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人工释放稻螟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2015年,于贵州省都匀市组织开展不同释放高度和不同放蜂点密度释放稻螟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田间应用试验及示范。结果表明,稻田人工释放稻螟赤眼蜂对稻纵卷叶螟卵粒具有明显的寄生作用,蜂卡置于稻株上部叶片内、距顶端10 cm,每667 m~2设置8个放蜂点,每次放蜂10 000头/667m~2,间隔5 d连续放蜂3次,对稻纵卷叶螟卵平均校正寄生率达40.88%,平均防治效果为64.29%;大田示范释放稻螟赤眼蜂,对稻纵卷叶螟卵寄生率最高达69.20%,相对防治效果最高达67.09%,表现出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2.
2013—2014年,通过试验调查稻螟赤眼蜂不同释放量和释放3种不同赤眼蜂(稻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寄生和控害效果,探讨本地区稻田人工释放赤眼蜂的适宜种类和释放数量。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稻螟赤眼蜂释放量10 000头/667m2的控害效果最好;而稻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3个蜂种处理间,寄生率及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选择合适的赤眼蜂种群是其成功利用的基础。本研究评价稻螟赤眼蜂南北种群的寄生力(每头雌蜂寄生寄主的卵数)、飞行能力和对稻田非鳞翅目害虫靶标农药的耐药性。结果显示高温(32℃、36℃)下,南方种群的稻螟赤眼蜂对米蛾卵的寄生力为26.6粒和9.5粒,显著高于北方种群的11.7粒和4.0粒。而2个种群对稻纵卷叶螟卵的寄生无显著差异。稻螟赤眼蜂的起飞比例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在高温(34℃)下,南方种群稻螟赤眼蜂的起飞比例为57.0%,显著高于北方种群的20.4%。2个种群的稻螟赤眼蜂对井冈霉素、三唑酮和吡蚜酮的耐药性无显著性差异,但毒死蜱对南方种群LC50为0.382 mg/L,显著高于北方种群的0.046 mg/L。因此,在南方稻区应选择南方种群用于稻田鳞翅目害虫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芝麻花对稻螟赤眼蜂寄生和扩散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芝麻是一种适合于稻田生态系统的蜜源植物,但其对稻田优势赤眼蜂稻螟赤眼蜂的作用未有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室内和大田的条件下考察了芝麻花对稻螟赤眼蜂寄生力和扩散能力的影响。室内结果表明,芝麻花可以显著的提高稻螟赤眼蜂对米蛾卵的寄生力。同时芝麻花显著影响了稻螟赤眼蜂的初始扩散能力,初始起飞蜂比例从71.4%下降至50.5%,但总的扩散蜂比例从91.9%增加至95.4%。田间结果显示田埂种植芝麻花可以提高稻螟赤眼蜂的寄生能力约30%,且更多的蜂扩散至距田埂20~25 m的距离。总之,芝麻花可显著的提高稻螟赤眼蜂寄生和扩散能力。  相似文献   

5.
二十七种农药对欧洲玉米螟赤眼蜂不同发育阶段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nubilale Erle & Davis,1983年3月从美国引进。室内试验,能寄生于米蛾卵、柞蚕卵和蓖麻蚕卵,耐高温的能力比较强。防治甘蔗黄螟,寄生率达70%以上,与散放本地优势种拟澳洲赤眼蜂的防治效果相近。防治稻纵卷叶螟,也有一定效果。防治玉米螟,效果优于松毛虫赤眼蜂。是一种有推广价值的赤眼蜂。本试验用27种农药对赤眼蜂各个发育阶段进行处理,了解各种农药对赤眼蜂的毒性,为选择和合理使用农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辐射米蛾卵繁殖赤眼蜂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来蛾Corcyra cephalonica(Staint)易在控制条件下饲养,人工饲养米蛾获得大量卵,用于繁殖多种赤眼蜂,在国内已受到重视。用新鲜米蛾卵繁殖赤眼蜂,寄生率高,但由于米蛾幼虫有食卵习性,繁蜂中未被寄生的卵粒有一部分能孵化出幼虫,其爬行和食卵将会造成寄生卵的损失。而米蛾卵经冷藏处理,因胚胎被冻死用以繁蜂,寄生率显著降低。经研究用紫外灯照射米蛾卵,杀卵及繁蜂效果良好(史光中等,1982)。为了寻求既能快速杀卵,又不影响繁蜂效果的方法。1984年4月,以紫外灯照射米蛾卵为对照,应用不同剂量的γ射线辐射米蛾卵,以  相似文献   

