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霍国胜  夏德宏 《油气储运》1999,18(10):25-27
管内液体的流动速度在超过临界流速后,流体与管壁之间会出现相对滑动。分析认为,滑移与减阻之间关系密切。给出了滑移模型以及影响减阻率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对憎液表面的水力摩阻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实验中憎液表面材料采用聚四氟乙烯,试验工质采用水和7号机械油。试验结果表明,内衬聚四氟乙烯管较普通钢管具有一定的减阻效果,对工质水而言,其减阻效果大约为12%,对7号机械油而言,其减阻效果为6%左右,减阻效果取决于壁面材料对介质的憎液程度,即聚四氟乙烯对水的憎液性能比对7号机械油的好。通过对憎液表面流动机理的理论分析表明,表面经憎液处理后,由于降低了表面能级,使得固壁对液体分子的吸引力小于液体分子间的吸引力,壁面部分流体产生滑移现象,从而达到了一定的减阻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高粘度流体输送过程中,用低粘度的流体局部置换高粘度的流体,可以降低附壁边界层的粘性从而实现管道内流体流动减阻。对管道内两种粘度流体环状流动进行了理论和计算研究,推导了滑移层厚度及流体粘度与流动流量、减阻、滑移速度等的关系式,结果表明,随着滑移层变厚,其流速的增量会减小;当滑移层较薄时,流量增否取决于两层流体粘度之比;只有控制滑移层厚度不超过一定范围输送效率才会最大;滑移速度与压差成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油气开发及水合物试采过程中,常常发生出砂现象,使得多相混输携砂机理研究成为海上油气开发和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过程中防止气-液-固浆液在多相混输流动体系中形成堵塞的关键。系统总结了多角度管路中气-液-砂多相临界携砂的实验研究成果,综述了多角度管路中气-液-砂多相临界携砂机理及临界携砂流速的关键影响参数,包括管道倾斜角度、管道直径、液体黏度、颗粒体积分数,深入分析了临界携砂流速曳力系数计算的研究进展,为油气开采与水合物试采过程中避免出砂带来的安全问题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同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图1,表3,参51)  相似文献   

5.
 应用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仪对2种固-液反应型包膜尿素的膜结构及成膜机理进行分析,并结合水中氮素溶出特性探讨了膜的结构特征与控释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固-液反应型包膜尿素膜由固体颗粒间的紧密排列并通过液体胶联的多层叠加构成,叠加层间和单层固体颗粒间排列的紧密程度决定膜的孔隙度和孔径大小,且与包膜材料特性有关。对膜谱学特征研究表明,固、液2种包膜材料在复合成膜过程中固体粉末表面的O-H与液体包膜材料的双键位置有键合作用,这种键合作用是膜形成和保证膜强度的基础。2种包膜尿素氮素释放速度有较大差别,且与膜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XY型固液分离机的畜禽粪便脱水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对XY型固液分离机猪粪固液分离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固液分离机单位时间固液分离效率为1.0 mm筛网>0.5 mm筛网>0.3 mm筛网和短力矩>长力矩,进料中含水量越高越有利于固液分离机运行;在现有试验条件下,固液分离后固体部分含水率均低于60%,但固液分离机的固体回收率不高(均低于30%),固体部分氮、磷回收率低于20%,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固液分离机固液分离效率.  相似文献   

7.
井下节流工艺是苏里格气田低成本高效开采的关键技术。针对气井产水后井下节流油嘴是否利于携液这一生产技术难题,建立了带井下油嘴的产水气井压力、温度模型。在井下一级节流方面,对比分析了节流前后气液流速、持液率、液体体积流量、举升压降等参数,井下节流后气体流速增幅远大于液体流速,使液体持液率下降,但液体体积流量增大,即携带相同体积流量的液体所需的临界气量更小,证实了井下节流对携液有利。据此在卡瓦安全的前提下推荐井下一级油嘴位置为距产层顶部300~500m。在井下二级节流方面,从节流压降、温降入手对比分析了"下小上大"和"下大上小"两种二级节流技术方案,推荐采用"下小上大"和节流压降等分的设计方案,并根据温度恢复度来确定两个油嘴的间距,完善了井下二级节流技术方案。该研究成果将进一步完善井下节流携液的基础理论,为类似气井采用井下节流低成本高效开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指出由气体分子运动论所得到的判别“壁面滑移”的Knudsen准则对液体不适合,有必要对液体壁面边界问题作深入的理论和实验探讨。提出了通过管道内壁改性减阻,降低能耗,提高管道输油效率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液体沿固体边界无滑移假设的实验根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钟怡 《油气储运》1994,13(6):35-38
研究固体壁面润湿特性对液体运动的影响问题,在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牛顿液体粘性系数测量,速度剖面测量,管道水力阻力实验以及倾斜面上球状凝结和膜状结等典型流动的实验结果,表明除了高浓度聚合物溶液精况不清外,还未发现经过严格论证的由滑移引起的异常效应,相反,却证明了壁面润湿无可测性影响,说明流流的壁面滑称一般可忽略不计,液体沿固体边界无滑移假设一般是正确的,讨论了Maxwell-  相似文献   

