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不结茧蚕的发生与防治刘凌(吉安地区蚕桑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养蚕生产中,常常会遇到蚕在上簇后到处爬行,而不能结茧的现象,不结茧蚕的发生会造成蚕茧生产的严重会济损失。据统计,‘我区因养蚕不结茧而造成的产量损失约占全年总茧量的6%。为了探明我区不结茧蚕...  相似文献   

2.
一、蚕病是养蚕的一大威胁衡量养蚕水平的标志是张产茧量。张产量高低是由结茧头数和单粒茧重两个因素构成的。养蚕一旦发病,则结茧数必然减少,导致张产茧下降;养蚕无病,则结茧头数增多,张产茧相应上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阳城县2007年晚春蚕不结茧蚕发生原因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调整调整养蚕布局、改善养蚕环境、加强桑园管理等技术措施,防止晚春蚕不结茧蚕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在养蚕生产中,不结茧蚕时有发生,不仅夏秋蚕期,春蚕期也有发生,然而,引起熟蚕不结茧的原因很多,因此,全面了解不结茧蚕发生原因,根据不同地区养蚕生产实际,找出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才能减少和避免不结茧蚕发生。1不结茧蚕发生原因1.1绢丝腺发育异常1.1.1蚕的遗传因素,导致少数蚕绢丝腺发育异常  相似文献   

5.
环境污染与养蚕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丹阳市养蚕环境被有毒化学物质污染而导致蚕中毒死亡或不结茧的现象常有发生。进入本世纪,生态环境污染更为严重,至2005年的六年中,丹阳市秋蚕发生大面积中毒死亡或不结茧的现象就有2年,最为严重的是  相似文献   

6.
根据对大丰市新丰镇2013年秋蚕上蔟期部分养蚕农户发生大量不结茧蚕情况的调研,分析了发生不结茧蚕的原因,提出把握治虫节点、科学使用农药、强调划片治虫、变更采叶方法、弃用下部老叶、注重叶面消毒、调整养蚕布局等措施,防范不结茧蚕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正> 单盒蚕种产茧量的多少取决于盒种饲育蚁蚕头数的结茧率和单粒茧重量,结茧率和粒茧重量直接关系蚕农的养蚕经济效益,蚕农的经济效益又影响着蚕桑生产的正常发展。近几年,我县桑蚕结茧率逐年下降,蚕茧产量连年减产,严重影响了蚕农的养蚕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蚕桑生  相似文献   

8.
养蚕为了生产蚕茧,用以缫丝、织绸,如果蚕养大了,不会做茧,岂不浪费了人力物力!可是在生产上这种不结茧蚕或多或少常有发生,象今年春蚕就有一些生产单位发生不结茧蚕。那末,为什么会发生不结茧蚕呢?实验证明,除了少数丝腺畸形蚕外,发生不结茧蚕的基本原因是熟蚕的神经麻痹,  相似文献   

9.
综合分析了不结茧蚕发生的原因,提出通过适当调节催青发种日期,提高蚕农养蚕技术水平,改良簇具,改善簇中环境等途径,预防不结茧蚕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综合分析了不结茧蚕发生的原因,提出通过适当调节催青发种日期,提高蚕农养蚕技术水平,改良簇具,改善簇中环境等途径,预防不结茧蚕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发展蚕桑生产,其目的是为了获得高产优质的原料茧,但在生产过程中常常遇到多种病源体的侵袭和不良环境及微量农药污染等影响,造成蚕在上蔟后到处爬行,出现不能结茧的现象,使养蚕生产劳而不获,经济损失严重.据统计,在高安市不结茧蚕造成产量损失约占全年总产量的13%,现就不结茧蚕发生的原因与防治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 一、控制蚕病是蚕茧稳产的前提养蚕张产茧标志着养蚕水平,它是由张种结茧头数与单粒茧重构成的。养蚕发病则饲养蚕的结茧数减少,直接影响张产茧下降;养蚕无病则结茧头数增多,张产茧就会相应上升。蚕病消长和产茧起落都是伴随防治科技的贯彻执行而变化的。30年来日本的蚕病危害率由1955年的1.88%下降到1985年的3.87%,张产茧(按浙江卵量折算)由1955年的33.46公斤上升到1985年的36.91公斤,生物统计表明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秋季饲养的柞蚕约经40余天(一般于9月下旬~10月上旬)开始结茧。在窝茧场内约经10天左右可全部结茧完毕。但由于养蚕目的不同,收茧时期也相差悬殊。丝茧育者在结茧完后,即开始收茧;种茧育者每延迟到10月下旬(霜降节)开始收茧。不论丝茧和种茧养蚕,在茧摘下以后即将柞叶剝掉,进行检查挑  相似文献   