7.
近年我国各地利用柞蚕卵、蓖麻蚕卵、松毛虫卵、银杏大蚕蛾卵、米蛾卵和兰目天蛾卵等来繁殖赤眼蜂,利用大量繁殖出来的赤眼蜂,以防治玉米螟、稻纵卷叶螟、松毛虫、棉铃虫、粟灰螟、甘蔗螟和梨小食心虫等多种农业、林业和经济作物的多种害虫,取得良好效果,并不断扩大防治面积和扩大防治害虫的种类。  相似文献   

8.
从过寄生角度探究了不同蜂卵比例繁育螟黄赤眼蜂对其品质的影响。对以卵卡面积作为不同蜂卵比例繁殖的种群自身出蜂数量、喂食对其寄生率及其后代性比的影响、不同卵龄米蛾卵的寄生率和后代性比等3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接蜂比例繁殖的螟黄赤眼蜂,接蜂比例越大,过寄生现象越严重、虫体越小、雌性比越低、单位面积出蜂量也越少。本品系螟黄赤眼蜂接蜂比例应在1∶6与1∶10之间,以接近1∶10为宜。  相似文献   

9.
中间寄主对甘蓝夜蛾赤眼蜂寄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麦蛾卵和米蛾卵作繁蜂寄主对甘蓝夜蛾赤眼蜂G和F两个品系的寄生行为是有影响的。尽管两种卵均可作为甘蓝夜蛾赤眼蜂繁蜂寄主 ,但用米蛾卵繁殖甘蓝夜蛾赤眼蜂比用麦蛾卵繁蜂更好。甘蓝夜蛾赤眼蜂G和F品系在米蛾卵上的总寄生卵量分别为 75.90粒和 67.00粒 ,明显高于在麦蛾卵上的总寄生卵量。用麦蛾卵和米蛾卵作繁蜂寄主 ,将甘蓝夜蛾赤眼蜂G和F品系各 20头进行5d的逐日寄生试验 ,结果表明 :每日平均的寄生卵量、子代羽化率、子代发育历期以及子代性比均随寄生日期的推延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在北京、辽宁等地,玉米螟赤眼蜂是玉米螟第1~3代卵寄生蜂的优势种;人工繁殖释放后,玉米螟卵被寄生率达94.09%,玉米被害株率仅为8.2%,防治效果良好。据北京和辽宁试验,玉米螟赤眼蜂不能寄生于柞蚕卵,仅可寄生于米蛾卵中。为扩大人工繁殖寄主的范围,我们试验用蓖麻蚕卵进行繁蜂,获得了成功。现简报如下。蜂种来自北京市农科院,原寄主为米蛾卵。蜂种于1979年12月27日羽化雌蜂518头,雄蜂243头,当即接种于蓖麻蚕蛾剖腹卵中,供试卵727粒,结果卵寄生率为21.45%(156粒),子代蜂发育历期15天(12月27日~1月11日),羽化率为85.25%(143粒),平均每卵出蜂16.07头,其中雌蜂占80.85%,子代蜂寿命为7天。以后用蓖麻蚕产出卵继续繁殖,经第二、三、四代,寄生率逐渐稳定和提高。现将第四代寄生情况列入表1。  相似文献   

