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呼肠孤病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一类传染病,其临床症状表现因毒株和感染宿主的不同而不同。番鸭呼肠孤病毒病主要发生于番鸭,夏季多发,发病日龄以4~45日龄为主,发病率达20%~90%  相似文献   

2.
番鸭呼肠孤病毒活疫苗细胞免疫应答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是由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番鸭呼肠孤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1997年以来,在福建省莆田、福清、福州、长乐和浙江金华、广东佛山等地流行。临床上以软脚为主要症状,以肝和脾表面有大量灰白色坏死点、肾脏肿大、出血、表面有黄白色条斑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传染病。该病发生于番鸭、鹅和半番鸭,发病日龄为7~45日龄,发病率为30%~90%,病死率为60%~80%。临床上应用抗生素、磺胺类药物无治疗及预防作用,致使疫病迅速蔓延至全国番鸭饲养区,给番鸭业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病毒分离鉴定的常规方法,从某番鸭养殖户自然死亡的番鸭中分离到1株病毒,用分离到的毒株试验感染1日龄敏感番鸭,其死亡率达100%,临床及病理变化与自然感染发病的番鸭基本一致,并可回收到该病毒,分离毒株与番鸭呼肠孤病毒有一定的血清学交叉反应。根据试验结果,初步确定该病毒为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4.
番鸭呼肠孤病毒诱导雏番鸭免疫器官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番鸭呼肠孤病毒腿部肌肉接种10龄健康雏番鸭,复制番鸭"花肝病",并研究其不同时期诱导免疫器官细胞凋亡的能力.结果表明,雏番鸭在感染病毒后的12 h、24 h、48 h、72 h、144 h均能观察到胸腺、脾脏、法氏囊细胞凋亡的典型形态学变化,在12~24 h达到高峰,72 h后逐渐降低.由此可知,雏番鸭呼肠孤病毒对雏鸭免疫器官的细胞凋亡具有诱导作用.揭示该病毒致病机理与淋巴细胞凋亡从而引起的免疫抑制相关.  相似文献   

5.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活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评价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活疫苗对番鸭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活疫苗的免疫机理;1日龄番鸭免疫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活疫苗,分别于免疫后7~35 d观察番鸭生长发育,检测免疫番鸭血清中和抗体效价,外周血淋巴细胞、胸腺细胞和法氏囊细胞对ConA、LPS的反应,细胞毒T细胞(CTL)的细胞毒性作用.结果显示:免疫番鸭生长发育正常,免疫器官中胸腺明显增大;免疫后35 d血清中和抗体才开始上升;外周血和胸腺淋巴细胞对ConA的增殖反应显著提高(P<0.05);而外周血和法氏囊淋巴细胞对LPS增殖反应无显著变化(P<0.05);外周血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功能增强(P<0.05).结果提示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活疫苗免疫后主要刺激提高番鸭细胞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抗番鸭呼肠孤病毒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应用具有免疫荧光特性的抗番鸭呼肠孤病毒病单克隆抗体(MDRV 237-11)建立了检测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抗原的间接免疫荧光(Mab-IFA)方法。结果显示人工感染MDRVMW9710株病毒后发病和死亡番鸭组织切片均可检出阳性病灶;且组织匀浆经尿囊腔途径接种12日龄番鸭胚,取死亡胚心制作冰冻切片进行IFA鉴定呈阳性结果。表明该方法特异性好、可用于快速检测番鸭呼肠孤病毒病。  相似文献   

7.
禽呼肠孤病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一类禽类传染病,其临床症状表现因毒株和感染宿主的不同而异。鸡感染该病毒可出现关节炎、腱鞘炎、矮小综合征、呼吸道病、肠病、吸收障碍综合征和骨质疏松等症状,番鸭感染后的临床症状表现有软脚、腹泻等,有的可能引起高达98%的死亡率。该病原与禽呼肠孤病毒有一定的抗原相关性,可致死敏感番鸭胚、半番鸭胚和鸡胚,并能经接种种蛋感染出壳番鸭。  相似文献   