14.
海安县蚕种场最近几年的蚕种生产中不结茧蚕发生较严重,其原因主要来自环境因素和家蚕的病理生理因素2个方面.针对诱发不结茧蚕发生的不良因素,实施了合理布局春、秋蚕期,减少大气污染桑叶;加强桑园管理,采用适熟优良桑叶养蚕;精心饲养管理,增强家蚕的抵抗能力;合理使用桑园害虫化学防治药剂,避免微量农药污染桑叶造成家蚕的慢性中毒;严格消毒防病,避免蚕病蔓延危害;更新蚕室加温设备,创造良好的上蔟环境;适当使用蜕皮激素,促进熟蚕上蔟整齐等技术与管理措施,使不结茧蚕的发生率从15%下降至5%.  相似文献   

15.
<正>中秋蚕不结茧发生率在海盐县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蚕茧产量。全县中秋蚕受不结茧蚕的影响,从1999年的26.1kg/盒,到2003年的26.61kg/盒,产量一直较低。2004年中秋蚕饲养蚕种45798.25盒,收购蚕茧1350t,盒种收茧29.47kg,仍处于较低水平。从各乡镇生产情况看,5龄以前生长发育都较正常,但上蔟以后各乡镇不同程度地发生熟蚕上山后不结茧的现象,个别村发生面相当广,超过50%,严重的蚕农甚至颗粒无收,严重影响了当地蚕农的养蚕积极性。为此,笔者根据生产调查情况,对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防治对策提出一些粗浅看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正> 张产茧是由结茧数与茧粒重构成的,它是科学养蚕中养活与养好的标志,也是亩桑产茧的重要组成因素,为了夺取蚕茧稳产多收,必须控制蚕病,猛攻张种产茧。 (一)坚持预防为主,合理布局,妥善安排预防为主,是要主动扑灭各种蚕病发生因素,堵塞各种传染途径,认真落实各项综合防治措施。减少蚕病损失,促使养蚕稳产、丰收。  相似文献   

17.
雷秋容 《四川蚕业》2009,37(4):37-38
<正>2008年春季,在青神县南城乡,在四眠起第3天,很多农户养蚕出现了暴发性的脓病,上蔟后形成大量的不结茧蚕,至使养蚕农户普遍减产达到50%,严重的达到70%~80%,造成减产、减收。为此,  相似文献   

18.
广大蚕农在养蚕生产中,蚕不结茧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养蚕生产带来一定损失。首先要弄清蚕不结茧的原因,然后采取措施进行防治。主要原因有: 1.病理因素。如脓病、软化病在上蔟前感染发病,它破坏了蚕的丝腺分泌功能;或是病原体在蚕体内产生大量有毒的代谢产物,使蚕的神经麻痹,不能吐丝结茧。  相似文献   

19.
吐丝结茧是蚕的本能,但在现实生产中会出现有些蚕熟后不吐丝,上蔟数天便死亡或吐少量浮丝不结茧的现象。而近年来在养蚕生产中不结茧蚕的现象发生越来越多,给蚕农带来一定的损失。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弄清蚕不结茧的原因,才能采取措施进行  相似文献   

20.
<正> 据平利县蚕技站袁彪同志来稿,平利县秋坪区今年春蚕普遍出现不结茧的现象,给蚕农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平利县秋坪区今春发蚕种950张(品种:皓月×菁松),蚕儿上蔟后,不结茧现象严重。对此,安康地区蚕种场,平利县蚕技站,秋坪区供销社、林特站等单位组成了联合调查组,重点走访了养蚕比较集中的秋河乡、广佛乡4个行政村,8个组,11户蚕农。这11户蚕农共养蚕11.25张,总产茧84kg,平均张产7.45kg,其中最高张产14.4kg,最低仅1.6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