11.
针对寄生荔枝蒂蛀虫卵的斑螟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ea hypsipylae Nagaraja不能正常羽化出蜂问题,室内以米蛾Corcyra cephalonia(stainton)卵为寄主,分别以1:3、1:5、1:10(对照)的蜂卵比接蜂培养,经过35代过寄生连代繁殖驯化,其36代(F36)成蜂个体大小显著小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成蜂体长、体宽分别减小28.89%、16.08%(1:3处理)和27.43%、20.56%(1:5处理)。经蜂卵1:3、1:5接蜂连代繁殖驯化后的F36斑螟分索赤眼蜂对荔枝蒂蛀虫卵的寄生率分别为44%和55%,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能顺利从荔枝蒂蛀虫卵内羽化出蜂,羽化率分别为31.8%、25.5%,对照则无羽化出蜂。表明通过过寄生驯化培育可以改变斑螟分索赤眼蜂的个体大小,并有望使其在荔枝园内建立稳定种群,达到持续控制荔枝蒂蛀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广西南宁寄生于稻纵卷叶螟卵的赤眼蜂至少有3种: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和稻螟赤眼蜂T.japonicum。前两种可用蓖麻蚕卵和柞蚕卵繁育。在此报导的是关于松毛虫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生活习性的初步观察和考查结果。  相似文献   

13.
稻螟赤眼蜂及欧洲玉米螟赤眼蜂体外培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证明,采用鸡蛋黄22.22%,柞蚕蛹血淋巴44.44%,麦乳精22.22%,纳氏无机混合盐11.11%为营养液,以两种塑料薄膜制成人工卵,可引诱稻螟赤眼蜂和从美国引入的欧洲玉米螟赤眼蜂在其上产卵并发育,世代历期为9~11天。采用这种方法育蜂,稻螟赤眼蜂寄生率为71.2~82.2%,化蛹率为79.79%~87.33%,羽化率为44.0~62.4%,雌雄比为1.01:1~1.46:1;欧洲玉米螟赤眼蜂卵寄生率为70.37%,化蛹率为93.33%,羽化率为70.41%,雌雄比为6.67:1,成蜂均较正常并具繁殖能力。  相似文献   

14.
过寄生和共寄生是影响赤眼蜂繁殖力的重要因素,在大田应用赤眼蜂防治害虫中,蜂种的选择是成败的关键。因此,赤眼蜂对寄主的辨别及种间竞争力的研究,对大量繁殖优质蜂种以及利用优势蜂种具有实践意义。本文对稻螟赤眼蜂进行了有关的研究。一、稻螟赤眼蜂及其他赤眼蜂对被寄生卵的辨别能力 Salt(1934,1937)曾报道,广赤眼蜂 T.evanesens Westwood具有辨别被寄生卵的能力。Klomp等(1980)研究了食胚赤眼蜂T.embryophagum(Hartig)  相似文献   

15.
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是稻田中鳞翅目害虫重要的卵期寄生型天敌,为了规范稻螟赤眼蜂放蜂期农药的安全使用,利用卵卡浸渍法处理蛹期稻螟赤眼蜂,通过稻螟赤眼蜂室内飞行装置和单雌寄生法评估了蛹期5种非鳞翅目害虫靶标农药井冈霉素、三唑酮、吡蚜酮、印楝素、毒死蜱对稻螟赤眼蜂成蜂搜寻和寄生能力的影响。搜寻能力结果显示,在毒死蜱处理后稻螟赤眼蜂失去搜寻能力,三唑酮、吡蚜酮和印楝素处理对稻螟赤眼蜂的搜索行为无影响,但井冈霉素处理下稻螟赤眼蜂的飞行蜂比例为48.1%,显著低于对照处理的74.7%。寄生能力结果显示,毒死蜱处理对稻螟赤眼蜂高毒,能使稻螟赤眼蜂失去寄生能力;印楝素处理对稻螟赤眼蜂的寄生力和子代羽化率无显著影响;井冈霉素、三唑酮和吡蚜酮处理下稻螟赤眼蜂的寄生力分别为22.2、25.3和24.7,显著低于对照的27.4、31.1和29.6,但对子代羽化率无显著作用。表明印楝素对稻螟赤眼蜂安全,可以推广使用;井冈霉素、三唑酮和吡蚜酮对稻螟赤眼蜂的搜索能力(仅井冈霉素)和寄生能力有显著的削弱作用,应谨慎使用;毒死蜱对稻螟赤眼蜂高毒,在稻螟赤眼蜂放蜂期应该禁用。  相似文献   