8.
我国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是我国近年来新出现的、以软脚为特征的高发病率、高致死率急性烈性病毒性传染病,由于肝脏表面的灰白点较为典型,因此俗称“花肝病”或“白点病”。初步认为其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番鸭呼肠孤病毒。本文综合了国内近年来对该病的研究成果,从病原学、流行病学、临诊症状、病理学、区别诊断和防制措施等方面对该病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以期对该病的深入研究和防制提供有益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从鸭体、禽胚和细胞 3个方面探讨了雏半番鸭呼肠孤病毒 FZ2 株的致病性。经试验表明 ,在实验室条件下 ,该株病毒可导致雏番鸭、雏半番鸭发病、死亡 ,对雏番鸭的致死率为 14 .3%~ 4 1.7% ,对雏半番鸭的致死率高达 38.5 % ,且死亡鸭表现出与自然感染呼肠孤病毒病死的雏番鸭、雏半番鸭相同的病变 ;人工感染幸存鸭大多生长发育明显受阻。该株病毒经尿囊腔途径接种 ,对番鸭胚、半番鸭胚、北京鸭胚、SPF鸡胚的致死率分别为 10 0 %、96 %、2 8%和 0 ,致死鸭胚的肝脏、脾脏表面见白色坏死点。经蛋传试验表明 ,该株病毒有可能经胚蛋垂直传染。以该株病毒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 (MDEF)上连续传接 10代 ,结果细胞病变 (CPE)仍不明显 ,表明其不易适应 MDEF。由此可见 ,该株雏半番鸭源呼肠孤病毒具有较强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10.
2017年1月,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某养殖户饲养的雏番鸭出现大面积死亡,死亡率约45%。死亡鸭见有角弓反张、运动失调等症状。剖检死亡雏番鸭见肝脏呈现大面积点状、片状不规则出血,且伴有坏死;脾脏见有明显的脾坏死。结合临床初步诊断为新型鸭呼肠孤病毒感染。采集病死雏番鸭的肝脏和脾脏,进行细菌分离鉴定与新型鸭呼肠孤病毒RT-PCR检测。结果表明,死亡雏番鸭细菌分离为阴性,RT-PCR试验可以特异性扩增出约586 bp的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特异性条带,而经典呼肠孤病毒和鸭肝炎病毒未见特异性目的条带,确诊雏番鸭感染新型鸭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11.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是1997年以来在我国福建、广东、浙江等省番鸭群流行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文报道了某番鸭养殖场的一起番鸭呼肠孤病毒病。通过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查,确诊病原为番鸭呼肠孤病毒。明确病原后,采取综合防控措施,使该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番鸭呼肠孤病毒诱导的细胞凋亡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番鸭呼肠孤病毒人工感染10日龄健康番鸭,运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后番鸭多种组织的细胞凋亡进行检测,对死亡因子FasL的表达进行研究。原位末端标记检测显示,多种组织器官中出现大量阳性细胞,表明番鸭呼肠孤感染可引起肝脏、脾脏、肾脏、肺脏、胸腺、盲肠和法氏囊发生不同程度的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感染番鸭呼肠孤病毒后,肝脏、肾脏、肺脏、胸腺、盲肠和法氏囊等多种组织中可观察到FasL表达,且各种组织FasL表达的强弱与原位末端标记检测的细胞凋亡指数高低相一致。结果表明番鸭呼肠孤病毒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与FasL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从表现为肝、脾表面坏死的240日龄种番鸭组织脏器中分离到1株病毒,暂命名为ZJ-10-06株,参照胡奇林等发表的文献进行RT-PCR[3]初步认定所分离到的毒株为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番鸭呼肠孤病毒。序列分析表明,ZJ-10-06与引起鸭脾坏死症HC/China病毒株同源率最高(95.3%),遗传进化分析可将番鸭呼肠孤病毒分成2个分支,ZJ-10-06和HC/China共处一相对独立小分支。  相似文献   

14.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是番鸭的一种发病率和致死率高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对番鸭养殖业危害较大。该文报道一例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诊治与体会。  相似文献   

15.
番鸭呼肠孤病毒非结构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参考GenBank禽呼肠孤病毒(Avian Reovirus,ARV)和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MDRV)非结构基因(NS)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对番鸭呼肠孤病毒S14和C4株NS基因进行RT-PCR扩增,克隆到pMD18-T载体中,并对克隆产物进行酶切鉴定和测序;番鸭呼肠孤病毒NS基因由1 291 bp核苷酸组成,与禽呼肠孤病毒NS基因相比,在非编码区第1155位少一个碱基,本文第一次证实1291bp是番鸭呼肠孤病毒NS基因特有的长度;番鸭呼肠孤病毒S14和C4株NS基因的5'末端和3'末端分别为5‘GCTTTT和TCATC-3',是禽类呼肠孤病毒基因末端特有的碱基序列,S14和C4株NS基因的的有效阅读框(24~1127bp)编码36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分子量约为40kDa;番鸭呼肠孤病毒S14和C4株NS蛋白等电点分别是7.3和7.0,GC含量分别为54.26%和53.71%,番鸭呼肠孤病毒S14和C4株NS基因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9.3%,仅有4个氨基酸差异,S14和C4与法国番鸭呼肠孤病毒89026株NS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7.8%和87.9%,与鸡关节炎病毒S1133 NS基因同源性分别为79.0%和79.3%;进化树分析表明本研究中的两株番鸭呼肠孤病毒非结构基因(NS)与番鸭呼肠孤病毒的亲缘关系比禽呼肠孤病毒近的多,建议番鸭呼肠孤病毒应归属为正呼肠孤病毒属第二个亚群中不同于禽和内尔森贝海湾呼肠病毒独立基因群.  相似文献   

