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森林被采伐后,原有的森林生态条件遭到破坏,林地小气候、土壤等环境因子的改变,形成了植被的演替,林下耐阴植物很快绝迹了,而为喜光植物所取代。随着时间的延长,迹地杂草灌木种类日渐增加,长势日益茂盛。植被的复盖度、高度、根系盘结度、土壤坚实度等亦相继增强,这就造成了人工或天然更新幼苗与杂草灌木的竞争,它们与幼苗成长争水分、养分、光照。由于杂草灌木的生活力往往比更新幼苗强,以致造成幼苗被压抑,生长孱弱,以至死亡。杂草灌木除给更新造成极大困难外,还提高了人工更新的成本。因此,迹地更新后的林地扶育管理是一项必须的、长期的艰巨工作。如何及  相似文献   

2.
小兴安岭森林采伐对土壤侵蚀和河流泥沙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小兴安岭林区森林采伐对土壤侵蚀及河流泥沙量的影响,选择带岭实验局具有代表性的采伐迹地为研究对象,按其不同坡度及对土壤的破坏程度进行土壤侵蚀测定和调查;同时选择汤旺河下游干流的晨明站为河流泥沙量研究点,收集并分析了36a的泥沙资料,结果表明: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皆伐后,采伐迹地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现象。其中,集材道、凋落物被破坏处及陡坡地段,土壤侵蚀较为严重。森林采伐可使一些局部地区的土壤侵蚀加剧,但就整个汤旺河流域,森林采伐还没有导致河流含沙量的明显增加。同时,森林植被的迅速更新,森林复被率的提高也对减少河流泥沙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林火因子对大兴安岭森林植被演替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森林火灾因火烧强度、频率及大小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火烧迹地,对火后演替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火烧程度的迹地上残存的活植被繁殖体的多度及其空间分布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且直接影响火后植被的初始演替格局及动态 相对于中轻度火烧迹地而言,重度火烧迹地由于残留的活植被繁殖体很少等因素,极大地增加了演替的不确定性 火烧频率随着林分位置、类型、林龄以及林分的疏密度等方面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火烧频率的增加会阻碍植被向森林演替,甚至导致森林向灌木草本演替 一般面积大的火烧迹地相对于中小火烧迹地而言,火后森林物种的丰富度低,灌木草本的盖度低,外来物种多 火烧程度、频度和大小等林火因子往往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火后植被,增加了演替的复杂性及其不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永新县七溪岭林场杉木采伐迹地再造湿地松和湿地松采伐迹地再造杉木的森林调查,从树高、直径、蓄积量以及林木抗逆能力等方面分析再造树种的生长和适应性情况,发现杉木采伐迹地再造湿地松和湿地松采伐迹地再造杉木的效益显著,表明针叶树种可以互换再造.且能提高林地生产力和降低病虫害对林木的侵扰,对国有林场快速培育森林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西藏色季拉山优势树种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林地及其采伐迹地的土壤养分状况,为森林管理及采伐迹地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急尖长苞冷杉林地及其采伐迹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化学计量比(C/N、C/P、N/P)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标准,对其0~10,10~20,20~40,40~60,60~100 cm土层的pH和8种养分(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土壤肥力限制性因素及土壤综合肥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急尖长苞冷杉林及其采伐迹地的土壤pH为4.35~5.70,均为酸性土壤。(2)急尖长苞冷杉林及其采伐迹地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及水解氮含量总体上随土层的加深而递减,其他养分含量变化规律不统一;不同养分含量在各土层间的差异性略有不同;除全磷、全钾外,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分别为57.19,2.17 g/kg和723.47,22.86,247.83,744.30 mg/kg,采伐迹地中分别为46.50,1.67 g/kg和557.80,10.55,87.87,188.03 mg/kg,均表现为急尖长苞冷杉林大于采伐迹地。(3)除土壤C/N外,急尖长苞冷杉林的土壤C/P(101.64)和N/P(6.15)均高于采伐迹地(55.29和3.05),且急尖长苞冷杉林及其采伐迹地的化学计量比均高于中国陆地土壤平均水平,其中急尖长苞冷杉林及其采伐迹地土壤全磷含量分别为0.45和0.50 g/kg,均处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中的较缺水平(0.4~0.6 g/kg)。(4)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79.334%,分别为39.534%,26.347%和13.453%,依次受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和速效钾、缓效钾及全磷、速效磷的影响;急尖长苞冷杉林内0~100 cm土层土壤肥力指数均值(0.552)大于采伐迹地(0.278),各土层土壤肥力指数亦均高于采伐迹地。【结论】采伐森林会对土壤肥力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采伐过后要及时进行更新恢复,全磷是其土壤肥力的限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森林采伐与造林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对小兴安岭林区主要森林类型采伐后土壤水分物理性盾进行了测定和研究.结果表明:森林采伐后土壤容重增大孔隙度减小.土壤持水性能降低。其中.皆伐比释伐对土壤的影响太.且集材道土壤的破坏也最大。采伐后选择适当树种及时人工造林.有利于土壤的保护和改善.采伐迹地的撩荒则使土壤破坏加剧.  相似文献   

