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草地螟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农牧业害虫,新中国成立后曾3次周期性大发生。其中第3个周期发生于1995年-2010年,2010年后我国草地螟种群数量急剧下降。2010年-2013年,连续4年发生为害面积下降到2008年的5%左右。然而,2018年草地螟在内蒙古兴安盟监测站出现短期迁入虫源高峰,2019年越冬虫源数量有增长趋势。根据草地螟周期性发生规律、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以及田间种群动态监测结果,结合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农作物结构调整以及境外虫源的迁入等因素,综合分析显示,目前我国草地螟第4个发生周期或将来临。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草地螟发生规律、预测预报及其综合治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草地螟(Loxostege sficticalis L)别名黄绿条螟,甜菜网螟,俗名罗网虫,吊吊虫。属鳞翅目、螟蛾科、野螟亚科,锥额野螟属。草地螟在我省历史上曾多次大暴发,每次暴发都连续发生为害5—7年,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最近一次是从1979—1984年暴发的。这次是我省历史上草地螟发生危害最重的一次,发生地域广、面积大,危害损失严重。据统计,在这次暴发过程中,草地螟成虫几乎波及全省,平均每年发生面积621.4万亩,最高的1983年达到1426万亩。防治以后,平均每年  相似文献   

3.
2003年中国草地螟的发生特点和成功治理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是中国北方农牧区草地螟的又一个严重暴发年,也是草地螟自1996年以来进入第三个暴发周期以后持续为害的一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累计发生面积4400万亩以上,发生面积比2002年减少65.6%,但虫口密度大,对发生地区的农业生产安全仍构成严重威胁。1发生为害特点1)以第二代幼虫  相似文献   

4.
我县继1996、1997年大面积发生草地螟为害后,1998年在大豆、向日葵、甜菜、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上再次暴发为害。全县10个乡镇均有发生,发生面积8万hm2,占全县种植面积的80%,其中严重发生面积6万hm2,占发生面积的75%。6月5日草地螟成虫...  相似文献   

5.
2011年我国草地螟具有发生面积小、见虫区域少、虫口密度低、为害程度轻等特点。造成轻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境内虫源基数小、境外虫源未大规模迁入以及夏季天气生态条件对其发生不利。尽管2011年草地螟发生是自1996年以来的第3个暴发周期内发生最轻的年份,但坚持系统监测、积累虫情资料,对研究草地螟年度发生规律、提高预警能力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2004年一代草地螟将暴发成灾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罗礼智 《植物保护》2004,30(3):86-88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是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三北)地区的重要农牧业害虫.自1996年进入第3猖獗危害周期以来,草地螟累计发生危害面积达2125万hm2,其中2003年第2代幼虫末期在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北和黑龙江的部分地区暴发,成灾面积130万hm2以上,为建国以来末代幼虫成灾最严重的一次.2004年第1代草地螟发生危害趋势如何,是否还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笔者根据草地螟的发生危害规律,2003年第2代成灾的情况,以及影响草地螟成灾的关键因子等分析,对2004年第1代草地螟灾害进行了预测,并就如何减轻草地螟灾害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富裕县草地螟暴发成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草地螟在我县继1996、1997年大面积发生危害后,1998年在大豆、葵花、甜菜、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上再次暴发成灾。全县发生面积达8万hm2,其中严重发生面积6万hm2,发生面积占全县种植面积的80%。据6月24~25日田间调查,草地螟幼虫最高密度:...  相似文献   

8.
草地螟2008年越冬虫源分布特点和2009年发生趋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分析2008年我国东北、华北草地螟越冬虫茧分布范围广、虫茧密度大和虫茧冬前存活率高等特点,断定今年草地螟越冬虫量为1996年第3暴发周期以来最高的年份,已具备2009年1代草地螟大发生的虫源基数;结合气候情况判断.2009年草地螟1代幼虫华北和黑龙江大部有大发生趋势.由此提出及时做好草地螟动态系统监测和预报及1代草地螟防控准备工作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2015年我国草地螟持续轻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我国草地螟继续维持2010年以来的轻发态势,发生面积是第3个暴发周期以来最小的年份.总结了2015年我国北方农牧区草地螟各世代各虫态的时空分布特点:越冬代成虫始见期西早东晚,灯下和田间蛾量低、盛期不明显,1代幼虫发生期偏晚、发生密度低,1代成虫和2代幼虫零星发生.分析了2015年草地螟轻发原因为虫源基数小、气象条件总体不利.  相似文献   

10.
2014年我国草地螟发生情况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娟  姜玉英 《植物保护》2016,42(4):194-199
2014年我国草地螟继续维持2010年以来的轻发态势,发生面积小、发生区域缩减、种群密度低,是第三个暴发周期以来发生最轻的年份。造成轻发的原因主要是越冬虫源基数小、春季死亡率高、关键发生期气象条件不利。在轻发年份进行系统调查和持续监测,对掌握草地螟种群动态、揭示年度变化规律、进行长周期预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康保县2001年防治草地螟技术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地螟在河北省康保县主要为害亚麻、豆类、马铃薯、甜菜、蔬菜、向日葵等经济作物。种群从1995年开始回升,到1997年大发生,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第三个暴发周期,截止到2001年在本县已连续5a严重发生。 2001年草地螟来势猛、虫量高,一代、二代连续严重发生。一代幼虫发生面积3.2万hm2,幼虫密度平均21.4-135头/m2,高的477.8头/m2。二代幼虫发生面积3.9万hm2,虫口密度一般400-700头/m2,高的1711.8头/m2。 根据2001年草地螟的发生特点,康保县植  相似文献   

