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由于大鳞副泥鳅的生长发育等生物学特性及食性等方面的特殊原因,人工苗种培育技术一直存在很大的问题,规模化仔稚鱼培育成活率低(不超过20%),致使人工繁殖工作长期没有实质性进展,形不成生产规模,特别是秋季育苗生产更是很少有研究。本研究拟通过对大鳞副泥鳅仔鱼期开口饵料的强化处理,以及对驯饲方法的改进,突破大鳞副泥鳅仔鱼危险期培育的关键性技术,大幅度提高泥鳅秋季仔稚鱼培育成活率,使秋季大鳞副泥鳅苗种规模化生产见到实效。  相似文献   

2.
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uns dabryanus)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俗称板鳅、黄板鳅.因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国内外市场广受欢迎,目前已成为部分地区的热点养殖品种.目前绝大多数养殖场都是从当地市场上选购亲鳅或者购进苗种培育成亲鳅进行繁殖,对于不同地域亲鳅杂交繁殖还未见做过专门试验的报告,为进一步探讨大鳞副泥鳅不同地域的人工繁殖效果,笔者进行了该次试验.  相似文献   

3.
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王敏  张泗光 《水利渔业》2000,20(1):37-39
进行了泥鳅和副泥鳅的繁殖及苗种培育试验。水泥池中培育鳅苗,决定成活率的关键是早期投饵技术,鳅苗下池前要肥水,下池后早期要多点,分散,均匀投喂,发现较多泥鳅在水上层游动或浮头时应及时加注新水。  相似文献   

4.
正大鳞副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目前制约大鳞副泥鳅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为苗种。自然捕捞的苗种数量少(真泥鳅占80%以上),种质差,病害多,生长速度慢,养殖成本高。而全人工繁殖的大鳞副泥鳅苗种具有体型均匀、生长速度快、自繁能力强、病害少、群体产量高等优点,但目前其数量也不能满  相似文献   

5.
<正>台湾鳗鳅又名大鳞副泥鳅,俗名大泥鳅,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原分布于台湾岛的浅滩河流,随着近年大陆陆续引进目前在我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由于其具有性格温驯、安静、胆大不怕人,不钻泥且食性广、生长快、抗逆性强等优点,成为近年新兴的养殖品种。为解决制约河北省泥鳅养殖产业发展的苗种供应和苗种成活率不高的问题。我们从2014年开始在放养密度、饲料品种、  相似文献   

6.
我国传统养殖的泥鳅包括了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俗称青鳅)和大鳞副泥鳅(Paramis原gurnus dabryanus)(俗称黄板鳅),分属花鳅亚科中的泥鳅属(Misgurnus)和副泥鳅属(Paramisgurnus)[1]。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是近年来最为热门的名特养殖品种之一,营养丰富,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2-5]。国际市场对我国泥鳅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尤其是日本、韩国,年需求量超过100000 t[6]。随着需求的不断增加,对泥鳅苗种的需求也逐步增加。因此,人工繁育苗种成为促进泥鳅养殖业发展的重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人工繁育技术已经较为成熟[7-10],为泥鳅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7.
<正>大鳞副泥鳅为底栖鱼类,在传统的苗种培育方法中多采用泥塘作为培育池,泥鳅苗种喜欢钻进泥土中,被搅动的泥巴容易将泥鳅鳃堵塞,控制不好容易导致大量死亡。同时,饵料种类、苗种培育塘水质管理、病害防控等环节也直接影响苗种的成活率,试验中发现传统苗种培育方法成活率不足20%。本研究从泥鳅养殖的水体、饵料和环境出发,肥水培育泥鳅苗种,使用发酵料、浮游动物和配合饲料分阶段投喂,同时使用微生态制剂调  相似文献   

8.
大鳞副泥鳅(Paramis guruns dabryanus)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俗称板鳅、黄板鳅.因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国内外市场广受欢迎,目前已成为部分地区的热点养殖品种.随着养殖的发展,苗种需求量与日剧增,特别是人工繁殖的优质苗种紧缺,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从2008年起,我们首次成功地进行了试繁,之后分别于春秋两季进行了人繁,均获得了成功,为进一步探讨大鳞副泥鳅的夏季繁殖技术,我们进行了本次试验.  相似文献   

9.
<正>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ns dabryanus)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俗称黄板鳅、板鳅。在形态和生理学方面,与大鳞副泥鳅相似的鱼类有真泥鳅、大斑花鳅、中华沙鳅、长薄鳅、北方须鳅、花斑副泥鳅等。在这些鳅科鱼类中,大鳞副泥鳅因其具有个体大、生长速度快等优良性状,并且具有食性杂、繁殖力强、适应性强、易于饲养等特点,而成为近年来特种经济水产养殖新品种;加之大鳞副泥鳅肉质鲜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而且其必需氨基酸含  相似文献   

10.
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uns dabryanu)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俗称板鳅、黄板鳅,因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国内外市场广受欢迎,目前已成为部分地区的热点养殖品种.随着养殖的发展,苗种需求量与日剧增,特别是人工繁殖的优质苗种紧缺,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从2008年起,笔者首次成功地进行了试繁,之后分别于春秋两季进行了人繁,均获得了成功,为进一步探讨大鳞副泥鳅的夏季繁殖技术,我们进行了本次试验.  相似文献   