7.
小兴安岭森采伐对土壤侵蚀和河流泥沙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小兴安岭林区森林采伐对土壤侵蚀及河流泥沙量的影响,选择带岭实验人有性的采伐迹地为研究对象,按其不同坡度及地土壤的破坏程度进行了土壤侵蚀测定和调查;同时选择汤旺河下游干流的晨明站为河流泥沙量研究点。收集并分析了36a的泥沙资料,结果表明:小兴安岭原始红松休皆伐后,采伐迹地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现象,其中,俯材道、凋落物破坏处及陆坡地段,土壤侵较为严重。森林采伐可使一些地区的土壤侵蚀加剧,但  相似文献   

8.
森林采伐对大熊猫栖息地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平武县暗针叶林不同采伐迹地植被类型的调查和研究表明:①同强度采伐后,大熊猫次生栖息地植被类型的组成和结构差异明显,林下箭竹综合质量分化显著,其中森林郁闭度、苔藓层厚度与盖度以及凋落物厚度与盖度对林下箭竹质量的影响较大。②不同强度采伐对大熊猫栖息地群落组成、结构和林下箭竹质量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其中间伐比皆伐更有利于栖息地箭竹质量的提高。③森林采伐后随着顺行演替的进行,乔木层郁闭度、平均树高和胸径逐渐增长,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逐渐降低。④随着顺行演替的进行,林下箭竹的更新与生长发育状况逐步好转,至演替顶极暗针叶林阶段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长白山地区的天然林采伐后,采伐迹地上植被更新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天然林采伐后植被更新主要靠天然更新,更新后以阔叶树种快速生长;原以针叶树为主的林区,林下灌木和草本种类大量增加;原以阔叶树为主的林区,林下灌木和草本种类未见明显增加,从而为采伐迹地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土壤呼吸是大气二氧化碳(CO2)重要的来源,采伐作为森林经营的常规活动之一,是影响森林土壤呼吸的重要人为干扰措施。开展有关采伐对森林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对更好地理解森林碳循环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将采伐分为2类:皆伐和部分采伐(择伐、渐伐、间伐和更新采伐等)。分别综述了皆伐和部分采伐对土壤呼吸影响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讨论了皆伐和部分采伐对土壤呼吸的主要影响机制,总结了当前采伐对森林土壤呼吸及其组分与土壤温度敏感性(Q10)的影响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目前采伐对土壤呼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①采伐强度对土壤呼吸影响的方向和幅度;②皆伐或部分采伐后土壤呼吸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特征及受土壤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③皆伐或部分采伐对土壤呼吸组分的影响;④皆伐或部分采伐对Q10的影响;⑤皆伐或部分采伐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机制。主要结论为:①因采伐强度、采伐措施、采伐剩余物的处理、气候类型、森林类型和植被恢复时间的不同,采伐的影响效果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②采伐往往导致土壤自养呼吸减少,异养呼吸增加,土壤总呼吸表现为两者相抵的程度,这种影响会随植被恢复程度的提高而减小;③采伐后短期内Q10有不同的变化规律,长期往往会下降。未来关于采伐对森林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应集中于土壤呼吸组分及其温度敏感性对采伐的响应,同时应结合不同强度采伐、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其他营林措施和大气CO2浓度上升等全球变化因子,探讨采伐对区域土壤呼吸及组分的影响,更好地理解采伐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机制。表2参89  相似文献   

11.
西藏色季拉山林区近10年小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萍  潘刚  潘贵元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632-8634
利用西藏色季拉山国家级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建站以来的森林小气候和采伐迹地小气候资料,对林内和采伐迹地的气温、地表温度和土壤温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无论是海拔3000 m所在地的河谷区,还是海拔3 800 m的林区,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河谷区气温年平均上升0.02℃,林内年平均气温升幅达1.10℃,采伐迹地年平均气温升幅1.00℃。对于地表温度和土壤温度,从2000~2006年,林内和采伐迹地也呈上升趋势,只是升温幅度较小。色季拉山林区9年平均降水量林内为685.4 mm,采伐迹地为1042.3 mm。采伐迹地9年平均年蒸发量为570.1 mm,但从2003~2006年,每年的年蒸发量都有所增加,年均增长33.5 mm。  相似文献   

