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养虾者都知道“饵料就是产量”的道理。究竟在养虾过程中,每天应投喂多少饵料较为合适?笔者根据有关资料,把对虾的体长、体重换算成每万尾对虾的重量,并根据经验估算出此时对虾的成活率,再折算出投饵量,印制出《对虾体长、体重、成活率、投饵率换算表》,  相似文献   

2.
一、改进养虾模式,采用先进养虾技术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先进养虾模式和实用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应用。我们要一改过去粗放养殖和大水面养虾模式,因地制宜地采取封闭、半封闭小面积高密度精养、多级轮养或淡化养殖等养虾模式.采用虾苗肥水下塘、中间培育和水质调控等技术,培育天然适口的基础饵料生物,使虾池维持一定单细胞藻类等浮游生物数量.以补充对虾适口的天然生物饵料,减少配合饵料投喂量,降低饵料系数.增加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3.
《水产科技情报》1976,(7):35-37
随着我国养虾事业的发展及工厂化养虾技术的兴起,配制好人工配合饵料喂养对虾就更为迫切了。为了适应群众性大规模的养虾生产,提供来源广、成本低、制造方便和投喂效果好的配合饵料,我们于1975年5月开始进行饵料粘合的摸索和试制。  相似文献   

4.
山东文登县小观乡有人工养虾面积一万四千五百亩。过去,养虾户直接向池中投放花生饼干、麸皮等原料或粗制的饵料,营养单调,不利于对虾的生长发育。为了实现科学投料,促使对虾生长发育快,小观乡渔技站人员经过几年的反复实践试验,终于获取了不同体长对虾每日所投喂带壳鲜贝(硬壳贝要粉碎)、花生饼干、配合饵料、鲜杂鱼等多种营养成分的混合投料数据,  相似文献   

5.
自虾苗的人工生产过关后,饵料便成了发展养虾、提高产量的关键。过去,我们养殖对虾使用的是天然饵料,由于采捕和产量皆受海况、天气、季节等因素之影响,饵料来源极不稳定,无法按时投喂,致使对虾得不到合理的摄食,影响了对虾的正常生长,产量难以提高。而且新鲜饵料一旦大量获得,也不易保存。过度采捕,还会使资源受破坏,甚至枯竭。所以,单靠天然饵料是不能满足发展养虾业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在精养虾池中,由于放养密度大,投饵量多,饵料浸出物、残剩的饵料及虾体排泄物也多,会污染池水,直接影响对虾的摄食与生长,严重的还会造成对虾的死亡。因此,在对虾的养成过程中,调节水质是相当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7.
张良尧 《内陆水产》2006,31(1):25-25
饵料系数又称饲料系数,是指摄食的饵料量与对虾净增肉重量的比值,生产上饲料系数常常是指饵料系数。由于饲料成本在养虾的总成本中所占比例达50% ̄60%以上,投饵系数的高低,对养虾效益影响极大。特别在当前对虾饲料价格居高不下、对虾销售价格偏低、养虾效益普遍下降的情况下,如  相似文献   

8.
华师斑节对虾幼体饵料,为华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温说洪副教授和海康县两水一牧办公室主任曹耐工程师共同研制的饵料。该饵料经多次反复养虾试验观察,从小水体到大水体,从与进口料配合饲养,到以华师料单养,华师料均优于目前各种进口的幼体饵料,现已成功地培育出1.0~1.2厘米虾苗547。88万尾。  相似文献   

9.
当前对虾养殖生产中,普遍出现对虾病害,引起大量死虾现象,由此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养虾户的利益和对虾养殖业的发展,防治对虾疾病,已成为养虾业中当务之急。在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试验基地等单位大力协助下,曾就有效预防和治疗各种对虾症病,作了各种药物饵料的对比试验。近期,  相似文献   

10.
饲用酶制剂在对虾饵料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仲军  王健鹏 《齐鲁渔业》1994,11(3):30-32
微生物酶是一种新的添加剂。将酶应用于对虾饵料,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上都刚刚开始。进行了加酶饵料饲喂对虾的生长试验和大水面养虾生产试验。结果:在对虾饵料中添加1‰的酶制剂,对虾个体增重率提高12.13%,单产提高13.87%,饵料系数降低12.02%。  相似文献   