16.
8~11月在福建省沙县稻田调查,发现稻弄蝶卵寄生蜂4种,其中以拟澳洲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和稻苞虫黑卵蜂为主。同期在稻田内挂卵调查,寄生率为5.3~14.7%,平均10.4%,10~11月初田边杂草上卵寄生率为10~39.3%,平均28.6%。11月中下旬采的卵中发现有越冬的寄生蜂,翌年3月陆续羽化。弄蝶幼虫期有7种原寄生天敌和3种重寄生天敌;前者以稻苞虫凹眼姬蜂、银颜筒寄蝇和弄蝶绒茧蜂为主,寄主多在3~5龄时被杀死。8~9月田间幼虫寄生率为30.3~75.7%,平均为48.2%,对稻弄蝶虫口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稻纵卷叶螟为广西水稻发生面积最大的主要虫害之一,为探究适用于广西兴安县水稻产区的生物防治技术,通过人工释放螟黄赤眼蜂防控稻纵卷叶螟的不同放蜂试验处理,筛选出适宜兴安县的放蜂技术:每小区放蜂30点(即7点/667 m~2),每次放蜂1500头/点,连续放蜂3次,放蜂时间间隔5 d。螟黄赤眼蜂校正寄生率为43.18%~83.23%,保叶效果为75.12%~96.4%,表明螟黄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具有较好的防效,适宜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不同地区的稻螟赤眼蜂抗药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通过不同地区的稻螟赤眼蜂,对六六六、甲基一六○五和一些常用药、新农药的抗药性测定,摸索害虫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途径。供试材料供试杀虫剂:14.5%六六六原粉(广州化工厂),6%六六六可湿性粉剂(沈阳农药厂),甲基一六○五原油(美国),50%乐果乳油(广州农药厂),20%叶蝉散乳油)广东江门农药厂),50%甲胺磷乳油(广东江门农药厂),20%杀灭菊酯乳油(S—5602,上海14制药厂)。供试赤眼蜂:各地稻螟赤眼蜂均系试验之前采集三化螟卵,在室内出蜂后,在25±1℃、RH80±5%的恒温室中,用米蛾(Corcyra cepnalonica Stainton)卵繁殖至  相似文献   

19.
江西省自1979年以来,对农业昆虫天敌种类分布进行了调查,并对优势种的利用开展了研究,现将稻螟赤眼蜂的观察结果报道于下: 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分布广,数量多,寄生率高,是自然控制二化螟种群数量消长的主要优势种。据弋阳县调查,该蜂在施用农药较少的稻区,对螟卵的寄生率高达100%,低的为7.14%,平均为53.80%,卵粒寄生率最高达94.44%,低的O.99%,平均为28.10%。在丰城荣塘,曾用人工繁殖稻螟赤眼蜂56万头,于第一、二代二  相似文献   

20.
中国赤眼蜂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眼蜂是多种农林害虫卵期的主要寄生性天敌。五十年代开始,我国昆虫学家研究了人工大量繁殖和田间释放的技术。并用于防治甘蔗螟虫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七十年代又成功地利用柞蚕卵繁殖松毛虫和拟澳洲赤眼蜂。目前利用赤眼蜂防治农林害虫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生防措施。我国已报导的赤眼蜂种类有18种,其中分布较广的优势种是松毛虫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广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用于人工繁殖赤眼蜂的寄主卵有三种即柞蚕卵、蓖麻蚕卵和米蛾卵,并研究出柞蚕卵、蓖麻蚕卵的保存应用技术,大规模地用于人工繁殖赤眼蜂。对松毛虫赤眼蜂等几个优势蜂种的生物学做了系统的研究,此外还研究了人工大量繁殖赤眼蜂的方法。繁蜂技术逐步走向工厂化生产,对人工卵繁殖赤眼蜂的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武汉大学等单位已成功地应用人工卵繁殖出松毛虫赤眼蜂并小面积释放治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