10.
工厂化养殖循环水固液分离特性及处理工艺选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固体颗粒去除率累积计算法,以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养殖循环水为例,研究了其固液分离特性.结果表明,120min时固体颗粒去除率可达49.3%±0.02%,对应表面负荷为0.39 m3·m-2·h-1,与城市污水处理中二次沉淀池设计表面负荷接近.大于100μm的固体颗粒水力粒径占50%左右,此部分颗粒适于用重力沉降或水力旋流工艺去除.小于60 μm的颗粒占37%左右,此部分难于水力分离.应基于养殖循环水的固液分离特性选择适合的固液分离工艺处理养殖循环水.  相似文献   

11.
依据减阻剂减阻机理,分析并研究了影响液体管道加剂增输效果的各种因素,除减阻剂本身分子结构、摩尔质量及管道液体中减阻剂含量外,还有壁面附近轴向摩擦应力的大小、液体脉动的强度及含有定向减阻剂分子液体层的厚度等。如果两条管道中影响增输效果的因素相同或相近,则两条管道的加剂增输率相等或接近。利用室内环道预测工业管道注剂增输率的原理是调节室内环道轴向摩擦应力的大小与分布。  相似文献   

12.
贺成才 《油气储运》2005,24(7):41-45
通过分析掺入少量高粘流体形成分层紊流-层流的流动状态,抛弃传统的水力学研究方法,应用流体力学原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和先进的数值计算技术研究了掺入少量高粘流体分层紊流-层流减阻规律,为实现管道混相输送时高效减阻和经济节约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气田集输管道易发的积液问题,将井筒中常用的泡沫排液技术创造性地应用至集输管道。通过环道测试、高速摄像、数据分析等方法探究发现,泡沫排液技术在起伏管道内表现出排液和减阻两种效果,并进一步研究了入口条件、管道起伏角度及发泡剂加注浓度等因素对上述效果的影响。试验发现:相比井筒,管道的起伏坡度更小,会影响管内泡沫的发泡程度,使流体的泡沫质量处于泡沫分散区或泡沫干扰区,而促使泡沫流体进入稳定泡沫区是保证泡沫排液技术在地面起伏管道内有效应用的前提。当工况为低含液率、大倾角起伏管道以及高于临界胶束浓度的加注浓度时,泡沫排液技术表现出更好的排液和减阻效果。建议现场作业改变原有的加注方式,提高发泡剂注入量,并采用有效手段提高地面起伏管道内流体的泡沫质量。  相似文献   

14.
减阻剂的模拟环道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减阻剂应用于输油管道可以达到增输或降压的目的,其性能评价是一个重要课题。阐述了利用环道进行减阻剂性能评价的原理,并给出了一套室内模拟环道评价装置。对环道的装置构成、设计规格和水力学特征进行了介绍。测定了室内合成EP系列减阻剂的减阻性能,对减阻剂与流体相互作用规律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雷诺数在9000(对应管壁剪速1276s~(-1)左右时,减阻剂性能达到最大值,之后由于减阻剂的剪切降解导致减阻率降低;减阻率在加剂浓度约15mg/L时达到最大值,约74%。  相似文献   

15.
随着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党的十九大 提出的全面贯彻关于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新时代发展理念,将防治船舶流动污染摆在了 整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本文将以三峡库区为例,从全面了解三峡库区船舶流动污 染现状出发,针对现阶段三峡库区船舶流动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从行政综合治理方面提出治 理对策,推进我国内河流域的治污减排工作。  相似文献   

16.
油气管道减阻增输与高聚物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流体管道减阻增输机理,分析研究了各种减阻增输工艺的效果和适用条件,提出了一些新的减阻增输方法。将输送工艺划分为降粘增输、抑制径向脉动增输、壁面改性增输及减少壁面沉积增输四类。为使天然气管道能够应用高聚物,从原理上给出了天然气管道应用高聚物的可能方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我国的农业仍然是小农经济,目前41.76%的城市化率只是一个名义数据;由于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农村人,他们的思想、文化等形成的基础不同,具有明显的离农、离乡、进城的趋势,农民队伍将萎缩;今后20-30年是我国“三农”问题激烈变化的时期。提出了加快城市化建设和二、三产业的发展,提升非农产业的就业能力,加快农民队伍的分化,通过合作化的道路,改造传统的小农经济,以农业企业化为主体和良好的产业化经营,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