16.
番鸭呼肠孤病毒B3分离株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25  
用番鸭呼肠孤病毒B3分离株接种番鸭胚,半番鸭胚和鸡胚,导致接种胚死亡,并产生基本一致的病理变化,死亡胚周身出血,肝,脾有灰白色坏死点,感染番鸭肝细胞出现颗粒变性,随后崩解,该 病毒具有经胚蛋,滴鼻,饮水,肌肉和爪垫注射与同居感染的能力,潜伏期3-11天,不同途径接种1日龄敏感番鸭死亡率达100%,接种1日龄番鸭,半番鸭和雏鸡爪垫可引起注射部位炎性反应,爪垫和肌肉注射1日龄半番鸭和雏鸡不引起死亡。感染番鸭主要可见肝,脾,心肌,肾,法氏囊,腺胃,肠粘膜下层等组织局灶性坏死,其中以肝,脾尤为显著,肝组织和脾白髓结构遭到严重破坏;肝,脑血管周围和肾间质,肺间质,心肌间有淋巴样细胞或/和吞噬细胞聚集,法氏囊淋巴细胞变性和坏死,电镜观察感染胚肝细胞和脾淋巴细胞胞浆内有大量病毒样颗粒及近核包涵 体,感染细胞多核化,空泡化及颗粒化,可见含有病毒样颗粒的凋亡细胞,吞噬细胞胞浆内和凋亡小体内有病毒样颗粒。  相似文献   

17.
免疫组化法检测番鸭呼肠孤病毒在番鸭体内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10日龄健康番鸭84只,人工感染番鸭呼肠孤病毒,于攻毒后6、12、24、48、60、72、84、108、144、204、312、384 h取材,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病毒在番鸭体内的分布进行检测,从而探索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的细胞及发病机理。检测结果表明,感染后6、12 h时各脏器均呈阴性反应;感染后24 h,从肝脏、肠道、大脑中最先检测到阳性细胞;感染后144 h,各脏器均呈强阳性;感染后204 h,脾脏、肺脏及胸腺的阳性反应强度仍持续,其他脏器的阳性反应强度都有所下降。番鸭呼肠孤病毒对肝脏、脾脏、盲肠的组织嗜性最强,表明这3种组织为该病毒的主要靶器官。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的细胞如下:各组织器官的血管内皮细胞;肝脏的肝细胞、枯否氏细胞;脾脏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肾脏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足细胞;心脏的心肌细胞;肺脏的肺泡上皮细胞、尘细胞;胸腺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法氏囊的淋巴细胞;肠道的上皮细胞、杯状细胞、淋巴细胞;大脑和小脑内的少突胶质细胞。在肝脏、肾脏、心脏、肺脏等组织内可见炎性浸润的淋巴细胞呈阳性。  相似文献   

18.
番鸭呼肠孤病毒MW9710σC蛋白基因克隆及其在E.coli中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RT2PCR扩增出番鸭呼肠孤病毒MW9710株的σC基因,序列分析表明σC基因核苷酸数为810bp,编码269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为29.4ku,DNAstar软件分析MW9710株的σC核苷酸序列和法国番鸭呼肠孤病毒89026株有93%的同源性,而与禽呼肠孤病毒的同源性仅在21%~25%之间,表明番鸭呼肠孤病毒是一类不同于禽呼肠孤病毒的新病毒。将σC基因片段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经IPTG诱导后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得到高效表达,Western2blot进一步验证了表达产物与番鸭呼肠孤病毒阳性血清反应,表明σC基因表达产物具有免疫原性,为下一步研制番鸭呼肠孤病毒诊断试剂盒和基因工程疫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番鸭呼肠孤病毒σB和σNS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考GenBank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DRV)σB和σNS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对番鸭呼肠孤病毒MW9710株σB和σNS基因进行RT-PCR扩增,并对PCR产物进行了克隆和测序。结果显示扩增产物分别为1154bp和1113 bp,与预期的目的片段大小一致。核苷酸序列经BLAST软件分析表明:番鸭呼肠孤病毒MW9710株σB基因与番鸭呼肠孤病毒法国89026株同源性为88.1%;氨基酸同源性为94.0%:σNS基因与法国89026株和89330株同源性分别为93.8%和93.1%;氨基酸同源性为95.9%和95.1%。而σB和σNS基因与禽呼肠孤病毒的同源性约为60%~80%。表明番鸭呼肠孤病毒是不同于禽呼肠孤病毒的独立基因群。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福建省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MDRV)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变异情况,2021—2022年从福建省番鸭集中饲养区,收集疑似MDRV感染临床病例的病料样品125份,进行MDRV病原学检测以及MDRV病原分离、攻毒试验、疫苗免疫攻毒试验和S4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在115份免疫过MDRV活疫苗的临床病例病料中未检测到MDRV阳性,在10份未免疫MDRV活疫苗的临床病例病料中,检出6份MDRV阳性;从阳性病料中分离出的6株MDRV毒株均能致死番鸭胚,对雏番鸭的致病率为60%~100%,致死率为40%~60%;对1日龄番鸭免疫MDRV活疫苗后,在7日龄时进行分离毒株攻毒试验,未见番鸭发病死亡;6株MDRV分离毒株S4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大于99%,与1997年流行株MDRV-MW9710同源性为98.6%~99.4%,属于同一分支。结果表明:MDRV在福建省番鸭群中依然存在,对未免疫番鸭群的致病性较高,其致病性和S4基因序列特性与最初流行毒株变化不大,当前疫苗仍可有效预防MDRV感染,因此要重视MDRV活疫苗的免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