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延吉县依兰国营林场,地处长白山东麓,地势多在海拔200~700米之间,全年平均气温5℃,总降水量504毫米,土壤为暗棕色森林土。总经营面积为28,460公顷,其中天然次生林面积为21,121公顷,人工林面积为3,540公顷,在人工林中落叶松为1,851公顷,红松为1,495公顷。该场从1958年起进行红松直播造林,连续两年共直播红松191.7公顷,占红松人工林面积的12.8%。众所周知,红松直播造林比植苗造林具有节省投资,简便宜行的优越性。但是,直播红松在经过一段较长时间之后生长究竟怎么样?与植苗红松相比有哪些差异?直播造林对红松是  相似文献   

2.
为培育森林后备资源,加快次生林改造进程,东丰县一面山林场六十年代中期在林冠下用红松直播造林改造次生林,其方法与效果简述如下。一、被改前的概貌  相似文献   

3.
一、红松的生物学特性 红松是长白山植物区系的主要树种,阔叶红松林是长白山植被演替中相对稳定的顶极群落。红松的生物学特性是幼龄时期有较强的耐阴性,同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与适应性,这是次生林培育诱导冠下红松造林的重要依据。另外,红松较其它一般树种寿命长,具有长期、持续稳定的生长期,尤其在幼龄时期生长较缓慢,且有比较突出的耐阴性,能在次生林冠下生长发育,所以红松在次生林碰下成活率及保存率相对较高,这是次生林冠下红松造林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红松是长白山植物区系的主要树种,阔叶红松混交林是l长白山植被演替中相对稳定的顶极群落。红松的生物学特性是幼龄时期有较强的耐阴性,同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与适应性,这是次生林培育诱导冠下红松造林的重要依据。另外,红松较其他树种寿命长,具有长期、持续稳定的生长期,尤其在幼龄时期生长较缓慢,且有比较突出的耐阴性,能在次生林冠下生长发育,所以红松在次生林冠下成活率及保存率相对较高,这是次生林冠下红松造林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辽东典型次生林和红松人工林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红松人工林和次生林在养分特征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次生林土壤养分状况明显高于红松人工林;森林土壤养分状况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建议应该积极开展红松人工林与阔叶树种混交造林工作,以提高林地的土壤肥力和水源涵养功能。  相似文献   

6.
就天然次生林冠下人工更新红松的生长及单株树干、枝、叶、根生物量分布情况进行了测定与分析,旨在为辽东山区现有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调整及低产、低质林改造林,冠下人工更新红松诱导阔叶红松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确保红松当年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于2000年开始采用容器育苗,进行雨季造林的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容器苗雨季造林,可使造林成活率达到89%以上,形成的林分林相整齐,林木生长速度加快,每公顷可节省造林费用275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小兴安岭地区2种退化林地类型的实地调查,分析可知该地区退化林是由于过伐后缺乏人工经营形成的天然次生林,恢复策略主要为人工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以及天然更新相结合,其中以人工更新为主.红松针叶林更新演替退化类型适宜造林树种为红松(Pinus koraiensis),造林株行距为3 m×3 m;云杉针阔混交林更新演替...  相似文献   

9.
叶林  李巍巍  于添  葛奕男 《林业科技》2023,(3):18-22+17
通过次生林林分选择、播种点选择和防护罩的应用,研制红松近自然直播造林配套技术,优化红松直播造林工艺流程,免除整地、幼林抚育作业环节,增加工艺流程的可操作性、大幅提高作业效率,与植苗造林相比每公顷用工量降低81%、造林成本降低61.5%。通过应用改良的防护罩,鼠害防治有效率达到100%,解决了红松直播造林鼠害防治的技术瓶颈。  相似文献   

10.
红松直播造林与植苗更新的对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红松直播造林与植苗更新的试验方法。通过直播与植苗两种造林方式的对照分析,得出在天然次生林下直播红松是顺应自然的一种更新造林方法,它具有抗性强、免抚易管理的优点,与红松植苗相比既可做到免抚,又能降低生产成本,是加快恢复小兴安岭森林顶极群落--阔叶红松林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我们于1974年从黑龙江省带岭林区调来红松(Pinus koraiensis sleb et Zucc)苗木,在巴林和南木两地的柞桦次生林内,进行引植驯化试验。该造林地超出红松自然分布区,气温较低,降雨量较少,春季经常出现干旱。经过13年的精心培植,红松成活与生长状况良好,取得了引植驯化的成功。一、引植后红松幼树生长状况针对红松的生物学习性,选择了土壤肥沃,排水良好,10度以上的东北和东南坡  相似文献   