12.
张蕾  江幸福 《植物保护》2022,48(4):68-72
防控新发突发植物疫情是保障农业领域国家生物安全的重要内容。草地螟是我国“三北”地区农牧业重大迁飞性害虫,具有暴发性、多食性和周期性发生特点,严重威胁国家粮食、油料和牧草等作物生产安全,已列入2020年农业农村部公布的《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当前我国草地螟已进入建国后第4个发生周期。根据全球气候变化、农作物结构调整,结合草地螟生物学习性以及当前发生现状,研判本轮周期草地螟发生区域可能更广,为害作物可能更多,持续时间可能更长,发生程度可能更重。为控制草地螟发生为害,提出加强草地螟境内跨区域及跨境迁飞、滞育越冬和周期性发生等成灾规律研究;建立自动化、智能化早期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异地测报技术;集成区域化防治技术模式并推广应用卵、幼虫和成虫一体化绿色可持续治理技术,从而为遏制草地螟新发生周期暴发势头,保障国家粮油生产安全和生物安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草地螟第3个猖獗为害周期已经来临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草地螟第3个猖獗为害周期已经来临罗礼智李光博曹雅忠(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4)草地螟是一种间歇性暴发成灾的害虫。建国以来曾2次在我国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区大发生,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1982年是草地螟的特大发生年,冀、晋、蒙、吉...  相似文献   

14.
阿勒泰地区农田草地螟重发原因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5年草地螟在阿勒泰地区暴发成灾以来,此后7年均偏重发生。笔者结合阿勒泰地区气象资料,对2005年以来草地螟发生情况进行分析,认为气候、种植业结构调整、草原生态恶化及人为因素是造成阿勒泰地区草地螟偏重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温湿度是影响草地螟发生为害规律的关键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鳞翅目:草螟科)是一种世界性害虫,主要在36~55°N的广阔地区为害。在我国,草地螟主要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为害,并经常暴发成灾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为了更好地阐明草地螟的种群动态规律、揭示影响其暴发成灾的关键因子,减少其灾害损失,本文通过历史文献分析,结合所在实验室多年从事草地螟研究所获的证据,得出了温湿度是影响草地螟发生为害规律的关键因子的结论。主要依据是:温湿度限定了草地螟的发生为害区域;左右着草地螟存活率的高低、个体及生殖能力的大小以及种群增长的快慢;控制着草地螟滞育和迁飞行为的发生并影响着种群动态;决定着田间发生为害场所、时间和暴发成灾程度。最适合草地螟种群增长的条件是21~22℃和RH 60%~80%。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草地螟存活率高、生殖能力强、种群增长快,发生为害或成灾的可能性增加。超出这个温湿度范围,各项参数下降,幼虫滞育和成虫迁飞的可能性增加,大发生的可能性下降。因此,根据幼虫发生期的温湿度条件变化就可以确定幼虫滞育的比例以及下代幼虫的发生为害情况。而根据成虫盛发期温湿度条件的变化以及成虫发生量的大小,就可以预测草地螟的发生为害场所、时间及暴发成灾程度。  相似文献   

16.
1997年草地螟暴发原因分析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97年,草地螟(Loxostegesticticatis)在我国华北及东北地区大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笔者采用黑光灯诱测和普查幼虫的方法,调查了1997年草地螟在河北省的发生情况。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1、草地螟的为害有以下特点,即周期性、蛾量突增突减现象,一代幼虫为害严重而二代为害较轻以及对寄主的选择性等;2、草地螟之所以能够暴发为害,主要是其杂食性、迁飞性和幼虫的二次迁移习性以及适宜的气候条件造成的;另外,受害区群众认识不够,准备不足也是造成重大损失的原因之一。针对以上事实,文章认为加强科技意识教育、严密监测草地螟发生动态、推广黑光灯诱杀成虫技术并辅以药剂防治是有效控制草地螟暴发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7.
我国2004年一代草地螟大发生,危害面积达6666.7万hm2,二代发生稍轻,危害面积约200万hm2。结合2004年草地螟发生危害特征,越冬虫源调查和主要发生危害区环境因素的分析预测,2005年一代草地螟发生危害面积约166.7万hm2,其中以冀北、晋北、内蒙古中西部以及东北西部等地受害较重。  相似文献   

18.
草地螟发生为害特点与防治策略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草地螟的独特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点,构成了其他害虫无可比拟的为害性,给农田、草原和苗木造成了毁灭性灾害。针对草地螟发生为害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控制草地螟为害是不难做到的。一、草地螟发生为害的特点1、草地螟成虫能远距离迁飞,有突然暴发为害的特点。许多研究都证明草地螟属迁飞昆虫,成虫能远距离迁飞。如1981年秋,黑龙江省几乎找  相似文献   

19.
前言     
草地螟是我国北方农作物和牧草的重要害虫。它的发生,常来势猛、密度大、危害严重,在大发生年,短时间即可毁灭大片作物和牧草,造成严重损失。在五十年代中期,草地螟曾一度猖獗为害,成为我国北方的主要害虫。经过一段间歇后,从1977年起种群数量又急剧上升,发生面积连年扩大,大发生频率增高。为了研究草地螟的发生规律,开展监测预测,搞好防治,在农牧渔业部科技司的支持下,从1981年开始,将草地螟的测报和防治研究,列入农牧渔业“六五”期间科研重点课  相似文献   

20.
草地螟发生数量开始回升局部地区农作物受害较重屈西峰(全国植保总站农作物病虫测报站100026)草地螟是我国北方农牧区为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自80年代初期大暴发之后,发生危害一直较轻。据最近资料,入春以来,由于气候持续干旱少雨,发生数量明显回升。山西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