11.
<正>如何提高泥鳅苗种人工繁殖的成活率,笔者主要谈谈泥鳅人工繁育的关键技术措施,并把多年来开展小范围人工控温及自然环境下进行泥鳅人工繁殖的技术措施归纳如下。一、提高催产率1.亲鱼选择在皖北地区一般每年的3月下旬前后,自然界生长的泥鳅已发育成熟(青鳅),即可以进行人工挑选待育的亲鳅。如采用人工控温即可开展泥鳅的繁殖工作。大鳞副泥鳅个体较大,一般成熟较青鳅晚一些,每年的5月中下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泥鳅养殖方兴未艾,特别是稻渔综合种养在我国大力推广后,泥鳅苗种需求量逐渐增高。本文根据项目研究和生产实践,归纳总计了大鳞副泥鳅规模化繁育技术,达到量产泥鳅苗种的要求,为泥鳅规模化养殖提供良好铺垫。一、亲鳅选择和强化培育1.亲本培育池塘土塘,有独立进排水口,排灌方便,面积500~1200米2,水深1~1.2米,淤泥厚度小于25厘米。进水口设80~100目过滤袋网,排水口设  相似文献   

13.
大鳞副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1]。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水体中,是一种重要的小型淡水鱼类。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大鳞副泥鳅的研究状况进行分析,从人工养殖、苗种繁育和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总结,为后续大鳞副泥鳅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正>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野生泥鳅生长,泥鳅品种有许多,其中主要包括粗鳞扁鳅、须鳅、长薄鳅、沙鳅等。宝坻地区的品种主要是大黄板鳅,这个品种由于颜色金黄,体大圆润、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泥鳅养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苗种供应严重不足,仔鱼培育阶段成活率低,大规模死亡的问题尚未解决。鸿腾水产公司借鉴台湾先进技术,根据宝坻地区环境特征和公司养殖的实际情况,通过实践,很好的解决了泥鳅水花到  相似文献   

15.
<正>大鳞副鳅又名台湾泥鳅,目前,许多养殖大鳞副鳅的养殖户存在高繁殖率、低成活率的养殖局面。本文根据从清理池塘放苗、水质调控、防治敌害生物等方面入手,总结出提高大鳞副鳅池塘水花育成的关键点,为大鳞副鳅的实际生产提供依据。一、池塘清整由于在池塘养殖过程中饲料残渣、排泄物、病死生物等会堆积在养殖池塘的底部,造成养殖池塘的底泥酸化、毒性、有机化等危害水产养殖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胚胎发育及幼鱼性腺发育的影响,将受精卵随机分成7组,分别置于0、0.1、0.3、0.5、1.0、2.5、5.0 mg/L SDBS溶液中充氧孵化,统计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选取均重为3 g左右健康的大鳞副泥鳅210尾,随机分成7组,分别置于0、0.1、0.3、0.5、1.0、2.5、5.0 mg/L SDBS溶液中饲养60 d,统计大鳞副泥鳅的死亡情况,取性腺制作组织切片,观察SDBS对大鳞副泥鳅幼鱼性腺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SDBS浓度≤1.0 mg/L时,对大鳞副泥鳅受精卵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孵化率和鳅苗畸形率无显著影响,SDBS浓度≥2.5 mg/L时,培育周期与孵化周期显著延长,孵化率显著下降,鳅苗畸形率显著上升。大鳞副泥鳅的死亡率随SDBS浓度的升高明显上升,SDBS浓度≥0.1 mg/L时显著抑制精巢发育。  相似文献   

17.
正台湾泥鳅是大鳞副泥鳅的改良品种,又称"台湾鳗鳅"或"台湾龙鳅",具有个体大、疾病发生少、成活率高等特点,在全国推广养殖取得良好的效果,养殖热潮已蔓延至全国。随着我国泥鳅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和人工饲养技术的不断提高,泥鳅的产量不断增加,国内外学者已经对泥鳅的生物学特  相似文献   

18.
<正>台湾泥鳅,学名大鳞副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隶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鳅科(Cobitidae),条鳅亚科,副鳅属(Paracobitis),其体型独特,个体大、长速快,产量高、效益好。广州市华轩水产有限公司以大鳞副鳅为主导品种,生产的苗种在广州注册了"华轩皇鳅"品牌。根据大鳞副鳅的特性和企业标准,公司设计了"华轩皇鳅"健康养殖模式,现将该模式有关情况介绍如下。一、模式设计1.池塘。单个池塘面积0.5亩~6.0亩,水深1.5m~2.5m,且配套抽排水、增氧等  相似文献   

19.
泥鳅是适宜我国养殖的优质淡水鱼类,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重要的推广价值。目前由于苗种供应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成鳅的大面积养殖。为便于养殖者自己繁殖大鳞副泥鳅,笔者将多年养殖经验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大鳞副泥鳅属温水性鱼类,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国中部地区,尤以湖北、江西一带居多,体征与普通泥鳅具有明显不同之处:一是大鳞副泥鳅体色呈暗红、暗黄色,俗称红泥鳅;二是大鳞副泥鳅背部鳍条只有7条,比普通泥鳅少2条;三是大鳞副泥鳅的黑色斑更细小,散布比普通泥鳅密集;四是大鳞副泥鳅口部须条比普通泥鳅长,鳞片大;五是大鳞副泥鳅尾端与普通泥鳅相比隆起较为明显。2001年以来,笔者经过三年的试验研究,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大鳞副泥鳅苗种繁育技术,介绍如下:一、亲鱼培育1.池塘选择 池塘场所选择要求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电力设施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