11.
海水对虾养殖业自1993年暴发病毒性疾病以来,一度走入低谷,多年来群众不敢投入,暴发虾病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2003年我们借鉴外地经验,并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出了一条利用生物饵料无公害健康养虾技术,达到了投资少、效益高、无污染、对虾生长速度快、体质强壮、不易发病、无药物残留的目的,实现了对虾无公害健康养殖。现将该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虾南移养殖和越冬孵化在我省首获成功之后,在目前用全人工繁殖方式可以获得一定数量虾苗的情况下,提高养殖单产,降低养殖成本,成了发展我省养虾事业的当务之急,这中间饵料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是发展养虾生产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李生 《齐鲁渔业》2014,(10):30-31
肥水又叫培养基础饵料生物,是对虾养殖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它关系到养虾的成败。但许多虾农在肥水工作中,没有掌握好肥水的黄金时间和关键技术,导致肥水失败。笔者根据10余年的养虾经验,现将肥水的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 饵料是对虾生长的物质基础,要实现对虾的精养高产,必须解决养虾饵料。目前主要采取“培养基础饵料”、“广开饵料来源”、“推广配合饵料”三项措施。  相似文献   

15.
饵料系数又称饲料系数,是指被摄食的饵料量与对虾净增肉重量的比值,生产上饲料系数常常是指投饵系数,即指在养殖过程中投饵总量与虾产量的比值。由于饲料成本在养虾的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达50%以上。投饵系数的高低,对养虾效益影响极大。特别在当前对虾饲料价格居高不下、对虾销售价格偏低、养虾效益普遍下降的情况下,如何降低饵料系数成为减少养虾成本的一项主要技术措施和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正> 印度尼西亚是对虾饵料的主要消费国,据美国大豆联合公司1989年预测,其饵料消费量在10万吨左右,其中70%为进口饵料。这些饵料主要来源于10个国内饵料公司及19个外国饵料公司(主要是台湾、也有中国及德国饵料公司),因多数是用于精养的高质饵料,所以价格相当昂贵。为适应对虾生长过程中对营养物质需求的变化,大部分厂商都可提供2~3种不同饵料:前期饵料(蛋白质  相似文献   

17.
养虾池基础饵料培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了养虾池在繁殖基础饵料的过程中,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数量变动情况,底栖动物的数量对对虾生长的影响等。通过预先施肥,虾池中出现了大量的浮游动物和底牺动物,有一虾池在施肥后29d,沙蚕密度达2226条/M~2,放虾苗后,51d 内仅投饵四次,对虾的平均体重达4.72g,平均体长为6.60cm,最大的10.5cm。结果表明,经过培养基础饵料,放虾苗后一个月左右,可不投饵或少投饵,对虾仍能正常生长,节约了饲料成本。文中还报告了养虾池底栖动物定量采集的新方法——“新定置法”。  相似文献   

18.
去年,寿光县将41,100亩滩涂划归县养虾场管理,明确权属,封滩护贝建立对虾饵料基地。  相似文献   

19.
对虾配合饵料的研究和应用是国内外对虾养殖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问题,是农牧渔业部水产局重点攻关项目之一。1979、1980年我所承担了省科委、省水产局下达的对虾配合饵料的研究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一、通过两年重复试验筛选出“802”和“821”配合饵料配方;二、配合饵料加工工艺的研究;三、配合饵料与鲜饵料交替投饵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近来来,使用配合饵料(简称配饵,下同)养虾日益广泛,许多加工单位利用当地的资源加工成配饵,颇受用户欢迎。可是也有一些加工单位却粗制滥造,大量采用低廉的海滩表泥以代替优质的蛋白质饵料,添加量达30%之多,严重损害了用户的利益。但据《对虾养殖操作规程》介绍,某些配饵中可以适当添加5~10%的海滩表泥,这是有其实验依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