12.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风灾干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了恢复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受台风严重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利用样方对比法对风灾干扰区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根据调查结果和风灾迹地类型,依据植被垂直分布规律人工引进先锋树种,并按不同的密度进行单株造林或簇株造林,为保证其成活率,对苗木还采用生根粉处理、地膜覆盖、施肥、大穴整地、高强度抚育等措施、,恢复与重建试验表明:风灾迹地的植被结构由草本植物群落转变为木本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提高0.5以上,土壤物理性质有所改善:草根盘结度下降、土壤持水量和土壤孔隙度有所提高。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风灾干扰区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难易程度由难到易排序如下:高海拔(1450m以上)生草密集的云冷杉林风灾迹地,低海拔(1200~1450m)生草密集的云冷杉林风灾迹地,低海拔(1200m以下)的火山灰裸地、红松阔叶林风灾迹地。  相似文献   

13.
封山育林是对天然下种或萌蘖能力的疏林、灌丛、采伐迹地和荒山、荒地、沙荒等,工辅助手段使其成为森林和灌草植被的一项技术措施;也是对植被稀疏、郁闭度低、土壤肥力退化的不稳定林分或非目的林分,通过封禁和人工辅助手段,使其林分优化稳定或成为目的林分的一项培育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汪清林业局采伐迹地的实际调查和分析,得出森林经营的原则和方针,汪清林业局具体情况是:1、合理确定采伐和更新方式,培育百万亩采育林。汪清林业局经1985年更新普查核实,全局采伐面积11117920a,迹地更新11087360a,更新率为99.73%,不仅实现了更新跟上采伐而且还绿化了荒山荒地1043020a,使森林复盖率达到90.11%。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采伐方式,对森林植被及林下土壤养分的影响也不同。本文以当前不同采伐经营方式对地的作用为基础,分别对间伐、皆伐这2种方式对人工落叶松林下植被产生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6.
生态恢复是指修复破坏生态系统的活动,其本质是依据生态理论,人为的克服或者消除妨碍生态系统发展的因子,使生态系统能够迅速的恢复。森林被采伐后留的迹地,如果不进行森林的恢复,那么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进而影响当地的气候和环境。本文从采伐迹地的概念以及采伐后,不同的树种造林的生产能力,概括出同一树种连载的使得生产能力低下,以及更换树种后的造林效果,并总结出采伐迹地森林恢复树种选择对国内大面积林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选择树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贵州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标准按照恢复不少于被征收、征用林地面积的森林植被所需要的调查规划设计、造林培育、保护管理等费用核定。具体征收标准如下:(一)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含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竹林地、苗圃地,每平方米收取10元;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每平方米收取6元;宜林地,每平方米收取3元。(二)公益林林地,按照第(一)项规定征收标准2倍征收。(三)征收、征用林地按建设项目的性质不同实行不同的征收标准:属于公共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国防  相似文献   

18.
通过样方调查,取样地上地下生物量,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对川西北森林皆伐迹地和四川嵩草草句土壤及其草本群落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①森林皆伐迹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孔隙度、全氮、全磷、全钾和铵态氮高于四川嵩草草甸土壤,硝态氮和容重低于四川嵩草草甸土壤。四川嵩草草句土壤劣于皆伐迹地,其自然恢复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②森林皆伐迹地的草本群落以禾本科植物为优势种,主要植物是禾本科与杂类草;四川嵩草草甸以莎草科植物为优势种,主要植物是莎草科与杂类草。皆伐迹地的草本群落高度、物种数、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高于四川嵩草草甸,但密度与物种均匀度低于四川嵩草草甸,皆伐迹地的草本群落不是一个稳定的群落。森林皆伐迹地草本群落与四川嵩草草甸的生物量没有不同。减轻放牧压或进行封育,四川嵩草草甸植被是能够恢复到以禾本科牧草为主的优良草地的。③森林皆伐迹地与四川嵩草草甸草本植物群落优势层片的植物种类不同,群落外貌不同。  相似文献   

19.
桦树喜光,不耐庇荫.较喜湿润,对土壤要求不严,在较肥沃的棕色森林土生长良好.萌芽力很强,采伐后可自行萌芽更新.种子小而带翅易传播.在林区的皆伐迹地和火烧迹地上,桦树能作为先锋树种人工栽植,形成纯林.  相似文献   

20.
在黑龙江省带岭林业实验局落叶松人工林采伐迹地上,采用现场取样、实验测试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拖拉机(J-50)、畜力2种不同集材方式的皆伐、择伐作业迹地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人工林在作业后表层土壤体积密度增加,土壤总孔隙度降低,土壤持水量和排水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集材道上土壤最大持水量和排水能力降低的幅度均比相应的采伐迹地大;土壤质量最好的是未采伐林地,最差的是皆伐(J-50)集材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