12.
基于红松生长影响因子、林分空间结构调整以及经营现状,分析了当前次生林下栽植红松经营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次生林下栽植红松经营的可行性建议,以期为次生林下栽植红松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我场一直把恢复和发展红松资源当成主要任务,三十多年来已有2000多公顷红松幼林郁闭成林。为了提高红松造林的成效和促进红松造林的发展,特对林冠下  相似文献   

14.
次生林下营造红松最优生长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研究了次生林冠下影响红松幼树生长的5大生态因子,提出林冠下红松造林工作应以适宜的郁闭度(0.1—0.3)、坡向(阴坡)、坡位(中下腹)为主,并适当兼顾坡形和土壤A层厚度的论点。  相似文献   

15.
实行择伐林冠下红松人工更新改造阔叶低产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是1962年—1980年在辽宁省东部阔叶红松林区的次生林中进行的。在阔叶低产林中,实行择伐改造以后,用红松裸根苗在林冠下进行了更新造林。十八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用这种方法改造了的林分较没有改造的林分,提高了材积总生长量的1—2倍。  相似文献   

16.
阔叶红松林是我国东北东部山区的典型地带性顶极群落,红松则是阔叶红松林中的优势树种和建群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阔叶红松林严重退化,建群种红松消失,并逐渐被次生林生态系统(包含次生林及镶嵌其中的人工林)所取代。由于次生林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服务功能等远低于原始林(阔叶红松林),因此,促进次生林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恢复其固有结构和生态功能已成为东北林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如何促进红松在次生林生态系统内的更新是实现阔叶红松林恢复的关键。已有研究表明,阔叶次生林冠下人工栽植红松是将次生林定向恢复为阔叶红松林的可行途径;而在此过程中,光是影响冠下红松更新成功与否的最关键环境要素。该文综述了以往红松对光环境响应的研究结果,旨在为通过调整次生林林分结构促进次生林冠下红松更新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退化柞蚕场栽植红松成为辽东山区一种被林农广泛接受的生态恢复模式;但是,目前对这种恢复模式的适用范围、具体技术和实施效果还不甚了解。通过对辽东山区典型退化柞蚕场营建的柞树-红松混交林林分生长规律、红松结实规律的调查分析,初步揭示了该区域退化柞蚕场营建柞树-红松混交林的生长情况,确定了退化柞蚕场生态恢复柞树-红松混交林的最适造林密度。研究结果可为辽东山区退化柞蚕场生态恢复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红松、油松、落叶松人工林及次生林皆伐迹地上红松幼林的生长和土壤养分含量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红松迹地上更新的红松成活率和保存率低,幼林生长缓慢,土壤养分含量低;次生林和油松迹地上红松成活率和保存率均在90%以上,幼林生长快,土壤养分含量较高;落叶松迹地上红松也能正常生长。指出营建红松速生丰产林,应以次生林皆伐迹地为其最佳宜林地。红松采伐迹地不应继续营造红松,应以改善林地条件、恢复其生产力为目的营造混交林。  相似文献   

19.
红松是我省更新造林的一个主要树种.解放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营造了大面积的人工红松林.目前,部分已经郁闭成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但由于当时多半是在各种不同密度的天然次生林下进行更新造林的,加之红松幼龄时期生长缓慢,至今仍处于林冠下或灌木丛中,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红松人工幼林的透光抚育就成为当前生产中一项急待解决的任务.据此,我们便开展了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通过调查研究提出有关红松透光抚育的几点初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原始红松阔叶林及其次生林草本植物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动态,共记录了179种草本植物,其中红松阔叶林125种,次生林160种。红松阔叶林及其次生林草本植物的月季动态变化明显,物种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先增加再减小。不同月份次生林内草本物种数均明显高于红松阔叶林。红松阔叶林下草本植物垂直方向呈现明显的分层现象;在整个生长季内,次生林下草本植物高度均大于红松阔叶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