茶的品质有较大影响,先揉后炒工艺所制叶茶的总黄酮、茶多酚及总三萜酸的平均含量显著高于先炒后揉再炒工艺,而先炒后揉再炒工艺的可溶性总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先揉后炒工艺,3种工艺下所制枇杷叶茶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工艺流程、揉捻时间相同条件下,随着炒制时间的延长,茶中总黄酮、茶多酚及总三萜酸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游离氨基酸含量大多呈下降趋势。综合主成分分析及感官品质评价,以枇杷新梢幼叶为原料加工叶茶,采用蒸汽杀青75 s、揉捻5 min后再炒制25 min加工的叶茶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6.
孙汉巨  姜绍通  高韩玉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2352-2353,2358
侧重从白瓜子的去膜条件,调味料的配比、煮制、干燥和炒制的条件,研究了茶瓜子的生产工艺,并得出了最佳工艺参数,可为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张建新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0):2182-2182,2185
以恩施自治州不同产地的纯天然老鹰茶为原料,用双硫腙比色法对老鹰茶茎和叶的铅、镉、汞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老鹰茶茎和叶中铅、镉、汞的含量低,其中部分有显著性差异,茎的含量略高于叶,但均远低于国标的上限,具有很高的饮用安全性和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茶园害虫群落演替趋势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茶园害虫群落演替趋势明显,半个多世纪来,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和栽培管理措施与防治方法的变更,害虫种类逐渐增至300多种。优势种群从当初少数食叶性蛾类及钻蚊枝干害虫,发展到多种食叶害虫,尤其是吸汁式芽梢害虫更为猖獗,经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尤其是滥用、乱用、杀伤天敌;大量氮肥的单一使用,使芽叶含量偏高,茶树抗病虫能力下降,大面积单一化种植,留叶采摘等栽培方法的实施;防治方法单一,重治不重防等原因引起的。对此,认为生态条件较好的山区和半山区茶园应推广生态控制,大面积茶园实行综合治理,强调农业防治,提倡生物防治,严格控制和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相似文献   

19.
摊青是绿茶加工中首要的工序。采用“绿宝石”为研究对象,以实际加工的条件为基础,通过设定不同的摊青时间,分析摊青技术对茶青及成茶品质的影响和作用,明确“绿宝石”加工工艺中适宜的摊青技术参数。结果表明:以筛网摊放,摊青厚度10~15cm,辅助鼓风机通风,摊青时间10—14h,摊青叶含水率73%-74%左右为“绿宝石”摊青技术的较佳条件。  相似文献   

20.
以桃源大叶一芽二叶为原料,对螺形红茶的造形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螺形红茶的合理的加工工艺为鲜叶→萎凋→揉捻→解块→发酵→初烘→曲毫→足干,其中鲜叶萎凋、揉捻、发酵、足干与传统参数一致,关键在初烘和曲毫工序上需要进行相对精确的控制,初烘技术参数为:温度130℃,时间8 min,含水量控制在52%左右;曲毫技术参数为:投叶量6 kg/锅,温度180℃,时间75 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